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6年新课标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试题分析

来源 :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g_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地理学习的需求,新课标高考地理教学中采用了模块的学习方式。以2010—2016年新课标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试题入手,从试题类型、分值、考点、表达形式等多方面找出试题特点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旨在促进学生对这一模块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新课标;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3-011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3.105
  2007年,高考地理海南卷和山东卷首次设计了“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的选做题[1]。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和基础性。2014年9月,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块有利于培养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对该模块的研究大致可分3类:①在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抽取几道典型考题加以分析,如《〈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的高考考点例析》[2]。文中分析了该模块高考的考點和方向。②分析某个地区高考选修模块试题,如《新课程地理高考选修模块研究——以江西省为例》[3]。文中分析了江西省高考地理选修模块试题并提出了改进策略。③从纵向分析高考地理该模块试题,如《地理高考试卷中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试题研究》[4]。文中从内容、形式、情境等方面分析了2007—2013年高考地理该模块试题。因此,教师特在此基础上,从分值、考点、问题创设情境等方面分析2010—2016年新课标高考地理 “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试题,总结试题特点,提出教学建议。

一、“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课程标准分析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分布规律,形成对自然灾害的科学认识,树立科学的灾害观与减灾意识,提高其生存能力。该模块被列入高考,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2010—2016年新课标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试题分析


  (一)试题类型
  从试题类型出发,高考地理试题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整理2010—2016年新课标高考地理试题,发现共23道关于该模块的题,其中6道选择题,5道简答题,12道选做题。
  (二)试题分值统计
  “自然灾害与防治”作为选修部分,每年考查分值不一。在这几年的高考题中,对该模块的考查共占200分,其中,2014年对该模块的考查分值最高,占50分,2011年最少,仅占10分。
  (三)考查的灾害类型
  《自然灾害分类与代码》将自然灾害分为气象水文灾害、地质地震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生态环境灾害5大类39种自然灾害。本文以此为据,分析发现对气象灾害的考查最多,占10题,其次是水文灾害和地质地震灾害,各占6题,生物灾害最少,仅1题。
  (四)试题表达形式
  高考地理题型简单,但题目表达形式多样。一般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表达。本文所研究的23题中,仅文字表述的3道,占13%,其余20题多以文字和图像结合阐述,这表明在地理学习中,读图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五)试题的引入情境
  高考地理题目通常向考生提供一则或多则与地理知识有关的情境材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地理能力,从材料中读取有用信息,灵活调动已有知识,阐述地理现象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解答问题。所分析的23题多以文字和图像相结合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考生必须对解题所需的知识、技能已掌握到理解和应用水平,并能结合自身经验调动知识解答问题。
  (六)试题考查方向
  在这23题中,对气象灾害的考查最多,占77分,而生物灾害考查最少,仅占6分。经过分析发现,主要考点为成因、种类、分布、影响以及防治措施,并且以成因考查为主。
  (七)试题特点
  1.多考查气象灾害
  据以上分析,2010—2016年新课标高考地理该模块多考查气象、水文、地质地震灾害,且以气象灾害为主。因此一线地理教师,应该以此为依据着重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把握教学重点。
  2.侧重考查灾害成因
  本文所研究的23道题,灾害成因考查114分,约占59%。其中,地质地震灾害分值最高,占45分,气象灾害占33分(详见图1)。由此分析,对该模块的考查,主要是考查灾害成因。



  3.题目表达形式图文并重
  在这23道题中,共22幅图,形式多样的地图充分呈现了地理学科特点。题目表达形式主要以文字表述为主,但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读懂地图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纵观历年高考地理题,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地图在地理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4.试题情境创设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每年的地理高考必会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与书本知识完美结合,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在这23题中,多以社会生活入手,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读图训练。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高考地理的出题形式基本上离不开地图,所以读懂地图是学生解题的关键。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本领,既是地理讲授的重要内容,也是地理学习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此做进一步的摸索和钻研,在教学中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夯实基础,提高地理答题技能。知识掌握程度是成绩高低的前提,让学生把握知识点,打牢基础是每一位在职教师的责任,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地理答题技巧。答题技巧是学生提高分值的关键因素。因此,中学一线地理教师应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使用地理专业术语,增强学生的答题技能。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根据以上分析,高考地理试题多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引入地理知识。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关注社会热点,在自然灾害教学中联系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必要的图片、视频等创设各种有趣又有内涵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主动学习意识。
  4.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及成因。从上述对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可知,高考地理出题有一定规律。上述分析的23道有关“自然灾害与防治”的高考试题,多考查灾害的成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高频考点,要求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自然灾害发生规律,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1]陶然.地理高考试卷中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试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2]欧阳效平.《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的高考考点例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23):42.
  [3]杨凯丽.新课程地理高考选修模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4]陶然.地理高考试卷中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试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 谷会巧]
  作者简介:张小芹(1994.3— ),女,汉族,重庆城口人,研究方向:地理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焦虑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情绪状态,从其程度与反应特征可分为低焦虑、适度焦虑和高焦虑。研究表明,若高焦虑与高能力结合,会促进学习;若高焦虑与低能力或一般能力相结合时,则会妨碍学习。本文就此问题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遇到的同类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英语 高焦虑 中差生    高焦虑在英语教学中对中差生的负面影响很大。针对这一问题,在英语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去降低中差生高焦虑的
三味檀香散是我国蒙药的一种复合制剂,近年研究发现三味檀香散对心血管疾病有一定临床效果。本文将对近十年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总结三味檀香散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并对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费时多收效差的教学难题。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实现文言文教学的创新。教师活用模式,“教学并重”,借助诵读,巧用材料,使文言文教学现状
目的:探讨作业治疗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住我院的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0人为治疗组,参加作业治疗10周,对照组20人。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