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多媒体技术与生物习题课有效教学的关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an1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学校现代化的创建,电教设施的不断完善,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仅如此,学校还要求老师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以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在工作的第二年就开始用PowerPoint及Macromedia Authorware进行教学了,当时的计算机还多采用3.5寸的软盘。由于比较新颖,课件中有较多的图片甚至动画,确实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至今,我还记得用Authorware制作课件而忙碌到深夜的场景。接下来,我连续几年在高三任教,就逐渐发现了多媒体技术的一些问题:在光线较强时,学生不容易看清楚,特别是后排学生;多媒体技术虽然图文并茂、表现形式多样,但是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这样课堂效率反而降低,更关键的是,高三的习题课较多,如果学生手里没有材料,就用PowerPoint投影了很多题,分析了一节课,较多学生反映能掌握的却不多。考虑到这么多的消极因素,又由于当时提倡教学案的方式教学,在课堂上多媒体技术运用得越来越少。现在结合习题课的有效性进行反思,多媒体技术虽然有诸多限制,但是它的优势对于增强习题课教学效果确实很显著,关键是如何合理利用。我谈谈几点亲身体会。
  一、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与增大习题课课堂容量的关系
  现在老师们一提起多媒体技术,就想到了能增大课堂容量。确实,在传统课堂45分钟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写得再多,说得再多,学生能接受与预想相比往往差距很大。一项研究显示,对于教师一节课的讲授,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仅为5%。而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文字、图像、影片、声音等综合呈现在课堂中,让学生调用更多的感官学习,自然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吸引力都大大加强了,而且能补充和拓展大量的课外内容。但是如果不能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就难免出现应用不当甚至滥用的现象。特别是习题课,如果只是将一道道题目用多媒体投出,老师在课堂上盯着屏幕讲题对答案,学生在下面应接不暇抬头“欣赏”,那么不仅没有增大课堂容量,反而不如传统课堂上的讲练评的教学效果好。因此,要正确认识到多媒体技术有它的优势,但不是只要用多媒体就能够增大容量,甚至要认识到提高习题课的有效性,增大习题课课堂容量不是最终目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更重要。所以,将习题中不容易用语言描述的或用多媒体技术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的加以展示;将学生的错题呈现在屏幕上让师生共同分析;将相似的易错点进行归类加以知识点网络化,等等,这样自然而然就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从根本上体现了多媒体技术为传统课堂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二、正确对待多媒体习题课教学与传统习题课教学的关系
  由于多媒体技术实现了多种教学媒体的结合,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认识规律,也就出现了在课堂上只要出现多媒体技术就认为是新型的教学方式的观点。在不少老师看来,课件制作越新颖,就越符合最新的教育理念。我在一开始也有这样的误解,因此总在制作课件上而不是备课上花费大量的精力,但是慢慢我也发现过多的视听刺激反而易让学生产生疲劳,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走马灯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升反降。板书设计等传统的手段也被抛之脑后,很多课堂不再重视板书,黑板要么空无一物,要么当做草稿纸。其实,教学方式要更新,但这并不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而是取决于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
  传统习题课上的逐题讲逐题练固然无法使课堂高效,但如果无法认识到新的教学理念中应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主导作用,那么即使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也无法实现习题课堂上的有效性。不少老师按照多媒体课件的设计顺序播放式上课,一旦出现变化——本应成为课堂契机,就抓不住,急得满头汗;要么出现问题就把课件调来调去,本应有的从容应对反而做不到了。这种貌似新颖的“教学方式”自然还是本质上的填鸭式教学,虽然形式上有变化。我认为,要想真正实现课堂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和情感学习等能力,就应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之上,真正关注学生,在备课、上课、听课及反思上下足工夫,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缺少思考的现状。多媒体技术不是能不用就不用,而是不该用就不用,用得合理,自然就会增强习题课的课堂效果。总之,不能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理由而放弃师生互动和交流,而应把时间和空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思考,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保证。
  三、正确应用多媒体技术组合生物习题课教学
  既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一种有效教学的辅助手段,那么将多媒体引入课堂,让多媒体组合生物习题课,提高传统习题课的有效性就十分必要。在组合这一环节中,首先,应该根据备课需要,精心准备多媒体,而不能利用网络,直接使用现成的课件。其次,多媒体快速变化的特点使得对于重点要点不能长时间停留,因此板书应与多媒体同样进行合理组合,而不能全盘替代或摒弃。由于生物学本身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近年来考查要求中加大了实验内容的比重,涉及实验考点的习题更多体现了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实验能力。因此在实验类型的生物习题课中,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实验掌握实验技能。这时如果仅通过多媒体演示给学生进行讲解,那么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仍无法提高。比如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探究,仅仅通过文字、图片学生还是很难掌握,这时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在本质上仍无改变。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实验技能的目的,在习题中才能实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总之,反思多媒体技术与生物习题课有效性的关系: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辅助作用,确实可以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增强教学有效性,但教师要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并非只要用多媒体技术就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另外,对多媒体技术的认识也不能仅限于演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实现师生之间的反馈与交流更能体现多媒体技术的价值。而这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生物习题课这种课型,如果能通过多媒体技术加强知识的反馈及增加课堂的容量,就一定能解决常规的教学中问题,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学是主旋律,只有提高了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教育质量。构建高中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既是新课程的要求,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有利于体现新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思维、探究和创新。作者根据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案例,谈谈探究教学、研究性学习在新高中地理课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 新课程教学改革 探
“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动看做是师生进行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和沟通,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它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互动教学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互动太多,没有实效;互动的内容太难或太简单,互动流于形式;师生互动多,生生互动少;只追求课堂气氛而忽略了三维目标等问题。为此,要营造和谐的
奶牛乳房炎不仅给世界乳员工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危害到公共卫生和人类健康。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苗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在乳腺细胞内定殖
摘 要: 《电工基础》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电子电工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内容概念多,原理抽象,难懂难学,因而学生会不感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可以用多种手段进行教与学的结合,完成教学任务,可通过多媒体课件、仿真技术、实践等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 电工基础 多媒体课件 学习热情  《电工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学科,电机电工电
初中物理起始阶段的教学效果如何,不仅影响学生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而且影响到高中阶段文理分流的趋向。教学实践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个阶段第一学期的前半段尤为重要。初二学生拿到物理课本后,对一切都感到很新鲜,想学好物理的愿望很迫切。但是很快又发现,他们由于受“物理难学”说法的影响,普遍对物理学习产生了一种害怕、畏难心理。因此,为使初二学生能自然地、比较平稳地进入学习物理的轨道,起始阶段的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
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al enteritis,DVE),又名鸭瘟(Duck plague,DP),是由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引起的鸭、鹅及多种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
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历经数年实践,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认知受传统教育影响,
高三化学复习是中学化学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其效果直接影响学生高考成绩。做好高三化学复习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研究“纲”、“题”,把准方向。  “纲”是理综高考化学《考试大纲》,“题”是理综高考化学试题,要加强新课程理科综合《考试大纲》和理综高考化学试题的学习、研究,用《考试大纲》和高考化学试题指导复习,把准方向,增强复习的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要确明新课程理科综合考试化学科的特点、内容和要
摘 要: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构建。具体体现在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六大基本要素,即情境、小组、桥梁、任务、展示和反思,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设计教学,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学习设计六要素 化学教学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建构主义为课程改革都在某种程度上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