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把教材当成唯一的教学依据,把几册教科书当成学生获取一切语文知识,形成一切能力的唯一“宝库”。其实,教材只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凭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载体。然而,它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凭借,更不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唯一载体。我们在使用教材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宣讲教材,重要的是深刻理解《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以崭新的教育理念去统领教材,要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走出一条“跳出教材教语文,走出课堂学语文”的教学之路。
1 构建立体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
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以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为前提,把学生作为生动活泼的个体看待,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师不仅仅研究教材和教法等,更要研究如何打破传统课堂内容和形式,在开放中争取更大的作为。把单一型的教学形式改变为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把学生从“笼子”里放出来。
1.1 建立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
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问答式、座谈式、讲演式、辩论式、表演式、游戏式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这些组织形式的共同特点就是让学生广泛参与,在参与中增长智慧和各种能力。
1.2 多种课型起头并进
教学过程中,我们可把语文课分成阅读、写作、口语交流、社会实践、语文活动课等,每种课型还可细化。如写作,可分为日记、随笔、缩写、扩写、片段练习和整篇作文等,可以是口头作文、漫画作文、命题、非命题等。阅读可以在教室上,也可以在阅览室上,可分为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自由阅读可不分体裁和题材,让学生自己选择篇目阅读;定向阅读可规定题材或体裁,可规定同一题材的一篇文章,也可多篇。
2 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语文学习的范围是广泛的,教学要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人类活动延伸到哪里,哪里就有语文学习。语文教学并不等同于语文课本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学应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时代,面向大自然,既要以教材为基点,站在时代的高度和社会生活的角度进行教学,缩短教材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语文教学充满时代和生活气息,又要通过课外活动去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
3 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
语文学科是最有生气的学科可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学生认为语文课有老师教和自己学差别不大,甚至自学效果高于教师上课的效果,因此放弃上语文课。究起原因,当然那是多方面的,但语文教学单调枯燥是其中一个方面,教材发到学生手中,他们很快就读完了,而老师还要从头到尾照本宣科地仔细分析,自然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要改变这一现状,可从以下着手。
3.1 以课文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之中、之后进行语文学习。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既可以增大信息量,又可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加阅读实践活动,这样就使得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为补充,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3.2 将各种各类不同体裁 ,不同题材的名家名篇或时文,或科技文,视学生学习程度不同有所选择的介绍给学生。特别注意把那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小品文,那些代表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作品,随时补充到语文上来。
3.3 把学生们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引入课堂,通过各种形式让他们把对人生的看法,社会现象的评判,生活的忧喜,家庭的悲欢等充分表达出来,真正做到让课堂成为学生爱学愿学的乐园。
“跳出教材教语文,走出课堂学语文”这种教学之路,能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活思考,发展能力。只有让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有生气、有灵气、有活力,才能让我们的语文在新世纪素质教育中焕发出青春光彩。
1 构建立体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
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以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为前提,把学生作为生动活泼的个体看待,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师不仅仅研究教材和教法等,更要研究如何打破传统课堂内容和形式,在开放中争取更大的作为。把单一型的教学形式改变为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把学生从“笼子”里放出来。
1.1 建立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
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问答式、座谈式、讲演式、辩论式、表演式、游戏式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这些组织形式的共同特点就是让学生广泛参与,在参与中增长智慧和各种能力。
1.2 多种课型起头并进
教学过程中,我们可把语文课分成阅读、写作、口语交流、社会实践、语文活动课等,每种课型还可细化。如写作,可分为日记、随笔、缩写、扩写、片段练习和整篇作文等,可以是口头作文、漫画作文、命题、非命题等。阅读可以在教室上,也可以在阅览室上,可分为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自由阅读可不分体裁和题材,让学生自己选择篇目阅读;定向阅读可规定题材或体裁,可规定同一题材的一篇文章,也可多篇。
2 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语文学习的范围是广泛的,教学要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人类活动延伸到哪里,哪里就有语文学习。语文教学并不等同于语文课本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学应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时代,面向大自然,既要以教材为基点,站在时代的高度和社会生活的角度进行教学,缩短教材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语文教学充满时代和生活气息,又要通过课外活动去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
3 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
语文学科是最有生气的学科可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学生认为语文课有老师教和自己学差别不大,甚至自学效果高于教师上课的效果,因此放弃上语文课。究起原因,当然那是多方面的,但语文教学单调枯燥是其中一个方面,教材发到学生手中,他们很快就读完了,而老师还要从头到尾照本宣科地仔细分析,自然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要改变这一现状,可从以下着手。
3.1 以课文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之中、之后进行语文学习。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既可以增大信息量,又可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加阅读实践活动,这样就使得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为补充,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3.2 将各种各类不同体裁 ,不同题材的名家名篇或时文,或科技文,视学生学习程度不同有所选择的介绍给学生。特别注意把那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小品文,那些代表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作品,随时补充到语文上来。
3.3 把学生们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引入课堂,通过各种形式让他们把对人生的看法,社会现象的评判,生活的忧喜,家庭的悲欢等充分表达出来,真正做到让课堂成为学生爱学愿学的乐园。
“跳出教材教语文,走出课堂学语文”这种教学之路,能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活思考,发展能力。只有让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有生气、有灵气、有活力,才能让我们的语文在新世纪素质教育中焕发出青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