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带指标和压汞资料在沉积微相研究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化工贸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hajh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流动带指标以及压汞毛管压力曲线进行分析,研究了利用流动带指标和毛管压力曲线进行储层孔隙结构分类的依据,建立FZI与孔喉分选系数、平均孔喉半径以及排驱压力之间的关系图,利用流动带指标FZI和压汞毛管压力曲线的特点将该区域储集层孔隙结构分为三类,其参数主要有分选系数,平均孔喉半径,中值孔喉半径,排驱压力,中值压力。并对该区域的沉积微相进行了分类研究。
  关键词:流动带指标 毛管压力曲线 沉积微相
  一、划相参数—流动带指标(FZI)
  流动带指标(FZI)是划分流动单元的一种定量方法,是油藏品质因子与孔隙体积和颗粒体积的比值。
  根据压汞分析资料,建立FZI与孔喉分选系数、平均孔喉半径以及排驱压力之间的关系图,从而可以利用FZI作为划分沉积相带的指标。FZI值越高,储层物性越好,赛汉研究区的储层孔隙结构可分为Ⅰ、Ⅱ、Ⅲ三类,其中,Ⅰ类的FZI值最高,>0.9;其次为Ⅱ类,FZI在0.9-0.24之间,最后为Ⅲ类,FZI<0.24。
  二、基于毛管压力曲线研究储层孔隙结构
  不同类型的毛管压力曲线,其形态可以通过在相同的进汞压力下的进汞饱和度的大小来反映。对于孔隙结构较好的岩石,如在相同的进汞压力下,进入岩石孔隙空间的汞的量较多。对于孔隙结构较差的岩石,在相同的进汞压力下,进入的汞的量相对较少。因此,可以利用相同的进汞压力下的汞饱和度的大小反映出储层的孔隙结构。
  根据压汞毛管压力曲线的特点将该区域储集层孔隙结构分为三类,其参数主要有分选系数,平均孔喉半径,中值孔喉半径,排驱压力,中值压力。
  Ⅰ类:具有高孔、高渗的特点,FZI值较高,在0.9以上,孔隙度大于24.0%,渗透率大于170md,分选系数大于2,平均孔喉半径大于0.24μm,中值孔喉半径大于3μm,排驱压力小于0.06MPa,中值压力小于0.23 MPa,粒间孔发育。
  Ⅱ类:孔渗性能中等,FZI值中等,在0.24-0.9之间,孔隙度一般在21.0%-25.0%之间,渗透率在20md-170md之间,分选系数在0.48-2之间,平均孔喉半径一般为0.7-2.4μm之间,中值孔喉半径在0.5-3μm之间,排驱压力在0.06-0.28 MPa之间,中值压力在1.5-0.23 MPa之间,溶蚀、粒间孔较为发育。
  Ⅲ类:物性差,FZI低值,小于0.24,孔隙度一般小于0.21,渗透率小于20,分选系数小于0.48,平均孔喉半径一般小于0.7μm,中值孔喉半径小于0.5μm,排驱压力>0.28MPa,中值压力小于1.5MPa,微孔隙较发育,连通性差。
  三、主要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通过对该区域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可知,该区域储层沉积微相及其孔隙结构特征如下:
  1.水下分流河道
  水下分流河道是陆上分流河道的水下延伸部分,砂体厚度一般在1-5m,岩性较粗,一般为灰色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底部具有冲刷面,发育交错层理、块状层理、递变层理等,常见植物碎屑和碳屑。测井响应特征上,分流河道表现为正旋回,一般为箱型、钟形,SP曲线负异常,自然伽马值较低,声波时差出现高值。粒度概率曲线一般为两段式。其中,发育的中砂、细砂物性较好,孔隙度在0.24%以上,渗透率在170以上,分选系数大于2。FZI值较高,大于0.9。
  2.河口坝
  河口坝是水下分流河道向湖盆方向的延伸。砂层呈中层到厚层状,沉积物粒度较细。主要的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主要发育交错层理、斜层理,上部往往发育波状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反旋回特征。测井响应上,曲线形态多为漏斗形。发育的细砂、粉砂岩中,孔隙度在0.25到0.21之间,渗透率在170-20之间,FZI值在0.9到0.24之间。
  3.分流间湾
  分流间湾是水下分流河道之间的相对凹陷的湖湾地方。以粘土沉积为主,含有少量粉砂岩和细砂岩。发育水平层理和透镜状层理,可见波痕和生物介壳、植物碎屑等。测井响应上,曲线形态较平直,多呈波形,SP接近基值。
  4.滨浅湖相
  沉积类型复杂,主要沉积物有砾、砂、泥和泥炭、碳酸盐岩,常见鲕粒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等。一般具有较高的成熟度,磨圆较好。发育平行层理,波状层理,小型交错层理等多种层理,常见虫孔、浪成波痕等沉积构造。常发育薄层的滩坝砂体。测井响应上,曲线形态多为波形。分流间湾和滨浅湖相的孔隙度较低,在0.21以下,渗透率在20以下,FZI值较小,在0.24以下,分选系数小于0.55,平均孔喉半径小于0.73um,中值孔喉半径小于0.5 um,排驱压力在0.28 Mpa以上,中值压力大于1.5Mpa。
  四、结论
  在一定程度上,沉积微相与储层孔隙结构密切相关,通过利用流动带指标FZI可将该区域的储层孔隙结构划分为三类(Ⅰ、Ⅱ、Ⅲ类),其应用效果较好。压汞毛管压力是研究孔隙结构的一种间接测定方法,通过对毛管压力曲线进行分析研究,可获得各种表征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参数,从而为沉积相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不同的沉积微相具有不同的储层孔隙结构,通过流动带指标与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可将该研究区域的沉积微相表征出来。一般地,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多为Ⅰ类储层,河口坝多为Ⅱ类储层,滨浅湖和河道间湾多为Ⅲ三类储层。由于各区域沉积环境不同,地质特征变化复杂,在使用该方法时应先对研究区域进行可行性分析。
  参考文献
  [1] 史建南,孔庆莹.赛哈塔拉凹陷早白垩世沉积相与层序地层特征[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23(2):33-36.
  [2] 靳彦欣,林承焰,赵丽,等.关于用FZI划分流动单元的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5):130-132.
  [3] 刘晓鹏,肖亮,张伟.储层毛管压力曲线构造方法及其应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6):126-130.
  [4] 王瑞飞,沈平平,宋子齐,等.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微观孔喉特征[J].石油学报,2009,30(4):560-563.
  作者简介:李焕(1986—),女,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采油方面的工作。
其他文献
摘 要:岩溶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现象,已经收到了地质勘探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多的研究者和专家已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针对不同的岩溶地质条件,介绍了一些普遍适用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  关键词:工程地质 勘察方法 岩溶地区  一、前言  可溶性碳酸盐岩在我国分布广泛,因此为岩溶的发育创造了必要条件。例如贵州、云南、广西、湖北、湖南、四川、河南等地区均有大面积岩溶。岩溶是是指
摘 要:S区块F油层是辽河油田首个中深层稠油工业化蒸汽驱开发区块。经过多年吞吐、汽驱开发后,热采储层变化特征明显,通过开展取心井综合地质研究,提出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在稠油热采后储层宏观、微观变化特征基础上,对稠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综合评价,满足稠油油藏中后期开发需要,指导开发调整,进一步提高稠油热采采收率。  关键词:蒸汽驱 稠油 储层 灰色关联分析法 分类评价  S区块是在斜坡背景上发育起来的单
摘 要:我国古潜山高产油田的发现,不仅开拓了新的找油领域,也丰富了石油地质的理论,是我国石油勘探的一个重大突破。济阳坳陷太古界地层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录井在现场施工中,如何能够准确的卡准太古界潜山界面,对钻井下步安全施工和进行油气藏保护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太古界古潜山界面及上覆地层特征进行分析阐述,提出了卡古潜山界面的方法,并在现场录井施工中得到良好应用。  关键词:太古界 特征分
摘 要:本文分析了相关的资料以及现场对岩体等的采集分析总结并模拟出了储层演化历程模拟出西山窑组储层孔隙的演变模式。通过对富集高产的油层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储层演变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同时还可以对油田的开发与开采提供很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西山窑组 特低孔 演变模式 储层  对于储层的研究有利于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向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转型时期,同时我国还处于一个经济高速
摘 要:锦204块是一个稠油复杂小断块,通过对该块兴隆台油层的构造、沉积相、油层发育、油水分布规律等进行精细地质研究,为后期转换开发方式,完善井网,实施井位调整部署和挖潜上产提供有利的地质依据,对其它类似断块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质研究 储量复算 下步潜力  一、前言  锦204块兴隆台油层原上报含油面积0.7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71×104t。自1984年开始以常规吞吐方式投入开
摘 要:断层是岩石受力超过岩石强度时所发生的破裂变形。断层所受的应力不同,其对油气形成的封闭作用是不同的。本文从基本受力关系入手,依托矿场资料,对断层面附近的应力分布进行了计算,对断层的封闭性进行了分析,所得结论为了解断层封闭情况,预测油气的分布状况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断层面 应力计算 东营油区 封闭情况  引言  断层是岩石受力超过岩石强度时所发生的破裂变形。断层所受的应力不同,其对油气形成
摘 要:钻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地质构造复杂,地层条件特殊的油气藏,对此,为确保钻井质量的提升,一般通过向钻井液中加入混油液体的方法解决。因此,混油钻井液在钻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混油钻井液一定程度下对岩石样品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本文就围绕模拟实验与现场录井等方面探讨混油钻井液状态地质录井的相关技术问题。  关键词:混油钻井液 地质录井 技术探讨  钻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地质构造复杂,地层
摘 要:锦99杜家台油层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生产中表现出为油井水淹快,注水开发效果变差,压力保持水平低,区块递减率高,稳产难度大。针对以上情况开展区块开发效果评价研究,分析注水开发存在潜力。通过综合地质研究,寻找出剩余油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部署调整井挖潜剩余油和实施细分层系轮替采油等措施,改善注采结构,实现了区块稳产,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剩余油 挖潜 调整 锦99块  区块概况  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