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吡肟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z9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不同头孢类抗菌药在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感染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选取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感染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6例,两组患者均静脉滴注硫酸阿米卡星,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头孢他啶,研究组静脉点注头孢吡肟,两组患者均治疗7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后退热时间,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统计两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ANA)分布水平和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9%,研究组为9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P=0.02);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ANC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62,P=0.01);对照组患者的平均退热时间为(3.9±0.8)d,研究组为(2.6±0.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4,P=0.00);研究组治疗后CRP为(21.18±4.07)mg/L,显著低于对照组(37.27±5.32)mg/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71,P=0.0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2,P=0.02)。

结论

头孢吡肟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感染患者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中性粒细胞数量,安全性分析不良反应轻微,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的头孢类药物。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两种内膜准备方案在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患者82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内膜准备方案分为戊酸雌二醇组(补佳乐)42周期和芬吗通组40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子宫内膜情况和妊娠结局。结果两组用药前子宫内膜厚度[补佳乐组(5.52±0.74)mm,芬吗通组(5.33±0.66)mm,t=1.290,P=0.203]、内膜容积(补佳乐组内膜容积<2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胃肠道肿瘤患者82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术后给予静脉营养;研究组41例患者于术前7 d开始肠内营养支持,手术当天停用,术后持续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至术后7 d,比较两组术前营养状态、免疫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术前1 d、术后7 d研究组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总蛋白(
目的探讨膀胱镜下留置双J管治疗妊娠期输尿管结石临床效果,并观察与分析其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妊娠期输尿管结石患者46例,均应用膀胱镜下留置双J管治疗。观测指标为手术时间、手术基本情况、术后一周随访观察其并发症等;治疗前后48 h采用视觉类比量表(VAS)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观察分娩前孕妇双J管位置情况及分娩状况。结果46例患者均成功置管,平均手术时间(29.14±3.27)min。37
目的探讨在人工流产术中应用不同剂量地佐辛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50例行人工流产术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三组,三组在麻醉诱导期均给予地佐辛静脉注射,剂量分别为0.025 mg/kg、0.05 mg/kg、0.1 mg/kg,10 min后再缓慢静脉注射丙泊酚,比较三组行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期间各个时间段,B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脉搏血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联合血浆脑钠肽(BNP)诊断老年缺血性心肌梗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价值及意义。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360例老年陈旧性缺血性心肌梗死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是否合并心力衰竭分为心衰组(187例)和非心衰组(173例)。采用NHYA心功能分级标准对心衰组患者分级,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及非心衰组患者血浆BNP及CRP水平。结果非心衰组患者CRP值为(6.24±3.01)mg/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住院患者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情况,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分析该院呼吸内科住院100例患者的125株临床分离菌株中革兰阴性菌的分布情况,并对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100例患者中共分离出致病革兰阴性杆菌125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34株,鲍曼不动杆菌24株,铜绿假单胞菌18株,阴沟肠杆菌10株,大肠埃希菌18株,其他菌株21株,肺炎克雷伯菌对于阿米卡星、头孢噻肟、氨苄西林以及亚胺培南的耐
目的探讨采用外固定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组,实施单一外固定治疗的患者20例设为A组,实施单一有限内固定治疗的患者20例设为B组,实施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的患者20例设为C组。比较三组术后骨折复位、功能恢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C组骨折复位优良率(95%)、骨折功能恢复优良率(90%)与A组的骨折复位
目的探讨骨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行骨创伤大手术的5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发生率、干预前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及患者住院时间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肺栓塞(0.0%)、深静脉血栓(11.1%)及下肢肿胀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