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五年级“圆”的教学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cai432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领域. “空间与图形”作为其中一个学习领域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本文笔者就小学五年级“空间与图形——圆”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借助辅助演示,教会学生观察
  现实生活充满了神奇而又丰富的图形,走进图形世界应该从实际生活开始.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对图形理解的基础是环绕在他周围的世界,儿童在这个世界中总是会观察与自己位置相关的事务. 所以在进行图形教学时,应该从小学生生活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开始.
  在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学习“圆”时,鉴于他们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把汽车轮、呼啦圈、手镯等进行实物列举. 教师可以借助PPT、几何画板等教学辅助工具来向学生演示,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圆空间上的认识.
  例:教师提问:“(出示一个椭圆形的钟面)请大家看,这是一面钟,上面有圆吗?”学生会回答:“有,钟面就是一个圆”. 也有学生会反驳:“不是,这是椭圆. ”教师就会接着说:“是的,椭圆和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圆很像,但不一样,那这个钟面上还有圆吗?”学生会摇着头回答:“没有. ”紧接着教师又会反问:“这个钟面上真的没有圆吗?”然后边说边利用几何画板演示时针、分针或者秒针旋转一周,然后学生观察到一个隐藏的圆.
  二、引导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思考
  其实,要想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导者,我们就必须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让触觉、视觉、听觉等多感觉器官共同参与,自主探究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固的基础.
  例:教师问:“如果现在请同学们画一个圆,大家是否会画呀?”学生摇摇头,“要是我们借助圆规,那大家会不会画呀?下面给同学们一分钟,同桌讨论讨论,然后把圆画在纸上. ”学生自主操作,然后展示成果,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千奇百怪的圆,还有,为什么还有同学没有画成圆. 紧接着,教师课堂展示,在黑板上利用圆规,正确地把画圆的步骤教给学生:“抓住圆规的顶端,固定针尖,微微倾斜,旋转一圈. ”
  为了让学生们时刻了解圆的结构,教师再次为他们设计 “画一画”、“想一想”和“折一折”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1. 画一画:请学生再次拿出圆规,在纸上随意画个圆. 通过这次画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要想画圆就必须先找到一点,这个点对圆非常重要,那这个点在圆的什么位置啊?”学生答:“中心. ”教师接着问:“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点叫作圆的圆心,我们通常要用字母O表示. ”
  2. 想一想: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家画的圆的大小不一样?那又是什么影响着圆的大小呢?同桌间思考讨论一下,请同学回答. ”学生答:“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不一样. ”教师再问:“能用一条线段来表示这段距离吗?”在同学们画完后同时展示几名同学的作品,问:“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呀?”学生答:“它们都是从圆心出发,一直画到圆上. ”教师总结:“数学上把一端在圆心、一端在圆上的线段叫作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
  3. 折一折:教师:“对于圆,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墨子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圆,一中同长也’,那谁能为大家解释一下呢?”学生:“‘一中’,应该是指圆心,‘同长’应该是指半径.”教师:“那么,在圆中除了半径这样的线段同样长以外,还有哪些线段也是同样长的呢?”学生思考,紧接着教师说:“请大家拿出事先准备的圆片,折一折,量一量,或许你就能找到!”教师说:“还有哪些线段一样长呢?我请一名同学给大家说说,并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找到的. ”学生:“把圆片对折,折出一条线段,然后展开,换个方向对折,又折出一条线段,像这样多折几次,每次折出的线段都是同样长的. ”教师:“这样的线段也很特殊,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作直径,用字母d表示.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动手操作过程,使学生印象深刻,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不仅很快掌握了圆的基本知识“圆心”、“半径”和“直径”,而且能提高学生空间图形能力.
  三、提高感知水平,构造完整知识
  在学完圆的基本特征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做进一步的延伸学习,使圆的知识体系完整和精确. 教师将设计“比一比”、“量一量”和“议一议”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1. 比一比:教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直径,那下面我就给大家10秒钟,咱们比一比谁画的直径多好吗?”10分钟后继续问:“你们画完了吗?到底能不能画完呀?由此看来表现出了什么呀?”引导学生知道,圆的直径有“无数条”,是没有办法画完的. 教师继续追问:“那半径呢?如果给你10分钟,你又能画多少条?”知识迁移,半径和直径都是“无数条”,在圆中是没有办法画完的.
  2. 量一量:教师问:“请同学拿出自己手中的直尺,量一量你所画的所有直径,你发现什么?”学生答:“一样长”. 教师继续问:“那半径呢?那直径和半径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学生答:“半径也一样长,直径是半径的2倍.”教师总结:“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总是相等的,半径的长度也总是相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 ”
  3. 议一议:教师提问:“那大家为什么画的圆不一样呀?怎样才能使大家画的圆一样大?”学生答:“当大家所画的半径或者直径为统一值时,大家画的圆一样大. ”教师说:“那下面请大家画一个直径为8 cm和一个半径为5 cm的圆,同桌之间比比,是否一样大. ”
  总之,要想提高小学生五年级“空间与图形”的能力,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落实实践活动,自主学习,摆脱单一教学,投入多样教学,让学生爱学、乐学,笔者认为“自主学习”更适合小学生对“空间与图形——圆”的学习.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国内各地的数学教师不断组织磨课活动,并将磨课活动作为提升个人教学水平、摸索教
数学的魅力在于思维,课堂的魅力在于探究.启迪思维、引领探究,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导问.笔者认为设置导问,引领学生进行有效探究,颇有研究价值,现浅谈如下.一、导问应具备激发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教师可以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数学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通过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学生在数
【摘要】转换视角是数学解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解题过程中,根据题目的信息特征,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是决定解题策略的有效方法.通过构造方程、建立不等式、结构特征、代换等方式进行转换,将原问题转化为我们熟知的易于解答的新问题,来实现对原问题的解答.  【关键词】构造;结构特征;代换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学生应该专心地、反复地并且从各个方面来考虑题目的主要部分.”由此看出,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
高中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以苏教版教材为载体,选取高中数学“数列”章节,分析数列实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表1),说明数学教学与数学思想的内在关联.  笔者在本文就数列中的函数思想、特殊化与一般化思想、类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和模型思想,进行简单介绍与说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列中的数学思想.  一、函数思想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以函数思想为指导思想,让学生
【摘要】 在新一轮课改中,我将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 先通过学生自学课本新课,再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最后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课堂中鼓励质疑,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提高,引导学生反思,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要,使他们在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更加乐学、爱学.  【关键词】 自学;合作;交流;体验  有效的数学学习效果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型的课堂教学倡导生成教学,有人就误认为教学要从预设性教学转向生成性教学了,于是乎,预设性教学有种种弊端,成为批判的靶子,生成性教学有种种优点,成为效法的样板.但其实预设性教学与生成性教学的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的传授与疏导,本文就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观念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 预设教学;新课程;教学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了预设性教学,没有充分地发
【关键词】正方形;探究;性质;判定  在文[1]中探究了由正三角形“衍生”出正三角形的一些情况,作为正多边形家族的正方形(正四边形)是否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呢?  一、命题引入  图 2命题1 已知,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点E,F,G,H分别在它的四条边上(不含端点),且BE=CF=DG=AH.所得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  命题2 已知,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点E,F,G,H分别在它的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