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积累,试着比别人多走一步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vs18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职场上,经验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所谓经验,简单地说就是大量占有信息,并在遇到问题时,从自己所知道或者所经历的事情里寻找相似的片段,作出最有效、最得当的应对。
  经验的积累,对每个职场人士来说都是重要且必需的功课。从诸多职业经历中挑选自己需要的、适合的、有利的部分沉淀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你最在意什么,它们以何种方式在你的职业发展过程中予以多大程度的体现,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的判断。
  而这,正是办公室菜鸟和职场高手的功力差距所在。
  激活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没人会否认人脉资源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怎么做才能把卡片上的一个个陌生名字变成自己行走职场的助推器?
  有一次出差,几个同行都和一位“大人物”交换了名片。当时的场面有些杂乱,聚在一起的人也不少,交流空间也仅限于自我介绍和简单寒暄。回到家里,我正准备打开电脑把这张卡片上的信息整理进资料库时,却意外收到一封抄送给我的电子邮件。那是其中的一位同行,以我们几个人的名义给“大人物”发了封邮件,大致意思无非就是进一步自我介绍,并感谢他的热情相待,以及希望在未来继续交流,加强合作。
  那一刻,我的感受除了震惊就是敬佩。我意识到,这位同行比大多数人多走的这一步,其实是个非常重要的激活的过程——把冷冰冰的卡片变成活生生的人,并且让对方认识你、记住你。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步。世界上的事情没有那么多巧合,别人之所以成功,一定有他成功的道理——试着找到它,下一次成功的就会是你。
  积累是态度更是能力
  有朋友常年和实习生打交道,有一次我们提到年轻人的职业态度时,她讲了几件事。
  实习生A,永远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工作上。在他眼里,只要工作成果一交上去,就与自己再无关系,至于之后这成果在多大程度上被有效利用,老师进行了怎样的修改,他毫不介意,也毫不在乎。“您随便改”,是他的惯常态度。
  实习生B,爱惜羽毛的典型。要是有谁擅自改动了她的文案,或者对整体结构提出颠覆性的修改意见,她总是一万个不乐意,甚至对提意见的人给出差评。她始终觉得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那些所谓的不同意见,不过是欣赏不了她的优秀罢了。
  还有实习生C,朋友提起她时忍不住赞叹。同样是认真完成工作,同样是爱惜羽毛,但不一样的是,她每次都会拿着指导老师的修改稿和自己的原稿进行反复比对——改了什么、怎么改的、为什么要这么改。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她会追着指导老师不厌其烦地请教:这个地方,您是怎么想的?有没有其他的方式?您看如果这样行不行?后来朋友进一步发现,C会拿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向单位里不同的人请教,每个人的职位、资历、观念不一样,她也自然能收获不同角度的方法、立场、角度——把它们积累下来,就成了自己职业发展的养料。
  同样是做了一项工作,三个实习生收获和积累下来的东西却是天壤之别。朋友把这归结为职业态度的差异,而我觉得,这其实也是每个人能力的体现。不出所料,进入职场几年之后,A和B还在做着最基础的工作,而C已经在业内小有名气,成为一颗备受瞩目的新星。
  打捞最核心的经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面对同样的信息,每个人归纳出来的经验却很可能是迥然不同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写简历,当你拿到几个模板的时候,会从中总结出什么?
  有人看到的是措辞严谨,条理清晰,避免长篇大论;有人看到的是简洁明快,即便再厚积的职业经历,一张A4纸也足以概括;有人看到的是针对性,根据求职方向的不同,自我介绍时要调整重心;有人看到的是在相关工作经验上的着重表述,认为这才是重中之重。
  前几天,一个做HR(人力资源)的朋友向我抱怨他收到的极品简历,其中一份用到了word中四五种字体和几乎所有的对齐方式——左对齐、右对齐、居中。他笑着摇头:其实在准备简历的时候,只要站在HR的角度上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换成是你,每天收到成百上千份简历,你希望用最短时间从中得到什么信息,就大致可以了解简历应该怎么写了。而这种换位思考的意识,才是最核心的经验。
  同样是在归纳和总结,核心经验远比外围经验更有效、更直接、更具普适性。至于它们从何而来,其实只需要你试着比别人多想一步:事情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每一个具体方法背后的理念是什么?每一次遇到问题,如果你都能在这三个层次上认真思考并且有所收获的话,假以时日,职业积累的效果将会让你受益匪浅。
  积累信心而不是负面情绪
  每一个在职场纵横捭阖的人,都是有无数成功经历打底的。这些耀眼的高光时刻带给我们的,除了可以不断复制的操作经验外,还有一种同样重要的东西,就是信心。
  为什么越是参加过多次国际大赛的运动员,越能显示出不一样的大将风度,而那些刚刚冒上头来的小队员,即便是平时练习了千百遍的动作,关键时刻也会哆哆嗦嗦地莫名失误?为什么面临重要决策的关口,有些人能当机立断,而另一些人则会反复权衡不知所措?
  一句话:见过世面。
  按理说,无论之前有过多少次的成功案例,都不能推导出这一次必定成功。但有信心在,就会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姿态,一种所向披靡的勇气。而这些信心,无疑是从每一次的职业经历中积累下来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汇聚成一种强者气质。
  而见过世面的另一种体现就是,积累别人的经验,形成自己的经验。积累经验,但不囿于经验,这才是职业发展的最高境界。
  (摘自《时代青年·上半月悦读》)
其他文献
最近,襄阳市人民路小学六年级二班学生们的作文,让语文老师高华云犯了愁,不知如何评判。作文题为“我的理想”,可大家的理想不再那么“高大上”,而是变成了“美食家”“吃货”,有的甚至想当“土豪”。  我们都当过小学生,也都写过小学生作文。有心的如果保留着当年的作文本,翻一翻看一看,或者回忆一下,《我的理想》也好,《助人为乐的XXX》也好,《一件难忘的事》也好,不用多说,撒谎编故事的成分恐怕要比事实多。作
案情介绍:  王先生是一家外企的高管,收入可观,条件相当不错。妻子小他10岁。2002年秋天,相识不到半年就结婚了。婚后,王先生便让妻子辞去了工作,一人承担起家庭的所有支出。由于工作原因,王先生经常出差,妻子就开始厌倦了无所事事,逛街消费的生活。妻子最终重拾旧爱,和前男友开始了地下情,经常在王先生出差的时候,与前男友住在一起。忙于工作的王先生却毫不知情,反倒因为自己工作忙碌,心存歉意,对于妻子呵护
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处处闪动着德性的魅力,但这并不能与课堂教学中的历史等同视之。很多历史教学只见事件不见人物,只见结果不见过程,要么画蛇添足,要么先入为主,很大程度上抹掉了历史的人文德性。以致事实上的历史教学与“老气横秋”画等号,也就很难在充满朝气的青少年心中架起一道对话的桥梁;原本一幅幅鲜活的爱国教育素材,却在历史教学的实施中变成了讨人厌的机械说教。为此,本文以挖掘鸦片战争隐性教育价值为例,就常规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清洁用品,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制造潜在的毒素。排毒是21世纪最时髦的养生观念,除了身体需要排毒做好体内环保之外,家里也需要好好排排毒。  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很难避免因接触食物、水、空气里含有的化学物质,可能给身体带来伤害。或许你很难相信,现在一般家庭所拥有的化学物品的数量可能与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室里的化学品差不多。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家庭使用这些化学用品时,大
1  我怀孕8个月的时候,她跑到家里来大闹了一场。由头一大堆,本质原因就一个——这几个月我和老公对她关心太少了。  我被气得几乎背过气去,都什么时候了,她还挑这样的理?搁一般贤良婆婆,看到高龄儿媳肿手肿脚、大腹便便的样子,哪个不心疼?而她呢,任是天要塌下来,心里也从来只有自己。越想越气,忍不住高声和她嚷了几句,谁想她一下子找到发泄口,扑通一声坐到沙发上大放悲声:老头子不在了,你们都欺负我这个孤老婆
关于“闯黄灯扣6分”的公共讨论仍在继续。针对大家关注的四大疑问,《人民日报》的记者日前采访了公安部、地方交管部门和相关法学专家。他们表示,黄灯的功能并未变化;处罚“抢黄灯”不会易致追尾事故;是否设置或者改建倒计时信号灯,公安交管部门将认真听取意见,积极采纳、不断改进;而各地关于抢黄灯的处罚应该是一致的。  “闯黄灯扣6分”规定引发的沸腾争议,其实是顺理成章的结果,或者也可以说,它是某种不适应症状的
吃饭急或吃饭时说话吞入了较多的空气就会出现打嗝的现象。打嗝是身体的保护反应。大部分的打嗝都是偶发事件,如果经常打嗝的话,则有可能是某些疾病引起的。  频繁打嗝,是胃部炎症“预警”  如果经常出现嗳气、打嗝的现象,甚至不吃饭都会不自觉地打嗝,就有可能提示胃部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发作的胃炎,多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部隐痛、胃疼、食后饱胀、食欲不振及嗳气等,症状时轻时重,可能反复发作或长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通往成功的不二法门。在此基础上,如果能掌握以下心理学法则,无疑会让你的勤奋更有效率。  二八定律。人们80%的收获来自生活中20%的付出。在我们的付出中,80%的精力可能都是在做无用功。我们往往把大量时间浪费在没意义的事情上。能否将精力集中于能带给你收获、成就的项目上,是决定你能否成功的关键。  帕金森定律。一项任务的难易程度往往由你认为需要花费的时间来决定。如
我和我的先生John认识5年,结婚整5个月。去年夏天,他一大家子从澳大利亚浩浩荡荡飞来,参加我们在东北的婚礼。刚刚过去的圣诞节,公婆给我父母寄来明信片,上面印着我们在婚礼上咧嘴大笑的照片。  婚龄5个月还算新婚吗?我不知道,被人问起时,我仍然说新婚,因为这和我的心情配套。在表达对婚后生活的幸福感上,我没有欲扬先抑的打算。  上星期,发生了一件惊险事:先生下班回家后发现手上的婚戒不见了。脸色顿时苍白
她与他相遇的时候,青春的花儿,刚刚含苞,那浅淡的芳香,藏在细细的蕊丝里,只等春天的风儿吹来,一弯身,便现出柔软洁白的内里。是她的父母蓦然惊觉,他们莲花一样纯美高贵的女儿,竟是与一个除了明朗迷人的微笑,便一无是处的男孩相守了4年!她的父母很快找到了他,让他退出这场爱情。本以为他会在他们的嘲弄里知难而退,不曾想,他却淡淡一笑,说,我那么地爱她,为什么要退?难道爱情是放在物质的天平上才能称量的吗?她的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