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讲解,是各门学科教学都要用到和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不过此法的名声却不太雅。人们总批评用讲解法会使课堂空气沉闷,枯燥无味,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虽然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这的确也是常有的事实。然而,一堂课,又不宜教师像作报告似的一讲到底,唱独角戏,不必讲、不用讲的也要讲就不妥当了。教学不宜用“讲”字单独作战,读、写、问答、图示,便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究竟哪些东西、哪些地方需要讲呢?又应当如何讲呢?我归纳起来,有下列六点是需要教师讲好的:
一是新的知识应该讲。如学生不知道的时代背景,作者概况,新的字词、词组、句式,新学的古文,新的课文意思、文学常识、写作方法等等,学生从未见过学过,就应该讲。教师不讲,学生能知道么?
二是普遍所学一定讲。学生普遍生疏难懂的东西,普遍不甚了了的知识,某些专题知识,对知识的系统概括、申述,以及必须由教师阐明、补充的知识,都一定要讲。特别是全班学生个个都一定要接受的重要知识,更要大讲重讲,以讲来达到普遍传授的效果,“讲”字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难解之处必须讲。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认识能力不高,对课文难解之处颇多。例如文言文中的不少意思,古代诗词中的非常简缩、深刻、精辟而一时难懂的造意、诗眼、诗句,以及小学生难于领会的情境、意境,文章中意味含蓄深长的话,教师都应该清楚明白地讲。
四是疑题解答也要讲。学生经过思考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非讲不可的疑题,或者学生能答得不全面、不确当,需要教师修正的、或者学生回答问题浪费时间妨碍学习,不如教师一讲了然、直截了当的,都需要讲。
五是交代问题亦会讲。比如交代学生阅读、预习课文要注意什么,命题作文的审题,交代写什么,怎样写,以及作文讲评、语文知识讲座,都要用上“讲”字。
六是写作技巧灵活讲。对于课文的写作技巧、艺术表现,以及学生作文的技能技巧,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重讲多讲,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过,写作技巧千差万别,各有所长,也有“存乎一心”的“运用之妙”,就不能讲得生硬死板、牵强附会,而要灵巧生动,深入浅出,有的放矢,有板有眼,以讲得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才是非常必要的、有益的。
“讲”字大显身手之处真是不少。讲不等于填鸭式、灌注式,不能谈“讲”色变。这也不等于说“讲”字出马,课堂气氛就一定沉闷乏味,学生就一定昏昏欲睡。课堂热热闹闹,不等于效果就好。对具体情况要作具体分析,有时课堂沉静,大家静静听讲,鸦雀无声,倒很美好。用“讲”字的效果如何,利弊如何,要看讲得是否适当。如何讲,怎样讲呢?我看要结合三个实际:
一是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语文教材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语言特点,就要采用不同的讲授方法。例如有些散文以诗情画意描绘与赞颂祖国的壮丽山河,就要投注感情作描述式讲授,重在赏析,并可配用图片演示。小说、寓言、故事等描述艺术形象,就必须有生动、形象化的讲授,从分析形象中得出作品的思想主旨。古代诗词、现代诗歌,共同的特点是抒情,并有一定的节奏和音韵,就要边讲边诵,品赏情味,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有表情地讲诵,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情调、意境和语言的美。对于不同文体的课文,讲授方法便当然有相对而言的差别,归纳起来是:论说文必有逻辑性的讲解,文学作品须有形象化的讲述,诗歌宜朗诵,散文宜赏析,剧本重对话,古文必串讲,但都不宜片面地孤立地用一种教学方法。
二是要注意课堂实际情况。教学方法的效果如何,必须要注意作为检验教学效果尺度的学生课堂上学得如何,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如讲议论文、说明文,的确常有学生听得干巴无味,不愿听,思想不集中,伏案打瞌睡,出现这种课堂空气沉闷的现象当然要想办法改变。若仍然照本宣科地滔滔讲解,效果确实低差,但可以随机应变,穿插一个相关的故事,提出一个相关的有趣问题。
三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众所周知,儿童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兴趣学习的,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始终是小学生自觉主动听讲的驱动力;小学生的思维俨然带有相当大的具体性、形象性,抽象的干巴巴的讲解就不适合他们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所以他们也就不喜欢听讲,注意力更易分散,学习效果很低。因此,教师的讲解必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富有趣味,要利用学生的兴趣因势利导地传授知识,少用抽象的概念,不作空泛的讲解,即使讲理论性的课文,也可以从具体事物、生动故事、疑难问题的讲述着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最后,我用毛泽东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一切对人的教育,一切教学方法的运用也都是如此,都应如此。◆(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枫港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一是新的知识应该讲。如学生不知道的时代背景,作者概况,新的字词、词组、句式,新学的古文,新的课文意思、文学常识、写作方法等等,学生从未见过学过,就应该讲。教师不讲,学生能知道么?
二是普遍所学一定讲。学生普遍生疏难懂的东西,普遍不甚了了的知识,某些专题知识,对知识的系统概括、申述,以及必须由教师阐明、补充的知识,都一定要讲。特别是全班学生个个都一定要接受的重要知识,更要大讲重讲,以讲来达到普遍传授的效果,“讲”字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难解之处必须讲。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认识能力不高,对课文难解之处颇多。例如文言文中的不少意思,古代诗词中的非常简缩、深刻、精辟而一时难懂的造意、诗眼、诗句,以及小学生难于领会的情境、意境,文章中意味含蓄深长的话,教师都应该清楚明白地讲。
四是疑题解答也要讲。学生经过思考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非讲不可的疑题,或者学生能答得不全面、不确当,需要教师修正的、或者学生回答问题浪费时间妨碍学习,不如教师一讲了然、直截了当的,都需要讲。
五是交代问题亦会讲。比如交代学生阅读、预习课文要注意什么,命题作文的审题,交代写什么,怎样写,以及作文讲评、语文知识讲座,都要用上“讲”字。
六是写作技巧灵活讲。对于课文的写作技巧、艺术表现,以及学生作文的技能技巧,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重讲多讲,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过,写作技巧千差万别,各有所长,也有“存乎一心”的“运用之妙”,就不能讲得生硬死板、牵强附会,而要灵巧生动,深入浅出,有的放矢,有板有眼,以讲得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才是非常必要的、有益的。
“讲”字大显身手之处真是不少。讲不等于填鸭式、灌注式,不能谈“讲”色变。这也不等于说“讲”字出马,课堂气氛就一定沉闷乏味,学生就一定昏昏欲睡。课堂热热闹闹,不等于效果就好。对具体情况要作具体分析,有时课堂沉静,大家静静听讲,鸦雀无声,倒很美好。用“讲”字的效果如何,利弊如何,要看讲得是否适当。如何讲,怎样讲呢?我看要结合三个实际:
一是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语文教材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语言特点,就要采用不同的讲授方法。例如有些散文以诗情画意描绘与赞颂祖国的壮丽山河,就要投注感情作描述式讲授,重在赏析,并可配用图片演示。小说、寓言、故事等描述艺术形象,就必须有生动、形象化的讲授,从分析形象中得出作品的思想主旨。古代诗词、现代诗歌,共同的特点是抒情,并有一定的节奏和音韵,就要边讲边诵,品赏情味,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有表情地讲诵,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情调、意境和语言的美。对于不同文体的课文,讲授方法便当然有相对而言的差别,归纳起来是:论说文必有逻辑性的讲解,文学作品须有形象化的讲述,诗歌宜朗诵,散文宜赏析,剧本重对话,古文必串讲,但都不宜片面地孤立地用一种教学方法。
二是要注意课堂实际情况。教学方法的效果如何,必须要注意作为检验教学效果尺度的学生课堂上学得如何,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如讲议论文、说明文,的确常有学生听得干巴无味,不愿听,思想不集中,伏案打瞌睡,出现这种课堂空气沉闷的现象当然要想办法改变。若仍然照本宣科地滔滔讲解,效果确实低差,但可以随机应变,穿插一个相关的故事,提出一个相关的有趣问题。
三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众所周知,儿童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兴趣学习的,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始终是小学生自觉主动听讲的驱动力;小学生的思维俨然带有相当大的具体性、形象性,抽象的干巴巴的讲解就不适合他们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所以他们也就不喜欢听讲,注意力更易分散,学习效果很低。因此,教师的讲解必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富有趣味,要利用学生的兴趣因势利导地传授知识,少用抽象的概念,不作空泛的讲解,即使讲理论性的课文,也可以从具体事物、生动故事、疑难问题的讲述着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最后,我用毛泽东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一切对人的教育,一切教学方法的运用也都是如此,都应如此。◆(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枫港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