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运动实践,结合有关文献,对骨的成分及其结构、疲劳性骨折发生的机制、疲劳性骨折的容易发生的部位,以及疲劳性骨折的预防措施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疲劳性骨折产生机理与预防措施的研究,使我们更加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减少或避免在日常的运动与训练中疲劳性骨折的发生,为本症的诊断、预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疲劳性骨折 疲劳特性 预防措施
引言
骨是人体承担力学功能的器官,疲劳性骨折是在大运动量训练下,疲劳积累而产生的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是指反复轻微的外力施加在正常骨同一部位,使骨组织的结合部位断裂而受伤,或者瞬时大的外力造成的外伤性骨折与异常,直到完全骨折。本文根据运动实践,结合有关文献,对疲劳性骨折发生的机理及预防措施下做一粗浅分析,试图为本症的诊断、治疗和正确合理的运动训练提供依据。
第一章 骨的疲劳特性
骨的疲劳特性是指在小于骨屈服点的外力的重复作用下,骨组织的力学强度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解的现象。但骨又有别于一般的人工材料,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通过骨组织的再生修复其损伤,只有当疲劳损伤太大、太快或损伤积累超过了骨自身的修复能力,才会使骨组织发生疲劳性骨裂,从而大大降低了使骨组织产生骨折所需的外力。
骨的疲劳性骨折系由骨膜受到外力的不断牵拉,使骨膜逐渐剥离,骨膜中的毛细血管遭到破坏,受损骨膜下产生出血点、贫血、浆液渗出等,形成广泛炎症,局部的血液循环受阻,供血不足,新陈代谢机能下降,营养不良,使骨组织得不到及时的修复,如果该情况继续演变,可侵蚀骨皮质,慢慢地使骨皮质疏松、变性,在负重的情况下,则极容易产生疲劳性骨折,有马等通过X线对运动后骨的结构进行研究并将疲劳性骨折的X光片分为4种类型。(如图1.1)
第二章 疲劳性骨折的发生机制
2.1疲劳性骨折的发生机理
疲劳性骨折大多是因为轻度损伤累积而成的慢性损伤,常发生于过量的运动训练或运动竞赛过程中,是附着肌肉部位的应力和肌肉力量超过了骨的正常弹性限度而导致的骨折。可发生于全身许多骨骼,不同运动项目所发生的疲劳性骨折的部位,与该项运动的肌肉主要力点有关,如跑、跳等运动多数发生在下肢骨,投掷运动多数发生在上肢部位。
导致疲劳性骨折的因素一般认为是机械因素。即在一定环境下,长期不正常的应力对关骨骼牵引产生积累所致。疲劳性骨折的发生,是一个慢性损伤的发展过程。最初阶段,只在骨骼的一个应力点上产生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损伤裂隙,称为“显微镜下的骨折”。大约在症状出现21天后,由于损伤裂隙的骨膜增生修复,这时做X光拍片,能见到局部有轻度的骨膜反应,称为“疲劳性骨膜炎”,早期损伤裂隙如果不及时修复,就可能继续发展成为骨膜下不完全裂纹,称为裂痕骨折。如果再不停止运动,就会使损伤部位无法得到有效的修复,若继续给予牵引拉力,裂纹将不断伸展,持续过量运动会使疲劳性骨折发生的概率大大提高。同时,持续过度的运动会引起肌肉疲劳、肌肉收缩力下降。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肌肉的能量储备下降。骨受到异常的负荷,其应力分布就会发生变化,产生异常张力,从而引起骨组织的继续破坏,以致发生骨折(图2.1)。
2.2疲劳性骨折发生的频度
管原等报导,在3年半时间内,对国家田径队现役队员因运动引起疲劳性骨折有32例;Matheson在5年时间里有320例;Hulkko在17年时间里有368例。全部运动伤害的病历中,其比例分别为4.0%、4.4%。
关于各部位频度,各家的报告见(表2.1),下肢病例占多数,多集中在胫骨部位。
第三章 疲劳性骨折的预防
运动过程中发生创伤和劳损是在所难免的,但如果实施科学的防伤措施和训练手段,会大大减少重伤和慢性损伤。预防损伤要强化预防损伤的意识,重视准备活动,掌握正确的技术,提高专项身体素质,合理安排负荷,加强医务监督等。
3.1重视全面身体训练
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是预防损伤的重要条件。在训练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增强身体对抗中的自我保护,尤其是青少年,在发展四肢力量时,注意四肢的平衡协调发展,避免单侧或上下肢过度负荷,防止局部肌肉负担过大,同一部位和同一的同时的动作练习不宜多做,要不断改变骨的应力集中区,有效地控制运动负荷,掌握从量的积累渐进到质的提高。并同时特别重视腰背肌的协同发展,注意全身肌肉的协调性和柔韧性练习,对防伤有特殊意义。
3.2加强易受伤局部肌肉和关节力量的训练
掌握损伤与训练的规律,加强易伤部位的力量训练,尤其是下肢中在胫骨部位,效果显著而持久。学会自我保护和使用防护器材,运动员自我保护的方法已成为一种对抗性技术内容,必须认真掌握。大量运动后,一定要对胫骨等易伤部位加以保护,例如,按摩、做放松运动等,千万不能轻视,存在侥幸心理。
3.3纠正不良姿势,预防运动损伤
注意矫正治疗运动员的拇指外翻、膝内、外翻和膝部过伸,这些异常形态,破坏了正常的力学平衡,受伤率最高。所以一定要注意在运动过程中及时矫正错误动作,正确合理的技术动作不仅给人以美感,更能更好提高锻炼的效果,减少甚至避免损伤的发生。
3.4平衡膳食
运动后应加强膳食的调剂,尽量多吃些富含钙、磷等矿物质的食物,如鱼虾、牛奶、大豆制品、肉类等,以增加血钙的含量,这对增加血钙的浓度,提高骨骼钙盐的沉积和利用有积极作用,能有效地提高机体组织结构的发育和受损组织的修复能力,预防疲劳性骨折的发生。
总之,要预防疲劳骨折,必须重视全面发展其身体素质,作好准备活动和放松训练,注意平衡膳食加强营养和健康保护,尤其要特别重视运动量的合理安排。如果运动员在运动后发生类似的下肢肿胀、疼痛,且长时间不愈者,就应该提高警惕及时就医,这是预防运动员疲劳骨折的主要措施。希望通过对疲劳性骨折产生机理与预防措施的研究,使我们在日常的运动与训练中减少或避免疲劳性骨折的发生,帮助于我们在日常的运动中合理科学的运动与训练。
参考文献:
[1]有马亨.疲劳性骨折[M].整形外科,1983(27):129-140
[2]郭志祥.运动员疲劳性骨折的发生机理浅折[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2(4):10
[3]管原诚,山村俊昭,桥本英树.运动所致疲劳性骨折研究[J].北海道运动医科学杂志,1993(2):11-14
[4]赵芳.胫骨疲劳性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3(1):33-37
关键词:疲劳性骨折 疲劳特性 预防措施
引言
骨是人体承担力学功能的器官,疲劳性骨折是在大运动量训练下,疲劳积累而产生的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是指反复轻微的外力施加在正常骨同一部位,使骨组织的结合部位断裂而受伤,或者瞬时大的外力造成的外伤性骨折与异常,直到完全骨折。本文根据运动实践,结合有关文献,对疲劳性骨折发生的机理及预防措施下做一粗浅分析,试图为本症的诊断、治疗和正确合理的运动训练提供依据。
第一章 骨的疲劳特性
骨的疲劳特性是指在小于骨屈服点的外力的重复作用下,骨组织的力学强度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解的现象。但骨又有别于一般的人工材料,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通过骨组织的再生修复其损伤,只有当疲劳损伤太大、太快或损伤积累超过了骨自身的修复能力,才会使骨组织发生疲劳性骨裂,从而大大降低了使骨组织产生骨折所需的外力。
骨的疲劳性骨折系由骨膜受到外力的不断牵拉,使骨膜逐渐剥离,骨膜中的毛细血管遭到破坏,受损骨膜下产生出血点、贫血、浆液渗出等,形成广泛炎症,局部的血液循环受阻,供血不足,新陈代谢机能下降,营养不良,使骨组织得不到及时的修复,如果该情况继续演变,可侵蚀骨皮质,慢慢地使骨皮质疏松、变性,在负重的情况下,则极容易产生疲劳性骨折,有马等通过X线对运动后骨的结构进行研究并将疲劳性骨折的X光片分为4种类型。(如图1.1)
第二章 疲劳性骨折的发生机制
2.1疲劳性骨折的发生机理
疲劳性骨折大多是因为轻度损伤累积而成的慢性损伤,常发生于过量的运动训练或运动竞赛过程中,是附着肌肉部位的应力和肌肉力量超过了骨的正常弹性限度而导致的骨折。可发生于全身许多骨骼,不同运动项目所发生的疲劳性骨折的部位,与该项运动的肌肉主要力点有关,如跑、跳等运动多数发生在下肢骨,投掷运动多数发生在上肢部位。
导致疲劳性骨折的因素一般认为是机械因素。即在一定环境下,长期不正常的应力对关骨骼牵引产生积累所致。疲劳性骨折的发生,是一个慢性损伤的发展过程。最初阶段,只在骨骼的一个应力点上产生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损伤裂隙,称为“显微镜下的骨折”。大约在症状出现21天后,由于损伤裂隙的骨膜增生修复,这时做X光拍片,能见到局部有轻度的骨膜反应,称为“疲劳性骨膜炎”,早期损伤裂隙如果不及时修复,就可能继续发展成为骨膜下不完全裂纹,称为裂痕骨折。如果再不停止运动,就会使损伤部位无法得到有效的修复,若继续给予牵引拉力,裂纹将不断伸展,持续过量运动会使疲劳性骨折发生的概率大大提高。同时,持续过度的运动会引起肌肉疲劳、肌肉收缩力下降。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肌肉的能量储备下降。骨受到异常的负荷,其应力分布就会发生变化,产生异常张力,从而引起骨组织的继续破坏,以致发生骨折(图2.1)。
2.2疲劳性骨折发生的频度
管原等报导,在3年半时间内,对国家田径队现役队员因运动引起疲劳性骨折有32例;Matheson在5年时间里有320例;Hulkko在17年时间里有368例。全部运动伤害的病历中,其比例分别为4.0%、4.4%。
关于各部位频度,各家的报告见(表2.1),下肢病例占多数,多集中在胫骨部位。
第三章 疲劳性骨折的预防
运动过程中发生创伤和劳损是在所难免的,但如果实施科学的防伤措施和训练手段,会大大减少重伤和慢性损伤。预防损伤要强化预防损伤的意识,重视准备活动,掌握正确的技术,提高专项身体素质,合理安排负荷,加强医务监督等。
3.1重视全面身体训练
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是预防损伤的重要条件。在训练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增强身体对抗中的自我保护,尤其是青少年,在发展四肢力量时,注意四肢的平衡协调发展,避免单侧或上下肢过度负荷,防止局部肌肉负担过大,同一部位和同一的同时的动作练习不宜多做,要不断改变骨的应力集中区,有效地控制运动负荷,掌握从量的积累渐进到质的提高。并同时特别重视腰背肌的协同发展,注意全身肌肉的协调性和柔韧性练习,对防伤有特殊意义。
3.2加强易受伤局部肌肉和关节力量的训练
掌握损伤与训练的规律,加强易伤部位的力量训练,尤其是下肢中在胫骨部位,效果显著而持久。学会自我保护和使用防护器材,运动员自我保护的方法已成为一种对抗性技术内容,必须认真掌握。大量运动后,一定要对胫骨等易伤部位加以保护,例如,按摩、做放松运动等,千万不能轻视,存在侥幸心理。
3.3纠正不良姿势,预防运动损伤
注意矫正治疗运动员的拇指外翻、膝内、外翻和膝部过伸,这些异常形态,破坏了正常的力学平衡,受伤率最高。所以一定要注意在运动过程中及时矫正错误动作,正确合理的技术动作不仅给人以美感,更能更好提高锻炼的效果,减少甚至避免损伤的发生。
3.4平衡膳食
运动后应加强膳食的调剂,尽量多吃些富含钙、磷等矿物质的食物,如鱼虾、牛奶、大豆制品、肉类等,以增加血钙的含量,这对增加血钙的浓度,提高骨骼钙盐的沉积和利用有积极作用,能有效地提高机体组织结构的发育和受损组织的修复能力,预防疲劳性骨折的发生。
总之,要预防疲劳骨折,必须重视全面发展其身体素质,作好准备活动和放松训练,注意平衡膳食加强营养和健康保护,尤其要特别重视运动量的合理安排。如果运动员在运动后发生类似的下肢肿胀、疼痛,且长时间不愈者,就应该提高警惕及时就医,这是预防运动员疲劳骨折的主要措施。希望通过对疲劳性骨折产生机理与预防措施的研究,使我们在日常的运动与训练中减少或避免疲劳性骨折的发生,帮助于我们在日常的运动中合理科学的运动与训练。
参考文献:
[1]有马亨.疲劳性骨折[M].整形外科,1983(27):129-140
[2]郭志祥.运动员疲劳性骨折的发生机理浅折[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2(4):10
[3]管原诚,山村俊昭,桥本英树.运动所致疲劳性骨折研究[J].北海道运动医科学杂志,1993(2):11-14
[4]赵芳.胫骨疲劳性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3(1):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