曜变天目盏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古老悠久的陶瓷史上,许多陶瓷品种的命名都源于陶瓷产地,如“汝瓷”“钧瓷”“官瓷”“定瓷”“耀州瓷”“龙泉瓷”“景德镇瓷”等。唯有建窑的“曜变天目盏”,由日本人根据获得这类瓷器的地域名天目山,命名为“曜变天日盏”,颇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但“曜变天目盏”命名,长久以来甚至取代了“建窑建盏”,许多人只知有“曜变天目盏”。
  据史料记载,宋代,浙江天目山一带佛教寺庙林立,山中有许多名刹。在日本镰仓时代(十二世纪末到十四世纪),到我国浙江省天目山佛寺留学的日本僧侣们,把天目山寺庙存放的建窑生产的黑釉茶盏带回日本,并把这种黑釉茶盏称为“天目盏”,“天目”这个名称由此而来。
  曜变天目茶碗是南宋时期福建建安水吉窑出品的一种黑釉建盏。曜变天目茶碗乃南宋的传世孤品,后流传到了日本。日本人非常喜爱这一来自中华的古物,对里面神奇的曜变图案更是觉得神妙莫测,于是他们便用“碗中宇宙”一词来对该碗进行赞美性的描绘。的确,曜变天目盏因自然窑变而产生的纹样,就好像让人在深夜的大海边望见了璀璨万端的星空,而那星空中则深藏了万千奥秘,宛若不可知的浩淼宇宙一般!之所以说曜变天日盏是举世无双的珍品,是因为将曜变天目茶碗放在黑暗之中,它本身所具有的一个个耀斑会闪出略显妖异的光芒来,而且颜色变幻,高深莫测。虽然这茶碗直径也就12厘米,却能令观赏者们对之产生宇宙星空之联想。
  曜变天目盏的烧制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盏壁上面的耀斑是在釉下一次高温烧成的,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会闪烁出迷人的七彩光晕。当初,烧瓷高手们为了使得原本略显沉闷单调的黑瓷也能具有丰富华丽的纹饰,就采用了“曜变”技术。
  所谓“曜变”是指烧制成功的黑瓷器物能在光照之下,于器表薄膜上焕发出黄、蓝、绿、紫等色彩融揉一起的彩光。但要使得成品瓷器的表面上出现宛若天际彩虹一般的缤纷效果,必须在烧制过程中形成一种非常薄的铁结晶膜。
  关于“曜变”,它是一种独特的窑变现象,这一名词单指建盏的那种从器物釉面薄膜层所映现出来的蓝色或紫蓝色晕状彩光者。窑变品种多种多样,并包括“曜变”、“油滴”等,“曜变”只是窑变的其中一种,不能涵盖窑变。
  对于“曜变”的形成机理,日本研究者山崎一雄认为:曜变的蓝色辉光不是釉的颜色,可能是起因于釉上存在的一层薄膜。由于薄膜导致的光的干涉产生蓝色辉光,正像水面上的油膜或照相透镜上的减反膜那样。我国学者凌志达、程朱海、叶宏明在《曜变天目釉形成机理研究》发现:①由于Si的偏析,在釉面形成了一层几千埃米到1微米厚的薄膜。②薄膜与釉的本体分别为亚稳分相与不稳分相,从而形成结构上的界面反射界面。③釉色曜变的光学原理是薄膜干涉。④影响曜变天目釉形成的工艺因素主要是釉的组成、烧成温度、保温时间、釉层厚度和冷却速度等。在仿制曜变过程中,发现曜斑的生成工艺必须需具备的先决条件是:“即两次或两次以上施釉,造成产生釉泡条件和阶梯式的冷却制度,使曜斑的亮环区能够生成。”
  曜变天目瓷的烧制方法之所以没能流传下来,究其原因还是和南宋时人们大都崇尚素洁、清雅、淡然的审美习惯有关。很明显,曜变天目盏的外观非常华丽,而且这种曜变瓷的工艺难度极高,烧制的数量本来就少,后来又渐渐不烧了,存世量可想而知。虽然现在福建一些制瓷专家也—直在努力研究,以期能恢复前辈的这种烧制工艺,但目前所能够达到的水平和南宋时期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
  目前全世界存有的曜变天目盏仅有三个完整器,一个残器。三个完整器均在日本国内,现今珍藏的三个国宝级“天目盏”,合称“日本藏曜变天目茶碗三宝”。另外一个残器在杭州古越会馆,虽然约有四分之一的部分残佚,依然十分珍贵。以下我们逐一介绍这几件“曜变天目盏”。
  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曜变天目茶碗
  高7.2厘米 口径12.2厘米 足径3.8-3.9厘米 重284克 宋代
  束口,尖唇微外露,深腹,圈足矮小浅挖、平切、修刀。施黑釉,黑釉不及底足,胫底有釉泪。露胎见旋培纹,“铁胎”黑褐沉着,修坯大胆却端庄。
  这件曜变天目茶碗因原为淀城城主叶家所有,故又称“叶天目”,在三件日本天目茶碗国宝中是釉色最为异彩精妙的一件。在黑底釉色中,散发出银色斑斓,而众多斑点的四周,又泛发着蓝色淡彩。在室内和室外观赏,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仅仅12厘米口径,却能引人联想到繁星熠熠的宇宙星空,诚属天下稀罕之物。
  大阪藤田美术馆藏曜变天目茶碗
  高6.8厘米 口径12.2-12.3厘米 足径3.8厘米 宋代
  这件是德川家族代代相传的镇家之宝,也是傲视天下权势权力的象征。于茶碗三宝中,唯一内外皆有斑斓釉彩结晶的一件。若与静嘉堂物相比,乍看之下,这件表面上显得朴实无华,但若投以手电筒照射便可发现其中的奧妙。实际上它具有静嘉堂和稻叶天目茶碗所没有的幻化彩虹及美妙条纹,非常引人入胜。内箱盖上金粉书“御茶碗曜变”,外箱盖黑漆书“御茶碗曜变”。
  束口,口沿扣银,腹壁弧斜,口大足小,小圈足平切、浅挖,较规整,修坯自然流畅。器施黑釉,外釉不及底足,见聚流釉现象,说明火候较高。胎骨色呈深沉之黑色,从胎表看眙质较粗,但淘洗、陈腐时间较长。
  京都龙光院藏曜变天目茶碗
  口径12厘米 宋代
  束口,深腹,足无釉。露胎深褐色,内壁乍看似油滴,细观釉斑会随着光线改变而呈现五颜六色。京都大德寺龙光院藏的这件,是三宝中最细致朴素的一件,蛮接近油滴天目,但仔细看,可看见诸多蓝白色的渲染点分散于其间,具有其独特的枯寂幽静之美。
  杭州曜变天目茶碗残片
  高6.8厘米 口径12.5厘米 底径4.2厘米 南宋
  我国发现的唯一一件曜变天目茶碗,由古越会馆收藏。此件杭州出土的曜变天目茶碗,虽然约有四分之一的部分残佚,但圈足几乎都保存下来,茶碗原本的器形也相当清楚。此外,器内壁的曜变斑纹展现梦幻般的光彩,与现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藤田美术馆、京都大德寺龙光院——日本传世的所谓三大“国宝”曜变天目茶碗相比较,茶碗的斑纹格外鲜丽惑人,也毫不逊色。另外,我国在对建窑的考古发掘中也发掘有曜变盏的残片。这些建窑建盏残器的发现,充分证明收藏在日本的三件被命名为“曜变天目”宋代茶碗,其产地就在福建建窑,仅仅因为日本人在浙江天目山带回东瀛,阴差阳错被命名为“曜变天目”茶盏。
  曜变天目茶碗的烧制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碗壁上面的耀斑是在釉下一次高温烧成的,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会闪烁出迷人的七彩光晕。当初,烧瓷高手们为了使得原本略显沉闷单调的黑瓷也能具有丰富华丽的纹饰,就采用了“曜变”技术。
  可惜南宋灭亡后,这种制瓷工艺就失传了。所以现在人一直觉得曜变天目茶碗的制作是一个历史工艺之谜,但中国的确在800多年前就已烧出了如此精彩的陶瓷器物。
其他文献
玉器中,常见的一种圆形的镂空器物,高低不等,大小不一,有人日炉顶(炉盖之钮),有人日帽顶(蒙古人帽子顶部的装饰)。一般底部齐平,有二三对隧孔。通体用一块玉料从外向内作纵向透雕。画面或龙螭盘绕云间,或禽鸟游戏于花草丛中。动物植物掩映穿插,缠绕交错,似一幅优美的自然景物的立体画面。制作工艺善用重刀,边线锋利挺拔,孔洞处多不加修整辗磨,具有一种不拘小节的粗犷风格。  有專家根据明沈德符著《万历野获编》“
期刊
时入新年,万象更新。北京伍伦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2018年末举槌迎新,五代后晋开运四年(947)敦煌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雕印《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众望所归,以1219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拍卖界有史以来单页版刻最高价纪录,跻身2018年古籍善本拍卖成交榜前十名。  这样的成绩得益于伍伦拍卖“以学术为先导,为藏家觅精品”的发展风格。拍卖会举办前一周,伍伦拍卖延请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李致忠、故宫博物院研
期刊
桌上的一本十分古旧的图册在家中已经沉睡十几年了,那还是我在新西兰居住时从奥克兰的科迪斯(Cordy'S)拍卖行竞拍的,8开的纸本糙黄的页面布满岁月斑驳的霉点,倾诉着几百年前画面背后的激情世故。装订线是用已枯黄脆弱的麻绳小心地系束着,像中国古老的线装书,更显得图册的年轮和庄重,封面木版印制的两行古德文大字我并不认识,但下面一行端庄的黑体拼音字母还是狠狠地抓住了我的视线“Albrecht Durer”
期刊
2019年2月15日,素有“刘半尺”“神眼”之称的刘光启先生在天津逝世,永远地离开了他衷爱的书画鉴定事业,享年87岁。刘光启先生奔波大半生,日日与书画为伴,直到去世前仍沉迷于书画之中。这首自书《八七述怀》,可谓其一生的真实写照:  退休难得事更忙,  八七老人不寻常。  曾斥白专成一笑,  书画典籍仍满床。  勤奋好学一辈子的坚守终成鉴定大家  刘光启先生于1932年生于河北省冀县,13岁即到北京
期刊
獅子山汉墓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它位于中国东部江苏省的徐州市三环路狮子山,四千余件兵马俑是汉墓的重要陪葬品,它发现于1984年,时隔十年后,发掘了主人墓——汉墓。汉墓位于徐州东郊狮子山南麓,凿石为室,穿山为藏,墓室嵌入山腹内深达百余米。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的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并有所变化和发展,礼仪性的玉器(所谓“瑞玉”)较前减少,组成佩饰的各
期刊
动物形装饰品  用金银制成的动物形装饰品,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春秋秦公大墓的金啄木鸟。以后各代也均有发现,主要形象有虎、豹、龙、羊、刺猬、鹰、蚕、蟾蜍等,有的是其他器物上的装饰附件,有的则是单独的装饰品。战国至汉代,北方的匈奴族流行使用金银制作的动物形装饰品,出现了一些造型新颖独特的艺术品,如金鹿形怪兽。在江苏盱眙西汉窖藏中出土的金豹,造型古朴奇特,制作精湛,是目前罕见的动物形金质饰品,也是
期刊
来济宁市博物馆精品文物展厅参观的人们,无不为眼前的这套青铜列鼎驻足观赏,为之震撼。这套青铜列鼎是由七件形式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以次递减,一套鼎的组合。也是我馆的一套镇馆之宝。它制作严谨,工艺精湛,铭文行款有序,书法浑厚劲健,极其工整,具有很高的铸造艺术水平。这套列鼎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滕州南出土,据考证滕州南曾经是薛国为周代庶姓封国的都城一一薛国。薛国是夏、商、周三代东方的一个诸侯国,这一套青铜
期刊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收藏近代上海银器种类丰富。从功用而言,近代上海银器有社交礼物,首饰、餐饮器具、体育比赛奖品类……近代上海,中西交汇,海纳百川,体育也不例外。开埠后,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如象棋等,依然活跃在民间,但更多的是随外侨而至的近代体育项目。上海是近代外侨人数最多、最集中的城市。外侨是近代体育运动的积极推动者、参与者。  伴随着近代体育项目在上海的展开,外国人在体育比赛中颁发银质体育奖品的习惯
期刊
河南邓州位于豫、鄂两省边陲,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得,自古以来就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著称于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地上地下遍布着众多文化遗迹。  在邓州市城区大十字街西南角,原来曾经有一座著名佛教寺院——福胜寺。该寺原称龙兴寺,明代更名为福胜寺。据清顺治《邓州志·创设志》载:“福胜寺在州治南关,宋天圣年间创建,元兵毁,明洪武初,僧子颜重建。”由此可见该寺的大体建造时间在北宋天圣年间(约公元1023
期刊
凤首提梁纯金壶 日本制作 明代(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时代)  最高处16.5厘米,最宽处13.5厘米,重619.69克。  纯手工打制,凤首流,圆弧形提梁,盖钮上雕琢翡翠圆环,金光熠熠,富丽堂皇。  纯金净瓶(一对) 唐代  高23厘米,瓶口直径5.4厘米,重393.6克/396.3克。  器型规整,敞口,长颈圆腹,底足外撇,通体金光灿灿。  净瓶,梵文叫军持,以陶或金属等制造,用以容水的器具,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