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教学之美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e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认真备课,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课后反思是提高老师教学水平的最好方法。作为一名专业教师,驾驭课堂,捕捉课堂生成资源之美;钻研教材,捕捉情景设计、合作探究之美,是必备素质。
  关键词:课堂生成资源之美;情景设计之美;合作探究之美
  
  初中数学课改已日趋成熟,,给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枯燥数学、单一教学已不复存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课题研究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越发突出。课堂上,当你听到“老师,这种解法更简单”、“老师,用这种解法行吗?”已不足为奇!学生的“活力”挑战着老师的“权威”!而作为一名专业教师,驾驭课堂,捕捉课堂生成资源之美;钻研教材,捕捉情景设计、合作探究之美,是必备素质。
  我校的初中部是县优质初中部,在每学期都安排一周的教学开放周,并邀请兄弟学校的同事来听课。我是初中部数学教研组组长,初中部的数学公开课都是由我来组织。我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次的记录和反馈。下面结合我校近阶段比较值得反思的几节公开课,谈几点看法。
  
  第一:捕捉课堂生成资源之美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要求能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因为瞬间而美丽。
  公开课课题:华师版七下“§10.3等腰三角形(第三课时)”。
  教材设计:例1、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A的度数。教师将例1完整讲解后,对题目进行了变式。已知:在△ABC中,AB=AC,有一个内角为80°,求∠A的度数。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了变式题的解答后,询问学生是否还有其它变式。
  学生1:已知,在△ABC中,AB=AC,∠A =80°,求∠B、∠C的度数。
  学生2:已知,在△ABC中,AB=AC,∠A的外角是110°,求∠B、∠C的度数。教师让全班同学共同解决了这两题。
  这时又有学生3举手,说“已知:在△ABC中,AB=AC,有一个内角为120°,求∠A的度数。”(学生边说边微笑地看着学生2)。教师说:“你这变式,和刚才一样,由于时间关系,不再讨论。下面请看屏幕上的例2。”接着进入她课前安排好的下一环节。
  对例1的变式,使其成为一个开放性题目,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一开始,我看到这样的设计非常高兴,又看到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积极主动举手发言,我的听课情绪也一下子被调动了,可高兴之余突然有了失落,失落缘于教师未能捕捉课堂生成资源之美。理由有三:
  理由①,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80°”和“有一个内角为120°”,其结果是不一样的。“有一个内角为80°”,这80°可以是顶角也可以是底角;“有一个内角为120°”,这120°只可以是顶角。教师应该指出,而且要讲清楚,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若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或钝角,那只能是顶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可只放不收,在适当时机应做适当的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理由②,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是对一个专业教师的考验。教师问: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还有其它变式吗?说明教师的导向性很明显、意图很明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使问题成为讨论的平台,参与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解决本课的重点内容,达到教学目标。若教师能在学生3提出变式后,让全班同学思考、讨论、共同得出结论,那将是很美的瞬间。但由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设计时对这个问题的各种可能估计不足,对时间又太吝啬,所以,这开放题在设计时本是一个亮点,但在实际教学时,由于教师未能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给学生一个真正的平台,真的使这节课顿失色彩,也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理由③,学生3在说“120°”时,向学生2(说110°的那位)笑,作为老师,如果观察敏锐、能及时问:为什么选这数?那么,我想,学生在笑的同时,除了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外,还有对生活中这些数字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假如教师能把握好这一瞬间,诙谐地说:“有事别忘110;救护请拨120”,让这些数被赋予生活的色彩,就等于赋予数学问题真实的生活背景,给学生呈现出生活中的问题。那么,这样的课堂应该是多么具有活力、充满生机的课堂啊!
  
  第二,捕捉情景设计之美
  
  捕捉情景设计之美,努力把“数”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理解数形关系,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处于主体激活状态,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公开课课题:华师版八上“§15.1平移(第三课时)”。
  授课老师在一开始上课,就播放一段网络中轰动一时的动漫“奔跑”(有一小伙子驾着一辆红色跑车在以“奔跑”为主题的豪放歌声中自由自在地在笔直的公路上奔跑着)。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了课堂。教师问:这辆红色跑车在奔跑,给我们什么样的运动感觉?然后很顺利地进入了本节课的内容“平移”,而在后面的授课中再也没用到这动漫。
  教师在情景设计上仅仅是点到为止,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即只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选用,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与反思。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一带而过,有的甚至连让学生去看每一章节前的数学情景也没有,就直接进入主题。事实上,数学情景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载体,是为学生学习而铺设的,是为学生探索提供空间。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以数学情景为载体,不仅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服务,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到所感知的教学内容中。在这节示范课中,在学生掌握了“平移”的相关知识后,可设计问题:(1)这辆跑车平移的方向是什么?(2)这辆跑车平移的距离是多少?(3)如果这辆跑车的速度是60千米/小时,那么需要多少时间?这样,可以让动漫“奔跑”及时延伸,在延伸中对数学情景内容的深化和升华,使学生对数学情景的应用意识得到锻炼,使数学情景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在平时的上课中,教师往往不能捕捉数学情景之美,遗憾地错过本可以应用得更好的内容。
  
  第三,捕捉合作探究之美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公开课课题:华师版七下“§11.3《在反复实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
  教学设计:课前预习,并准备两枚一元硬币。授课时,教师先讲解书第104—105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思考第106页云图的问题“在硬币还未抛出以前,你能否预测每次抛出的结果?假如你已经抛掷了1000次,你能否预测第1001次抛掷的结果?”教师在学生的各种各样的回答后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在表11.3.3中“20”的前面加一列“10”,并要求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两枚一元硬币,在离桌面一肘高处往桌面抛10次,并记录结果。等学生完成后,教师问:这节课,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得到1000次?学生:把每个人的10次累加。”教师抓住机会,让学生按座位号的顺序回答,然后借助教学软件很快的完成了表格的填写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很直观地认识到:无论抛掷多少次,我们都无法准确地说出下一次抛掷将会出现的结果,频率不等于机会,但大数次实验后的频率会逐渐稳定在机会大小附近。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这部分内容很难一个人完成,这就迫使学生寻求同学的合作,也就产生了合作内驱力,而教师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合作需要,轻松地完成了这部分的教学目标。
  有效的合作,会给教学带来实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该考虑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合作,其次应该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让学生在合作中自主探索、互相交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学会尊重、倾听、理解别人,逐步提高个人素质、完善人格。可见,捕捉合作探究之美,是有必要的。
  思维活跃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已不再是机械接受,对数学的感悟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他们头脑中跳跃着的聪颖和睿智,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刻跃然而出。因此,捕捉教学之美,是对每一位专业教师的要求和考验。
其他文献
二十年前,她刚刚大学毕业,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学生。二十年后,她已经成长为某重点产品轮式车辆总体、车体系统设计师,全国劳动模范:二十年前,她对产品设计一无所知,工作无从下手。二十
一位教育专家曾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作过这样的令人深思的描述: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的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传统教育扼杀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严重摧残着他们的心理。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课程的
利用1979—2006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垂直积分的整层水汽输送通量及水汽通量散度,分析西藏高原汛期5—9月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两藏高原汛期主要有两条水汽输送带,印
针对目前各地自动气象站两种地表温度的测量方式,即:四支传感器组合模式和单支传感器测量模式共存的现状,从分析地温传感器的测量技术以及信号采集原理人手,探讨了一种可以将
管理是一种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只有做适合自己的管理,才能体会幸福成长的快乐。我们以教育改革发展为契机,从园所管理实际出发,分别从管理者、教师、幼儿三个维度出发,阐述学
现代城市发展的实践表明,提升城市竞争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以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为媒,发掘和整合民族、历史和人文资源,促进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城市建设中的有
高三化学复习是学生提高高考成绩的重要时机,也是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建构思维模式的必要阶段,因此,高三教师要研究提升化学复习效益的教学方法、训练模式。利用化学基本观念的统领作用,引导学生洞察命题考查的意图,建立知识体系的联系,建构思维模式的完善,无疑是高三复习的有效方式之一。  常见的化学观念有:分类观、微粒观、转化观、平衡观、守恒观等。高三的化学复习,大量时间是在做题讲题,所以很有必要让学生独立地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