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化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wang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不少农村中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兴趣危机”。为解决这一危机,需要语文教师采取措施努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关键词 优化 情境 多媒体 情感感染
  
  语文课本来是中学里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课,语文也应当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可是不少农村中学生却对语文课产生了“兴趣危机”。为什么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老师的学生们就那么爱学语文呢?他们是用什么秘诀吸引学生去学习的呢?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通过对他们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我顿悟这几位教师真正诱人的课堂魅力和不同凡响的教学风采在于课堂上他们为学生创设的那种入迷入痴的情境,那种令学生学而不厌、流连往返的气氛,那种使学生随着课文内容的波澜而产生的如泣如慕、如怨如诉的感情流动,那种“于无疑处激疑”所激起的使学生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和竞争意识。由此可见,我们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努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内动力。只有学生真正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才能自觉地去阅读、探索和钻研,才能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运用巧妙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所以“点燃”农村中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有一种“向往之”的意识就成为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解决这个“关键”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在课初的几分钟内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准备,紧扣课文内容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比如,在讲《斑羚飞渡》时,我调动农村学生特有的好奇心理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散步》一文中的一家四口人去公园游玩,游船到湖中心时突然发生了翻船事件,全家只有爸爸一人会游泳,而他一次只能救一人,请问这时爸爸应该先救谁?问题一出,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了一块石头,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我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使学生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进入新课学习。
  
  二、借助多媒体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入课堂。教师可以根据课文需要,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来创设美的情境,这样学生就会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验、去领会、去把握,用感受补充甚至替代语言,把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使学生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知识、开启智力、陶冶性情。在讲授高尔基《海燕》时,由于内陆地区的孩子真正领略过大海风姿的還为数不多,缺乏跟海交往的直接体验,这就不容易理解作品中那些艺术描写的表现力。于是我运用多媒体放映大海潮涨潮落、乌云翻滚、大雨倾盆的影片,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被深深地感染了,真正地领略到了作者笔下的这一曲“伟大的乐章”,认识了“海的美”,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
  有些课文的写作对象,学生是非常陌生的。如《安塞腰鼓》一文所写的安塞腰鼓,其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江南的学生如果没看过的话,是很难想象的。教学这样的课文,最好的引导莫过于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一看那火热的表演场面,听一听那隆隆的鼓声,感受一下那恢弘的气势,再引导学生对照多媒体研读课文,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美的语言,创设和谐的课堂情境
  
  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重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态度和蔼、可敬可亲方能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
  当教室寂静无声,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因胆怯而不敢发言时,老师是可以这样打破僵局的:教师随意地走到某女生桌前,亲切地询问:“你来给大家开个凤头,好吗?”面对老师期盼的眼神,女生果然不负厚望,她的回答赢得了老师的赞赏。随后,老师又将目光转向了男生,“巾帼不让须眉,女同学给我们开了个凤头,男同胞也应该不甘落后,谁来给大家开个龙头?”老师话音刚落,立马有自告奋勇者竞相回答。学生发言争先恐后,教室气氛热闹轻松,老师的夸奖也是毫不吝啬:“回答得太棒了,再奖励你一个问题”……通过这些诙谐的语言、幽默的表述,学生眉开眼笑,兴趣倍增,情绪高涨,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朗读渲染课堂教学情境,“读得好,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如在教《最后一课》时,我运用有感情的范读创设了庄严肃穆的情境,学生们仿佛置身于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之中,此时再来讲解课文则水到渠成。
  态势语言也很重要。教师要随教材内容自然流露出喜怒哀乐等表情变化和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感情共鸣;另一方面还要密切注意学生表情、动作的反应,并据此来判断学生感知和理解的程度,及时调整情境,改变手法,推进教学。
  
  四、展开想象,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设置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氛围下,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此时思考问题就必然要与该情境的节奏相吻合,学生的思考就必然是积极的、主动的,因而也是敏捷的。比如:在讲授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我带领学生分析了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的肖像、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后,我引导学生:假如你是莫泊桑,四位大作家正在福楼拜家谈论着文学,恰巧此时,你去登门拜访。请你根据这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想象一下他们会用什么样的表情、语言和动作来迎接你的到来呢?教师的话已经把学生领入了那个特定的情境之中,他们成了情境中的当事人,当他们经过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时候,就已经逐步理解并掌握了应该学到的知识。
  
  五、运用美的板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要清晰、规范、合理、新颖,教师只有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板书设计方能更好地辅助教学,也更易于学生接受,同时还能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审美享受。彩笔的运用更有画龙点睛的妙处。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为了形象地表现文章的主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我精心设计了中国古钱币的板书形式。当我把板书全貌展示出来时,学生会心地笑了。这一板书不仅理清了本文故事情节,而且把本文主题通过一个中国古代钱币的形象完全展示出来了。板书的形象化激发了学生兴趣,集中了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的心理过程在极短时间内与教师的授课过程冰水消融,产生共鸣。
  
  六、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白居易曾有言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用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语文教学要用“言”,要用“声”去感动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有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情传情,从而在教师、学生、作者之间创造感情共鸣的良好气氛,发挥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喜怒哀乐、学生的追求和向往,这些都是学生的情感组成部分,教师要在课内课外真心实意地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师生关系自然会很融洽,学生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总之,我们农村教师面对正在发展的学生,应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条件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优化语文课堂。
其他文献
如何建立教师的威信呢?从笔者多年工作经验中发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教师的威信:  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无论是新到一所学校,还是任教一个新班,教师都必须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尽量在各个方面能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第一印象好了,学生就会对教师由衷敬佩,充满信心,并且一般不大容易改变看法。  要真心实意地热爱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所在,是做好工作的根本前提。然而,当今学校中“热爱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既然是“主人”,则应该享有学习的主动权。然而,审视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不难发现:主动权始终在教师手里。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要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尽可能地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体验成功,尝试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一、把探究权还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
背景与目的:褐藻糖胶(fucoidan)是从海带中提取纯化的一种多糖,其主要组成为褐藻糖、硫酸根,以及少量糖醛酸、半乳糖、木糖。褐藻糖胶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凝血、降血脂、
亲和力,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相互作用的力。这里,教和学结合成教学质量——这个无形的化合物。教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越“关心”学生,学生也会越“回敬”教师。特别是农村学子,因为他们多数是留守儿童,祖父母等监护人,只关心他们的温饱,缺乏心灵的沟通,更谈不上亲和力。所以我们作为农村教师更要注意与学生的亲和,可以与他们成朋友,温暖他们的心灵。这样,他们才能在学习效果上“回敬”老师。为此,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初二的难点最多,初三的考点最多。相对而言,初一数学知识点虽然很多,但都比较简单。很多学生在初一阶段的学习中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在进入初二,遇到困难(如学科的增加、难度的加深)后,就凸现出来了。    一、农村学生初一数学学习常见问题    现在的农村初二学生中,有一部分新同学就是因为对初一数学不够重视,进入初二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对课外阅读作了量的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为145万字。”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