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教育教学氛围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由于后天的环境熏陶、学生独特的经历等多种因素促成的。所以教师就可以利用自己有意识的教育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兴趣的动力,变“厌学”为“乐学”,化外在的“动机”为自学的“探求”。
  [关键词]学习兴趣 激发 教育教学
  
  有人说:“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兴趣的强烈吸引下,从小就沉浸于某个知识领域,从而形成终生志向,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爱迪生从小就喜欢做各种小实验,甚至模仿母鸡蹲在鸡窝旁孵小鸡。这种强烈的兴趣,使爱迪生一生热衷于各种科学实验,成为伟大的发明家。我国明代的大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很小就迷恋上医学,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开始埋头读书,白天帮助父亲给人治病,晚上又苦读到深夜,苦心钻研医学知识。成人后,兴趣成为志向,他不辞劳苦,跋山涉水,到原野山谷实地考察,写成了巨著《本草纲目》,为祖国的医学事业留下了珍贵的遗产。当然,仅仅只有兴趣还不能产生爱迪生、李时珍这样的伟大人才。然而,兴趣确是一种求知的源泉,成功的推动力。这促使人们产生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愿望,成为人才成长的起点。
  
  一 利用“开场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好文章有个精彩的开头,才能吸引学生往下读。同样,一堂课有个引人入胜的导入,才能吸引学生往下听。实践证明,巧妙有趣的导人是语文课成功的前提。
  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借助富有情感的语言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反响,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同学们,大年夜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美好啊!全家人在温暖舒适的房子里围坐在餐桌旁,品味着美味佳肴,享受着团聚的欢乐。可是,你们可曾想到,在一个又冷又黑的大年夜,有个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穿着一身破衣裳,手里举着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呼喊着卖火柴…”就这样,教师运用语言的感染力,把学生领进了课文所描绘的悲惨情景,为他们学习好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调剂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讲究教学方法,这和吃饭差不多,这顿吃了辣椒炒肉,觉得美味可口,于是餐餐如此,天天照样,不要说挑食的孩子受不了,就是成人恐怕也难以下咽。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要精心设计,因材而异,要善于调剂学生的“胃口”。比如,我讲《草原》,先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边欣赏美丽的草原风光,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再让学生自己将联想部分画成一幅画,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成群的牛羊…学生亲手做的画充满童趣,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在教童话、寓言时,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表演后,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评比表演优劣。这样全班学生都会进入角色,注意力十分集中。由于学生都动脑、动口、动手,多种器官参与了活动,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捕捉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当、有益、适度的兴趣爱好,能开阔人的眼界,丰富人的知识,诱发人的活力,增近人的健康,它是克服困难的动力,是带动人们走出低谷并拓出新境的火车头。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有些活动,成人觉得无聊,而孩子却觉得其乐无穷。这时,就需要教师捕捉学生的兴趣点,爱护并引导,升华学生的兴趣,使其转化为学习兴趣。现在有许多学生爱玩电子游戏,家长、学校、老师屡禁不止,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精力,又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这时,教师就应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为了使学生把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我就先给学生讲解一些计算机的发展史,再给学生讲解电子游戏是为了娱乐由专业人员编辑设计出来的,作为学生不应沉迷于玩电子游戏,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也可使用电子计算机编辑一些实用的程序,为祖国建设贡献一分力量。只有这样捕捉住学生的兴趣点,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交流师生感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如果有了师生之间的和谐、融洽的愉快气氛,学生才会想学、乐学,才会对学习感兴趣。比如,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用明亮的眼睛看大家,学生就能从目光中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学习的欢快,从而满怀信心地上好这节课。所以教师要善于表达对学生的信任和鼓励的情感,或是用信任的目光表示对他们的期待。这样可以减少他们的心里障碍,增强学习的信心,使课堂气氛和谐。
  
  五 方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提高学习效率,必须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这种思考过程,靠外部施加压力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积极思考才能实现。有了兴趣,学生就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去感知事物。有时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会变得比较敏锐,逻辑记忆增强,想象活跃,克服困难的意志坚定。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兴趣仅依靠教师是不能完成的,必须有效地和家庭教育配合起来。有时,利用星期天,带领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饱览家乡山河,名胜古迹,指导学生采集标本、集邮、种植花草树木等。还让家长带孩子们去博物馆、动物园、图书馆之类的地方,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使他们尝到成功的滋味。家长在让孩子作功课时,可以先让孩子作成绩好的一科,比如数学好,就先作数学,要先作容易的再作难一点的,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孩子取得一点成绩时,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给予表扬,使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和家庭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兴趣还有很多方面,如教师和家长都给学生创造融洽的学习气氛。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首先让他们知道父母很喜欢看书,求知欲很强,并且不断地学习,就能促进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导向。学生有了极大的兴趣,就会产生不可遏止的求知欲。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乐中求知,趣中求索。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求知的愉悦性,而且能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九年制义务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第一节《比一比》。  本节课是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体育活动得到数据,在掌握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与学生轻松的谈话交流,通过故事来串联新课与练习,在情景的设置,问题的追问,对生活的联系,对平均数算法的多样化等方面,让学生能体验到数学课堂上浓浓的“趣”味。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043-01  摘要: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利也有弊,运用的好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效率等等,运用不好就有反作用。本文就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个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多媒体  社会在发展,经济在发展,教育技术也在发展,而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也正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它
聋校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大纲强调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聋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开发他们学习潜能,发展个性。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做学习的主人”。这些充分阐述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必须要注重语文专教法与学法指导并处理好教法指导的关系,不断探索学法指导的方法,开展思维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摘要】在新的经济时代的用要求下,初中历史的教学方式和目标有新的要求,如何在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经验,进而培养初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目标之一。本文拟从如何提升历史课程趣味性方面对趣味历史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 趣味教学 措施    当前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教育改革要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即由重教
【摘 要】怍文本质上就是一项艰苦的创新劳动,其过程也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训练过程。作文训练是一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在写作训练中,要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能力、思考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作文 创新思维    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新思维,一般人都具有创新的可能,这在儿童早期就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小学生在作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更是屡见不鲜,而且古日“文贵于新。”
阅读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应该以建构学习理论为指导,关注学生内部动力的生成,形成课外阅读场。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提供适合其阅读的读物,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促进孩子语文素养的提高。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灌输知识为主题,以大量的背诵和笔头练习为中心,整个过程老师处于主体位置,而作为授课对象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难于展开思维与想象,发挥创造力,教学效果也达不到最佳。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体”变成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对象”变为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导”使“主体”活跃起来,自觉自愿地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基于以上的指导思想,我们在
成功的阅读教学应遵循汉语言的规律。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学生与教师、教材的对话中。亲身经历从语言表达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表达的全过程,这样一来一往两个不同层次的阅读过程,实现在阅读中思维的两次飞跃,激活学生思想火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鼓励质疑,开肩思维之门    “学起源于思,恩起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引起的,有疑问才有思考解决的欲望,阅读教学中,教师要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良好的语文素养使人终身受益。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迫在眉睫,一线语文教师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不管你在课堂上采取什么先进的教法,试图让学生单凭课堂上的45分钟学习,就提高学生语文水平,那是肯本行不通的。而应该将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即课内是基础,是根本,课外是继续,是延伸。更准确的说,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除了课堂学习必不可少,在很大程度上更得益于课外多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如何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即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又能提高“提问”能力是一线的教学工作者急需关注的焦点。本文展现了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提问、小组分析问题、组织解决问题到初步成果的显现,经历一次全过程。在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中,找到学生“提问”的突破口。  【课前思考】  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开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