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在教学中发现:造成学生数学成绩层次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习惯不同,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而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思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为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分析、归纳、创造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是很重要的。
一、对学生的反思习惯的调查
开学不久,我们就分别对七、八年级的三个班进行调查,主要考察学生是否有课前预习反思、课堂听课反思及课后错题反思等习惯(见表一);又从这两个年级的三个班随机抽查成绩层次不同的各30名学生,调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反思习惯对学习成绩的影响(09级是07年春季期期末测试成绩、10级是入学时成绩)(见表二)。
从以上两个表格可以看出,七、八两个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反思习惯整体不是很好。还可以看出八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反思习惯要比七年级的好一点;学习成绩较高的学生的反思习惯好于成绩低的。基于以上调查数据,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应让学生认识到反思习惯对其学习成绩的影响,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反思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反思习惯意识
(一)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反思
所谓反思,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它是个体乃至整体群体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反思性学习是一种以学习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的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对自己学习效果、学习得失进行自我检测、自我评价的过程。
(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反思什么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数学学习过程可以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堂练习、课后作业、测试等。在这每一个环节里,都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反思。比如,看书时可以对某一定义反思它的中心内容;可以对某一定理反思它的条件、结论以及它的推理论证;做习题时可以反思:“我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这节课最难懂或最容易出现错误的是什么”;针对作业或测试中的错题可以反思:“我为什么会做错”“还有哪个知识点我还没有掌握”等等。总之,只要有了学习这一行为过程,就少不了要反思的内容。
(三)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怎样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首先,学会看书,带着求知思考。多数学生,特别是七年级新生,在小学时没有养成看书的良好习惯,或看书很马虎,只为了完成看书的任务而看书。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都是机械型记忆,而不是理解型记忆。因此,看书时对某一概念或定理应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意识的思维比无意识的思维所达到的效果要好得多,记得更牢,运用起来更灵活。
其次,学会听课,带着问题思考。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最直接环节,听课效果的好坏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关键。作为学生,应当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自主探究或合作交流过程中尽可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无论是老师特别强调应注意的问题,还是同学共同探讨出的疑问,都应多问一个为什么,进行理解记忆。对于每个知识点的了解、运用基本都能得心应手,并尽可能地对相关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不能死记硬背,更不能生搬硬套。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我们才有可能在数学这一海洋里随心所欲地邀游。
再次,学会归纳总结,带着质疑思考。在学完每一章内容之后,老师都要对本章节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时候,自己不妨先自我总结、自我质疑:“本章书的主要知识点是什么?”“它的重难点是什么?”“我掌握了多少?”“知识点的应用类型有哪些?”“最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是哪些?”等等,然后与老师的补充、总结相比较,找出异同点,进行补差补漏,这样才有可能让自己的学习处于主动状态。
最后,学会改错题,带着释疑思考。“这一道题我上一次做错了,想不到现在又错了。”这是绝大部分学生都讲过的话。为什么有的学生无论是作业中的还是测验中的错误,都有一而再、再而三出现同样错误的现象。究其根源,就是出现第一次错误时没有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没有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改正错题只是为了写上正确答案。因此,每个学生都应当在老师讲评时注意老师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多思考一下:“我的解题思路为什么不对?错在哪里?”“我为什么就想不到老师的方法呢?”等等,把错题出现的原因弄清楚,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就不再会出现“错误重现”的现象了,而且对学生自己的学习也有巩固、促进的作用。
一、对学生的反思习惯的调查
开学不久,我们就分别对七、八年级的三个班进行调查,主要考察学生是否有课前预习反思、课堂听课反思及课后错题反思等习惯(见表一);又从这两个年级的三个班随机抽查成绩层次不同的各30名学生,调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反思习惯对学习成绩的影响(09级是07年春季期期末测试成绩、10级是入学时成绩)(见表二)。
从以上两个表格可以看出,七、八两个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反思习惯整体不是很好。还可以看出八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反思习惯要比七年级的好一点;学习成绩较高的学生的反思习惯好于成绩低的。基于以上调查数据,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应让学生认识到反思习惯对其学习成绩的影响,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反思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反思习惯意识
(一)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反思
所谓反思,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它是个体乃至整体群体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反思性学习是一种以学习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的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对自己学习效果、学习得失进行自我检测、自我评价的过程。
(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反思什么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数学学习过程可以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堂练习、课后作业、测试等。在这每一个环节里,都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反思。比如,看书时可以对某一定义反思它的中心内容;可以对某一定理反思它的条件、结论以及它的推理论证;做习题时可以反思:“我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这节课最难懂或最容易出现错误的是什么”;针对作业或测试中的错题可以反思:“我为什么会做错”“还有哪个知识点我还没有掌握”等等。总之,只要有了学习这一行为过程,就少不了要反思的内容。
(三)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怎样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首先,学会看书,带着求知思考。多数学生,特别是七年级新生,在小学时没有养成看书的良好习惯,或看书很马虎,只为了完成看书的任务而看书。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都是机械型记忆,而不是理解型记忆。因此,看书时对某一概念或定理应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意识的思维比无意识的思维所达到的效果要好得多,记得更牢,运用起来更灵活。
其次,学会听课,带着问题思考。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最直接环节,听课效果的好坏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关键。作为学生,应当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自主探究或合作交流过程中尽可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无论是老师特别强调应注意的问题,还是同学共同探讨出的疑问,都应多问一个为什么,进行理解记忆。对于每个知识点的了解、运用基本都能得心应手,并尽可能地对相关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不能死记硬背,更不能生搬硬套。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我们才有可能在数学这一海洋里随心所欲地邀游。
再次,学会归纳总结,带着质疑思考。在学完每一章内容之后,老师都要对本章节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时候,自己不妨先自我总结、自我质疑:“本章书的主要知识点是什么?”“它的重难点是什么?”“我掌握了多少?”“知识点的应用类型有哪些?”“最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是哪些?”等等,然后与老师的补充、总结相比较,找出异同点,进行补差补漏,这样才有可能让自己的学习处于主动状态。
最后,学会改错题,带着释疑思考。“这一道题我上一次做错了,想不到现在又错了。”这是绝大部分学生都讲过的话。为什么有的学生无论是作业中的还是测验中的错误,都有一而再、再而三出现同样错误的现象。究其根源,就是出现第一次错误时没有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没有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改正错题只是为了写上正确答案。因此,每个学生都应当在老师讲评时注意老师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多思考一下:“我的解题思路为什么不对?错在哪里?”“我为什么就想不到老师的方法呢?”等等,把错题出现的原因弄清楚,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就不再会出现“错误重现”的现象了,而且对学生自己的学习也有巩固、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