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美”与“苍白”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8583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影》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内涵丰富,尤其是父子间那种难以言状的情感表达独具特色,使之得以成为中国20世纪的散文经典名篇之一。
  一、“真美”的感情和感情的“真美”
  《背影》的主旨和对主旨阐释的手法赋予了文章特殊的内涵,使《背影》的主题既属于父子之爱的普遍范畴,同时又极具典型化的特殊意义,它让读者感受到无比震撼的心理力量。
  (一)“真美”的感情——跳出窠臼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大陆作家张承志都写有散文《背影》,但其在广大读者头脑中已没有什么记忆。但朱自清的《背影》自从1925年在《文学周刊》上发表以来,许多名家都曾对《背影》发表过评论,一直受广大读者青睐,这主要得益于《背影》“真美”的主旨。《背影》的主旨从总体上说是写父子之情的,如果《背影》的主旨只是写笼统的父子之情,读者就不可能引起太多的共鸣,也不可能在众多抒写父子之情的文章中脱颖而出。《背影》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反响,主要得益于能被各色人等广泛接受的、独特的父子情怀——“真美”的主旨定位。《背影》中丝毫感觉不到父亲对儿子的“教训”和“威严”,感觉到的是由父子隔膜、家庭困顿、社会动乱等复杂因素造成的复杂情感在“背影”后的突然释怀,表现出来的主旨不仅是“善”,更多的是“美”和“真。”父子之情在忽然之间的相怜、相爱、相通,最能勾起读者关于人与人之间情感变化的共鸣,从而可以看出,《背影》的主旨跳出了一般父子之情的窠臼。
  (二)感情的“真美”——回归本能
  《背影》“真美”主题的确定跳出了一般父子之爱的窠臼,引起了广泛共鸣,极具美学价值。那么,《背影》在对这种主题的抒发上也体现出“真美”特色,它主要是采用点、线、面三位一体来实现的。
  1.买橘片段——以点聚“真”
  凡是读过《背影》的读者,印象最深的当属买橘片段,它近距离的为读者展示了“真美”的主题。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这是“聚真”的前提,由此造就了一幅感人肺腑的图景。它主要通过细节来勾勒的,一是恰切的动词:走到——探身——攀着——缩——微倾——抱了——散放——爬下——放——扑扑。这些动词简洁恰切,准确地展现了父亲过铁道买橘的动作,然而这只是好像图画中的几个粗略线条而已,仍需衬托和修饰。二是传神的副词:蹒跚地——慢慢——向上——向左——慢慢——一股脑儿。这些副词的运用对父亲的动作作了很好的修饰和衬托,真正起到了传神的作用,使那些动词充满情感气息,细腻地表现了父亲的情感之真。
  2.背影闪现——以线串“真”
  文中四次出现父亲的“背影”,文章开门见山写道: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直接用“背影”点题。文章中间两处写了“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这两处“背影”是析题。文章最后写道: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这是扣题。点题——析题——扣题,“背影”使文章浑然一体,充分显示出父亲对儿子的本真之爱,真爱之久。同时,也显示出“我”在父亲的本真之爱、细腻之爱面前,心中虽情感汹涌口中却几乎失语的真实状态,于是“我”丢弃了无力表达此时父子之情的语言,“无奈地”换成了一幅幅变换的“背影”图画,“我”在图画一次次地冲击下,眼泪一次次地夺眶而出: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的眼泪又来了。”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背影”与眼泪在“我”的眼里不停地变换,自然、十足地表达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相通的复杂情感,真实感人,共鸣不绝。另外,“背影”贯穿文章始末,把情感之“真”从头到尾串连起来,极具震撼力和吸引力。
  3.父亲之“迂”——以面铺“真”
  作者在写父亲送站的片段里,着力铺陈父亲的“迂”,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笔。
  一是父亲的表现:
  “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儿。”
  “他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觉些,不要受凉。”
  从父亲的这些举动里,确实显得面面俱到、啰哩啰嗦,体现出“迂”的行为特点。但父亲近乎“迂”的行为给人的感觉却不是“迂”,它展示出长辈对晚辈那种自然本能的纯真之爱到了近乎“迂”的程度。
  二是“我”的反应: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在描绘“我”反应的这几句话里,作者变换着不同的时空来写。一方面写第一时空的感受——强化父亲之“迂”,一方面写第二时空的感受——反衬父爱之“真”,在时空变化之中,表现出“我”对父亲“真爱”的理解与释怀。
  父亲的行为之“迂”和“迂”爱之真,与“我”的感“迂”和感“迂”爱之“真”互相映衬、融为一体,为作品铺下了深厚的“真爱”底蕴。
  4.立体呈现——三维融“真”
  买橘片段、父亲之“迂”和“背影”闪现呈现出三维立体的表现模式,三者或明或暗,或实或虚,或并行或重叠。
  在买橘维度里,有两次“背影”的闪现;同时也有父亲之“迂”的铺垫: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在这里买橘是聚焦点,“背影”闪现和父亲之“迂”是暗,是虚,是底。
  在“背影”闪现维度里,“背影”是纲,是脊,父亲之“迂”和买橘片段是纲中之目,是脊上之峰,它们有时是并列的,有时是重叠的。例如:买橘构成“背影”中的一部分,有重叠之味,父亲之“迂”是衬托“背影”的,又有并行之味。
  在父亲之“迂”维度里,它也经常闪现在“背影”和买橘维度里,以反衬父爱之“真”,对凸显“背影”起到了很好的铺垫和支撑作用。
  总之,作者从点、线、面三个维度,采用立体呈现的方式,把“真”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凸现出来,很好地诠释了主题,把普通的主题往无限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让人体悟多多,品味无穷。
  二、“苍白”的语言和语言的“苍白”
  《背影》的语言质朴、简洁、饱含情感,叶圣陶对此作过高度的评价:“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需用才用。”①大家对文中叙述性语言作了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不菲的成就。然而,最能揭示父子内心情感的对话语言,却或为大家忽视,或没有进行深入的追问,由此势必造成对主题理解的单薄。
  (一)“苍白”的语言
  《背影》中父亲总共说了五句话:
  “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面没人。”
  《背影》中的“我”只说了一句话:
  “爸爸你走吧。”
  这六句话没有铺陈、渲染,也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漂亮的修辞,若单独抽出来看,平淡无奇,从文字表面看实在是“苍白”的语言。
  (二)语言的“苍白”
  《背影》中的对话语言可以说是“苍白”的,然而,但凡读过的人大都感受到了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弄清矛盾的个中缘由,是阐释本文的关键所在。
  这里牵涉到语言使用的层次问题,顾久先生对此作过较为细致地分析:“语言运用至少有两个层面:一是日常的、社会的层面,其间又可分为(1)关系政治制度、国家命运等的语言使用;(2)道德境界的语言使用。二是哲学的形而上境界的层面。其间又可分为:(1)审美境界的语言使用;(2)宗教境界的语言使用。”②由此可知,在道德和宗教层面,语言是“苍白”的,正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当人面对情感之极和所谓万物规律的“天”时,只能“予欲无言”(《论语·阳货篇》)。
  通过分析,语言在使用上大致有三个层次:日常交流层面的语言——很随意的表达;后天养成的语言——有一定文采的表达;道德宗教层面的语言——“苍白”的语言。
  三、“真美”与“苍白”
  《背影》中的父子之情,是在父子隔膜、家庭困顿、社会动乱、长期分离背景下,是在本能自然的情态中展示出来的,父子之情在瞬间达到了一种情感的极致,这种情感的极致使“我”内心澎湃、思绪万千。由此我们可以判断,父子的情感已经深入到人性的、本质的层面,上升到了“形而上”的高度。
  正因为它上升到了“形而上”的高度,所以《背影》对话语言的“苍白”就不难理解了,人类的语言很难表达出上升到道德宗教等“形而上”高度的内涵;然而,这种“苍白”的语言运用正符合第三层面的语言运用特征,它反而真实地反映出父子情感之“真美”。
  人性之“真”是具有永恒、普遍意义的主题,《背影》无论是主题还是语言,都在最高层次上展示出“真”字,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这大概就是《背影》备受人们喜爱的原因吧。
  ————————
  注释:
  ①郑国民:《中学语文名篇的时代解读》,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②顾久:《先秦诸子语言使用的层次问题》,贵州文史丛刊,2007年第4期。
  [作者通联:河南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
其他文献
移动通讯与网络媒体铺天盖地的普及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随着“言”而无“信”时代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信客已被人们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越来越显得可有可无。余秋雨先生却在《信客》里告诉我们一个信客所承载的见证者的角色,这个角色悲悯地见证了城乡的人情冷暖,更见证了社会改革时期,作者对“信客”这个看似微不足道人物的深度探询与怀念。  信客信客,顾名思义,他的职责非常简单,只要把信件收发到乡人那里就可以了。但
一堂优秀课,需要打磨的地方有很多,在选定教学内容、确定课堂结构之后,主要工作就是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打造教学亮点,润滑教学环节。在教《囚绿记》一文后,本人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一、雕琢板块,巧妙衔接    关于课堂板块之间的勾连设计,笔者的设计初衷是:语文课堂采用板块式教学,尤其要注重板块之间的衔接。如果衔接不紧密,就会给人僵硬的感觉;如果能够巧妙地将各板块有机联系到一起,课堂就会给人
有人曾评价中国旧社会的传统女性为“小女人”,她们柔弱而又感情丰富,受特定的社会文化的濡养,被伦理、礼教束缚,在爱情婚姻上,她们是可怜的,她们执意追求平等的地位与自由的感情,而结局往往是血泪零如雨,要么是情感被扭曲,要么是生命遭扼杀。于是乎,粱山泊与祝英台成为封建爱情的绝唱,刘兰芝与焦仲卿成就了爱情的悲壮;于是难免有了“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的喟叹。正因为这样,我们不能忽视在文学领域中,有
议论文以理性美见长,立意讲究思辨,语言讲究精炼,而结构与内涵则皆需讲究逻辑之美。逻辑美应成为议论文之大美,表现为内容的浑然一体,结构的环环相扣,或层层推进,或峰回路转,或多角度展开,无论哪一种逻辑,皆需缜密有序,紧扣一点——中心论点展开。  一、结构的深入有序  单纯的并列式与对照式的议论文,结构清晰简明,但易走向极端——死板僵化,需要详实的、内容精美的语言为其支撑,使之以内涵与情思弥补结构过于简
在我们现实情境中,学生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名言,心灵深处也对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充满向往,但对“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认识是模糊的。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大道之行也》这样的文章,局限于理解字面意思,仅仅了解原作的思想是比较可惜的。并且如果不联系更多的相关文本来研究,想要比较真切地理解“大道之行”“大同社会”的意思,也是难度较大的。  所以我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确立了一个
在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山东临沂市教研室朱成广老师持守着这样一种特有的姿态,即作为一个有使命感的语文教研探索者,站在对学生成长与生命价值关怀的立场上,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现实、改革和发展进行拷问和思考,为把握语文教学的真义和实现语文教学的追求,从未离开教学一线的前沿探索阵地。近几年来,他基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进行的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开启了高中语文学习评价的智慧之门,
福斯特说:“小说就是讲故事。”意思即为小说是一种叙事艺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在叙事上的成就是非凡的,读者可以感受到这独特的叙事技巧带来的艺术魅力。毛纶、毛宗岗父子《读三国法》一文中写到“《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而其叙事之难,则有倍难于《史记》者”,高度肯定《三国演义》一书的叙事艺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节选自《三国演义》的《空城计》,自古以来传唱广泛,小说、戏曲剧本流传甚多
我猜想,每一个教师有了多年的专业教学经验后都会对自己的学科有一定的感悟和概括。如果,让我说说对语文教学的概括,那么我只有一个词就是“朗读”!如果要多几个字,那么就是:疯狂地朗读!中国有“疯狂英语”的培训品牌,为了表明我的观点,姑且这里也让我们“疯狂”一回吧!  语言的学习无非就是语言材料的积累,语言运用过程的反复练习,熟能生巧,自然而然。语文的学习方法,一直概括为:听、说、读、写四个字。这四个字,
形式自由,内容丰富,文字优美,意境深远,看似不经意地抒写自我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却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往往会有许多值得思索的生活哲理和令人回味的审美价值,这些都是散文的主要特点。这种“集诸美于一体”的文学样式,它的美不仅有其外显的语言美,也有其内含的意蕴美,还有其亦藏亦露的情感美。笔者以为,有些散文由于受创作的时代背景、文化特质、作者心境、表现风格等因素的影响,对多数初中学生而言,要真正读懂、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内容建设是一门课程最基本的工作,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和组织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即决定应该教什么知识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些知识。中美在作文课程内容建设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美国以写作知识为主线组织、处理、呈现课程材料,我国则淡化写作知识、以说促写、以人文主题为核心构建作文课程体系。  一、差异情形比较  (一)美国作文课程内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