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2016年度小麦减产原因分析及对策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yygs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概述了濉溪县2015—2016年小麦生产周期减产的原因是后期雨水较多、赤霉病偏重发生,气温整体偏高、越冬期冻害偏重、日照不足、灌浆期气候条件欠佳、秸秆还田后农机农艺措施不适等。并提出优化品种布局、提高整地播种质量、集成推广绿色增产技术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麦产量;气候条件;赤霉病;濉溪县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7-0063-02
  近年来,受气候、病害等原因的影响,濉溪县小麦产量波动较大。笔者利用濉溪县气象局的观测资料和高产攻关定点田块、农业科研试验站的数据,分析2015—2016年生产周期小麦减产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1 近年濉溪县小麦产量变化
  濉溪县地处黄淮平原南缘,是安徽小麦主产区之一,常年播种面积12万hm2。2005年以来,小麦连续8a增产,2010年突破7 200kg/hm2。然而,2012年赤霉病偏重,2013年干旱晚播和穗部冻害[1],单产连续2a下滑。2014年创历史新高[2],产量7 845kg/hm2。2015年因播后苗前涝渍、孕穗期低温和赤霉病较重[3],回落至7 665kg/hm2。2016年产量7 530kg/hm2,比2015年减产1.76%。高产攻关6块定点田平均7 980kg/hm2,比上年减产3.7%。穗数661.5万穗/hm2,穗粒数35.5粒、千粒重40.8g。较2015年“两减一增”,穗数减少5.3%,千粒重减少10.0%,穗粒数增加1.1粒(13.1%)。黄淮南片生产试验濉溪点10个参试种平均:产量9212kg/hm2,较2015年减产1.68%;穗数638.3万穗/hm2,减少2.4%;穗粒数33.2粒,增加2.9%;千粒重46.9g,降低2.3%。
  2 2016年小麦减产原因分析
  濉溪县常年10月10日前后播种小麦,6d左右出苗,11月上旬开始分蘖,12月20日进入越冬期(主茎6~7片叶,单株3~4个分蘖),翌年3月10日前后拔节,4月中旬抽穗,5月30日前后初开花,6月上旬成熟收获。灌浆期32d左右,生育期235d左右[4]。据国内有关研究资料,冬小麦从播种到成熟需日照时数1 300~1 600h,>0℃积温1 700~2 400℃·d,降水量400mm左右[5]。濉溪县1981—2010年30a平均,10月中旬—翌年5月下旬日照时数1 371.7h,>0℃积温2 225.5℃·d,降水量249.7mm,光热资源能够满足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降水略感不足。
  2.1 后期雨水较多,赤霉病偏重发生 濉溪县2015年10月中旬至2016年6月上旬降水量268.0mm,比历年平均272.5mm少4.5mm,总量正常。但少于历年平均的时段(旬)占75%,有7旬无降水;小麦拔节至灌浆中期(3月中旬至5月中旬)降水偏少,仅69.5mm,比历年平均少32.8mm。5月31日和6月3、5、8日4d降水54.9mm,影响收获、晾晒,部分籽粒萌动,商品性降低(图1)。
  小麦扬花期平均气温20℃左右,降水是赤霉病发生流行的决定性因素[6]。濉溪县5月2—3日降水12.4mm,正值小麦扬花期,有利于赤霉病侵染流行。据县农技推广中心调查,全县发病导致减产的田块约占35%。多数田块病穗率3%~7%,病粒率3%左右,危害损失率约2%~3%;个别田块病穗率20%~30%,病粒率7%~9%;宿永路沿线4万hm2飞防田块赤霉病危害轻微,病粒率不足1%。黄淮南片生产试验濉溪点10个参试种病穗率4%~10%,平均4.3%。
  2.2 气温整体偏高,越冬期冻害偏重 濉溪县2015年10月中旬至2016年6月上旬平均气温10.6℃,比历年平均10.1℃高0.5℃;日最高气温平均16.0℃,比历年平均15.4℃高0.6℃;日最低气温平均6.1℃,比历年平均5.0℃高1.1℃;总体上高于常年。越冬期(12月下旬至2月中旬)平均气温2.2℃,比历年平均高0.2℃。但1月中旬至2月上旬最低气温旬平均比历年平均低0.6~1.8℃,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1月23—25日持续3d低于-10.0℃,近年少见(图2)。低温导致越冬期麦苗生长缓慢,最高茎蘖数减少。黄淮南片生产试验濉溪点参试种平均最高茎蘖数1 682.7万/hm2,比前3a平均少5.9%。
  2.3 日照不足,灌浆期气候条件欠佳 濉溪县2015年10月中旬至2016年6月上旬日照时数1270.6h,比历年平均1446.6h少176.0h。10月中旬至翌年2月中旬日照时数572.9h,比历年平均703.6h少130.7h;2月下旬至6月上旬697.7h,比历年平均743.0h少45.3h(图3)。
  小麦灌浆期适宜的气候条件为日平均气温16.9~23.5℃,日最高温度26.2~29.5℃,日最低温度13.5~16.8℃,气温日较差9.6℃,日照时数6.7h/d,土壤含水量17%~19%[7]。濉溪县2016年5月,平均气温20.4℃,4d低于16.9℃;日最高气温平均25.7℃,4d高于30.0℃;日最低气温平均15.5℃,5d低于13.5℃;气温日较差10.1℃,12d低于10.0℃。日照时数199.2h,9d少于1.0h。灌浆期气候条件整体欠佳。5月27—28日降水49.4mm,正值小麦灌浆后期,降低根系活力,出现未老先衰,造成灌浆期缩短,千粒重降低。黄淮南片生产试验濉溪点参试种平均成熟期6月2日,比前3a平均提前2d;对照(周麦18)6月3日成熟,比前3a平均提前1d。
  2.4 秸秆还田后农机农艺措施不适 秸秆禁烧的强制推行,使秸秆还田面积扩大。濉溪县约70%的前茬秸秆还田,但80%以上的田块直接旋耕播种,深耕深松的不足20%。秸秆熟腐、小麦种子出苗都需要大量的水分,濉溪县10月中旬无雨,下旬仅降雨5.6mm。出苗前后墒情不足,导致缺苗断垄。秸秆还田既影响出苗,也影响根系下扎,进而影响根系对土壤深层水、肥的吸收。秸秆腐熟与麦苗争水、争肥,必然导致麦苗瘦弱、叶片发黄,分蘖缺位[8]。   3 持续增产的对策
  3.1 优化品种布局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性的麦类病害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秸秆还田等耕作制度和方式的改变,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区域呈不断扩大之势。在我国,由温暖湿润的长江中下游麦区和东北春麦区逐渐向黄淮麦区和北方麦区扩展。2000年以来,小麦赤霉病在我国流行频率开始增加,发病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部分地区小麦减产的主要因素[9]。濉溪县2000年以来,赤霉病流行4次。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病虫害发生的几率增加。近两年,锈病呈重发之势;由于农机跨区作业,濉溪县出现多处全蚀病发病点。为此,要选育推广高产稳产抗病的小麦新品种,缩小感赤霉病的品种面积。据杨柳农业科学实验站2016年品种展示,比对照烟农19增产5%以上的品种有:良星99、隆平518、山农20、徽研198、青农2号、济科33、安科157和淮麦20等。
  3.2 提高整地播种质量 秸秆彻底粉碎,玉米秸秆切碎长度<6cm,抛撒均匀。深翻旋耕、镇压后播种,底肥增施尿素150kg/hm2。宁愿晚播也要足墒下种。播后墒情不足,及时补水。
  3.3 集成推广绿色增产技术 推广节肥、节水、节药栽培技术,实行化肥深施、绿色防控病虫害和全程机械化操作。冬前小麦3~5叶时进行化学除草和防治纹枯病,第一节间定长、第二节间开始伸长时视苗情追施拔节肥,早春病虫害和后期的“一喷三防”要及时到位。把握赤霉病见穗、见花这一关键时期,用70%甲基硫菌灵和50%多菌灵加足量的水喷药防治。
  参考文献
  [1]赵彬,周景春,张存岭,等.濉溪县2013年小麦减产的气候原因分析及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6):38,133.
  [2]白岩,陈若礼,张存岭,等.濉溪县小麦单产超千斤的气候条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5):8685-8686.
  [3]张朝飞,陈若礼,张存岭,等.濉溪县2015年小麦减产的原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9):40-41.
  [4]周景春,苏玉杰,陈若礼,等.淮北小麦生育期间适宜气象因子指标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51-652,656.
  [5]陈峰,刘玉,曾广飞,等.小麦生育期间气候资源配置与高产栽培途径[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04):207-212.
  [6]肖晶晶,霍治国,李娜,等.小麦赤霉病气象环境成因研究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2011,20(2):146-152.
  [7]杨光,陈若礼,张存岭,等.淮北小麦灌浆特性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454-5456,5460.
  [8]许志红.2016年界首市小麦减产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15):62,64.
  [9]刘易科,佟汉文,朱展望,等.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16,36(1):51-57. (责编:吴祚云)
其他文献
摘 要:种子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水稻种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稻的出苗、成苗、长势以及最终的产量和效益。该研究调查了2015年度镇江各个销售点销售的11种不同水稻品种种子,在相同的条件下,分析了各个品种的含水量和发芽率,结果表明:2015年度镇江各个销售点销售的11种不同水稻品种种子均能达到国标的要求,通过此次调查研究,为农民正确的选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品种;水稻种子;发芽率;含水
【目的】探讨季节性与常年性发情绵羊品种在HIOMT基因序列上的差异,为培育常年性发情绵羊品种提供辅助选择标记(MAS)。【方法】采用基因克隆测序及PCR-SSCP技术,分析小尾寒羊、
摘 要:该文通过对展示的13个杂交组合进行比较,重点考察各品种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等重要特征特性的田间表现,遴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中籼稻杂交组合。  关键词:中籼稻;杂交组合;展示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035-03  为筛选出适合和县种植的优质、高产、高抗的中籼稻杂交组合,通过对中籼稻杂交组合的展示,为大田生产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中
摘 要:该文介绍了无公害小南瓜的露地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良种选择、种植基地的选择、栽培季节、培育壮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以期为更好推广无公害小南瓜露地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无公害;小南瓜;露地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1-0042-02  小南瓜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加之
摘 要:该试验以绿肥紫云英与绿肥油菜为研究对象,在蔡甸区设置几种不同混播用种量处理,并对其产量及养分含量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以60%紫云英+40%油菜的播种方式效果最好,产量最高,可提供给土壤的有机质,氮、磷、钾养分量也最高,因此在蔡甸区及其他相似土壤肥力水平的地区,可进行推广。  关键词:有机肥;绿肥;混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 S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
【目的】从猪血清7型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中提取纯化尿素酶,并对其生物特性和理化特性进行研究。【方法】超声破碎放线杆菌粗提尿素酶,再采用硫酸铵盐析和Sephadex G-200凝胶过滤
摘 要:该研究通过对小麦缓释配方肥、四川宜川三元素肥和威利达小麦配方肥的施肥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施用小麦缓释配方肥,不但能够提高小麦的抗寒性、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而且能大大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关键词:小麦;缓释配方肥: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034-02  1 示范目的  进一步验证小麦缓释配方肥在洛南县
摘 要:该文介绍了贵池区肉牛(羊)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肉牛(羊);现状;问题;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0-0126-02  贵池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与铜陵接壤,南连九华山、黄山,北与安庆隔江相望,是池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总面积2 432km2,人口63万。随着社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