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领域. “空间与图形”作为其中一个学习领域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本文笔者就小学五年级“空间与图形——圆”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借助辅助演示,教会学生观察
现实生活充满了神奇而又丰富的图形,走进图形世界应该从实际生活开始.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对图形理解的基础是环绕在他周围的世界,儿童在这个世界中总是会观察与自己位置相关的事务. 所以在进行图形教学时,应该从小学生生活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开始.
在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学习“圆”时,鉴于他们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把汽车轮、呼啦圈、手镯等进行实物列举. 教师可以借助PPT、几何画板等教学辅助工具来向学生演示,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圆空间上的认识.
例:教师提问:“(出示一个椭圆形的钟面)请大家看,这是一面钟,上面有圆吗?”学生会回答:“有,钟面就是一个圆”. 也有学生会反驳:“不是,这是椭圆. ”教师就会接着说:“是的,椭圆和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圆很像,但不一样,那这个钟面上还有圆吗?”学生会摇着头回答:“没有. ”紧接着教师又会反问:“这个钟面上真的没有圆吗?”然后边说边利用几何画板演示时针、分针或者秒针旋转一周,然后学生观察到一个隐藏的圆.
二、引导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思考
其实,要想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导者,我们就必须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让触觉、视觉、听觉等多感觉器官共同参与,自主探究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固的基础.
例:教师问:“如果现在请同学们画一个圆,大家是否会画呀?”学生摇摇头,“要是我们借助圆规,那大家会不会画呀?下面给同学们一分钟,同桌讨论讨论,然后把圆画在纸上. ”学生自主操作,然后展示成果,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千奇百怪的圆,还有,为什么还有同学没有画成圆. 紧接着,教师课堂展示,在黑板上利用圆规,正确地把画圆的步骤教给学生:“抓住圆规的顶端,固定针尖,微微倾斜,旋转一圈. ”
为了让学生们时刻了解圆的结构,教师再次为他们设计 “画一画”、“想一想”和“折一折”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1. 画一画:请学生再次拿出圆规,在纸上随意画个圆. 通过这次画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要想画圆就必须先找到一点,这个点对圆非常重要,那这个点在圆的什么位置啊?”学生答:“中心. ”教师接着问:“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点叫作圆的圆心,我们通常要用字母O表示. ”
2. 想一想: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家画的圆的大小不一样?那又是什么影响着圆的大小呢?同桌间思考讨论一下,请同学回答. ”学生答:“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不一样. ”教师再问:“能用一条线段来表示这段距离吗?”在同学们画完后同时展示几名同学的作品,问:“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呀?”学生答:“它们都是从圆心出发,一直画到圆上. ”教师总结:“数学上把一端在圆心、一端在圆上的线段叫作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
3. 折一折:教师:“对于圆,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墨子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圆,一中同长也’,那谁能为大家解释一下呢?”学生:“‘一中’,应该是指圆心,‘同长’应该是指半径.”教师:“那么,在圆中除了半径这样的线段同样长以外,还有哪些线段也是同样长的呢?”学生思考,紧接着教师说:“请大家拿出事先准备的圆片,折一折,量一量,或许你就能找到!”教师说:“还有哪些线段一样长呢?我请一名同学给大家说说,并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找到的. ”学生:“把圆片对折,折出一条线段,然后展开,换个方向对折,又折出一条线段,像这样多折几次,每次折出的线段都是同样长的. ”教师:“这样的线段也很特殊,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作直径,用字母d表示.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动手操作过程,使学生印象深刻,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不仅很快掌握了圆的基本知识“圆心”、“半径”和“直径”,而且能提高学生空间图形能力.
三、提高感知水平,构造完整知识
在学完圆的基本特征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做进一步的延伸学习,使圆的知识体系完整和精确. 教师将设计“比一比”、“量一量”和“议一议”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1. 比一比:教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直径,那下面我就给大家10秒钟,咱们比一比谁画的直径多好吗?”10分钟后继续问:“你们画完了吗?到底能不能画完呀?由此看来表现出了什么呀?”引导学生知道,圆的直径有“无数条”,是没有办法画完的. 教师继续追问:“那半径呢?如果给你10分钟,你又能画多少条?”知识迁移,半径和直径都是“无数条”,在圆中是没有办法画完的.
2. 量一量:教师问:“请同学拿出自己手中的直尺,量一量你所画的所有直径,你发现什么?”学生答:“一样长”. 教师继续问:“那半径呢?那直径和半径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学生答:“半径也一样长,直径是半径的2倍.”教师总结:“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总是相等的,半径的长度也总是相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 ”
3. 议一议:教师提问:“那大家为什么画的圆不一样呀?怎样才能使大家画的圆一样大?”学生答:“当大家所画的半径或者直径为统一值时,大家画的圆一样大. ”教师说:“那下面请大家画一个直径为8 cm和一个半径为5 cm的圆,同桌之间比比,是否一样大. ”
总之,要想提高小学生五年级“空间与图形”的能力,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落实实践活动,自主学习,摆脱单一教学,投入多样教学,让学生爱学、乐学,笔者认为“自主学习”更适合小学生对“空间与图形——圆”的学习.
一、借助辅助演示,教会学生观察
现实生活充满了神奇而又丰富的图形,走进图形世界应该从实际生活开始.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对图形理解的基础是环绕在他周围的世界,儿童在这个世界中总是会观察与自己位置相关的事务. 所以在进行图形教学时,应该从小学生生活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开始.
在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学习“圆”时,鉴于他们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把汽车轮、呼啦圈、手镯等进行实物列举. 教师可以借助PPT、几何画板等教学辅助工具来向学生演示,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圆空间上的认识.
例:教师提问:“(出示一个椭圆形的钟面)请大家看,这是一面钟,上面有圆吗?”学生会回答:“有,钟面就是一个圆”. 也有学生会反驳:“不是,这是椭圆. ”教师就会接着说:“是的,椭圆和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圆很像,但不一样,那这个钟面上还有圆吗?”学生会摇着头回答:“没有. ”紧接着教师又会反问:“这个钟面上真的没有圆吗?”然后边说边利用几何画板演示时针、分针或者秒针旋转一周,然后学生观察到一个隐藏的圆.
二、引导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思考
其实,要想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导者,我们就必须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让触觉、视觉、听觉等多感觉器官共同参与,自主探究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固的基础.
例:教师问:“如果现在请同学们画一个圆,大家是否会画呀?”学生摇摇头,“要是我们借助圆规,那大家会不会画呀?下面给同学们一分钟,同桌讨论讨论,然后把圆画在纸上. ”学生自主操作,然后展示成果,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千奇百怪的圆,还有,为什么还有同学没有画成圆. 紧接着,教师课堂展示,在黑板上利用圆规,正确地把画圆的步骤教给学生:“抓住圆规的顶端,固定针尖,微微倾斜,旋转一圈. ”
为了让学生们时刻了解圆的结构,教师再次为他们设计 “画一画”、“想一想”和“折一折”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1. 画一画:请学生再次拿出圆规,在纸上随意画个圆. 通过这次画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要想画圆就必须先找到一点,这个点对圆非常重要,那这个点在圆的什么位置啊?”学生答:“中心. ”教师接着问:“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点叫作圆的圆心,我们通常要用字母O表示. ”
2. 想一想: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家画的圆的大小不一样?那又是什么影响着圆的大小呢?同桌间思考讨论一下,请同学回答. ”学生答:“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不一样. ”教师再问:“能用一条线段来表示这段距离吗?”在同学们画完后同时展示几名同学的作品,问:“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呀?”学生答:“它们都是从圆心出发,一直画到圆上. ”教师总结:“数学上把一端在圆心、一端在圆上的线段叫作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
3. 折一折:教师:“对于圆,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墨子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圆,一中同长也’,那谁能为大家解释一下呢?”学生:“‘一中’,应该是指圆心,‘同长’应该是指半径.”教师:“那么,在圆中除了半径这样的线段同样长以外,还有哪些线段也是同样长的呢?”学生思考,紧接着教师说:“请大家拿出事先准备的圆片,折一折,量一量,或许你就能找到!”教师说:“还有哪些线段一样长呢?我请一名同学给大家说说,并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找到的. ”学生:“把圆片对折,折出一条线段,然后展开,换个方向对折,又折出一条线段,像这样多折几次,每次折出的线段都是同样长的. ”教师:“这样的线段也很特殊,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作直径,用字母d表示.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动手操作过程,使学生印象深刻,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不仅很快掌握了圆的基本知识“圆心”、“半径”和“直径”,而且能提高学生空间图形能力.
三、提高感知水平,构造完整知识
在学完圆的基本特征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做进一步的延伸学习,使圆的知识体系完整和精确. 教师将设计“比一比”、“量一量”和“议一议”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1. 比一比:教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直径,那下面我就给大家10秒钟,咱们比一比谁画的直径多好吗?”10分钟后继续问:“你们画完了吗?到底能不能画完呀?由此看来表现出了什么呀?”引导学生知道,圆的直径有“无数条”,是没有办法画完的. 教师继续追问:“那半径呢?如果给你10分钟,你又能画多少条?”知识迁移,半径和直径都是“无数条”,在圆中是没有办法画完的.
2. 量一量:教师问:“请同学拿出自己手中的直尺,量一量你所画的所有直径,你发现什么?”学生答:“一样长”. 教师继续问:“那半径呢?那直径和半径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学生答:“半径也一样长,直径是半径的2倍.”教师总结:“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总是相等的,半径的长度也总是相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 ”
3. 议一议:教师提问:“那大家为什么画的圆不一样呀?怎样才能使大家画的圆一样大?”学生答:“当大家所画的半径或者直径为统一值时,大家画的圆一样大. ”教师说:“那下面请大家画一个直径为8 cm和一个半径为5 cm的圆,同桌之间比比,是否一样大. ”
总之,要想提高小学生五年级“空间与图形”的能力,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落实实践活动,自主学习,摆脱单一教学,投入多样教学,让学生爱学、乐学,笔者认为“自主学习”更适合小学生对“空间与图形——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