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ra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重庆市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SCL-90的心理健康测试,掌握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调查结果的分析,文章提出了要关注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提高重庆市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重庆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赵杨群(1972- ),女,重庆文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原理。(重庆 402168)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1-0080-03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高职教育“低人一等”的社会歧视,以及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都给高职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冲击。因此,及时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正确认识和对待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适,将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1.被试。重庆市高职院校较多,永川作为重庆市的一个职教城,高职学生众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带有普遍性。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来自重庆市永川区3所高职学校,分别是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光彩职业技术学院。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其中男生75人,女生125人,大一学生118人,大二学生82人。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在国际上比较公认的症状自评量表,即“SCL-90心理健康量表”为研究测试工具。该量表包括九个因子,分为五级评分(1~5级),1=从无,2=轻度,3=中度,4=相当重,5=严重。每一因子反映人的某方面症状,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在量表中,因子分=组成某因子的各项目总分/该因子的项目数。该量表经过国内有关方面修订与使用表明,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3.数据的统计处理。对被调查的200名学生的数据,用SPSS进行分析处理,再对结果进行年级、性别的比较,并从中找出哪些因子高职学生得分情况相对较重。
  
  二、结果分析
  
  1.重庆地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SCL-90的量表评分机制中,本次研究采用的是1~5级的评分机制。在1~5级评分制中,SCL-90各因子分若超过3分,则表明该因子的症状已达中等以上的严重程度。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200名高职学生中,有47人存在心理问题,占总人数的23.5%。其中,男生16人、女生31人。因此,总体上看,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并且女生的情况要差于男生。从他们在各因子的得分情况表明,心理问题达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强迫、抑郁、偏执三个方面。具有强迫性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5.5%,排在第一位,具有抑郁性和偏执症状的学生人数相同,各占总人数的13.5%。
  


  2.不同性别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从SCL-90的十个因子的检测结果来看,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男生差。尤其是在抑郁和焦虑这两个因子上的得分要明显地高于男生。因为和男生相比,女生的依赖心理、情绪化心理、自卑心理、空虚心理、嫉妒心理等相对较为明显。而这些负面心理,更容易导致女生在一些外部条件的刺激下引发抑郁、焦虑。
  


  3.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从SCL-90的十个因子的检测结果来看,大二的学生在十个因子上的得分都低于大一的学生,这说明大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明显好于大一的学生,尤其是在恐怖因子上表现突出(P<0.05)。主要是经过了一年的大学生活,他们已经逐渐适应了大学的生活节奏,这样,自己在各个方面也表现得比刚进校时要更自信和良好,所以他们在各个因子上的表现也相对要突出一些。而新生入学后,面临着从相对封闭的中学生活,过渡到相对开放的职校生活,由家庭照顾、依赖父母的生活,过渡到相对独立的集体生活,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心理上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程度较深,在宿舍或班级中和同学发生一点矛盾,或是在衣食住行上稍有不满意,就容易产生失落感,对自己失去信心。而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思想不够成熟,会感到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应。人际关系处理不当,造成人际冲突,产生敌对等心理问题。
  


  
  三、对策分析
  
  虽然引起高职学生心理问题有学生自身、家庭以及社会大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但作为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的学校教育来说,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关注学生的心理,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高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关注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培养出心理健康的高素质的学生,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务。从主流上看,目前重庆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的心理状况是健康的。但不能回避的是,部分教师的心理健康还不容乐观。他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着来自各方面的问题,如个人家庭方面的问题、住房条件、繁重的教学任务、希望改善工作条件、晋升职称等。同时,社会对高职教师的评价是不够客观公正的,认为他们不如普通高校的教师,这种偏见也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高职教师承受着过重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如果调适不当,就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而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往往会通过种种形式表现出来,如在学生面前表现失态、焦虑不安乃至失去理智;擅自离开教室拒绝上课;驱赶学生出课堂等。因此,学校要多从心理的角度关心教师,帮助教师不断地完善自我,走出心理误区。学校可以采取以下这些措施:积极引导,使教师重视心理健康的有关问题;采取措施,减少教师的心理压力;及时帮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教师调整心态。另外,教师自身也可采取理解宽容、愉悦接纳、降值低调、转换视角、合理宣泄等方法,进行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使自己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各种变化,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提高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能力。
  2.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根据调查发现,重庆市的多数高职院校,都还没有配备专门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往往是一些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在做心理咨询的兼职。这些教师,一方面缺乏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容易把学生的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另一方面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也缺少经验,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往往不能够达到较好的结果。因此,对高职学校教师进行有关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从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多所开设有心理学专业的高校选拔优秀的毕业生,到本校从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本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送到西南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等开设有国家级和重庆市级的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专业水平。另外,学校还应看到学校的每一个员工,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职责,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因此学校要更新全体教师的观念,要让教师们认识到“育人重在育心”,要摒弃“师道尊严”的陈旧观念,从师长、“管家”的角色,转变为朋友的角色,建立起关系融洽、人格平等、感情真挚、心灵共鸣的现代师生关系,做值得学生信赖的良师益友。不仅如此,还要发挥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工作、教学教研工作和管理服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共同塑造品德高尚、人格完美、智能优良的高素质人才。
  3.建立健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首先,建立常规心理服务机构(如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以预防性和发展性目标为主,以矫治性目标为辅,开设心理辅导课以及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指导工作;其次,加强班级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使全体辅导员进一步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掌握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吸收班级辅导员、各处系及团委的有关人员,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中来,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辐射到系部、团委、学生会及各个班级;最后,建立学生三级心理健康教育自助互助组织,设立院学生会心理部、系学生会心理部和班级心理委员。学生三级心理健康教育自助互助组织的建立,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贴近学生,使心理健康走进学生日常生活,有利于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班级,做到寝室,做到每个同学身边,有利于完善学校危机干预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变心理危机为心理矫正、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机遇。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多形式地进行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4.拓展交流时空,积极推行网络心理咨询。由于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传统偏见,以及学生自我心理的封闭性,使很多学生都不愿意或不敢暴露自己的心理问题,有的学生甚至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鸵鸟政策”,讳疾忌医,不敢寻求帮助。而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心理咨询则突破了时空限制,尤其是网络的匿名隐蔽性,不再让学生担心害怕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会暴露在大家面前,因而敢于真实地表述自己的问题和期望,从而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拓展交流时空,积极推行网络心理咨询,通过电子邮件(E-mail)、电子布告(BBS),以及利用QQ、UC、MSN等聊天工具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提高他们自身的免疫力和判断力,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5.抓好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前面的结果分析看到,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不如老生,因此应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生入学以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应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与预防,以及对心理危机的早期察觉与干预。同时,在新生入学后就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预先告知他们可能面临的各种变化,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应通过广泛的宣传,让新生充分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并有效地利用这一手段,使自己的心理能更健康地成长。另外,教师还应在指导学生树立信心、确立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加强良好的意志品格的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等方面多下工夫,让学生能积极地、主动地、愉快地、迅速地融入新的学习生活中。
  6.抓好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前面的结果分析看到,女生的心理健康相对于男生要差,因此对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容忽视。首先,学校应积极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安排有教育经验和医学背景的医生担任老师,分专题、分重点、有计划地开设适合女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健康教育选修课、性健康教育选修课或专题讲座,普及女生健康保健方面的相关知识,帮助女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认同自我,提高适应社会、成就自我的能力,真正使女大学生树立起“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挑战。其次,应组织女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体育锻炼。参加学生社团活动,有助于她们投身社会实践、陶冶情操、提高综合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女大学生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促进和帮助她们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另外,女生通过体育活动特别是参加一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也可以解除烦恼、不安和自卑,使情感得到发泄,精神紧张程度得到缓解,情绪趋向稳定,以增强她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及自豪感和自强精神。最后,要加强女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心理健康中心应组织女生参加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同辈教育互相帮助成长。对少数女生加强个案心理咨询,使她们能摆脱心理困境从而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凤丽,吴杰,张福玲.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教育方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6(21).
  [2]刘红.略论加强中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J].贵阳师专学报(社科版),2000(2).
  [3]王智.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
  [4]冉超凤,王薇,李学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5]李学彤,等.天津电大开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天津电大学报,2005(1).
其他文献
现阶段.我国弱势人群“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严重问题。政府应该在完善针对弱势人群的医疗财政、组织和制度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为全社会每一位成员提供最基本的
目前,行业企业参与发展职业教育还存在一些政策缺失,导致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结合紧密度不高等问题。为此,建议国家有关方面应研究制定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为行业
文章指出,要把德育工作融于专业教育中,以实践为基础,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交往对话,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和合作的氛围中完成德育工作
[摘要]就业观念滞后或知识能力欠缺是造成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及早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专家讲座等多种渠道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多渠道 大学生 就业指导  [作者简介]朱汝武(1961- ),男,广西博白人,广西教育学院文化传播学系党总支书记、副主任,助理研究员。(
文章根据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划分了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并根据不同层次人员培养的需要和职业教育资源本身的层次差异,设计了针对不同层次职业学校的三类培训模
为了优化医院卫生耗材的物流管理,实现集中、统一、科学和规范管理,我院对“军字一号”工程的物资管理子系统软件进行了再开发与应用,着重介绍对医疗耗材管理流程各个环节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