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夺得奥斯卡更让人兴奋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_jjf_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乡村环保议题对谈杨紫烨、刘立灿
  
  “刚收到消息,仇岗当地政府准备投入2亿元,治理工厂遗留下来的污染。请转告各环保朋友。”3月中,杨紫烨给我回复电邮。当时我在北京,正在主持《绿色领导力》培训最后一期工作坊,2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环保工作者济济一堂,学习交流,前晚才一起观看紫烨导演的《仇岗卫士》,并就水污染、民间NGO角色和行动讨论至夜深。
  紫烨2007年凭《颍州的孩子》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新作《仇岗卫士》以安徽仇岗村为例,探讨农村水污染的成因和出路,再次获提名参选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可惜铩羽而归。她却在电邮中兴奋地说,政府决心治理,“这是让我们感到自豪的一天,比夺得奥斯卡更让人兴奋!”
  关心农村水资源污染的人,还有30出头的刘立灿。他曾任职绿色和平水污染项目主任。过去两年,他自费跑了全国20多家“癌症村”,深入调查,研究各自的成因和类型,现正修订书稿,即将出版。
  在初夏的京城,卢思骋、杨紫烨、刘立灿就农村的水污染、癌症村、环保实践和NGO角色,进行了一场对谈。
  
  仇岗卫士张功利
  卢思骋:紫烨,你在2007年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为首个华人导演得此殊荣。在事业顶峰以后,你并未退下火线,反而拍制了《仇岗卫士》。是什么驱动力,继续推动您去关注环境污染这些弱势议题?
  杨紫烨: 我自己的制作公司,一直有制作公共卫生的栏目,而我对环保也有很大的兴趣。2007年,刚好有一个支持我们的华侨,他通过经纪人找到我,告诉我他想拍有关环保的题材。机缘巧合之下,我们认识了安徽民间环保组织绿满江淮,了解到仇岗村的污染情况,以及村民的实情。
  起初进村拍摄,我们还不知道故事会如何演化。后来老农民张功利慢慢出现,勇于代表村民出头争取权益。他关注了媒体很长时间,感觉可以利用媒体的力量,维护村民利益。还有NGO这个东西,也很有趣。最初,村民一点都不知道NGO的概念,你跟他说是民间非政府组织,他也不理解。后来张功利去了北京,参加全国的环保团体的交流活动。他还以为NGO是一个很大的、名叫“NGO”的什么组织,后来他慢慢明白,NGO是自发的、源自民间的社会组织,这个过程给了他很多帮助,给他很多关于环保的信息。
  卢思骋:《仇岗卫士》中有一个镜头,拍到张功利桌子上面放着许多环保NGO的资料,其中一份水污染和环境法手册,就是当年立灿参与编写的。片中,张功利逐渐成为主角,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人在农村又具有普遍性吗?
  杨紫烨:张功利有文化水平,有空的时候就看环境保护和环境法的资料,所以也写很多有关的文章。
  刘立灿:那时,他写的文章发过给我,我帮他发表到公益时报,其中一篇叫《如何做环保维权》。
  杨紫烨:他很有意思,想做的事就经常找你。他很有决心的,跟其他人不同。
  刘立灿:他能从一般的村民中站出来,非常难得,一般村民不像他那么有想法、那么执著去做这些事情。
  杨紫烨:我感觉仇岗的成功,张功利是个关键。他还告诉我,化工厂本来想给一点钱解决这个问题,他坚持不要,说要钱就所有人都要有,他要他们的健康,村民的共同利益,为后代着想,这个很重要。我认为在这几点上,他都能够坚守,做得很好。
   村民困境:生计与生存
  卢思骋:昨天我们几个环保NGO的朋友,在一起讨论如何更有效地解决水污染问题,尤其是环境与健康之关系。大家都谈到生存跟生计的问题:一般人会想当然地认为,老百姓在喝那些不安全的水,甚至有些人得癌症去世,他肯定会很关注环境问题。事实不一定,很多时候老百姓更多关注的是生计的问题:污染会否使我的庄稼失收,会不会导致我的果树一粒不收。你们在一线接触中,受环境污染影响的老百姓,在生存和生计之间,最关心的是什么?如何能提高大家的环境意识?
  杨紫烨: 其实村民很简单,对他们来说,就是保护自己的村庄,保护家园。村庄作为一个家园,能够让他们生活下去,关键是干净的土地和空气。可是,有些人总是不管村民死活,唯利是图,甚至引致剧烈的冲突。要是有人卖了他们村的地,违法建厂污染,村民很多时候是没有办法的。因为你凡夫蚁民,怎么样去改变权力部门的政策?所以透明度、信息畅达是很重要的。而且,村民没有太多的知识,年轻人都出去了,问题更加复杂。
  刘立灿:透明度确是问题。以我去过的江苏和浙江的两个村为例,当初工厂进来的时候,村民其实也担心工厂会否带来污染,因为那个时候,大家对环境有认识了,当地政府就安抚村民,说这只是五金厂,只有噪音,结果却是一个镀金厂,电镀的,排放物是非常毒的。另外一个地方说是生产牙膏肥皂之类的小化工厂,结果是一个重化工厂。可见,就算村民有一点知识储备,但是假若收到的信息是完全错误的,也于事无补。村民会说,政府检测过了,达标的,政府说没有危害,而且他们合法,我们怎么办?大家也就只能无奈地接受了这个说法。
  就生计与生活而言,对村民来说,有污水进来,首先是对庄稼有影响。当他发现果树的产量不高了,首先关注的是经济的问题。工厂会出具检测报告,证明自己是合法的,达到国家标准的。政府会说那你得病,为什么有些人不得病,村民会说,那是啊,说的也对,那就赔庄稼算了。有关方面可能会说,工厂已经交了排污费,村民只是说希望排污费分点给我,他们首先关注的是经济。
  然后有的村民,类似张功利这些的,比较有见识,见过世面,他会考虑到,除了庄稼这块,还要求你修复,修复很重要,很少村民能提出这一点。再进一步,也可提出要检查身体,先普查,如果有问题就要赔偿。村民其实应该被告知,他们的疾病是否由污染而引发,这不是他们要证明的,这个是反证的关系,是要工厂证明的。
  
   仇岗案例的反思空间
   卢思骋:1月时,片子还未入围奥斯卡,我们十几个环保圈子里的朋友私聚,放映了《仇岗卫士》,并请紫烨参与讨论,那天晚上大家讨论热烈,马上和自己的工作联系起来,跟影片对话。《仇》片很完整地把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地区所承受的环境压力、当中所牵扯到的各种利益群体,巨细无遗地呈现:当中有环境污染的受害者,致癌离世的人,不愿沉默的人,也看到村民之间的关系,替工厂出面的说客,当地政府、NGO和大学生志愿者。张功利到北京的时候,也看到了全国各地的环保人士,以至媒体人士。场景本身是目前农村环境污染的小缩影,所以大家很容易跟他发生对话。
  在这个典型性的基础上面,让大家反思深究的是,仇岗村却又是非典型的,最后张功利带着村民积极地合法合理地维权,才能够得到一个很正面的结果。这个是绝无仅有的成功案例。在业内,平常工作里面接触更多的是没有争取成功的,或是没有开始争取的,或是争取遇到很多困难的,所以大家会觉得,在这个成功案例中,我们到底可以学到什么,如何才能够让那些环境污染的受害者,有更多机会可以得到补偿,可以去阻止污染继续发生。
  杨紫烨: 我陪着村民走过这几年。刚进村时,环保局做了很多工作,2007年也碰上公众参与的新条例实施,所以整个环境很好,激发了村民作出许多努力。自始至终,村民都很聪明,知道工厂污染是违法的,常常去跟环保局理论。我认为,如果没有村民努力去做,没有NGO给他们很多支持和信息的话,他们根本做不了。当时各种利益相搏,让我看到环境维权是非常复杂的。
  刘立灿:仇岗案例,在整体上确实不算主流,最后毕竟算是解决了一部分问题,搬掉了。如果单靠村民自己去做的话,可能很难,必须要有外来的媒体介入,或是其他方面的帮助,才比较容易成功。所以当中有很复杂的因素,我没办法确定说有几个因素存在,有时候虽然有多个因素同时存在,有能人在,有媒体介入,有NGO介入,到最后还是失败。所以,很难说这些条件都是充分条件,存在之后就能完成。只能说,媒体肯定有作用,外来提供的法律帮助也有作用,但作用多大我不知道,没法评判各个村庄会怎么样。
  卢思骋:《仇岗卫士》的时代性很强。片子是这样开幕的,最初有几个远镜头交待仇岗,然后近镜头就跟着几个志愿者入到村子里。志愿者进去,带来一些信息、法律知识和政府政策,然后村民开始被镜头拍下,听到他们的话。影片中段,基本上再没有NGO出现了。在仇岗,NGO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
  杨紫烨:我去仇岗时,最初有两个绿满江淮志愿者,非常年青,他们推动学校的环境教育,小学生就觉得,我们的水怎么那么糟糕,水都黑了,这些小孩的声音,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可是,绿满江淮的资金不够,所以他们培养的人最后都走了,没有做下去,可能是生活上的压力,也可能觉得这工作太辛苦了。当时,我感觉是一个很大的损失。NGO应培养下一代,如何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当时NGO给了很多环境信息和法律知识给村民,作为一个小NGO来讲,我觉得他们这3年里做的工作很不错。
  刘立灿:我到访的村庄,NGO介入非常少。类似张功利这样的农民,他们维护自身的权益,但很难奢望他们去关注另外一个省,另外一个村,他只有在本地才可能关注本地,他没有这个资源。但外来的帮助,譬如告诉他们,污染和得癌有没有关系不需要你自己证明,你只需要说我们这个村子有这个疾病,异常的高发,并且进行记录。另外,村民之间的经验交流,互相教育更有效,更真实。这些,都是NGO可以促成的。
  卢思骋: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提速,媒体近年报道过不少所谓“癌症村”,环保部近日亦指出从去年至今已有16起血铅事件,引起政府对重金属污染的重视,提出重金属的专项治理。不过,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环境里面的积聚,不是马上就造成破坏,而是慢慢发生影响的。从“十二五”规划应该能够比较明显地看到,政府对于环境问题,非常重视。但是过去粗放型的发展带来的一些污染问题,恐怕未来会陆陆续续浮现。现时媒体揭露的癌症村和血铅事件,恐怕还只是冰山一角,未来也许会面对更多。紫烨你说过社会纪录片的责任,不单是去记录。在这样的背景底下,你期望这个片子发挥什么作用?你希望3年、5年这个片子可以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杨紫烨:当初我只是想记录一件事。看到村民张功利的维权努力,以及仇岗比较成功的例子,我就想完整地记录下来。从一个比较乐观的角度去看,希望可以启发更多人投身改善环境的行动。如果太悲观的话,好像没有结果,我想很多人都不想去做这种事。这些癌症村,我们没法一一解决,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培训,如果有更多像张功利这样的草根人物出来,不管男的女的,年轻的老的,那就可以解决一点问题,一点一滴地。我就是这样希望,希望3年之后,有更多人受影片鼓舞启发,关注环保。像你刚才说的,环保NGO工作者中有很多反应,热烈讨论,作为纪录片导演,作为一个媒体人,这是我最想起到的作用。我当然希望有改变,但不是那么简单,因为环保这个事太复杂了,环境保护是利益的博弈,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整个社会的问题,也跟个体的行为有关。
  卢思骋:您这些年跟踪、拍摄农村污染事件,对您个人带来了怎样的内心改变?
  杨紫烨:我感觉中国太复杂了,看起来事情似乎很简单,但原来都很复杂。不过,我还是抱有希望的,我不愿太悲观。如果很多人一起做的话,一定可以改变,但问题是想不想去做,有没有更多人去做,因为要牺牲自己的很多时间和精神,回报是什么?对我来讲,这个片子拿了提名,对我个人来讲是回报,但最大的回报是村民有改变,他们的生活有改变,但很多人不一定像我这样幸运,但我希望很多人都不要放弃参与环保的努力。
其他文献
在这本书的13篇正文里,米香共向13个他认为的经济学谬误发起了挑战。但笔者读完这本书后,却基本上不能赞同他的观点。  先说他的没有道理的对所谓经济学谬误的批判。在第一篇“谬误”中,米香认为几百年来推动全球化的国际自由贸易是不好的,“因此,应该制定一个良好的有关贸易保护主义的经济方案,或者至少针对那些诸如消耗性奢侈品或相近替代品制定更多的贸易保护制度,以更好地保护本国商品。”  米香先生在本书中最没
近段时间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愈显突出。财富的分配不公、征地拆迁、城市管理中的暴力执法、对某些群体有形的制度歧视和无形的观念歧视,等等,在某个具体事件的点燃下,都可能演变成群体性事件。  社会稳定面临的这种严峻局面,意味着既往的社会管理模式,以及建构了不平等的利益结构、导致某些基层权力失控的制度安排等有严重缺陷,已经不能持续,需要扬弃、纠正或创新。  今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
自古以来苏杭有天堂之称。7月19日,杭州原副市长许迈永、苏州原副市长姜人杰被同时执行死刑。“天堂死刑”一词一时风行网络。   许迈永、姜人杰两人有许多相同之处,包括都是草根出身,都是贪腐数额十分巨大。其中许迈永号称“许三多”,指“钱多房子多女人多”。在一次涉及土地开发的项目中,姜人杰创下了单笔一次受贿8000多万的纪录。许迈永本人的受贿侵占数额最终被认定为1.9亿余元。  两人更相像的是,都是沿海
从历史的轨迹看,必要时宁肯以财政收支的不平衡来换取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在财政政策选择问题上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    从2008年11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宏观经济政策转向调整的那一天算起,一年多来,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相机调整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频繁变化如影随形,亦步亦趋。高培勇认为,在20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将在延续过去一年多来的扩张取向并与时俱进的进行相机调整的同时,
在五部委清理公路不合理收费专项行动的同时,对《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修订呼声也很高。早在去年年底,交通部在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上就提出要加快推进《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修订研究工作。今年6月,交通部长李盛霖再一次强调修改条例的紧迫性,统筹发展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体系和以普通公路为主的体现政府普遍服务的非收费公路体系。《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自2004年开始施行,原本是为收费公路设限,却日益成为“拦路虎”
巴勒斯坦人和其他许多穆斯林民众,将很快知道奥巴马的戏不是给他们唱的,要大声喝倒彩,反美情绪不会平息;而美国将继续把维护安全利益的主攻矛头,向伊斯兰激进势力挥舞,而不是转向俄罗斯或者中国。  贝拉克·奥巴马当选总统,世人看的多是“黑人第一次唱主角”的戏台,研究者则需要分析编导的意图和广大观众的期待,看他所唱的戏是否真能推陈出新。  这台戏的编导,就是把奥巴马推到前台的美国政治精英。其实,奥巴马的肤色
按照文学史的通行说法,《祝福》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对祥林嫂提出的“灵魂”的有无,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善良然而软弱和无能”的结论大致不错,但细读文本之后,却发现这个结论显得轻飘和模糊了一些。   “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鲁镇,大概是准备在此过年的,却在
新疆朋友的心态让我想起美国人对9·11的反应,也就是一种心理转折,尽管看起来正常,但事实上一切都改变了。9·11后,每次遇到另一个美国人我们都会分享当天的经验,我们当然会谈到恐怖主义,最初从憎恨的感觉说起,几个星期和几个月以后从永不褪色的不安全感说起。我们感到愤慨时,这个恶劣的行为一方面非常简单,一方面又难以理解。    “脚前的光,路前的灯”    1月15日。早,北京-乌鲁木齐的飞机上,我是今
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政治改革或革命,从根本上说,皆因分配问题而起,并以创立新的政治体制而终。中国如果不能解决分配问题,不断坐大的特权利益和日益恶化的贫富差距,必将迅速侵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最终导致爆炸性的政治动荡。因此,通过政治改革在制度上确保分配的公正,从而完成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转型,势在必行。    分配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目前的当务之急。改革开放30年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三代领导人,以“
近30几年来,“速度”,或前缀于“中国”,或后缀于“中国”,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依赖于速度,痴迷于速度。尤其是当全世界都惊讶于这种“中国速度”的时候,我们就似乎在那些羡慕与嫉妒的复杂目光中,为速度寻到了正当的根据。   也正是这种速度,让我们的发展屡现奇迹。其实,常态的发展并无什么奇迹可言。跨越式的发展,超常规的发展,是奇迹屡现的前因。常识伴随着常规,特色尾随着奇迹。习惯于奇迹的人们,喜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