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瑶族文化之中颇具代表性的瑶族长鼓舞,纵观其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祭祀仪式中走入到人民的生活之中,从人民的美好愿望的寄托转变为表现人民文化生活艺术形式。瑶族长鼓舞不仅仅反映了瑶族的发展历史,更加彰显了瑶族人民的精神和文明气质。本文就瑶族的发展历史,从其文化内涵的转变的角度切入,简要分析瑶族长鼓舞的发展及转变,分析其艺术性和文化特点,从而引导人们更好的保护与继承瑶族长鼓舞文化。
【关键词】:瑶族长鼓舞;文化内涵;变迁
一、广西瑶族长鼓舞的内涵
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乐器,一直广受人民的喜爱。早在《风俗通义》中就对鼓进行了这样的描述: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这也表明在中国古代的时候,老百姓与鼓就发生了深刻的联系,人们在春分时的农耕活动中奏响鼓乐,激励自己努力耕作,同时也希望能够借此祈福,与上天沟通,从而来祈祷一年的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在最早使用鼓的民族中,颇具有代表的便是瑶族,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于秦汉时期被称作为“蛮”,与之同称呼的还有其他南方少数民族,定居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南北朝之后便在汉文史中有了“莫徭”的记载。在瑶族的发展中产生了众多的支系,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瑶支系。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就是长鼓舞,自先古以来,每逢重大节日或者祭祀礼仪等活动,瑶族人民便会以长鼓舞的形式里庆祝或者祈福,其中比较有代表就是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人们奏着长鼓,跳着舞蹈,以此来歌颂族群中的英雄,同时也期盼族群平安,顺利发展。而伴随着时间的转变以及社会的发展,虽然人们跳长鼓舞的形式没有发生变化,但是长鼓舞的内涵却悄然发生了改变,甚至说是得到了升华,从最初的祈福,庆祝活动变成了展现民族文化,丰富生活的民族特色活动。
二、广西瑶族长鼓舞文化内涵变迁
随着时间的转变以及民族的发展,瑶族的长鼓也在形态上发生了改变。以前的长鼓主要注重于实用,很少讲究美观,通常是简单的在掏空的木头两端套上羊皮,再简单的抹上黄泥,让鼓能出声,出好声就行。而现在的长鼓就十分讲究了,在满足实用的基础上,人们开始追求鼓的美感,站在艺术的角度上对长骨进行美化,如在先在鼓身喷漆,然后用不同的颜色绘画,或者在鼓两端装上稻穗的挂饰。这种经过了装饰的长鼓,色彩鲜艳,造型独特,更是增添了一种原来所不具有的动态美,使长鼓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另外,长鼓的这种改变,也从另外一种角度体现出瑶族人民的智慧、勤劳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以及瑶族不断发展的蓬勃的生命力。
同时,随着祭祀仪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长鼓的意义和用途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在过去,长鼓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作为祭祀时候神圣的礼器。人们通过演奏长鼓来与神灵进行沟通,以此来进行祈福活动和庆祝活动等。而在现在,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长鼓也从祭祀仪式中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有了更多的功能,发挥出了更多的作用,如人们可以在闲暇时通过长鼓自娱自乐,以及在一些非祭祀的特殊场合通过长谷表达情思、寄托愿望与祝福。由此看来,瑶族长鼓在其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涉及到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现在的长鼓已经不再是以前祭祀仪式中意义上高高在上的长鼓了,它现在正逐渐融入到瑶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同人民生活相结合,满足人民的各种精神文化需求,从高到低,从繁到简,长鼓表演已经从一种祭祀活动发展为兼具有娱乐意义的艺术活动。同时笔者也通过调查得知,在广西的一些学校内开设了有关长鼓的课程,通过引入长鼓,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鼓励了学生了解、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与此同时,长鼓的表演形式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在以前,瑶族人民因为主要生活在山区,生活贫困,同时人民又遭到压迫,因此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人们的身形也比较矮小,精神上也缺乏足够的自信,或许就是这些原因的综合影响之下,早期的瑶族人民队长鼓舞的评判标准是越“矮”越好,因此在传统的长鼓舞中,经常可以看到人們尽量将鼓放矮演奏,这种审美标准不可以说是扭曲的,却正好反映了当时瑶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而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极大的丰富,人民的眼界也变得开阔起来,因此审美水平也得到了改变和提高,瑶族长鼓舞也不在局限于“矮”,而是在保持原来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文化,从“矮”这个一元空间向着周围的多维空间发展,舞蹈的动作不再僵硬,也不再拘束于固定的形式,而是更加灵活多变,并且通过其他形式的动作的结合,更加具有表现力和张力,更具美感,从而极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三、广西瑶族长鼓舞未来的发展
与此同时,伴随着商业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都兴起了旅游产业,瑶族长鼓舞作为瑶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当然也被当地作为旅游文化的重点。也正是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瑶族长鼓舞已逐渐演变为一种旅游文化,既为当地产生了经济效益,又使其自身得到了推广。由此可见,一方面,瑶族长鼓舞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也同时存在着毋庸置疑的商业文化价值,另一方面,瑶族人民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对自身文化的得到了正确的认真,不仅增强了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也增加了人民的存在感和自豪感。瑶族长鼓舞历经千年的洗礼,沉淀着瑶族人民不屈不挠、坚韧团结的民族精神,从历史的长河中一路走来,从肃穆庄重到自娱健康、由低向高、由简到繁、由内向外不断进行着自我蜕变和修复,紧紧地跟随着时代的步伐,在其过程中不断嬗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在我们探讨瑶族长鼓舞文化内涵变迁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晰地看到瑶族长鼓舞所传承保留下来的那种民族风骨、文化精神以及瑶族人民不断进步发展的民族心理认知和更加开放包容的民族心态。
参考文献:
[1] 范泽容.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变迁[J]. 民族艺术研究. 2009(06)
[2] 李筱文. 瑶族长鼓舞[J]. 百科知识. 2008(24)
[3] 吴汉秋.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J]. 大舞台. 2015(08)
[4] 黄虹. 瑶族长鼓舞民俗意蕴[J]. 青年文学家. 2014(12)
[5] 赵勇. 由“美”中来再到“美”中去——初探瑶族长鼓舞之“美”[J]. 黄河之声. 2013(10)
[6] 邝嘉. 瑶族长鼓舞的变迁及应对措施——以衡阳塔山瑶族长鼓舞为例[J]. 大众文艺. 2012(16)
[7] 胡玲梅. 江华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与保护[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1(06)
【关键词】:瑶族长鼓舞;文化内涵;变迁
一、广西瑶族长鼓舞的内涵
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乐器,一直广受人民的喜爱。早在《风俗通义》中就对鼓进行了这样的描述: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这也表明在中国古代的时候,老百姓与鼓就发生了深刻的联系,人们在春分时的农耕活动中奏响鼓乐,激励自己努力耕作,同时也希望能够借此祈福,与上天沟通,从而来祈祷一年的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在最早使用鼓的民族中,颇具有代表的便是瑶族,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于秦汉时期被称作为“蛮”,与之同称呼的还有其他南方少数民族,定居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南北朝之后便在汉文史中有了“莫徭”的记载。在瑶族的发展中产生了众多的支系,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瑶支系。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就是长鼓舞,自先古以来,每逢重大节日或者祭祀礼仪等活动,瑶族人民便会以长鼓舞的形式里庆祝或者祈福,其中比较有代表就是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人们奏着长鼓,跳着舞蹈,以此来歌颂族群中的英雄,同时也期盼族群平安,顺利发展。而伴随着时间的转变以及社会的发展,虽然人们跳长鼓舞的形式没有发生变化,但是长鼓舞的内涵却悄然发生了改变,甚至说是得到了升华,从最初的祈福,庆祝活动变成了展现民族文化,丰富生活的民族特色活动。
二、广西瑶族长鼓舞文化内涵变迁
随着时间的转变以及民族的发展,瑶族的长鼓也在形态上发生了改变。以前的长鼓主要注重于实用,很少讲究美观,通常是简单的在掏空的木头两端套上羊皮,再简单的抹上黄泥,让鼓能出声,出好声就行。而现在的长鼓就十分讲究了,在满足实用的基础上,人们开始追求鼓的美感,站在艺术的角度上对长骨进行美化,如在先在鼓身喷漆,然后用不同的颜色绘画,或者在鼓两端装上稻穗的挂饰。这种经过了装饰的长鼓,色彩鲜艳,造型独特,更是增添了一种原来所不具有的动态美,使长鼓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另外,长鼓的这种改变,也从另外一种角度体现出瑶族人民的智慧、勤劳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以及瑶族不断发展的蓬勃的生命力。
同时,随着祭祀仪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长鼓的意义和用途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在过去,长鼓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作为祭祀时候神圣的礼器。人们通过演奏长鼓来与神灵进行沟通,以此来进行祈福活动和庆祝活动等。而在现在,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长鼓也从祭祀仪式中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有了更多的功能,发挥出了更多的作用,如人们可以在闲暇时通过长鼓自娱自乐,以及在一些非祭祀的特殊场合通过长谷表达情思、寄托愿望与祝福。由此看来,瑶族长鼓在其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涉及到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现在的长鼓已经不再是以前祭祀仪式中意义上高高在上的长鼓了,它现在正逐渐融入到瑶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同人民生活相结合,满足人民的各种精神文化需求,从高到低,从繁到简,长鼓表演已经从一种祭祀活动发展为兼具有娱乐意义的艺术活动。同时笔者也通过调查得知,在广西的一些学校内开设了有关长鼓的课程,通过引入长鼓,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鼓励了学生了解、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与此同时,长鼓的表演形式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在以前,瑶族人民因为主要生活在山区,生活贫困,同时人民又遭到压迫,因此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人们的身形也比较矮小,精神上也缺乏足够的自信,或许就是这些原因的综合影响之下,早期的瑶族人民队长鼓舞的评判标准是越“矮”越好,因此在传统的长鼓舞中,经常可以看到人們尽量将鼓放矮演奏,这种审美标准不可以说是扭曲的,却正好反映了当时瑶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而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极大的丰富,人民的眼界也变得开阔起来,因此审美水平也得到了改变和提高,瑶族长鼓舞也不在局限于“矮”,而是在保持原来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文化,从“矮”这个一元空间向着周围的多维空间发展,舞蹈的动作不再僵硬,也不再拘束于固定的形式,而是更加灵活多变,并且通过其他形式的动作的结合,更加具有表现力和张力,更具美感,从而极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三、广西瑶族长鼓舞未来的发展
与此同时,伴随着商业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都兴起了旅游产业,瑶族长鼓舞作为瑶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当然也被当地作为旅游文化的重点。也正是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瑶族长鼓舞已逐渐演变为一种旅游文化,既为当地产生了经济效益,又使其自身得到了推广。由此可见,一方面,瑶族长鼓舞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也同时存在着毋庸置疑的商业文化价值,另一方面,瑶族人民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对自身文化的得到了正确的认真,不仅增强了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也增加了人民的存在感和自豪感。瑶族长鼓舞历经千年的洗礼,沉淀着瑶族人民不屈不挠、坚韧团结的民族精神,从历史的长河中一路走来,从肃穆庄重到自娱健康、由低向高、由简到繁、由内向外不断进行着自我蜕变和修复,紧紧地跟随着时代的步伐,在其过程中不断嬗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在我们探讨瑶族长鼓舞文化内涵变迁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晰地看到瑶族长鼓舞所传承保留下来的那种民族风骨、文化精神以及瑶族人民不断进步发展的民族心理认知和更加开放包容的民族心态。
参考文献:
[1] 范泽容.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变迁[J]. 民族艺术研究. 2009(06)
[2] 李筱文. 瑶族长鼓舞[J]. 百科知识. 2008(24)
[3] 吴汉秋.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J]. 大舞台. 2015(08)
[4] 黄虹. 瑶族长鼓舞民俗意蕴[J]. 青年文学家. 2014(12)
[5] 赵勇. 由“美”中来再到“美”中去——初探瑶族长鼓舞之“美”[J]. 黄河之声. 2013(10)
[6] 邝嘉. 瑶族长鼓舞的变迁及应对措施——以衡阳塔山瑶族长鼓舞为例[J]. 大众文艺. 2012(16)
[7] 胡玲梅. 江华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与保护[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