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两起发生在某应用型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案例,对应用型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现象和成因进行分析,对辅导员工作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学生 辅导员 心理分析
一、案例一的过程简介
毕业班某男生C经常缺课,才工作不久的女辅导员在当天又发现课堂上没有C。根据C以前的表现,辅导员认为他此时应该在宿舍睡觉。为督促该生上课,辅导员亲自去C宿舍检查,见该生果然正在床上。辅导员叫了几次C的名字,并告诉他现在应该去上课,但C仿佛睡着了,没有任何反应。辅导员按照常识认为C不可能睡着,也不可能听不见她说的话。无奈之下,辅导员见学生书桌上有一瓶喝了一半的矿泉水,就把矿泉水滴了几滴在C脸上,希望藉此唤醒C。不料,C在凉水的刺激下从床上一跃而起,起床后大声叱骂辅导员,要求她“滚”并说“再不离开,就脱裤子了”。接着端起地上水盆中的水泼向辅导员。事后辅导员对领导汇报时说:震惊之余,怀疑C的言行竟是已是大学生的学生所为。辅导员觉得人格受到了污辱,心理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二、对当事人心理的分析
(一)对学生的心理分析
首先,对一个不了解自己的老师,学生觉得在心理上已经占了优势。一个毕业班的“老生”,比起刚工作的“新”老师,岁数上小不了多少,在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似乎更有先来者的资历。所以此时对老师并不存在应有的敬畏。
其次,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不提倡对女性的特别尊重,在此文化背景下,学生对老师不太恰当的教育方式和行为也没有特别的容忍和体谅。C认为老师的管束过度,对老师的良好初衷并不领情。C当时的言行,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在一种消极的激情状态下的行为失控。学生在床上装睡着已表明对辅导员行为的反感和拒绝,在辅导员仍然要其起床并采取一些不恰当的举动后,学生感觉有辅导员侵犯其个人隐私,不被尊重的认知,随后产生强烈反感,进而导致后面过激的行为。案例中的男生,从其自身来看该生在对自我生活、学习方面缺乏应有的协调和自我调适能力。
第三,学生以言语表示脱裤子来达到赶辅导员离开宿舍的心理,背后暗合了学生性心理的不成熟。大学生在某些方面是被归属为特殊的群体。这句话是因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而言:绝大多数大学生虽已在年龄上脱离了未成年人的群体,但尚不能完全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常被排除在成人行列之外。在一些大学,关于性教育依然是一片空白。学生会从杂志、同学之间的言谈、网上等方面来了解性知识。这些方式很多时候传递的是错误和不良的信息。性成为了反击或攻击别人的工具,其实从另一个方面也正说明了在性知识上的无知和不成熟。
(二)对辅导员的心理分析
首先,从行为上看,辅导员也有不妥之处。比如:学生宿舍是否辅导员可随意出入?学生不去上课躺在床上是否我们必须要求他立即去上课?还有“滴水”的行为近似儿戏。作为辅导员对学生采取的教育方式要根据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场合采取不同的方式,毕竟人是特定环境的产物,辅导员事先并没有对C的成长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忽略了个体在同样问题认知上的差异,同时也忽略了双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身份对立造成的对方心理上的排斥。
其次,辅导员的行为超过了心理学上所认可的安全距离。一般来说,社交距离在1米到1.5米,恋人之间的距离才会在45厘米以下。从该辅导员角度,男生的“再不走我就脱裤子了”的言行使她感觉受到了侮辱。反之,在一个成年男性休息中未经许可近距离的接近,也使对方有种被冒犯的感觉。所以从这一点看,学生的意识中有“既然你不尊重我的隐私,注意男女有别,那我也就做出一个更加强调表明性别身份的事来提醒你”。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学生有意侮辱的动机在其次,表达其认为辅導员不注重性别意识的不被尊重的反感在其先。采用换位思考,辅导员心中被“侮辱”的耻辱感和挫败感也许会有所减轻。
三、案例二的过程简介
一位女辅导员在学生上课期间在教室后门通过门上窗户查看学生上课情况,发现班里多出一名不认识的男生,该男生坐在一女生旁边,两人不时低声交谈。下课间隙,辅导员进去询问,得知该男生为另一学校学生,为旁边女生男友。辅导员说外人不能进入该班级,请该男生离开教室,该男生不肯,在争执中,该男生动手打了该辅导员,然后和女生一同离开教室。
四、对当事人心理分析
(一)对学生的心理分析
此案例关系到大学生的恋爱和性心理。男女生交往进而发展到恋爱关系应该是大学生的一种正常心理、生理需求。不必追溯更远,二十年前中国的很多高校明确规定大学生不许谈恋爱。今天的社会和校园已经宽容和进步许多。一本针对大学生的书明确把“认认真真地谈一次恋爱”作为大学时期必做的一件事。在恋爱中的男女学生往往沉醉于自己的小圈子,热恋中的青年更是彼此不愿离开对方,超乎寻常的依恋往往使当事人对周围环境视而不见,心中眼里只有对方,其他人、事在其眼中视同无物,这也是为什么案例中的男生会坐在一个非自己学校的教室课堂上的原因。
(二)对辅导员心理分析
辅导员在对学生负责的责任感下的作为要注意方式方法,尤其要注意沟通方式,同时要注意谈话的场合。忽略方式、场合进行传递的信息往往走样。
(三)课堂中另外一个参与者——任课教师
任课教师会认为发生在自己课堂上的事自己尚没有提出批评,辅导员这样做有使自己显得无能的负面效应,并且对班级上课氛围也有负面影响。
在上面两个案例中,辅导员、学生都深感委屈并且都感到受到了伤害。当然,学生动手的违规行为当受校纪校规处理。但如果被自己的学生所伤害,无疑这是对辅导员的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作为教师和管理者,比较学生,辅导员理应对自身有更高的要求。在学校发生师生冲突的异常事件中,辅导员应注重总结分析,寻求更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和办法,对此,加强自身的心理学知识修养无疑是有针对性的一项内容。心理知识已经成为做好一名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的修养,目前应用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通过辅导员来进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承担了主要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管理学主要是管理“人”的学问,而“管理”人不可以不懂人的心理。
基金项目: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L08/00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学生 辅导员 心理分析
一、案例一的过程简介
毕业班某男生C经常缺课,才工作不久的女辅导员在当天又发现课堂上没有C。根据C以前的表现,辅导员认为他此时应该在宿舍睡觉。为督促该生上课,辅导员亲自去C宿舍检查,见该生果然正在床上。辅导员叫了几次C的名字,并告诉他现在应该去上课,但C仿佛睡着了,没有任何反应。辅导员按照常识认为C不可能睡着,也不可能听不见她说的话。无奈之下,辅导员见学生书桌上有一瓶喝了一半的矿泉水,就把矿泉水滴了几滴在C脸上,希望藉此唤醒C。不料,C在凉水的刺激下从床上一跃而起,起床后大声叱骂辅导员,要求她“滚”并说“再不离开,就脱裤子了”。接着端起地上水盆中的水泼向辅导员。事后辅导员对领导汇报时说:震惊之余,怀疑C的言行竟是已是大学生的学生所为。辅导员觉得人格受到了污辱,心理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二、对当事人心理的分析
(一)对学生的心理分析
首先,对一个不了解自己的老师,学生觉得在心理上已经占了优势。一个毕业班的“老生”,比起刚工作的“新”老师,岁数上小不了多少,在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似乎更有先来者的资历。所以此时对老师并不存在应有的敬畏。
其次,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不提倡对女性的特别尊重,在此文化背景下,学生对老师不太恰当的教育方式和行为也没有特别的容忍和体谅。C认为老师的管束过度,对老师的良好初衷并不领情。C当时的言行,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在一种消极的激情状态下的行为失控。学生在床上装睡着已表明对辅导员行为的反感和拒绝,在辅导员仍然要其起床并采取一些不恰当的举动后,学生感觉有辅导员侵犯其个人隐私,不被尊重的认知,随后产生强烈反感,进而导致后面过激的行为。案例中的男生,从其自身来看该生在对自我生活、学习方面缺乏应有的协调和自我调适能力。
第三,学生以言语表示脱裤子来达到赶辅导员离开宿舍的心理,背后暗合了学生性心理的不成熟。大学生在某些方面是被归属为特殊的群体。这句话是因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而言:绝大多数大学生虽已在年龄上脱离了未成年人的群体,但尚不能完全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常被排除在成人行列之外。在一些大学,关于性教育依然是一片空白。学生会从杂志、同学之间的言谈、网上等方面来了解性知识。这些方式很多时候传递的是错误和不良的信息。性成为了反击或攻击别人的工具,其实从另一个方面也正说明了在性知识上的无知和不成熟。
(二)对辅导员的心理分析
首先,从行为上看,辅导员也有不妥之处。比如:学生宿舍是否辅导员可随意出入?学生不去上课躺在床上是否我们必须要求他立即去上课?还有“滴水”的行为近似儿戏。作为辅导员对学生采取的教育方式要根据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场合采取不同的方式,毕竟人是特定环境的产物,辅导员事先并没有对C的成长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忽略了个体在同样问题认知上的差异,同时也忽略了双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身份对立造成的对方心理上的排斥。
其次,辅导员的行为超过了心理学上所认可的安全距离。一般来说,社交距离在1米到1.5米,恋人之间的距离才会在45厘米以下。从该辅导员角度,男生的“再不走我就脱裤子了”的言行使她感觉受到了侮辱。反之,在一个成年男性休息中未经许可近距离的接近,也使对方有种被冒犯的感觉。所以从这一点看,学生的意识中有“既然你不尊重我的隐私,注意男女有别,那我也就做出一个更加强调表明性别身份的事来提醒你”。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学生有意侮辱的动机在其次,表达其认为辅導员不注重性别意识的不被尊重的反感在其先。采用换位思考,辅导员心中被“侮辱”的耻辱感和挫败感也许会有所减轻。
三、案例二的过程简介
一位女辅导员在学生上课期间在教室后门通过门上窗户查看学生上课情况,发现班里多出一名不认识的男生,该男生坐在一女生旁边,两人不时低声交谈。下课间隙,辅导员进去询问,得知该男生为另一学校学生,为旁边女生男友。辅导员说外人不能进入该班级,请该男生离开教室,该男生不肯,在争执中,该男生动手打了该辅导员,然后和女生一同离开教室。
四、对当事人心理分析
(一)对学生的心理分析
此案例关系到大学生的恋爱和性心理。男女生交往进而发展到恋爱关系应该是大学生的一种正常心理、生理需求。不必追溯更远,二十年前中国的很多高校明确规定大学生不许谈恋爱。今天的社会和校园已经宽容和进步许多。一本针对大学生的书明确把“认认真真地谈一次恋爱”作为大学时期必做的一件事。在恋爱中的男女学生往往沉醉于自己的小圈子,热恋中的青年更是彼此不愿离开对方,超乎寻常的依恋往往使当事人对周围环境视而不见,心中眼里只有对方,其他人、事在其眼中视同无物,这也是为什么案例中的男生会坐在一个非自己学校的教室课堂上的原因。
(二)对辅导员心理分析
辅导员在对学生负责的责任感下的作为要注意方式方法,尤其要注意沟通方式,同时要注意谈话的场合。忽略方式、场合进行传递的信息往往走样。
(三)课堂中另外一个参与者——任课教师
任课教师会认为发生在自己课堂上的事自己尚没有提出批评,辅导员这样做有使自己显得无能的负面效应,并且对班级上课氛围也有负面影响。
在上面两个案例中,辅导员、学生都深感委屈并且都感到受到了伤害。当然,学生动手的违规行为当受校纪校规处理。但如果被自己的学生所伤害,无疑这是对辅导员的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作为教师和管理者,比较学生,辅导员理应对自身有更高的要求。在学校发生师生冲突的异常事件中,辅导员应注重总结分析,寻求更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和办法,对此,加强自身的心理学知识修养无疑是有针对性的一项内容。心理知识已经成为做好一名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的修养,目前应用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通过辅导员来进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承担了主要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管理学主要是管理“人”的学问,而“管理”人不可以不懂人的心理。
基金项目: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L0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