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西瑶族长鼓舞文化的内涵与变迁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j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瑶族文化之中颇具代表性的瑶族长鼓舞,纵观其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祭祀仪式中走入到人民的生活之中,从人民的美好愿望的寄托转变为表现人民文化生活艺术形式。瑶族长鼓舞不仅仅反映了瑶族的发展历史,更加彰显了瑶族人民的精神和文明气质。本文就瑶族的发展历史,从其文化内涵的转变的角度切入,简要分析瑶族长鼓舞的发展及转变,分析其艺术性和文化特点,从而引导人们更好的保护与继承瑶族长鼓舞文化。
  【关键词】:瑶族长鼓舞;文化内涵;变迁
  一、广西瑶族长鼓舞的内涵
  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乐器,一直广受人民的喜爱。早在《风俗通义》中就对鼓进行了这样的描述: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这也表明在中国古代的时候,老百姓与鼓就发生了深刻的联系,人们在春分时的农耕活动中奏响鼓乐,激励自己努力耕作,同时也希望能够借此祈福,与上天沟通,从而来祈祷一年的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在最早使用鼓的民族中,颇具有代表的便是瑶族,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于秦汉时期被称作为“蛮”,与之同称呼的还有其他南方少数民族,定居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南北朝之后便在汉文史中有了“莫徭”的记载。在瑶族的发展中产生了众多的支系,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瑶支系。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就是长鼓舞,自先古以来,每逢重大节日或者祭祀礼仪等活动,瑶族人民便会以长鼓舞的形式里庆祝或者祈福,其中比较有代表就是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人们奏着长鼓,跳着舞蹈,以此来歌颂族群中的英雄,同时也期盼族群平安,顺利发展。而伴随着时间的转变以及社会的发展,虽然人们跳长鼓舞的形式没有发生变化,但是长鼓舞的内涵却悄然发生了改变,甚至说是得到了升华,从最初的祈福,庆祝活动变成了展现民族文化,丰富生活的民族特色活动。
  二、广西瑶族长鼓舞文化内涵变迁
  随着时间的转变以及民族的发展,瑶族的长鼓也在形态上发生了改变。以前的长鼓主要注重于实用,很少讲究美观,通常是简单的在掏空的木头两端套上羊皮,再简单的抹上黄泥,让鼓能出声,出好声就行。而现在的长鼓就十分讲究了,在满足实用的基础上,人们开始追求鼓的美感,站在艺术的角度上对长骨进行美化,如在先在鼓身喷漆,然后用不同的颜色绘画,或者在鼓两端装上稻穗的挂饰。这种经过了装饰的长鼓,色彩鲜艳,造型独特,更是增添了一种原来所不具有的动态美,使长鼓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另外,长鼓的这种改变,也从另外一种角度体现出瑶族人民的智慧、勤劳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以及瑶族不断发展的蓬勃的生命力。
  同时,随着祭祀仪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长鼓的意义和用途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在过去,长鼓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作为祭祀时候神圣的礼器。人们通过演奏长鼓来与神灵进行沟通,以此来进行祈福活动和庆祝活动等。而在现在,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长鼓也从祭祀仪式中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有了更多的功能,发挥出了更多的作用,如人们可以在闲暇时通过长鼓自娱自乐,以及在一些非祭祀的特殊场合通过长谷表达情思、寄托愿望与祝福。由此看来,瑶族长鼓在其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涉及到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现在的长鼓已经不再是以前祭祀仪式中意义上高高在上的长鼓了,它现在正逐渐融入到瑶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同人民生活相结合,满足人民的各种精神文化需求,从高到低,从繁到简,长鼓表演已经从一种祭祀活动发展为兼具有娱乐意义的艺术活动。同时笔者也通过调查得知,在广西的一些学校内开设了有关长鼓的课程,通过引入长鼓,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鼓励了学生了解、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与此同时,长鼓的表演形式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在以前,瑶族人民因为主要生活在山区,生活贫困,同时人民又遭到压迫,因此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人们的身形也比较矮小,精神上也缺乏足够的自信,或许就是这些原因的综合影响之下,早期的瑶族人民队长鼓舞的评判标准是越“矮”越好,因此在传统的长鼓舞中,经常可以看到人們尽量将鼓放矮演奏,这种审美标准不可以说是扭曲的,却正好反映了当时瑶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而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极大的丰富,人民的眼界也变得开阔起来,因此审美水平也得到了改变和提高,瑶族长鼓舞也不在局限于“矮”,而是在保持原来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文化,从“矮”这个一元空间向着周围的多维空间发展,舞蹈的动作不再僵硬,也不再拘束于固定的形式,而是更加灵活多变,并且通过其他形式的动作的结合,更加具有表现力和张力,更具美感,从而极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三、广西瑶族长鼓舞未来的发展
  与此同时,伴随着商业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都兴起了旅游产业,瑶族长鼓舞作为瑶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当然也被当地作为旅游文化的重点。也正是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瑶族长鼓舞已逐渐演变为一种旅游文化,既为当地产生了经济效益,又使其自身得到了推广。由此可见,一方面,瑶族长鼓舞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也同时存在着毋庸置疑的商业文化价值,另一方面,瑶族人民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对自身文化的得到了正确的认真,不仅增强了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也增加了人民的存在感和自豪感。瑶族长鼓舞历经千年的洗礼,沉淀着瑶族人民不屈不挠、坚韧团结的民族精神,从历史的长河中一路走来,从肃穆庄重到自娱健康、由低向高、由简到繁、由内向外不断进行着自我蜕变和修复,紧紧地跟随着时代的步伐,在其过程中不断嬗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在我们探讨瑶族长鼓舞文化内涵变迁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晰地看到瑶族长鼓舞所传承保留下来的那种民族风骨、文化精神以及瑶族人民不断进步发展的民族心理认知和更加开放包容的民族心态。
  参考文献:
  [1] 范泽容.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变迁[J]. 民族艺术研究. 2009(06)
  [2] 李筱文.  瑶族长鼓舞[J]. 百科知识. 2008(24)
  [3] 吴汉秋.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J]. 大舞台. 2015(08)
  [4] 黄虹.  瑶族长鼓舞民俗意蕴[J]. 青年文学家. 2014(12)
  [5] 赵勇.  由“美”中来再到“美”中去——初探瑶族长鼓舞之“美”[J]. 黄河之声. 2013(10)
  [6] 邝嘉.  瑶族长鼓舞的变迁及应对措施——以衡阳塔山瑶族长鼓舞为例[J]. 大众文艺. 2012(16)
  [7] 胡玲梅.  江华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与保护[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1(06)
其他文献
【摘要】:色彩在美术绘画领域中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是广泛的,是美术绘画的重要元素,又是美术作品的灵魂。好的色彩静物画具有强烈的视觉吸引力,能快速、生动和正确的传达出色彩的信息,成为美术绘画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色彩;属性;色相;明度;纯度;造型  在美术基础教学中,素描和色彩是最基础的教学,只有这两门基础学科通过了才能进行更进一层的学习,如何把色彩学好,特别是色彩静物学好,在学习色彩静物中会遇到
期刊
【摘要】:沃尔特.惠特曼是第一个走向世界文坛的美国民主主义诗人,他有着独辟蹊径的勇气和远见,被称为“美国经典的核心”。惠特曼创作的《草叶集》是美国浪漫主义时代精神的全面体现,而其中的《自我之歌》则是主干和中心。文章将从诗人对“肉体与灵魂”、“生存与死亡”和“上帝与自我”等同一与对立有机结合的关系出发,结合文本,深入探讨惠特曼对美国精神的探索。  【关键词】:沃尔特.惠特曼;《自我之歌》;对应;对立
期刊
【摘要】: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三种类型的市民:老派市民、正派市民和新派市民,而《离婚》就为我们提供了这三类市民形象,以此揭示北平特有的市民性格特征和市民文化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离婚》;市民形象  《离婚》是老舍自己较为钟爱的一部作品,在西南联大讲课时,他曾多次表示:自己最好的小说是《离婚》。同时,老舍在其《我怎样写〈离婚〉》一文,如此描写当时畅快的写作状态:“……原定于8月15日
期刊
毋庸讳言,三峡人文绘画在当代艺术创作的现状中越来越呈现出独特的新现实主义精神价值取向。问题是透过不少的艺术家、画家其艺术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对揭示三峡人文绘画题材中的新现实主义精神,但却似乎没有将其完整意义表现出来。这样看来,要想让三峡人文绘画的新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全部表现出来,必然要与三峡这块土地以及它几千年人文历史的精神性相联系起来考量,特别是要与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三峡百万移民的历史语境
期刊
【摘要】:现阶段的文物保护与管理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人缺乏保护文物的意识,一些文物保护机构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造成了文物的流失和损坏,尤其是随着城乡基本建设的蓬勃发展,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文化遗产及其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加强基层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将主要针对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加强文物保护的对策的具体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文物保
期刊
【摘要】:对一所高校尤其是一说具有较长历史的知名高校来说, 其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沉淀、文化底蕴和办学传统,已经成为学校精神层面上的宝贵财富,在社会上已构成了相当的影响力。同时,校园文化纪念品就像大学的一张名片,透过这张名片,我们可以读到大学的历史和传承,也正是这张名片作为承载着校园浓厚历史底蕴的向导,纪念品设计就担负着向外界传播文化的使命。  【关键词】:毕业纪念品;纪念品设计;校园文化  引言  
期刊
【摘要】:摘要:歌曲与伴奏的关系就像是红花与绿叶,钢琴伴奏对作品性格的把握、音乐氛围的营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其中和声选配的恰当与否则是伴奏创作的关键所在,占据着“灵魂”的地位。将《我爱这土地》、《昭君出塞》、《断桥遗梦》三首女高音作品作为范本,对其钢琴伴奏中的和声进行分析,了解到五声调式与西方的和声体系之间虽有所交融,但五声调式仍是区分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的根基所在,是中国民族歌曲的韵味之魂
期刊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多样性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必然要求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世界文化逐渐趋于大同,已经有很多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衰落、乃至于消失;彝文信息处理是传承、弘扬彝民族文化和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是服务信息化工作建设的重要工具,本文试着探讨彝文信息处理技术在彝语言现实应用中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彝语言文字;彝语言应用;信息化;彝文信
期刊
【摘要】:党史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需要,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步骤。目前,中国党史文化研究工作还不够成熟,进一步探讨党史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其实践价值,对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促进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建设,不仅有利于创造的整个党的精神和凝聚力,有利于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也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建。  
期刊
【摘要】:本文从四个部分出发,一是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轨迹。二是中国人对西方音乐史的研究与观念的变迁。三是我对西方音乐史17世纪中前古典主义时期的华丽风格、洛可可和情感风格相同及不同点的一些个人见解。四是西方音乐研究是否也有民族化的问题。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民族化  一、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轨迹  尽管从希腊的神话与传说,或者古典话剧及众多哲学家的著作中,都可以发现有关古代音乐实践方面的记载,但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