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重载运输已成为世界铁路货运发展的方向,提高轴重、增大单车载重是世界各国重载运输一致采用的举措。我国目前通用货车轴重采用21t、23t,重载货车的轴重为25t。我国与重载技术发达的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转向架轴重偏低,严重制约了我国重载货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大轴重 货车转向架 探讨
中图分类号:U260.331
重载技术是我国铁路货运发展的重要方向。所谓重载运输,是指在一定的铁路技术装备条件下,通过采用大功率内燃或电力机车,扩大列车编组长度、提高列车轴重和牵引重量,采用特殊运输组织方式等措施,使牵引重量和输送能力达到一定标准的运输方式。
重载运输已成为世界铁路货运发展的方向,提高轴重、增大单车载重是世界各国重载运输一致采用的举措。90年代末期开始,在淘汰传统的转8A转向架的同时,我国通过合作、合资等方式,相继开发了转K2、转K4等21t轴重的新型提速转向架,满足120km/h商业运行速度的要求;开发了转K6、转K5型25t轴重的货车转向架,运用在载重70t、80t货车上,满足大秦线编组210辆、牵引重量2万吨的重载列车运输要求,这一重载运输技术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填补了我国铁路货车制造及重载运输领域的多项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然而,我国目前通用货车轴重采用21t、23t,重载货车的轴重为25t。我国与重载技术发达的国家(见下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转向架轴重偏低,严重制约了我国重载货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转向架按构架形式可分为构架式和三大件式两种。构架式转向架无菱形变形,轴重小,适合于快速运输;三大件式转向架轴重大,抗菱刚度小,适合于重载,但其提速后易产生菱形变形。经过10多年的运用,三大件式转向架安装交叉支撑装置后,解决了抗菱刚度不足问题,动力学性能稳定,货车使用可靠性大幅度提高,关键部件的惯性质量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因此,对比两种转向架模式,采用交叉支撑的三大件式转向架符合设计方案。
由于轴重的加大,转向架工作负荷加重。为保证转向架运行品质和运用性能,在设计时还应把握以下关键点:
一、降低轮轨间作用力
转向架轴重的加大无疑会增加轮轨间作用力,使轮轨磨耗加剧,降低转向架动力学性能。通过分析国外、国内转向架长期运用经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善:
1、在传统的中央弹性悬挂基础上,增加轴箱橡胶剪切垫,形成二系系悬挂转向架,该技术在我国转K6和转K1转向架上已得到充分印证。轴箱橡胶剪切垫作为第一系悬挂,无疑将原来属于簧下结构的侧架转移到簧上,从而大大降低了转向架簧下质量,减小了轮轨间的刚性沖击;同时,轴箱橡胶垫也改善了侧架导框与承载鞍的配合关系,实现轴箱弹性定位;橡胶垫还可以隔离轮轨间高频振动,改善了车辆的垂向动力学性能,提高了车辆的运行平稳性。
2、采用侧架交叉支撑技术,如转K2、K6、K1型转向架。交叉杆既可以提高转向架的抗菱刚度,又可在运行中保持转向架正位,保证车辆直线长期运行动力学性能稳定可靠。另外,优化一系弹性悬挂与交叉支撑相结合,使转向架在曲线上具有径向能力,可以降低轮轨横向力,降低车轮磨耗。
3、采用大直径车轮,选择与轨头形状匹配的车轮踏面形状。增大车轮直径可以降低轮轨接触应力,降低车轮踏面磨耗。同时,增大车轮直径还可提高车轮的热负荷能力。
二、提高侧架、摇枕质量
转向架轴重增大给侧架和摇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其承载能力还是抗疲劳强度都应提高。侧架、摇枕可以采用B+级钢整体芯铸造新工艺,实现内腔无劈缝、台阶,消除原始和潜在疲劳裂纹源,提高侧架、摇枕的内在、外部质量和疲劳强度。
三、提高车辆蛇形失稳临界速度
大轴重转向架除了要满足货车重载运输的需要,还应考虑货车提速的要求。转向架在设计和制造时,可以采用常接触弹性旁承装置。该形式除了保持防止车体侧摆作用外,在转向架与车体出现转头蛇形运动时,能够提供合适的摩擦力矩,从而提高转向架蛇形失稳临界速度。
四、改善转向架垂向性能
采用内、外枕簧不同高度的两级刚度弹簧,在空车时弹簧具有较小的刚度,提高空车弹簧静挠度;在重车时弹簧具有较大的刚度,以承受重车的载荷,可使货车转向架的空、重车弹簧静挠度都在合理范围内,改善转向架垂向性能。
五、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改善转向架零件磨损状态
磨损是转向架最普遍的损伤,在大轴重转向架上尤为明显。转向架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各种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例如,采用一次或二次磨耗型车轮,提高车轮硬度,降低轮轨磨耗;采用含有油尼龙的心盘磨耗盘,减振斜楔采用高分子材料磨耗面,销孔配合时采用耐磨销套,提高配合精度,都可以改善转向架磨损状态,延长零部件检修周期和使用寿命。
大轴重转向架是重载列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目前我国货车转向架研究的重点目标。发展大轴重货车转向架,应结合国外货车发展经验及我国货车运用的实际情况,自主研发有中国特色的大轴重货车转向架。
参考资料:
[1] 一种新型大轴重货车转向架设计方案. 刘寅华、 刘华、 杨知猛、李芾,实践 开拓 创新,2008年
[2] 我国大轴重货车转向架发展方向探讨. 王璞、肖颖,实践 开拓 创新,2008年
[关键词] 大轴重 货车转向架 探讨
中图分类号:U260.331
重载技术是我国铁路货运发展的重要方向。所谓重载运输,是指在一定的铁路技术装备条件下,通过采用大功率内燃或电力机车,扩大列车编组长度、提高列车轴重和牵引重量,采用特殊运输组织方式等措施,使牵引重量和输送能力达到一定标准的运输方式。
重载运输已成为世界铁路货运发展的方向,提高轴重、增大单车载重是世界各国重载运输一致采用的举措。90年代末期开始,在淘汰传统的转8A转向架的同时,我国通过合作、合资等方式,相继开发了转K2、转K4等21t轴重的新型提速转向架,满足120km/h商业运行速度的要求;开发了转K6、转K5型25t轴重的货车转向架,运用在载重70t、80t货车上,满足大秦线编组210辆、牵引重量2万吨的重载列车运输要求,这一重载运输技术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填补了我国铁路货车制造及重载运输领域的多项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然而,我国目前通用货车轴重采用21t、23t,重载货车的轴重为25t。我国与重载技术发达的国家(见下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转向架轴重偏低,严重制约了我国重载货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转向架按构架形式可分为构架式和三大件式两种。构架式转向架无菱形变形,轴重小,适合于快速运输;三大件式转向架轴重大,抗菱刚度小,适合于重载,但其提速后易产生菱形变形。经过10多年的运用,三大件式转向架安装交叉支撑装置后,解决了抗菱刚度不足问题,动力学性能稳定,货车使用可靠性大幅度提高,关键部件的惯性质量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因此,对比两种转向架模式,采用交叉支撑的三大件式转向架符合设计方案。
由于轴重的加大,转向架工作负荷加重。为保证转向架运行品质和运用性能,在设计时还应把握以下关键点:
一、降低轮轨间作用力
转向架轴重的加大无疑会增加轮轨间作用力,使轮轨磨耗加剧,降低转向架动力学性能。通过分析国外、国内转向架长期运用经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善:
1、在传统的中央弹性悬挂基础上,增加轴箱橡胶剪切垫,形成二系系悬挂转向架,该技术在我国转K6和转K1转向架上已得到充分印证。轴箱橡胶剪切垫作为第一系悬挂,无疑将原来属于簧下结构的侧架转移到簧上,从而大大降低了转向架簧下质量,减小了轮轨间的刚性沖击;同时,轴箱橡胶垫也改善了侧架导框与承载鞍的配合关系,实现轴箱弹性定位;橡胶垫还可以隔离轮轨间高频振动,改善了车辆的垂向动力学性能,提高了车辆的运行平稳性。
2、采用侧架交叉支撑技术,如转K2、K6、K1型转向架。交叉杆既可以提高转向架的抗菱刚度,又可在运行中保持转向架正位,保证车辆直线长期运行动力学性能稳定可靠。另外,优化一系弹性悬挂与交叉支撑相结合,使转向架在曲线上具有径向能力,可以降低轮轨横向力,降低车轮磨耗。
3、采用大直径车轮,选择与轨头形状匹配的车轮踏面形状。增大车轮直径可以降低轮轨接触应力,降低车轮踏面磨耗。同时,增大车轮直径还可提高车轮的热负荷能力。
二、提高侧架、摇枕质量
转向架轴重增大给侧架和摇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其承载能力还是抗疲劳强度都应提高。侧架、摇枕可以采用B+级钢整体芯铸造新工艺,实现内腔无劈缝、台阶,消除原始和潜在疲劳裂纹源,提高侧架、摇枕的内在、外部质量和疲劳强度。
三、提高车辆蛇形失稳临界速度
大轴重转向架除了要满足货车重载运输的需要,还应考虑货车提速的要求。转向架在设计和制造时,可以采用常接触弹性旁承装置。该形式除了保持防止车体侧摆作用外,在转向架与车体出现转头蛇形运动时,能够提供合适的摩擦力矩,从而提高转向架蛇形失稳临界速度。
四、改善转向架垂向性能
采用内、外枕簧不同高度的两级刚度弹簧,在空车时弹簧具有较小的刚度,提高空车弹簧静挠度;在重车时弹簧具有较大的刚度,以承受重车的载荷,可使货车转向架的空、重车弹簧静挠度都在合理范围内,改善转向架垂向性能。
五、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改善转向架零件磨损状态
磨损是转向架最普遍的损伤,在大轴重转向架上尤为明显。转向架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各种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例如,采用一次或二次磨耗型车轮,提高车轮硬度,降低轮轨磨耗;采用含有油尼龙的心盘磨耗盘,减振斜楔采用高分子材料磨耗面,销孔配合时采用耐磨销套,提高配合精度,都可以改善转向架磨损状态,延长零部件检修周期和使用寿命。
大轴重转向架是重载列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目前我国货车转向架研究的重点目标。发展大轴重货车转向架,应结合国外货车发展经验及我国货车运用的实际情况,自主研发有中国特色的大轴重货车转向架。
参考资料:
[1] 一种新型大轴重货车转向架设计方案. 刘寅华、 刘华、 杨知猛、李芾,实践 开拓 创新,2008年
[2] 我国大轴重货车转向架发展方向探讨. 王璞、肖颖,实践 开拓 创新,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