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的低效饱受指责,这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但实际效果却不能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其中一个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好,这就是德育的根基和原点问题。道德源于生活、道德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实践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这理应是学校德育的根基和原点。
一、回归生活:让德育贴近儿童实际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德育工作总是带着强烈的功利色彩盲目地堆砌着高不可攀的“道德大厦”,以成人的标准构筑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忽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学生的道德实际水平。比如国旗下讲话,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世界观等等价值观念充斥于耳,而学生只是扮演着一个无动于衷、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再如少先队活动,计划写得详尽而周密,活动搞得热热闹闹,学生个个是“豪言壮语”,但下来后,在学习、生活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却仍旧不尽如人意。这种斩断了道德与学生生活联系的德育“高空作业”,使得道德成为学生高不可攀的客观认知对象,与学生生活无法发生意义联系,学生无法产生内化的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甚至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自我教育。这种本末倒置的道德教育不仅影响其实效,而且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正常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了解儿童成长历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与品德发展的问题,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所欲所求,在此基础上生成、设定德育主题,让学生在各种生活情境中理解、体验、践行所要求的价值和美德。如在学习生活方面,在越来越重的学业负担下,学生的学习态度、目的、状态怎样;家庭教育方面,特别是外出务工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状况如何;学生的人际交往、课余生活、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哪些问题,都必须得到我们应有的关注,从而针对孩子的思想实际、心理需求,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使德育工作真正成为孩子发现自我,认识社会,探索人生真谛的育人工程。如,一年级新生对小学生活充满好奇和幻想,同时也有诸多不适应,为此我们开展了“亲近我们的校园”、“以哥哥姐姐为榜样”等德育活动。针对中年级学生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方面的现状,我们开展了“自己的事自己做”、“告别不良习惯”、“我的生活我做主”等德育活动。事实表明,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道德教育才能引发儿童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二、凸现主体:让德育触摸儿童心灵
学校德育常常被片面地理解为对社会的顺应,没有意识到把人培养成改造社会的主体,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限制和束缚,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个性差异得不到合理的承认。在德育过程中,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把批评和惩罚当做常用手段。从道德的产生、发展以及发挥作用的规律来看,个人都是活生生的积极能动的主体,道德教育只有激发主体的内在动力和内在的生命体验,才能内化情感体验,才能提高道德能力,才能把美德变为习惯。德育是教师、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既有赖于严格的要求和纪律的约束,更有赖于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这是道德主体必备的意识和能力。道德教育不仅要考虑社会的要求,更要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不仅依据社会规范,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实践证明,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既具有主体意识又具有主体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活泼主动地发展,才能逐步形成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学生的道德行为才有坚实的基点。
三、实践体验:让德育从他律走向自律
传统德育总是把儿童当作无知的对象,用统一不变的规范去灌输,不重视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去创设特定的德育情境,不重视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进而让学生去体验、内化,从而导致知行脱节,难以收到真正的效果。为改变德育低效的现状,我们在德育的“强化”和“细化”上下足了工夫,其结果是德育渐渐异化为一种管理手段,与真正意义上的德育背道而驰。实践表明,真正在儿童头脑里扎下根来并影响其人生轨迹的思想,必须在其生活中通过他们自己的探究实践获得真实体验之后才能获得。因此,学校德育必须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切实从儿童的道德现状出发,精心设计和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道德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把思想道德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学校教育中,精心组织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班集体和学校,体验和生成一种初步的社会责任感,如通过小干部轮流制等校园岗位体验,让学生参与学校、班级管理工作,在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强化中内化品德规范。在家庭教育中,巧妙设计活动,让学生体验和生成一种亲情责任感,如通过“三八节的礼物”、“今天我当家”、“为父母过生日”、“记录父母的一天”等家庭教育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和长辈。以参加公益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学会调查和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疾苦,从而体验和生成一种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实践体验阶段是道德教育的关键,因为个体道德的形成只有内部活力被启动,不断地将社会要求、标准、理想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准则、信念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其思想素质才能真正提高。
作者单位
江苏省句容市后白镇中心校
◇责任编辑:张惟祎◇
一、回归生活:让德育贴近儿童实际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德育工作总是带着强烈的功利色彩盲目地堆砌着高不可攀的“道德大厦”,以成人的标准构筑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忽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学生的道德实际水平。比如国旗下讲话,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世界观等等价值观念充斥于耳,而学生只是扮演着一个无动于衷、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再如少先队活动,计划写得详尽而周密,活动搞得热热闹闹,学生个个是“豪言壮语”,但下来后,在学习、生活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却仍旧不尽如人意。这种斩断了道德与学生生活联系的德育“高空作业”,使得道德成为学生高不可攀的客观认知对象,与学生生活无法发生意义联系,学生无法产生内化的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甚至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自我教育。这种本末倒置的道德教育不仅影响其实效,而且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正常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了解儿童成长历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与品德发展的问题,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所欲所求,在此基础上生成、设定德育主题,让学生在各种生活情境中理解、体验、践行所要求的价值和美德。如在学习生活方面,在越来越重的学业负担下,学生的学习态度、目的、状态怎样;家庭教育方面,特别是外出务工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状况如何;学生的人际交往、课余生活、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哪些问题,都必须得到我们应有的关注,从而针对孩子的思想实际、心理需求,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使德育工作真正成为孩子发现自我,认识社会,探索人生真谛的育人工程。如,一年级新生对小学生活充满好奇和幻想,同时也有诸多不适应,为此我们开展了“亲近我们的校园”、“以哥哥姐姐为榜样”等德育活动。针对中年级学生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方面的现状,我们开展了“自己的事自己做”、“告别不良习惯”、“我的生活我做主”等德育活动。事实表明,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道德教育才能引发儿童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二、凸现主体:让德育触摸儿童心灵
学校德育常常被片面地理解为对社会的顺应,没有意识到把人培养成改造社会的主体,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限制和束缚,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个性差异得不到合理的承认。在德育过程中,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把批评和惩罚当做常用手段。从道德的产生、发展以及发挥作用的规律来看,个人都是活生生的积极能动的主体,道德教育只有激发主体的内在动力和内在的生命体验,才能内化情感体验,才能提高道德能力,才能把美德变为习惯。德育是教师、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既有赖于严格的要求和纪律的约束,更有赖于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这是道德主体必备的意识和能力。道德教育不仅要考虑社会的要求,更要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不仅依据社会规范,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实践证明,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既具有主体意识又具有主体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活泼主动地发展,才能逐步形成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学生的道德行为才有坚实的基点。
三、实践体验:让德育从他律走向自律
传统德育总是把儿童当作无知的对象,用统一不变的规范去灌输,不重视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去创设特定的德育情境,不重视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进而让学生去体验、内化,从而导致知行脱节,难以收到真正的效果。为改变德育低效的现状,我们在德育的“强化”和“细化”上下足了工夫,其结果是德育渐渐异化为一种管理手段,与真正意义上的德育背道而驰。实践表明,真正在儿童头脑里扎下根来并影响其人生轨迹的思想,必须在其生活中通过他们自己的探究实践获得真实体验之后才能获得。因此,学校德育必须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切实从儿童的道德现状出发,精心设计和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道德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把思想道德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学校教育中,精心组织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班集体和学校,体验和生成一种初步的社会责任感,如通过小干部轮流制等校园岗位体验,让学生参与学校、班级管理工作,在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强化中内化品德规范。在家庭教育中,巧妙设计活动,让学生体验和生成一种亲情责任感,如通过“三八节的礼物”、“今天我当家”、“为父母过生日”、“记录父母的一天”等家庭教育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和长辈。以参加公益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学会调查和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疾苦,从而体验和生成一种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实践体验阶段是道德教育的关键,因为个体道德的形成只有内部活力被启动,不断地将社会要求、标准、理想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准则、信念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其思想素质才能真正提高。
作者单位
江苏省句容市后白镇中心校
◇责任编辑:张惟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