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网格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bent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有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网格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在定义技能向量,并对用人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各个技能点的重要性分值,通过计算形成针对某一岗位群的最佳技能水平组合,为形成科学的教学课程体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网格化
  作者简介:陈建松(1979-),男,浙江宁波人,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助教;张晓芹(1983-),女,山东单县人,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助教。(广东 佛山 528225)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NN11051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9-0044-02
  
  国务院于2009年3月发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物流行业列为国民经济中十大振兴行业之一,这一重大举措使物流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通知中指出“制定实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不仅是促进物流业自身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的需要,也是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的调整与发展、扩大消费和吸收就业的需要,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1]站在这个战略角度,为作为物流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要求、新方向和新理念。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现代物流是利用信息化高科技手段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的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2]由此可见,现代物流的综合性很强,它涉及到的学科有管理学、运输学、经济学、社会学、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因此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无论他们的知识体系还是技能构成都是一种立体的、网状的体系结构。但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并不适应立体的、网状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构成的要求。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理论+实践”的模式。[3]它被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使用,这种培养模式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几点。
  1.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比较侧重理论,而实践教学或由于条件所限或课程设置问题,要么是点到为止,要么和理论教学相分离,造成皮是皮、肉是肉的尴尬局面。突出表现在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立即或者短时间内开展工作,需要较长一段的培养时间才能掌握相关的技能。
  2.教学不具备动态性和敏捷性
  物流行业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不断发展,处在一个动态的向前的快速推进过程中,其中涌现出来的物流信息技术更是层出不穷,比如RFID技术、物联网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等,这也势必要求物流行业从业人员掌握这些技能。而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往往比较滞后,一些新技术在社会上应用若干时间后,学校才开始着手教学。如何让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能紧跟技术的发展、满足市场的需求给相关的院校提出了挑战。
  3.物流技能定位不清晰
  根据美国学者Murphy和Poist将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分为管理技能、物流技能和商业技能,各大技能点下又分布着若干的子技能点。[4]同时指明物流行业不同岗位对这三种技能有着不同的侧重。比如对于具体仓储岗位人员而言,物流技能重要性排在第一位,其次为管理技能和商业技能,同时仓储管理人员又必须具备三大技能下若干子技能。这样每一个具体的物流岗位就有一种多层次、递进性、立体网状的技能分布图,特点是各项技能从上至下、逐级细化、各有侧重。而目前高职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完全具备这种特点,各个岗位群技能点不明确,侧重点不清晰,这就造成和用人单位具体需求脱节的后果。
  4.人才培养不具备闭环性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是开环式的,也就是学校只负责学生在校学习,学满三年进入社会工作后个人的职业发展、用人单位评价往往得不到重视,这就失去为教学进行事后反馈,进行不断改善的通道,也就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不具备闭环性。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何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动态的人才培养,分层次、有侧重点的岗位技能培训以及闭环人才循环培养摆在物流教育工作者面前。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网格化人才培养模式数学模型的构建
  所谓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网格化人才培养就是在对具体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学生就业岗位群和发展方向的不同,构建一个立体的、网状的技能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一类具体的岗位群都对应着一个具体的网络坐标,表明了该岗位群所需要的最佳技能水平组合。同时该立体的、网格状的技能坐标系又与用人单位需求、物流管理方法和物流信息技术最新动态通过某种接口相连接,发生信息交换和更新,能使该技能体系也不断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某个岗位群技能的最佳水平组合,然后学校可以通过这种技能的最佳水平组合方式,有所侧重地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使两者融为一体。同时能够实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动态性、敏捷性以及闭环控制的目的。根据以上定义,构建以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网格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数学模型。
  1.定义技能向量
  设定管理技能、物流技能和商业技能分别为技能向量α、β、γ,其中α=(a1,a2,…,an),代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管理技能上应具备的n个技能点;β=(b1,b2,…,bm),代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物流技能上应具备的m个技能点;γ=(r1,r2,…,rl),代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商业技能上应具备的l个技能点。
  2.确定技能向量重要程度
  针对某一岗位群发出调查问卷来收集用人单位心目中三大技能的重要程度,以百分数表示,三大技能重要程度百分数之和为100%。设收回有效问卷j份,那么管理技能、物流技能和商业技能三大技能对用人企业的重要程度可以用以下公式来定义:
  管理技能重要程度X (1)
  物流技能重要程度Y (2)
  商业技能重要程度Z (3)
  ST.
  其中xi,yi,zi分别指第i张调查问卷中用人单位对三大技能重要性评定百分数。因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三年的专业课学时是一定的,那么根据以上三个技能向量重要程度即百分数的大小乘以总专业课时数,获得对应课程模块课时安排。设专业总课时数为T,那么培养学生管理技能的课时数为T×X,对应的培养物流技能和商业技能的课时数为:T×Y和T×Z。
  3.确定某一岗位群技能最佳因素水平组合
  针对某一物流管理岗位群,给用人单位发出调查问卷,要求其对管理技能、物流技能和商业技能α、β、γ各技能分量的重要性打分。假设回收有效问卷p张,各技能分量的重要性程度定义如下:
  (4)
  (5)
  (6)
  其中αi1,βi2和γi3分别代表管理技能、物流技能和商业技能中分技能点的重要性,用百分数表示。αi1k,βi2k和γi3k分别表示第k张调查表中各个分技能点用人单位给出的重要性分值,也用百分数表示。
  根据数学模型的第二步骤,可以获知专业课程模块的初步划分,那么在第三步骤中,通过获知各个技能点的具体数值,在划分三大专业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形成各专业课程模块内具体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部知识点的教学课时安排比例,形成对某一物流岗位群的最佳技能水平组合。比如管理技能的第i1分技能点教学课时安排就是αi1×X×T,物流技能和商业技能第i2和i3个分技能点的教学课时安排分别是βi2×Y×T和γi3×Z×T。在此基础上把属于同一课程领域范畴内的若干分技能点综合起来,形成一门课程。通过以上步骤就可以完成基于立体、网格技能模型的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由于是基于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那么在日常的教学和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学什么技能点、掌握程度如何都能一目了然,也是学生在走出学校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必要准备。
  4.信息交换和闭环控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物流管理人才技能的要求,包括技能点及其掌握程度也会发生变化,比如现在最突出的就是物流信息化人才和物流统筹规划人才非常紧缺。因此上述算法中得出技能水平组合也是动态变化的,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必须定时对管理技能、物流技能和商业技能的各个技能分量的组成及其重要程度做出调整,该流程如图1所示。
  在形成一个立体网格化技能模型和对应教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学校定期和用人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了解本校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职业技能的发挥和掌握程度,根据反馈结果,适时调整技能体系结构和对应的教学安排。同时密切关注物流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把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引入到立体网格技能模型和教学课程体系中来。以上步骤就能实现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敏捷性和闭环性的要求,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递进式上升。
  三、结束语
  本文在构建立体、网格化技能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确定了三大专业课程模块,分别对应管理技能、物流技能和商业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获知各个分技能点的重要性分值,通过前文算法得到针对某一物流岗位群的最佳技能水平组合,该最佳技能水平组合表明了在课程模块内部各个知识点的重要性程度。最佳技能水平组合中,各个分技能点重要性分值与对应课程模块总课时的乘积就是该技能知识点的教学课时,通过把属于同一课程领域范畴内的若干分技能点综合起来,形成一门课程。通过以上步骤就可以完成基于立体、网格技能模型的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网格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单要进行详细、认真的调查研究,获知用人单位对某一物流岗位群具体、真实的技能要求,还要在已经构建了基于网格化技能模型的教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定时和用人单位接触,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状况、新出现的物流技术等,从而提炼出新的技能要求,充实到已有技能向量中。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了网格化技能模型的不断完善,同时也使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人才培养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Z].2009.
  [2]王蕾.论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大众科技,2010,(11):195-196.
  [3]江志娟.物流管理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钦州学院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0,(25):51-53.
  [4]曹翠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0,(23):1-4.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文献研究和调研国内外高校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对指标进行修订和分类后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保留教师和学生都能认同的指标。经测试,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认可度。  关键词:学生评教;问卷;指标  作者简介:刘俏芝(1983-),女,湖南岳阳人,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助教;陈磊(1982-),男,江苏盐城人,河海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江苏南京211815)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之后,政府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的公共投入量。与此同时,基于对教育社会功能的过高期待,城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学校强制性支出、生活必需性支出、社会活动性支出、素质提高性支出、家庭自主性支出构成了影响家庭教育支出水平的五个主要因素。由于不同家庭教育支出能力的差异化,盲目地追求过高教育支出量体现出家长的无奈盲从心态和非理性投资行为。这不但会影响教育质量的真正提高,也会
期刊
摘要:教务管理是高校教务管理的核心工作,围绕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的三大特点,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化管理、高效有序的引导化管理、注重细节的过程化管理和重视数据的定性分析管理四个方面着手,进行民办高校教务管理特色建设的研究。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务管理;特色建设  作者简介:崔丽英(1976-),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李纪惠(1977-),男,满族,辽宁大连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期刊
摘要:考试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一个因素,中美两国高校课程考试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与美国高校课程考试比较起来,中国高校课程考试应在保持长处的同时,应更加注重“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的实现,以人为本,有效考试。  关键词:中国高校;美国高校;课程考试;比较  作者简介:梁泽磊(1965-),女,上海人,上海电力学院教务处,工程师;张同心(1982-),男,河南项城人
期刊
摘要:教学的场域是课堂,课堂教学过程充斥着语言,课堂话语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载体,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媒介。整个教学过程大多是通过语言进行的,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和意义,语言是教学的工具、纽带和桥梁。教师话语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学生的课堂参与,教师良好的课堂话语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话语参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话语;话语策略;话语参与  作者简介:邬小学(1962-),男,贵州铜仁
期刊
摘要:在介绍Matlab软件特点并分析当前“概率论与统计”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模拟实例阐述了把Matlab软件引入“概率论与统计”教学中的必要性。将“概率论与统计”的理论教学和数学软件Matlab紧密结合起来,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自己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概率论与统计;Matlab;课
期刊
摘要:人才队伍建设是电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件重要工作,它不仅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持续发展所需的核心人力资源,也关系到员工个人在企业的成长及对企业的满意度,因此,传统的“缺什么、补什么;退多少、进多少”的培养模式已愈来愈不能满足国家电网公司构建“一强三优”现代化集团公司和建设“两个一流”的战略目标,实践证明,将先进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理论运用到电网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是培养新生代电网建设、管理人
期刊
摘要:网格技术作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理论方面的日益完善和应用层面的日益增多,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这场革命势必也为国内各高等院校在高校教育管理方面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校园各项数据资源的整合管理,从而克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应用困境,使得高校校园管理更加趋向人性化、合理化、全面化。网格技术在教育资源管理上的引入和应用也成
期刊
摘要: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农”领域对“复合型、应用型、创新性”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与高等农业院校有效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此,以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为例,探讨了农业高等院校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运行和绩效,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创新  作者简介:刘辉(1974-),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许慧
期刊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招生生源的相对减少,导致独立院校生源质量出现了不断下滑的趋势,势必会给独立院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加巨大压力,作为公共基础课的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保证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文章从独立院校学生的生源现状和特点出发,阐述在这种新形势下,提高独立院校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独立院校;生源质量;数学课程;教学质量;学习兴趣  作者简介:胡桂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