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数培养学生语文理解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在小学阶段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因为阅读将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功能都集中在了一起,因此,增强学生的阅读训练,对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而阅读本身也是一种值得培养的能力的良好习惯。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使用正确的阅读教学方式为增强学生阅读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提高小学阅读能力的策略,以期为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2-0065-01
不论是哪一个学习阶段,阅读都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阅读能力和水平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水平。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方式。因此,阅读能力是人的一项基本的能力,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应当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1 适应了新课标阅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着明确的指导:“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包括学生的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欣赏和感受的能力,还包括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科学合理评价的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能够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可以有效避免理解偏差问题的出现,因此,这符合新课标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1.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学生在大量阅读文本内容的同时,除了接触到文字、符号之外,学生还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优美的句子、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为提升学生语感、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方式,感悟作者传达出来的中心思想,从而切实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感受能力。
1.3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古人常说,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如有神。强调的便是大量的阅读对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学生在阅读了大量的文本内容之后,对于常用的写作技巧和知识典故就会有着较为深刻的印象,能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思想源泉和素材借鉴,学生不会或者较少出现一种“大脑一片空白”的状态,或者出现搜尽枯肠也写不出个所以然来、词不达意的现象。某种程度上,也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范本和指导,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能够自如地运用语文知识和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语文写作水平。
2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分析
2.1 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本身就是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优秀文章,因此,教师可以对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加以充分的利用,引导学生阅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产生的疑惑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中大胆地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和分析。在开始阶段,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可能是一些“不着边际”的小问题,但教师需要有耐心地倾听、指导,因为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阅读理解能力的强化,学生提出的问题将会越来越有思考的价值和意义,不再是简单的、鸡毛蒜皮般的小问题,因此,教师的讲解也需要逐步深化,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将较为深刻的文本思想内容解释给学生听,深入浅出,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在课文《神笔马良》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细读马良利用神笔惩治大官的内容,自信品读马良和大官各自的人物特征和形象描写,感受马良的画笔之“神”,教师在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完毕之后即兴写下自己的感受,增强学生的阅读体会。
2.2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帮助学生有效积累阅读知识的方式,那么,在学生的实际阅读过程中,有哪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批注式阅读方式便涵盖了诸多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并将思考的内容简单地记录下来的习惯;看见优美的句子和精彩的表达方式,會用笔摘录下来;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会用某种特定的符号标注出来;将自己疑惑的句段标注出来等等,这些都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动脑思考,又动手做标记;既调动视觉、感觉能力,又发挥思考能力,对于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解读文本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须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仔细分析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着运用批注式阅读方式,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是学生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因此,教师需要着力培养学生读思相结合的能力,达到阅读教学效率提升的目的。
2.3 注重阅读策略的运用:
增强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以积极的态度进行阅读,还需要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正如吃饭需要使用筷子一样,阅读方法和技巧便是学生汲取精神食粮的“筷子”。针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处于较低水平、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在養成之中,并且不善于对自己的阅读进行总结和反思的特点,教师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地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此为基础,传授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如针对阅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传授他们跳读、略读、精读等技巧;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须注重基础阅读能力的训练,可以先让学生阅读篇幅简短、内容较简单的文本,不急于求成,逐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如教师可以要求这部分学生在课前进行反复地阅读,将生字词提前解决掉,增加对课文的熟悉感,在熟读的基础上之后,再考虑文本涉及的主要思想情感。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促使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融洽阅读教学氛围,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3 结语
总之,增强小学的阅读能力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文本的作用,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以新的阅读理念和策略来进行课堂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掌握阅读方法与技巧,提升自己从文本中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能够不断地推动自身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并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大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亚太教育,2016(30):22-22.
[2] 胡春玲.浅析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J].俪人:教师,2015(18):216-216.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2-0065-01
不论是哪一个学习阶段,阅读都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阅读能力和水平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水平。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方式。因此,阅读能力是人的一项基本的能力,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应当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1 适应了新课标阅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着明确的指导:“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包括学生的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欣赏和感受的能力,还包括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科学合理评价的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能够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可以有效避免理解偏差问题的出现,因此,这符合新课标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1.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学生在大量阅读文本内容的同时,除了接触到文字、符号之外,学生还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优美的句子、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为提升学生语感、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方式,感悟作者传达出来的中心思想,从而切实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感受能力。
1.3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古人常说,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如有神。强调的便是大量的阅读对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学生在阅读了大量的文本内容之后,对于常用的写作技巧和知识典故就会有着较为深刻的印象,能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思想源泉和素材借鉴,学生不会或者较少出现一种“大脑一片空白”的状态,或者出现搜尽枯肠也写不出个所以然来、词不达意的现象。某种程度上,也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范本和指导,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能够自如地运用语文知识和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语文写作水平。
2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分析
2.1 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本身就是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优秀文章,因此,教师可以对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加以充分的利用,引导学生阅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产生的疑惑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中大胆地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和分析。在开始阶段,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可能是一些“不着边际”的小问题,但教师需要有耐心地倾听、指导,因为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阅读理解能力的强化,学生提出的问题将会越来越有思考的价值和意义,不再是简单的、鸡毛蒜皮般的小问题,因此,教师的讲解也需要逐步深化,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将较为深刻的文本思想内容解释给学生听,深入浅出,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在课文《神笔马良》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细读马良利用神笔惩治大官的内容,自信品读马良和大官各自的人物特征和形象描写,感受马良的画笔之“神”,教师在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完毕之后即兴写下自己的感受,增强学生的阅读体会。
2.2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帮助学生有效积累阅读知识的方式,那么,在学生的实际阅读过程中,有哪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批注式阅读方式便涵盖了诸多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并将思考的内容简单地记录下来的习惯;看见优美的句子和精彩的表达方式,會用笔摘录下来;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会用某种特定的符号标注出来;将自己疑惑的句段标注出来等等,这些都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动脑思考,又动手做标记;既调动视觉、感觉能力,又发挥思考能力,对于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解读文本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须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仔细分析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着运用批注式阅读方式,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是学生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因此,教师需要着力培养学生读思相结合的能力,达到阅读教学效率提升的目的。
2.3 注重阅读策略的运用:
增强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以积极的态度进行阅读,还需要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正如吃饭需要使用筷子一样,阅读方法和技巧便是学生汲取精神食粮的“筷子”。针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处于较低水平、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在養成之中,并且不善于对自己的阅读进行总结和反思的特点,教师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地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此为基础,传授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如针对阅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传授他们跳读、略读、精读等技巧;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须注重基础阅读能力的训练,可以先让学生阅读篇幅简短、内容较简单的文本,不急于求成,逐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如教师可以要求这部分学生在课前进行反复地阅读,将生字词提前解决掉,增加对课文的熟悉感,在熟读的基础上之后,再考虑文本涉及的主要思想情感。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促使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融洽阅读教学氛围,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3 结语
总之,增强小学的阅读能力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文本的作用,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以新的阅读理念和策略来进行课堂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掌握阅读方法与技巧,提升自己从文本中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能够不断地推动自身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并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大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亚太教育,2016(30):22-22.
[2] 胡春玲.浅析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J].俪人:教师,2015(18):21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