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绩效技术是一种投入成本与收入效益比最优化的系统方法,绩效技术现已广泛的应用于教育中。本文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探讨如何用绩效技术的过程框架来解决独立学院国际结算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关键词 国际结算 绩效技术 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国际贸易的增长促使国际结算业务同步增长,给从事国际结算业务的金融结构带来了可观的利润,国际结算业务也成为中资、外资银行必争的一块领域,而国际结算业务中对客户提供的贸易融资业务,更是最具竞争性的领域。而国际结算业务的竞争最终是国际结算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国际结算业务应用性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国际结算课程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国际结算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国际结算中使用的票据,阐述了票据的基本概念、特征与相关的票据行为,并重点阐明了几种常用票据种类;国际结算的方式,系统阐述了汇款、托收、信用证、银行保函等国际结算方式;国际结算中的单据及其审核,阐述了运输单据(包括海运提单、租船合约提单、空运提单等多种运输单据)及相关附属单据,并另辟一章,阐述了国际结算的各方审单的具体程序、注意事项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完整地掌握国际结算的基本理论框架,并能灵活运用于国际贸易结算实践。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国际结算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重点掌握票据和信用证的使用、单据制作、贸易融资等内容,并了解国际结算方式的最新发展。一、国际结算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目前该院国际结算课程仍是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理解不好,学习主动性不高。
国际结算课程学习内容中涉及诸多国际惯例及规则条款,不讲这些条款教学内容不完整,而讲解条款又非常的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往往对国际结算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在实务工作中却无从下手。
(二)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合理。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外语能力、中外文化及风俗、贸易习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教学计划中,仍是采取了传统的课程设置,没有体现上述要求。建议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专业的需求,可开设世界经济地理、消费心理学、涉外礼仪等课程供学生选修。
(三)实践教学问题。
许多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却无法将理论知识和工作岗位的实操结合。虽然学院有国际贸易实训实训软件来进行角色演练,但与现实工作岗位中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对该专业来说,由于涉及到商业机密,一笔外贸交易从最开始的交易磋商到最后的国际结算的完成,所需要的时间跨度太长,绝大部分的企业不愿意接纳学生替岗实习。
针对这些在国际结算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绩效技术的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二、绩效技术
绩效技术,也普遍被称为人类绩效技术,主要起源于程序教学和其后的教学系统设计。
运用绩效技术改革国际结算教学有一定的优越性,国际结算课程体系复杂,内容繁多,而且其中国际贸易惯例、法规更新、新的贸易融资服务不断出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而采用绩效技术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高效性。绩效技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应用的价值,真正做到学习行为效益与价值的协调,提高学习效果。可见,运用绩效技术改革国际结算教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三、应用绩效技术解决国际结算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绩效技术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关研究人员根据自己在特定情景中的应用、实践经验,总结了许多工作模型,但大多数工作模型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这些基本要素是“分析(Analysis)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与评价(Evaluation)”,简称为ADDIE。如何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益,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是当代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当前国际结算教学出现的的弊端,运用绩效方法解决国际结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绩效分析:明确国际结算教学目标与要求,采用绩分析,找出存在的绩效差距。
在对国际结算课程进行具体分析后,识别出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记住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掌握国际结算使用方法与条件、工艺流程等,并及时开展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教师与学生在有限的学时(68个学时)内掌握国际结算中的票据、结算方式、金融服务,完成本课程的教学。教师依照学生的学习情况,识别学生及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缺陷与不足,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找出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指国际结算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本身对这门课程没有兴趣,学习效率自然会降低,久而久之学生自信缺乏,学习主动性较差,陷入恶性循环,这样绩效差距就会更大。
次要原因则是学生所处客观环境的影响。例如:现实中独立学院的大多数教师都是该专业研究生或博士毕业就进入教师行业,缺乏在外贸企业或金融机构的实际工作经验,上课时也就只能根据书本现有的知识讲授,内容不能和实际情况相联系,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对此,可鼓励教师采用业务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定期在校外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锻炼,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同时,通过向金融机构、外贸企业等实务部门聘请兼职教师到校授课或进行实务讲座,全面提升教师实务教学水平。
在进行绩效分析时应多方面分析找到问题存在的症结,对症下药,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干预措施的确定与实施。
主要干预措施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其学习这门课程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找到一个高效率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国际结算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选用案例可以是当今社会的真实案例,也可以由自己根据需要讲解的知识点来设计一些案例,这类型案例的内容一是围绕本节课的内容展开的,再来可以加入一些之前学过的知识点来进行整体教学。如在讲到票据的性质中的设权性和无因性时,举出案例:2012年5月19日,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一批商品,价值400万美元,5月12日,乙开给甲一张以丙为付款人,甲为收款人的远期汇票作为货款支付工具,付款期为2012年9月10日。6月15日,甲将汇票背书转让给丁。丁于到期日向丙提示付款,但遭拒付。丁于是将拒付事实通知甲和乙,并向乙追索。而乙以收到的货物与合同不符为由拒付。请学生思考:此事件应由谁负责?为什么?正确的处理方法又是什么?经过同学们的激烈讨论后,得出结论此事件应由乙负责,由于这张汇票是一张未承兑汇票,因此,作为出票人的乙就是主债务人。乙只要出票,根据票据的无因性,只要票据记载合格,就能享受票据权力,所以不能以货物不符为由拒付。关于货物不符的问题,应依据合同的规定向甲要求索赔。至此,学生自己就明白了票据的性质。
次要措施包括提高教师的实务教学水平,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等。通过这些干预措施的确定、分析、调整,找出具体解决措施来缩小差距。干预措施分析与确定是否合理,主要依据绩效差距是否缩小或者消除来衡量。
(三)反馈与评价。
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检测干预方案的实施效果,查看绩效目标的缩小程度,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评价不是一项终结性工作,应该贯串于整个绩效技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活动。四、工作展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注重本课程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注意将已学过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与本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应进一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与实践结合的机会,联系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1]陈丽霞.基于绩效技术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教学与管理,2006(4).[2]王学惠、张丽琼.“国际结算:教学改革初探.高教论坛,2008(6)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国际贸易的增长促使国际结算业务同步增长,给从事国际结算业务的金融结构带来了可观的利润,国际结算业务也成为中资、外资银行必争的一块领域,而国际结算业务中对客户提供的贸易融资业务,更是最具竞争性的领域。而国际结算业务的竞争最终是国际结算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国际结算业务应用性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国际结算课程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国际结算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国际结算中使用的票据,阐述了票据的基本概念、特征与相关的票据行为,并重点阐明了几种常用票据种类;国际结算的方式,系统阐述了汇款、托收、信用证、银行保函等国际结算方式;国际结算中的单据及其审核,阐述了运输单据(包括海运提单、租船合约提单、空运提单等多种运输单据)及相关附属单据,并另辟一章,阐述了国际结算的各方审单的具体程序、注意事项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完整地掌握国际结算的基本理论框架,并能灵活运用于国际贸易结算实践。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国际结算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重点掌握票据和信用证的使用、单据制作、贸易融资等内容,并了解国际结算方式的最新发展。一、国际结算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目前该院国际结算课程仍是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理解不好,学习主动性不高。
国际结算课程学习内容中涉及诸多国际惯例及规则条款,不讲这些条款教学内容不完整,而讲解条款又非常的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往往对国际结算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在实务工作中却无从下手。
(二)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合理。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外语能力、中外文化及风俗、贸易习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教学计划中,仍是采取了传统的课程设置,没有体现上述要求。建议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专业的需求,可开设世界经济地理、消费心理学、涉外礼仪等课程供学生选修。
(三)实践教学问题。
许多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却无法将理论知识和工作岗位的实操结合。虽然学院有国际贸易实训实训软件来进行角色演练,但与现实工作岗位中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对该专业来说,由于涉及到商业机密,一笔外贸交易从最开始的交易磋商到最后的国际结算的完成,所需要的时间跨度太长,绝大部分的企业不愿意接纳学生替岗实习。
针对这些在国际结算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绩效技术的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二、绩效技术
绩效技术,也普遍被称为人类绩效技术,主要起源于程序教学和其后的教学系统设计。
运用绩效技术改革国际结算教学有一定的优越性,国际结算课程体系复杂,内容繁多,而且其中国际贸易惯例、法规更新、新的贸易融资服务不断出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而采用绩效技术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高效性。绩效技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应用的价值,真正做到学习行为效益与价值的协调,提高学习效果。可见,运用绩效技术改革国际结算教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三、应用绩效技术解决国际结算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绩效技术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关研究人员根据自己在特定情景中的应用、实践经验,总结了许多工作模型,但大多数工作模型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这些基本要素是“分析(Analysis)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与评价(Evaluation)”,简称为ADDIE。如何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益,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是当代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当前国际结算教学出现的的弊端,运用绩效方法解决国际结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绩效分析:明确国际结算教学目标与要求,采用绩分析,找出存在的绩效差距。
在对国际结算课程进行具体分析后,识别出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记住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掌握国际结算使用方法与条件、工艺流程等,并及时开展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教师与学生在有限的学时(68个学时)内掌握国际结算中的票据、结算方式、金融服务,完成本课程的教学。教师依照学生的学习情况,识别学生及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缺陷与不足,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找出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指国际结算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本身对这门课程没有兴趣,学习效率自然会降低,久而久之学生自信缺乏,学习主动性较差,陷入恶性循环,这样绩效差距就会更大。
次要原因则是学生所处客观环境的影响。例如:现实中独立学院的大多数教师都是该专业研究生或博士毕业就进入教师行业,缺乏在外贸企业或金融机构的实际工作经验,上课时也就只能根据书本现有的知识讲授,内容不能和实际情况相联系,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对此,可鼓励教师采用业务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定期在校外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锻炼,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同时,通过向金融机构、外贸企业等实务部门聘请兼职教师到校授课或进行实务讲座,全面提升教师实务教学水平。
在进行绩效分析时应多方面分析找到问题存在的症结,对症下药,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干预措施的确定与实施。
主要干预措施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其学习这门课程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找到一个高效率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国际结算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选用案例可以是当今社会的真实案例,也可以由自己根据需要讲解的知识点来设计一些案例,这类型案例的内容一是围绕本节课的内容展开的,再来可以加入一些之前学过的知识点来进行整体教学。如在讲到票据的性质中的设权性和无因性时,举出案例:2012年5月19日,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一批商品,价值400万美元,5月12日,乙开给甲一张以丙为付款人,甲为收款人的远期汇票作为货款支付工具,付款期为2012年9月10日。6月15日,甲将汇票背书转让给丁。丁于到期日向丙提示付款,但遭拒付。丁于是将拒付事实通知甲和乙,并向乙追索。而乙以收到的货物与合同不符为由拒付。请学生思考:此事件应由谁负责?为什么?正确的处理方法又是什么?经过同学们的激烈讨论后,得出结论此事件应由乙负责,由于这张汇票是一张未承兑汇票,因此,作为出票人的乙就是主债务人。乙只要出票,根据票据的无因性,只要票据记载合格,就能享受票据权力,所以不能以货物不符为由拒付。关于货物不符的问题,应依据合同的规定向甲要求索赔。至此,学生自己就明白了票据的性质。
次要措施包括提高教师的实务教学水平,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等。通过这些干预措施的确定、分析、调整,找出具体解决措施来缩小差距。干预措施分析与确定是否合理,主要依据绩效差距是否缩小或者消除来衡量。
(三)反馈与评价。
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检测干预方案的实施效果,查看绩效目标的缩小程度,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评价不是一项终结性工作,应该贯串于整个绩效技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活动。四、工作展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注重本课程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注意将已学过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与本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应进一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与实践结合的机会,联系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1]陈丽霞.基于绩效技术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教学与管理,2006(4).[2]王学惠、张丽琼.“国际结算:教学改革初探.高教论坛,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