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什么是认知测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认知”的涵义。 在心理学领域,“认知”一般指认知能力或认知功能,是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主要包括精神、智力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注意、意识、知觉、思维、记忆、语言等,其中最为人所关注的大概要算思维和记忆,因这两样“东西”看起来比较高级,正好符合人类对自己“高级动物”的定位。依据现有的研究,这些认知能力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等活动中表现出的基本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认知测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认知”的涵义。
在心理学领域,“认知”一般指认知能力或认知功能,是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主要包括精神、智力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注意、意识、知觉、思维、记忆、语言等,其中最为人所关注的大概要算思维和记忆,因这两样“东西”看起来比较高级,正好符合人类对自己“高级动物”的定位。依据现有的研究,这些认知能力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等活动中表现出的基本认知能力,二是解决具体生活问题时表现出的日常认知能力。基本认知能力是日常认知能力的基础与核心。
在心理测量中,这些概念又会更具体地指向注意力,记忆力,概括、推理、类比、思维发散、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估这些能力,便是认知测查所要做的事情。
从临床实践角度讲,认知测查的一大功能就是为个体的智力“打分”,看看一个人的智商在他/她的同龄人中属于什么样的水平,如韦氏智力测验、比内测验等。
还有一类神经心理测查,与之相关的测验种类繁多。比如评定总体认知功能的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重复性神经心理测验(RBANS)、霍尔斯特德-赖坦神经心理成套测验(HR);评定记忆功能的韦氏记忆测验(WMS)、加利福尼亚词语学习测验、Rey听觉词语测验;评定失语症的汉语失语成套测试、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评定执行功能(指能有效完成有目的的活动的能力)的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数字广度测验、Stroop测试、词语流畅性测验等等。
什么时候需要做认知测查?
普通人如果有兴趣都可以测自己的智力,一些特殊人群—如因先天发育不全或大脑意外损伤导致智力受损的人群,在疾病的诊疗或伤残鉴定中需要测智商。在孤独症、多动症、学习障碍等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时,除了医生的专业判断,以及家人提供的必要信息,经常需要对智力进行考量,这时候认知测查就是一个很方便的了解智力的手段。
神经心理测验在脑损伤人群中,可以辅助识别,提供定位诊断的根据,提供药物和外科等治疗的判定标准,并作为疗效评估的工具之一。重性精神疾病、情绪情感障碍、脑损伤都可能带来认知功能的受损,我们所熟知的老年痴呆,在发病早期就多存在记忆、视空间和定向力、言语功能、执行功能方面的损害。配合神经影像学的检查,认知测查可以较为快速地提供对认知功能的全面评估,尤其对那些尚未完全发展为痴呆症的患者而言,可能算是一个更高效,也更简洁的指标。
综上所述,如果有对智力进行鉴定的需要,或者想初步判断一下认知功能,都可以考虑做个认知测查。至于如何从五花八门的认知测查里选择一个靠谱的,就交给医生或专业人士吧。
如何看待认知测查的结果?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认知能力并不随年龄变化呈现出统一的发展趋势,不同认知领域,不同性别、生理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均会影响认知功能。所以认知测查的结果也通常会分门别类地对分数做出评价与解释。
虽然认知测查会给智商或其他特定的认知领域一个分数值,但这个分数并不能与真实的认知水平画等号,因为人们在测验时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会影响测试结果;虽然认知测查的主试者都经过培训且在标准化的环境下进行,但人工的误差也在所难免;评定结果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值,而是基于统计研究结果的估计范围。就医学诊断而言,为了使对疾病的认识更准确,认知测查只是一项辅助检查,医生还需要借助其他情况来一起参考。
隨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认知测查也许会变得更方便快捷,减少了手工的误差,对分数的评定会变得更趋标准化、信息化。但我们对自身的理解并没有标准的正确答案,也很难用数字、量化的指标去替代。不管用什么方式,这些努力都跟人对自身的追寻与探求分不开。大脑还有很多等待探索的奥秘,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成长的过程里认识自己,成为自己。
其他文献
《青少年抑郁症治疗手册-短程心理动力治疗》 作者:Simon Cregeen, Carol hughes, Nick Midgley, Maria Rhode, Margaret Rustin 主编:Jocelyn Catty 译者:曾林、汪智艳 审校:王倩 导读时间:2020年1月~3月每周日晚 价格:分章节导读,三人团报价,每人88元/本《精神分析、依恋理论和神经科学中的情緒发展》
Q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初二的学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父母开始说我太消极了,一点也不像一个富有青春正能量的学生。我和父母之间,也几乎每一天都会发生争执。现在的我,越来越讨厌待在家里,甚至觉得在学校都比在家里面温暖。放学后我经常跑去老师办公室问问题,因为那里有我喜欢的老师。每个周末,我最少会出去一天,有时一整天,有时只是两三个小时,我受不了在家里面待着。 我也不希望这样,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并不是
那天下午,我走进一家文具店,为我的孩子买一些学习用品。 店主很热情地询问我要买什么,并引导我走到对应的货柜。 只是我没有料到店主是个倾诉愿望特别强的人。就在我挑选时,她便打开了话匣子,和我说起了开店的苦衷:昨天到今天,你是我等到的第一个客人。唉,这店可把我害苦了,赚不到钱还要守着它,也不知道啥时是个头? 我是第一次到这个店里来买文具,自然也就不知道店里的生意情况及店主的委屈。今天看到店主脸上
最近接了一个特别焦虑的案例,一个大四的女生在预约咨询的时候诉说因为突然被一个之前自认为是好朋友的同学抢走了她的保研名额,感到特别愤怒,每次见到那个同学都有种想跟他同归于尽、玉石俱焚的冲动。这种伴有愤怒冲动的焦虑状态似乎感染了我们的预约接待员,女孩子隔天中午就被分配到了我这里咨询。然而约定时间过去20分钟,女孩才姗姗来迟,在我们对她是否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担心中跑进了咨询室,说迟到是因为新找的实习工作单
Q老师您好! 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轨迹,孩子们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假期生活,目前看,部分地区开学时间还没有明确,可孩子现在学习越来越被动。比如书法作业,孩子现在基本就是完成任务,写出来的字,和之前比一点儿也看不出来进步,反而还有些退步。我问她为什么不好好练,她说了一堆,无非就是写字累,玩的时间少。可每天玩手机看电视倒是不亦乐乎,真不知该拿她怎么办。一位8岁女孩的妈妈 A这位妈妈
为了更好地保护每个个体的生命健康,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全国人民一起度过了一个不平凡的春天,高三学生更是度过了一个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考前备战阶段。延期一个月的高考安排以及上课模式的变化,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那么,如何从心理层面上进行有效调整,以更快地适应新形势,形成自己的复习节奏呢?解读意义,蕴藏力量 当你刚刚听到“高考延期一个月”时,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是激动、兴奋、开心、满意,还
庚子新春之际,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袭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随后在全球蔓延。时至今日,国内重点地区高校学生仍无法开学。疫情之下,有这样一群人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应届毕业生。他们原本应该在这个春天,在学校里完成论文,按部就班地投简历、找工作、参加面试笔试、顺利拿到offer,然而疫情阻碍了他们的脚步。 在疫情和政策面前,应届毕业生在这焦虑又带着希望的等待中,开始了漫长的日复一日的自我救赎。随着开学
玩话筒,是演说能力的启蒙课 大多数会说话之后的孩子,都曾有拿起话筒,站在沙发上“演讲”的经历,作为大人多数会认为这无非是因为好玩而为之,是对新奇事物的一种尝试。殊不知,它却是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想要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最初愿望。 事实上,在日常养育中,和孩子多互动交流激发孩子的表达,特别有助于孩子多元能力的提升,而“玩话筒”更是能让孩子体会从“有话说不出”到“有话说得更好”的心理飞跃,为真正的演
一 妈妈去世的时候,他才三岁,还没弄明白“死”是一件悲伤的事。给妈妈送行的那天,爸爸怕吓住他,就把他留在家里,让小姑看着。 临出门的时候,爸爸抱着他说:“妈妈出差了,到很远的地方去,爸爸去送送妈妈……”他天真地以为,妈妈又像以往那样到外地去了。他扭过头来对姑姑说:“等妈妈回来了,肯定会带回好多好吃的糖果,到时候,我也给姑姑吃。”姑姑伸手抱过他,搂着他哭了起来,他愣愣地看着姑姑,不明白姑姑哭什么
在帶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妈妈难免会失去耐心,对孩子吼叫、咆哮。这当然是很正常的。只是,你知道对孩子吼叫咆哮,会对孩子产生什么伤害吗? 频繁对孩子怒吼,对孩子产生的伤害有很多很多,这里,先说一种。 我在某个心理社区看到一个群友的分享,孩子一直都怕狗,哪怕是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小狗。这是为什么呢? 后来孩子告诉她:妈妈,我之所以怕狗,是因为狗叫起来的时候,很像你发脾气冲我吼的样子…… 我把她的分享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