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从生活开始,“语文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思考,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对此,王尚文先生曾作过一段精辟的论述:“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须将所教所学的语言有效地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想有效地让生活介入,就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中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产生强烈感情,从而获得 “超越文本”的独特的体验。
本文仅以教授《〈论语〉选读》为例,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真实(或模拟的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起 “作为生活主体”的学生的强烈愿望,同时把教学的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即用现实的生活之水复活千年的《论语》,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近圣贤。
以下是笔者教授《〈论语〉选读》的几个片段。
一、依据条目,创设辩论情境
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条目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场小型的辩论赛。
【条目】
子曰: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
【正方】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回望历史,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尊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重要。从一代贤相诸葛亮到一代忠臣文天祥,漫漫历史长河,流淌的是英雄儿女尊奉“知其不可而为之”洒下的热血,沉淀的是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奉献的热血丹心。正视现实,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践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必要性。从农民工维权到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经过长期努力和探索,我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假如我们一遇到难题就知难而退,那么这些问题就真要成为“老大难”了!历史从来不以成败论英雄,我们更需要追求真理过程中的成长和体悟。“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纵然“为之”不一定成功,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永远不能丢。
【反方】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
以史为鉴。不论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还是大禹治水的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铁的事实,明知不可为而不为,不仅不是一种逃避,反而是种沉稳、有远见、负责的表现。从现实层面看,现代社会讲究效率,注重机会成本和经济效益,因此与其浪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不如做好眼前手边的事情。我们说不为,不是自始至终都不为,而是在条件规律不允许的情况下不为,现在不为并不代表将来条件规律允许的情况下不为。诚然,我们真挚地崇拜那些勇者,由衷地尊敬那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但是我们更需要理智的头脑,更需要冷静地分析现实状况。请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武夫精神中翻然醒悟吧,选择“不为”,你的人生将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辩论赛不仅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且在思想的交锋中让学生深层次去理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和“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的 “本质区别”,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语文,有利于解决问题,促成学生明是非、辨美丑,思想不断走向成熟,最终达到“学文育人”的目的。另外,辩论赛中的 “听、说、读、写”,既体现了语文教学中活泼生动的特点,同时又用现实的生活化的例子佐证观点,使得先贤的思想之花熠熠生辉,而不是变成一堆无生命力的“故纸”。
二、依据条目,创设拟写格言情境
《周而不比》一章中,关于如何交友,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我根据这一条目,试着让学生拟写交友格言,并在壁板上交流,现撷取如下:
1.在破茧而出前的黑暗中,伸出手,我们互相把跳跃在掌心的阳光给对方,一起成长。(许家卉)
2. 人生的惊叹号是与一个挚友经历点滴谱成的!(蒋颖丹)
3. 做朋友,不只要学会倾诉,也要学会倾听。(王梦婕)
4. 一份真正的友情是需要酝酿的,就像美酒一样,酝酿的时间越长,酒才越香,才越甘醇。(徐书怀)
5. 唯恬淡,友情才可久远。(顾依颖)
6. 密而不浓,密而适时,疏而不淡,疏而有度。(郑丽)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要求语文教学着眼于训练和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与未来社会的适应力,积极创设小课堂大社会的宽松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演练“社会角色”,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社会角色”演练中既长知识,又增才干;既高效完成课文学习与语文训练任务,又切实增强处事能力。《〈论语〉选读》中的古人的交友原则,不仅使学生获益匪浅,而且引起他们的广泛思考,在今后的交友活动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此外,根据自己的生活创作交友格言,可以训练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观察能力,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浓缩生活的能力。
三、依据条目,创设书信情境
在《论语·学而》条目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完成一次书信写作训练。
【条目】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成果展示】
欠你的一个拥抱
——女儿给父亲的一封信
爸爸:
对不起,请原谅昨天的班队课上我还是没有鼓起勇气拥抱你。
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离开位置走向自己的父母,并与之深情相拥。我内心那股冲上前拥抱你的感情是那么的强烈。遗憾的是,我最终还是没敢站起来。
我知道你很尴尬,因为你周围的孩子们都围着爸妈说悄悄话,你却只能孤独地在一旁坐着,无奈地用力扯着绷带上的白线(那是你刚出院的证据)。过了一会儿,你终于站起来走向我,我紧张极了,以为你要抱我,可是你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我要走了”。当时,你离我很近,近得一伸手就可以触到你,我甚至能清楚地看见你头上的斑斑白发。可是,不知怎么,我却只是机械地问了一句:“不在这里吃了再走么?”你没有回答,而是转身走上讲台和老师交流,我知道你一定在用不标准的普通话感谢老师,随后我听到你喊了声“我走了”,美丽的夕阳下,只留下你一个落寞的背影,一个苍老背影。周围的同学都在劝我赶快出去抱抱你,我却只是不停地摇头说:“我不敢,我不敢!”任由眼泪扑簌扑簌地往下掉……
真的太多年没当面叫过你“爸爸”了,虽然在同学面前我一直都说“我爸爸”,叫得那么顺口自然,关键时刻却哑然。正如你给我的信里说的:“常相聚在一起反而会缺少心灵的交流。”
是的,我们俩都不善于表达自己。你在信里说你不习惯当面表扬我,现在的我可以理解你的感受,因为我也不习惯当面对你说“我爱你”,更别说在人前给你一个简单的拥抱。
也许,我该抱抱你,至少我该叫你一声“爸爸”的。然而逝去的一切不可能再回头。但欠你的一个深情的拥抱,高考前肯定会给你的。因为在我心中,你永远是我最崇拜的爸爸。
女儿:××上
2009年6月16日
威廉·W. 韦斯特认为,写作有三个标准:真诚,有感情和富有独创性。当今学生作文的最大问题,莫过于情感的缺失与矫饰。高中阶段是学生写作个性培养、形成、提升或转化的关键时期,如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风,学会真实、有感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通过创设书信情境,一方面让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再仔细一些,思维更敏锐一些,思想更深刻一些,从而源源不断地开掘生活中的素材;另一方面让学生用书信的形式表达孝心,可以增进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本——《〈论语〉选读》,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川流不息”的生活画卷,教师用怎样的心态去了解人类生活,用怎样的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仍是大有可为,值得研究的。依据《〈论语〉选读》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在情境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从而达到教材所要求的指标,这就是笔者教授《〈论语〉选读》的最大收获。■
本文仅以教授《〈论语〉选读》为例,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真实(或模拟的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起 “作为生活主体”的学生的强烈愿望,同时把教学的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即用现实的生活之水复活千年的《论语》,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近圣贤。
以下是笔者教授《〈论语〉选读》的几个片段。
一、依据条目,创设辩论情境
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条目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场小型的辩论赛。
【条目】
子曰: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
【正方】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回望历史,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尊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重要。从一代贤相诸葛亮到一代忠臣文天祥,漫漫历史长河,流淌的是英雄儿女尊奉“知其不可而为之”洒下的热血,沉淀的是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奉献的热血丹心。正视现实,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践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必要性。从农民工维权到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经过长期努力和探索,我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假如我们一遇到难题就知难而退,那么这些问题就真要成为“老大难”了!历史从来不以成败论英雄,我们更需要追求真理过程中的成长和体悟。“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纵然“为之”不一定成功,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永远不能丢。
【反方】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
以史为鉴。不论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还是大禹治水的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铁的事实,明知不可为而不为,不仅不是一种逃避,反而是种沉稳、有远见、负责的表现。从现实层面看,现代社会讲究效率,注重机会成本和经济效益,因此与其浪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不如做好眼前手边的事情。我们说不为,不是自始至终都不为,而是在条件规律不允许的情况下不为,现在不为并不代表将来条件规律允许的情况下不为。诚然,我们真挚地崇拜那些勇者,由衷地尊敬那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但是我们更需要理智的头脑,更需要冷静地分析现实状况。请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武夫精神中翻然醒悟吧,选择“不为”,你的人生将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辩论赛不仅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且在思想的交锋中让学生深层次去理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和“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的 “本质区别”,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语文,有利于解决问题,促成学生明是非、辨美丑,思想不断走向成熟,最终达到“学文育人”的目的。另外,辩论赛中的 “听、说、读、写”,既体现了语文教学中活泼生动的特点,同时又用现实的生活化的例子佐证观点,使得先贤的思想之花熠熠生辉,而不是变成一堆无生命力的“故纸”。
二、依据条目,创设拟写格言情境
《周而不比》一章中,关于如何交友,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我根据这一条目,试着让学生拟写交友格言,并在壁板上交流,现撷取如下:
1.在破茧而出前的黑暗中,伸出手,我们互相把跳跃在掌心的阳光给对方,一起成长。(许家卉)
2. 人生的惊叹号是与一个挚友经历点滴谱成的!(蒋颖丹)
3. 做朋友,不只要学会倾诉,也要学会倾听。(王梦婕)
4. 一份真正的友情是需要酝酿的,就像美酒一样,酝酿的时间越长,酒才越香,才越甘醇。(徐书怀)
5. 唯恬淡,友情才可久远。(顾依颖)
6. 密而不浓,密而适时,疏而不淡,疏而有度。(郑丽)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要求语文教学着眼于训练和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与未来社会的适应力,积极创设小课堂大社会的宽松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演练“社会角色”,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社会角色”演练中既长知识,又增才干;既高效完成课文学习与语文训练任务,又切实增强处事能力。《〈论语〉选读》中的古人的交友原则,不仅使学生获益匪浅,而且引起他们的广泛思考,在今后的交友活动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此外,根据自己的生活创作交友格言,可以训练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观察能力,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浓缩生活的能力。
三、依据条目,创设书信情境
在《论语·学而》条目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完成一次书信写作训练。
【条目】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成果展示】
欠你的一个拥抱
——女儿给父亲的一封信
爸爸:
对不起,请原谅昨天的班队课上我还是没有鼓起勇气拥抱你。
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离开位置走向自己的父母,并与之深情相拥。我内心那股冲上前拥抱你的感情是那么的强烈。遗憾的是,我最终还是没敢站起来。
我知道你很尴尬,因为你周围的孩子们都围着爸妈说悄悄话,你却只能孤独地在一旁坐着,无奈地用力扯着绷带上的白线(那是你刚出院的证据)。过了一会儿,你终于站起来走向我,我紧张极了,以为你要抱我,可是你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我要走了”。当时,你离我很近,近得一伸手就可以触到你,我甚至能清楚地看见你头上的斑斑白发。可是,不知怎么,我却只是机械地问了一句:“不在这里吃了再走么?”你没有回答,而是转身走上讲台和老师交流,我知道你一定在用不标准的普通话感谢老师,随后我听到你喊了声“我走了”,美丽的夕阳下,只留下你一个落寞的背影,一个苍老背影。周围的同学都在劝我赶快出去抱抱你,我却只是不停地摇头说:“我不敢,我不敢!”任由眼泪扑簌扑簌地往下掉……
真的太多年没当面叫过你“爸爸”了,虽然在同学面前我一直都说“我爸爸”,叫得那么顺口自然,关键时刻却哑然。正如你给我的信里说的:“常相聚在一起反而会缺少心灵的交流。”
是的,我们俩都不善于表达自己。你在信里说你不习惯当面表扬我,现在的我可以理解你的感受,因为我也不习惯当面对你说“我爱你”,更别说在人前给你一个简单的拥抱。
也许,我该抱抱你,至少我该叫你一声“爸爸”的。然而逝去的一切不可能再回头。但欠你的一个深情的拥抱,高考前肯定会给你的。因为在我心中,你永远是我最崇拜的爸爸。
女儿:××上
2009年6月16日
威廉·W. 韦斯特认为,写作有三个标准:真诚,有感情和富有独创性。当今学生作文的最大问题,莫过于情感的缺失与矫饰。高中阶段是学生写作个性培养、形成、提升或转化的关键时期,如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风,学会真实、有感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通过创设书信情境,一方面让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再仔细一些,思维更敏锐一些,思想更深刻一些,从而源源不断地开掘生活中的素材;另一方面让学生用书信的形式表达孝心,可以增进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本——《〈论语〉选读》,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川流不息”的生活画卷,教师用怎样的心态去了解人类生活,用怎样的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仍是大有可为,值得研究的。依据《〈论语〉选读》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在情境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从而达到教材所要求的指标,这就是笔者教授《〈论语〉选读》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