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流损现象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来源 :当代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kl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将英语作为外语的国家,我国的语言流损研究尚未系统展开。在我国的大多数高校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外语学习长期面临“高投入低产出”甚至流损的尴尬。本文通过访谈,调查和归纳了导致学生语言流损的综合因素,并得出了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语言流损;访谈;教学启示
  【Abstract】As the biggest EFL country in the world, the studies on language attrition in China are yet to start in earnest. In most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glish learning of the non-English majors have been stuck in the situation so-called “high input low output” and even language attrition is found to occur in some of the students. This paper makes an exploration to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ir language attrition by means of interview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
  【Key words】 language attrition, interview,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1 引言
  語言流损(language attrition)又称语言耗损、语言磨蚀或语蚀,指的是双语或多语学习和使用者在接受语言教学或习得某种语言后,由于此种语言接触和使用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退化的现象(Kopke 2004:3)。语言流损研究始于1980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的“语言技巧流损会议”,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
  Van Els (1986)等人提出语言流损包括母语环境中母语的耗损;第二语言环境中母语语言流损;母语环境中产生的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流损;第二语言环境中产生的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流损。我国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流损主要是在汉语环境里学习外语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流损,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在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期间,一部分学生就表现出了语言流损现象或者表示自身感到英语能力下降的趋势,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是需要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采取合适的策略和手段进行帮助引导的一个课题。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工科院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遇到的语言流损的成因、并据此提出合理的教学设计原则和方式。
  2 影响第二语言耗损的因素
  和语言的习得一样,语言流损也受到多因素的影响。根据Clark & Jorden (1984) 和Nagasawa (1999) 等人的研究结果,影响外语流损的因素有以下8类。
  (1)耗损前外语水平 耗损前的外语水平和耗损率成反比,这是语言耗损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耗损前的外语水平是影响外语耗损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Ausubel的理论,Neisser提出了“外语耗损的关键阈值”(Neisser 1984),分界线上下的学习者在外语耗损的速度和总量上都存在很大区别。
  (2)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在外语学习中,情感主要是指动机、态度和其他情感因素。 Kennedy 发现,继续学习外语的动机和想法有助于防止耗损(Kennedy 1932)。Ewards 的研究证明态度和动机可疑通过外语学习者重视和使用外语的程度来降低耗损 (Edwards 1977)。Gardner 和Lalonde 等的研究也说明,具有负面语言态度的外语学习者,其口语和理解技能耗损的程度与语言态度成函数关系。显然,学习者的语言态度和学习是影响外语流损的因素之一。
  (3)受损时间跨度 受耗损时间是外语流损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不同的时间跨度对流损程度的影响也不尽形同。Bahrick (1984)研究773名西班牙语为外语、耗损时间为50年的情况,发现外语学习者的语言流损过程似乎呈现一种“前快——中慢——后快”的趋势,即在减少或停止学习或使用外语后的前期(如前5年)流损非常严重,中期(如其后20年)不明显或无流损,后期(如其后35年)又再次加快。
  (4)习得方式 关于习得方式对外语流损的影响,Hansen(1999) 通过研究发现,明示型教学(explicit teaching) 比浸泡式(inversion)或者直接法(direct method)教学的耐耗损能力更强。二在课堂教学的侧重点上,外语学习者在强调接受性技能(听和读)的课堂中获得的技能比在强调产出性技能(说和写)的课堂里习得的外语能力更耐流损。显然,外语课堂教学模式对外语流损有影响。
  (5)读写能力 Olshtain 在提出读写能力可以有效防止外语耗损(Olshtain 1986)后,通过调查发现,耗损前读写能力与外语耗损显著相关(Olshtain 1986)。Hansen发现目标语读写能力的高低决定语言受耗损的程度(Hansen 2001)。笔者认为,读写能力是语言技能的两个基本要素,可集中体现语言技能,因此对语言流损的程度有一定的预判作用。当然,其他形式的语言技能如听说等也不应该被忽视。
  除上述5个因素以外,年龄因素、与受损耗语的接触以及目的语的语种,也影响着外语的耗损程度和速度,有待更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3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流损原因调查
  本研究主要采取访谈的方式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流损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对象是非英语专业四个自然班学生,年龄为18~20岁,专业包括建筑学、土木工程和物流管理。结合2009年至2011年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平时课堂表现,分流出语言流损较明显的学生30名,对他们进行访谈。访谈的问题围绕上面回顾的8个影响因素,如“你大学前的英语水平怎么样”、“你现在想学好英语吗”、“你的英语成绩有所退步,你觉得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等问题,整理后发现有以下五个因素被访者提及最频繁:对英语没有兴趣;英语基础不好;专业课和社会实践时间花费多,英语和以后的工作关系不大,学习时间少;学习内容单调,方式单一;缺少英语的交流环境。结果表明,情感因素导致努力程度下降以及耗损前外语水平制约是两个最为关键的因素。
  4 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4.1 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持续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韦纳在前人基础上创立了影响最广的归因理论,他将成败归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其他因素如外界环境等。从类型来看,这些因素又可分为内在性(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稳定性(稳定因素与不稳定因素)以及控制性(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显然,能力属于稳定、内在、不可控因素;努力是不稳定、内在、可控因素;任务难度属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因素;运气是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因素;身心状况是不稳定、内在、不可控因素;而其他因素如外界环境是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因素。
  学习动机是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是推动学习者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它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学者们普遍认为,情感因素至少可以看做是影响外语耗损的间接原因之一。归因训练的原理是,归因变化可以對动机的变化产生影响,而动机变化又直接作用于行为改变,而这种改变的新行为又会影响归因。倘若教师采用只当方式进行干预、纠正或改善不良归因方式,学习者就能增强信心、提高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尤其是行为的持久性也会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从访谈中得知,50%以上的学生在感到英语能力停滞甚至下降的趋势时,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自己不具备学好外语的天赋和基础,或者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以及缺乏纯正的语言交流环境等,都过多地强调了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而忽略了内在、可控因素的作用,最终丧失了学习外语的动机。因此,进行归因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归因是亟待开展的课题,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外语流损的规律(“前快——中慢——后快”),情感因素对外语耗损的影响,正确认识英语能力遭遇尴尬的真实原因,以保持学习动机。
  4.2 优化输入内容和方式,营造快乐英语氛围
  根据“关监阈时期”理论,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使语言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得以加强和巩固,并最终跨越“关监阈时期”才能将语言耗损降低到最小的程度。而在访谈中,很多被试强调,之所以英语成绩在大二出现下降的现象,也因为教学方式重复单一、兴趣淡漠、很少甚至完全没有进行英语学习,这样一来导致他们实际上没有得到能够帮助他们跨越“外语耗损的关键阈值”的足够的输入。
  其实,从国家教育政策和统筹安排来看,大学阶段的英语教育应该给学习者提供在教材、教法等方面更多的选择权利;学习模式、学习时段等应当更具灵活性(秦杰 刘冬萍,2009)。
  目前,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呈现方式以及实用性趣味性都还有待提高,这需要教材编著者的投入和努力,同时也必须增大教育者的教材选择自主权。在教学方法上,多媒体网络学习、自主学习、任务型教学、研究性学习和内容依托式教学等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习的丰富性、趣味性和灵活性,有助于保持学习者学习热情,例如任务型教学和内容依托式教学就能提供给学生“沉浸”在使用英语的环境之中,去进行有意义的交际,但更多耐流损的具体的教学方式还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角色,需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模式乃至个人魅力,营造快乐学习英语的氛围,使学习者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4.3 与专业英语ESP结合,提倡终身英语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实行“一纲一本或多本”,学习者在自身学习的专业或将来从事的行业中,难以找到和大学英语的内在联系,容易产生“英语无用”的感觉,因此加强外语与专业的联系是很有必要的。
  虽然在本科阶段已经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是流于形式的情况不少,学生反映除了解了几个专业术语以外,并无别的用处,因此学习热情不高。笔者认为,专业英语和研究性学习、任务型教学方式结合起来,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英语的意义和价值,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长期保持学习兴趣和习惯,最终实现终身英语学习,语言流损也就能够得到有效的防止了。
  参考文献
  [1] Bahrick, H. P. Fifty Years of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Implications for Programmatic Research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84(2).
  [2] Clark, J. L. D. & E. H. Jorden. A Study of Language Attrition in Former U.S. Students of Japanese Implications for Design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s: Final Project Report [C]. Washington, D. C.: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1984.
  [3] Edwards, G. Second Language Retention in the Public Service of Canada [C]. Ottawa: 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 of Canada, 1997.   [4] Gardner, R. C., R. N. Lalonde, & J. MacPherson. Social Factors in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J]. Language Learning, 1985(4).
  [5] Hasen, L.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in Japanese Context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6] Kennedy, L. The Retention of Certain Latin Syntactical Principles by First and Second Year Latin Students after Various Time Intervals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32 (23).
  [7] Kopke, B. Neurolinguistic Aspects of Attrition [J].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2004 (17)
  [8] Nagasawa, S. Learning and Losing Japa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 Multiple Case Study of American University Student [A]. In Hansen (ed.).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in Japanese Context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9] Neisser, U. Interpreting Harry Bahrick’s Discovery: What Confers Immunity Against Forgetting?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84(3).
  [10] Olshtain, E. Is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the Reversal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89(2).
  [11] Van Els, T. An overview of European research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A].In B. Weltens, K de Bot, and T. Van Els(eds), Language Attrition in Progress [C] Dordrecht: Foris Publications, 1986.
  [12] 蔣莉.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归因分析及归因训练 [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5):122-126.
  [13] 秦杰,刘冬萍. 语言耗损研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政策的指导意义 [J].外语学刊,2009(5):152-155.
其他文献
有效的提问是指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提问。有效提问的策略有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提问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根据学习进程,适时使用探询性问题。总之,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  课堂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如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温故知新的
期刊
【摘要】各学校纷纷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大课间活动。重庆市中学组织精干力量进行“心理放松操”的研发, 于2008年9月底研发成功并在大课间活动中实施。2009年3月,“心理放松操”通过版权申请并由四川省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  【关键词】 大课间体育活动; 中学心理放松操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学生身心疲劳不堪重负的报告屡见不鲜。2007 年5月,中共中央
期刊
我班杨某某不善与人交往,就连自己的父母也很少交流,来到我校后的几个月,没有一个知心朋友和同学,学习习惯很差,上课不听课,经常睡觉,网瘾很大,多次晚上出去上网,据他自己说出去的次数自己没有数,作业几乎没有交过。  有一次我上数学课,这节课讲的是必修四2.3.3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内容不多,也比较容易,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因此学习效率很高,在计算中几乎也没有出错,我比较感动。但杨某某上课还是不听课,所
期刊
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工作,而行为习惯的培养又是德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所谓习惯,是指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可见,习惯是何等的重要。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行为的协调性不高,认识水平低,若不注意,就有可能养成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习惯。学生一旦
期刊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教育,宋代的朱熹就把孔子的这一做法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来源。  但笔者认为现在很有必要将“因材施教”改为“因人施教”,因为“材”有“才”之义,“材”是教育的终点,而不是起点。教育的起点是“人”,是普普通通的、存在个体特点的学生,通过施教达到教育的终点——使人成材。另外,“材”会被误解为教材,误解为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进行施
期刊
【摘要】感恩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而课堂是学生精神洗礼、灵魂净化、心灵碰撞的重要场所之一。高中历史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上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实现新课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感恩教育  在媒体上,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责任感与“反哺”之情严重
期刊
在青岛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中,经常会遇到验证性的实验,那么什么是验证性实验呢?它又有什么特点呢?  所谓验证性实验就是学生在实验猜想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出实验方案,再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验证猜想,并获得新知的实验方式。  它的特点是:在这种实验中并不能产生很多的新知识,注重的是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并将实验后的结论与猜想进行对照,从而获得新知。  为了更好的上好验证性实验,我从以下三个方面
期刊
价值观的领导是校长的首要领导,其内涵是校长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普适性的人类基本价值、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和所在组织的特殊要求,去引导、规范和整合学校组织成员的个体价值。古今中外,优秀的校长、真正的教育家在理解和把握学校教育价值观方面发挥了主导、示范和凝聚作用,能够并善于把价值领导作为一种重要的领导方式,引领学校共同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成为学校教育价值观的阐述者、体现者、追求者和实现者。  厦门市前埔南
期刊
1 理论依据  三年级刚刚接触英语,到底怎样才能让学生心情愉悦、轻松地迈进英语的门槛呢?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摸索探讨。如果把英語比作一盘大餐,那么兴趣就是最好的调味料。兴趣散发出来的香味,能够紧紧地抓住学生的鼻子,并让他们享受其中。但是现在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小学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已然产生。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教学,最终我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上来,为此我们讨论确定了以
期刊
【摘要】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在语文教学中,对写作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但从实际来看,写作教学还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提高写作教学質量,尤其是创新写作,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作文教学呼唤创新,学生的作文写作更需要创新。  【关键词】写作教学;创新;生活;真诚  1 中学写作教学的现状和要求  写作教学,通常也称为作文教学。作文水平是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