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艳玲:戏比命大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angna9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裴艳玲,原名裴信,女,1947年8月生,河北省肃宁县人。一级演员。自幼随父练功并师承李崇帅。1960年入省河北梆子剧院,拜李少春、侯永奎、郭景春为师。主演《宝莲灯》《哪吒》《钟馗》已拍成电影艺术片。现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京剧院名誉院长,河北省京剧院裴艳玲剧团团长等职。
  蹉跎出来的“戏窝子”
  1947年8月12日,一个女孩在河北肃宁县付家佐村降生了。因为父亲和祖父都是江湖中人,讲究信字当先,于是,就为孩子起名叫裴信,她正是日后扬名海内外的“国宝”裴艳玲。
  她的父亲裴聚亭,早年很早就失学了,靠打把式卖艺为生。虽然从未成名成家,从未拜过师,在旧戏班中不过给人搭班唱戏,却是一个能糊口养家的武生。裴信很小时,父母离婚了。年幼的她无法选择,跟着母亲嫁到了一个陌生的家庭。不久,同母异父的弟弟又出生了。在重男轻女的传统年代,可想而知她的境遇是多么凄惨!吃不饱穿不暖,远离父亲的呵护……虽然娘是亲娘,可因为嫁过一次人,而且还要照顾弟弟,看丈夫脸色,哪里顾得上她呢?
  后来,她终于回到了父亲家。一回到父亲家,她就由全家轮流抱着。大伯大娘一边喂糖,一边挨个教她:“记住,要是有人问你跟谁过,你就说,我跟我爸爸过!”此后,她又恢复了活泼的天性。儿时的裴艳玲,体格瘦小,但很健壮。四肢硕长,身手矫健,顽皮好动,倔强好强,动作灵敏,耐力过人。房前屋后地使枪弄棒,走路时或“圆场”或“小翻”,戏台上开演前的“虎跳”……
  不久,父亲也再婚了。这次娶的妻子是个河北梆子演员,叫袁喜珍。都说后娘不好,都说后娘难当,可是,小裴信觉得后娘好,袁喜珍觉得后娘好当。她疼小信,爱小信,给她做新衣服,买糖人……去哪也要带上小信,然后和别人说:“我的闺女。”有时候,还会背着小信去看戏,小信在她后背上睡着了,听着她哼着河北梆子。
  裴信记忆中,她不但漂亮,戏唱得好,而且心地极为善良。把她当成亲生女儿看待。在以后和别人提起时,裴信总是说,“我父亲是个武生,母亲是个梆子演员。我受他们俩影响极深,母亲唱梆子唱得极好……”每每回忆起来,裴艳玲都充满深情地说着自己的第二个母亲——她那么美,那么善良,像一朵女人花。
  说袁喜珍是继母,毋宁说是裴信精神上的母亲。正是从这个不著名的河北梆子演员开始,裴信真正爱上了戏。
  有一天,两口子带着小裴信去天津卫。前面坐着小裴信,后面坐着袁喜珍,一家子骑着洋车去看戏。多年后裴信回忆说:“我爸爸把我放在洋车前,骑得很快,天津戏楼也多,戏更多,我喜欢看戏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那真是小裴信最幸福的几年。裴元夫妻恩爱,袁喜珍疼小裴信视如己出不算,还偶尔和小裴信讲讲青衣的戏——《锁麟囊》《红娘》《玉堂春》。看着戏台上的袁喜珍,“妈妈扮上可真好看!”小裴信想,长大了,我也唱戏。
  虽然裴艳玲不是科班出身,却生在了“戏窝子”里。虽然她没有梨园世家的资本,父亲和第二个母亲给她的熏陶,却如影随形。父亲唱京剧,母亲唱梆子,后来她能唱京梆两下锅,与此绝对有关。
  遇见恩师的代价
  小裴信4岁那年,袁喜珍和丈夫要赶往异乡演出。起初,父母坚决不同意她跟着外出演戏,但最后也没能犟过小裴信,也就只能让她跟着了。
  在保定蠡县,一家人去看演出。谁的演出?李崇帅。李崇帅是谁?裴艳玲的第一个师傅。后来她在提起这个师傅时总是说:“老伶人的范儿,义字当先,而且,人格奇清,守得住寂寞。”
  她永远难以忘记第一次见到李崇帅的情景。那天中午,很多人午睡了,等待晚上看戏。她睡不着,一个人这儿逛逛那儿逛逛,她走到一个窗口,看到一个人——那个男人正在午睡,但是,居然睁着眼!她以为他没睡着,但分明有鼾声,她走近一看,吓得惊吓一声:鬼呀!那个男人的眼睛是玻璃花。这个男人,正是她第一个师傅李崇帅。
  那次,小裴信当着李崇帅的面跟父亲说,自己以后要学戏,结果换来的是父亲父亲狠狠的几个巴掌。这是父亲第一次打女儿,而且打得如此之重。他最怕的,就是女儿要唱戏。戏子呀,下九流呀。当什么,也不能当戏子。他只觉得这辈子自己受苦就行了,可不能让娃也受这个苦。
  李崇帅打量着小裴信,还真奇怪了,他打心眼里喜欢这孩子,这孩子透着精神:一身短打扮。短发,小黑眼珠那么亮,直直地看着他。他摸了摸小裴信的手,软软的,却又软中带硬——如果唱戏的话,是块好料。裴艳玲的戏,就是从小小的年龄挨了这顿打开始的。
  救场救出了活路
  1952年秋,一场不期而遇的突发事件促成了小裴艳玲的初次亮相。父母随剧团在盐山县红山村演出。锣鼓铿锵,即将开演的是《金水桥》。戏里秦怀玉的公子秦英在金水桥打了恶人国丈,正要受绑。正在这个时候,演秦英的演员突发盲肠炎,肠子疼得拧花。无人上场,于是后台乱了,前面的观众也嚷着。秦英只有这个人能演,裴元从来没有演过,别的演员也没演过。裴元的脸色已经紫了,而锣鼓点还在打着……怎么办?怎么办?救场如救火。谁能替他?“谁能演秦英?”他一遍遍地问着后台的演员。没人应声。
  “爸爸,我能演秦英。”谁也没想到,小裴信站出来了。“来,给她个调,背背词。”李崇帅说,“先把场救了。”小裴信叫个板,抖着嗓子喊一声“母亲”,一拉过门,她就唱:“母亲莫要哭号啕,听孩儿把话说根苗,我父功劳谁不晓,打死两个卖国贼,不犯律条……”一张嘴,那些戏词小豆子一样,顺溜地从小裴信嘴里跑出来,别说《金水桥》,她能背得出好多戏词呢,听几遍就记住了……
  锣鼓敲完,跑兵的串完场,裴艳玲画着花脸,五花大绑由母亲银屏公主押着,走着台步,上到台前又一路小跑。台步放缓,锣鼓声一顿,“啪”地站住,沉稳亮相。看到一个小孩子出场,观众们乱了。大家都蜂拥着往前挤,都想瞅瞅稀罕。众人伸头一瞧又都乐了,很多人心里犯嘀咕:一个小孩子能干什么?这到底是来演戏的还是来捣乱的呀。大家都在等着看笑话……于是后台静了,愣了。大家都没料到会唱得这么好,这么有味儿。裴元愣了,李崇帅也愣了,那嫩声嫩气里,全是气宇昂然,这孩子,天才!而母亲袁喜珍,偷偷松了一口气。台下却炸窝了。 这么小的孩子,这么有范儿!绝了!绝了!   李崇帅叹息一声。他是在济南老戏班里教过戏的,上眼一看,就八九不离十了。小裴信,是这个料,身上眼里,全是戏。对于这次登台演出,裴艳玲记忆深刻。她回忆说:“戏后,我回到台下,坚决不肯洗脸,非要在街上转上几圈。”
  后来原束鹿京剧团裴信老戏班的张兰美,这位已经66岁的老人说:“要说比聪明,谁都不如小信聪明,几乎就是过目不忘,那阵子,谁认得字呢?就全凭着一个脑袋瓜记,她是听几遍就记住了,没法比,天生就是这块料……而且她还贪玩,边玩边记,有人给她念,她蹲在地下玩,那念的人说,你好好记,她抬起头,我早记下了。你服不服吧?”
  对于这次主动请缨,裴艳玲后来回忆说:“我什么都会,一拉过门我就知道该哪儿张嘴,调门高低,念词唱戏全都会。唱完两句,大人们一看真行,脑袋扳过来就画上了花脸。没有合身的衣服就挽起来。挽起来也大,就折进去。”
  这场救场戏成了小裴信第一次登台亮相。台下偷偷学的玩意儿居然此时有了用武之地。
  用命与戏为伴
  师傅李崇帅是独眼龙。左眼是被阎锡山的马弁用鞭子抽瞎的,师傅仅剩下一只眼睛。左眼装了只玻璃球,看人老是瞪着,小裴信很是怕他。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历经劫难的“老江湖”。他出生入死,在舞台上蹦跶到现在,容易吗?不容易。别看平时他疼小裴信,可是练起功来,他一脸横肉。
  李崇帅是戏篓子,也知道怎么练她。江湖上的艺人就是这样,没宗没派,但肚子里的好玩意儿并不少……李崇帅就属于这种。他给小裴信讲,这些功你都要练:唱功、念功、做功、把子功、毯子功、身段功、靴子功、髯口功、翅子功……这些功,别说练,听着就脑袋大。
  练腿功的时候,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动一下,尺子和鞭子就下来了。浑身麻了,衣服湿透了,可是,你还得练。练唱功的时候,一早起来就得唱,中午人家都休息了,她还得唱,晚上继续唱,临睡觉前,背戏词……总怕天亮,天亮了,要练功了,要开始另一天了。那时她唱得快吐了,可是,还得唱。那副好嗓子,越唱越响了。裴艳玲说:“拧旋子拧到50个的时候就不想活了……”
  冬练三九。穿着老棉裤,多厚实啊,打旋子多难呀。可是,还要给你加上一件半大衣,这叫厚上加厚,还是那些动作,还是那个速度。慢了?好,鞭子下来了!想成才吗?想成为角儿吗?你以为你爱好就行了?入了这一行,你先过练功的鬼门关吧。在滴水成冰的严冬,凌晨4点也得从热被窝里爬出来,苦练基本功,从不间断。浑身的汗结成冰,嘴里冒血腥气。棉衣被汗水浸透了,母亲给她在炉子上烘干,然后穿上再练。一冬天,棉衣都成“铁”的了,硬邦邦的。小时不觉得苦,十几双练功鞋过些日子磨破了是常事……
  终于,她一口气十多分钟能拧100多个旋子……乃至30多岁拍《哪吒》电影时,一个镜头就拧了45个旋子,幼功可见。夏练三伏。小背心一拧出水,身上全是盐碱花,痱子起得成了疮,只觉得喉咙里冒着烟,老是想吐血的感觉——她连做梦都是练功,有一次累到尿了床,蚊子再咬也睡得香,因为累得快瘫了……
  往往是天刚破晓,就把她叫醒,练搬腿、踢腿、耗腿之类。她还是个孩子,多想赖在床上多睡一会儿。戴上环子拧旋子,一拧就是几个小时。一次练滚背,爸爸猫着腰叫女儿蹿,结果没蹿过,摔破了鼻子,鲜血流了一地。继母心疼地说:“咱不学这个咧,为这个还得摔死呀。咱不学了不学了。”父亲说:“摔不死就得学,她和老天爷盟过誓!”裴艳玲说:“我的练功时间表是这样的。早功:扳腿、踢腿、下腰、飞脚、扫腿、旋子……一练三个半小时;上午随琴师吊嗓子;下午跟李崇帅再练功;把子功、跟头……晚上如不演出,再随着父亲学文戏。这样,等于一天不休息,除了吃饭时间,全是练功。挨打吗?还用问,挨得打就多了,身上老有青的地方,我妈就拿毛巾给我捂着,我妈心疼得哭,我不哭,哭有什么用?我早习惯了,我那时想,死就死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苦到毛骨悚然,连死的心都有。
  裴艳玲自己也这么说:“那时候啊,没活路,就想死,死都成了奢侈的事情,你不能死啊,你得练功,你得成角儿,你得让很多靠着你吃饭的人活下去啊。” 小裴信只记得,有一次,实在是累极了,不想活了,跑到厕所里,想找根绳子吊死……结果,父亲劈头盖脸一顿骂:“你不是发过誓吗?不是说学不成,毋宁死?你还没学成,死?还早!你给我回来,继续练。”那才是咬碎牙往肚子里咽呀。 裴信有点儿后悔唱戏了吗?她不知道,上吊没死成的她大概没有想到,戏成了她的命,不唱戏,她就没命了。没命了,她怎么唱戏呀。鞋练坏了多少双?流了多少血?记不得了。平常流点儿血,磕着碰着是常事了……回忆起小时候练功,她的眼睛里有时会含着泪水:跑虎跳、砸踺子、翻小翻、拧旋子……一刻不得闲。后来父亲又请了几个师傅一起教她——“歇人不歇马”,师傅可以轮流来,她每个时辰都在练功。
  演《钟馗》时,她在北京东城门附近的一个戏校里练功,很多人见到过她是如何自讨苦吃的。而之所以自讨苦吃,裴艳玲知道,只有经过这些苦,才有甜!才有这一身好功夫……自己怎么样,到了台上就知道了。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可就知道啦。现在的好多戏曲演员,好多只是唱功,一上场,稍微有几个动作就散架了——舍不得吃苦,哪来的好功夫?
  《八大锤》是特别吃功夫的戏,那时是三伏天,她天天顶着毒太阳来,进来衣服都是湿的。还要全穿上,因为“车轮战”一场,陆文龙一人战“四将”,演员从上场之后,要边打边舞,一刻不停40多分钟。别说女演员,连男演员也吃不消……可裴艳玲演下来很轻松,有人在她下台后测过她的脉搏,很平稳,叹为天人,还说:“如果裴艳玲不唱戏,中国准多个世界冠军!”这些功夫,都是小时候打下的。
  戏学到一定阶段,一定要全部穿戴上“拉戏”(戏曲专用名词:即从头到尾一遍遍不间断地演练)。而她自找苦吃,带来的双枪和厚底、大带……她穿的是加厚的厚底,厚达三寸多!她是故意找这样的苦吃,武生不必穿如此之厚,她这样的加码是从师傅李崇帅那里学到的。先练厚的沉的苦的,上了台,就轻了就松了就玩似的了!   京剧中有风靡一时的跷功。由于当时的艺人几乎全是男性,都是大脚,而唱的戏是表现古代女子小脚的,怎么办?没办法的办法想出来了——让男旦演员把脚立起来,然后把跷绑在脚背上。想想那份苦吧,为了看客高兴,都绑。梅兰芳也练跷。他用一条长板凳,上边放着一块长砖,他就踩着跷,站在砖上,站多长时间呢?一炷香。起初站上去就跌下来。日子长了,站住了,腿有劲儿了。后来在冬天的冰上,他踩着跷,打把子,跑圆场……裴艳玲说,梅大爷吃得下的苦,咱也吃得下。梅兰芳说:“这踩跷的功和苦吃下了,以后,没什么了。”这句话,裴艳玲也这样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戏,就是吃苦,怕吃苦,你就别唱戏呀。”
  她就是常常这样自讨苦吃。这种习惯,是师傅李崇帅从小就教给她的。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1976年,年届30岁的裴艳玲进入电影《宝莲灯》剧组,扮演武艺高强的沉香,那时她刚刚产后26天,还能拧50多个旋子。众人皆震撼。她说:“这都是李崇帅老师的功劳。没有他,我不会有今天!”“要没有当年我练功时的一次90多个、100多个旋子,也不会有《宝莲灯》时的50、70个旋子……”
  李崇帅不但教武功,还教了不少戏。两年中,他教会小裴信老生戏《群英会》《甘露寺》《徐策跑城》《伐东吴》《唐怀自尽》……武生戏《四杰村》《柴桑关》《十八罗汉》,猴戏《水帘洞》《弼马温》《安天会》。李崇帅会多少戏呢?裴信说不清,但是,小裴信就知道,跟着李老师,总有学不完的东西。今儿学了这个,明天还有那个。
  戏就是个无底洞。李崇帅会教戏,不光教她所扮演的角色,连整个场面调度、锣鼓经、对手演员的接口等等,全教。所以,小裴信在少年时就已经文武昆乱不挡,她那时会的戏,比现在很多京剧名角还要多得多。
  她一张嘴,先是满场爆静,然后是满场爆动。
  成精的小丫头
  经磨难,小裴信,成了!那时没有网络没有电视,老百姓就是到戏院子里看个戏。好戏好角怎么能知道?就一条道:口口相传。别低估口口相传的力量。老百姓不说假话,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唱戏的口口相传,观众们口口相传,有个小孩儿,那小武生,演绝了,真是好!看了第一回,你想看第二回,看了第二回,你想看第三回。
  1955年年底至1956年年初这段时间,裴信在河北省灵寿县京剧团搭班唱戏时,已是这个剧团的主演了。那一年她刚刚9岁。
  多年后,当她62岁再回灵寿时,深情地说:“我是半个灵寿人,我在灵寿一年半,这是我常常梦到的练功的地方,有生之年,也是我最怀念的一个地方。我最美好的时代就是在灵寿这个小城。下面坐着我当年的老干娘,以后,如果有哪个作家写我的传记,不要忘记这一笔,我是从灵寿走出来的裴艳玲!”
  当主演就要挂牌,裴元为自己的女儿起了个响当当的艺名,叫裴——艳——玲!为什么叫艳玲?艳质琳琅,艳艳的响他一辈子!小裴信,从这一年,叫裴——艳——玲了。一时间一票难求。台下用人山人海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小裴艳玲每到一处,万人空巷——那小武生来了,还是个小女孩!后来人们都知道她叫裴艳玲了,一路喊着:“裴艳玲来了,裴艳玲来了。”奔走相告。
  1956年年初,由恩师李崇帅联系,裴元、裴艳玲父女来到山东乐陵县京剧团,在此挑班唱戏。当时裴艳玲才9岁。中国梨园界,有几个9岁就挑班了?
  乐陵,是山东省北部一个较大的县。临近渤海,与沧州盐山县相邻。当地百姓喜爱京剧,是山东省诸多“京剧之乡”中的一个,裴艳玲发迹,或者说,红遍了全中国,是从乐陵开始的。不说别的,单说工资,小艳玲一个月拿到了800元。800元在1957年来说,相当于6个县委书记的月工资总和!裴艳玲没有钱的概念。她也没有摸过钱……从开始唱戏到20岁之前,她几乎没有钱的概念,她只知道听戏演戏,虽然后来她没了钱,再后来又有了钱,可是,对钱这个东西,她始终不是太在意。
  她还给别人说戏。本来是别人让裴元说戏。但笨笨的他说,我不会说,让我的女儿说吧。于是,裴聚亭把9岁的小艳玲推到前边。小艳玲却滔滔不绝地说开了——剧情、路子、程式、台词,以及服装、道具、锣鼓等等,嫩声嫩气的她还给人们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唱戏时的“火候”。她不温不火的表演方法,口若悬河的讲解,使演员们赞不绝口……这个小家伙可真能说。她后来去国外讲学时,凭的也是嘴上这套硬功夫。有人是闷葫芦,肚子里有,嘴上讲不出来;她不是,她天生就会说,就会讲。这是老天爷给的,没办法。在裴艳玲身上,有许多没办法,有许多让人叹息并且嫉妒的地方。9岁的她把戏班子的人全讲震了!
  光讲震了行吗?还唱震了!上得台来,所有的目光都得集中在这一个人身上,她就是光源,她就是所有,她就是皇帝,她就是君王。这一天,裴元等到了。
  看看小裴艳玲吧——她先演一出《唐怀自尽》,穿虎皮甲,披小斗篷,十分英武,那干净利落的小劲头,天下难寻地上难找呀……她一出场一亮相,观众就炸窝了,进入角色后,哭得动人心弦,她的眼泪断了线一样,滴滴落到戏台上,一些观众不住地抹眼泪。
  接着小艳玲演《徐策跑城》,别说唱,那“胡子”一甩,圆场一跑,观众就鼓掌就叫好,简直要疯了。在她演短打武生戏《四杰村》时,把个余千演活了。一口气拧60多个旋子,像燕子抄水似的,但燕子却翅膀不湿,那是功夫呀。又演《群英会》,一赶二,先饰鲁肃,后扮孔明;后来她在《陆文龙》中还一赶三(戏曲专业术语,就是一个人在同一部戏中演多个角色),演陆登、王佐、陆文龙时……观众更炸窝了,这小丫头,成精了。
  戏是艺人的命
  裴艳玲声名远播,红透了乐陵。她并不知道,这只是她红的开始。她还是个孩子,只知道观众真是喜欢她,她到了台下,还有叔叔大爷抱着她,还有阿姨给她糖吃,十里八乡的人纷纷来看这个“小神童”。
  一天下起大雨,雨水大极了,整个戏场子一片狼藉,演员和观众都全身湿透了,但观众坐着不动,小裴艳玲演得更起劲儿,父亲说过了,票卖出去了,就得演,不能耽误了戏,只要天塌不下来,就得演戏。这个信念一直鼓励着裴艳玲。   雨越下越大,小艳玲浑身湿透了。风也越刮越大,台下的人也都湿透了。她却唱得更起劲儿了,有人说裴艳玲是那种人来疯类型,越是有风雨,越是有阻力,她劲头越大。果然,台下爆发出风雨雷鸣般的掌声……这些掌声,是动力,也是绵绵春雨,湿润着裴艳玲的心。
  她说:“农民看一次戏多不容易呀,这样的观众更可贵、更可敬,也最可爱。所以,越是条件简陋、艰苦的地方,越要提醒自己:保证演出质量,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应付之念。”
  许多她的老戏迷遍布在农村……她们亲切地称她说:“那是我们的玲子呀。这闺女来了,还什么活都干呢。带团下乡演出那会儿,住老乡家里,吃喝用,和老乡一样。”
  在王仲德老师《我所认识的裴艳玲》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演出结束后,一位农民来到后台,对剧团人说:“我母亲83岁了,一定要看裴艳玲的戏,今天我用小推车把老娘从30里外的村子拉来,看了你们的戏,她还非要见见裴艳玲本人不可,不知中不中?”裴艳玲听说此事,顾不上抹净脸上的油彩,立刻奔到老太太面前,老人拉着裴艳玲的手,一面抚摸一面说:“闺女,你演得真好,真好!我这一辈子能看到你的戏,又见了你本人,我死也知足了,死也知足了……”此情此景,裴艳玲还能说什么呢?戏比天大,有这些戏迷,她知足。更多的时候,她不仅唱的是内心的孤绝与热烈,更是和这些戏迷的气息糅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成名之后,她也多次遇到这种情况。1986年初冬,剧团到沧州盐山县演出,刚出石家庄没多久,汽车就出了故障。那时通讯不发达,没有手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车不知道何时才能修好。初冬的天气,冷风刺骨,他们被冻得快僵了。剧团在茫茫郊野等了四五个小时,等赶到盐山,已是晚上八点半了,大家还水米没沾牙,按常规可以“回戏”(戏曲专用名词,就是本场不演了),但热情的观众听说裴艳玲来,从下午6点一直在等着、等着,而且奔走相告,很多人连饭也没吃就在这里等待着。裴艳玲连犹豫都没有就对大家说:“这么多观众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我们的戏,又等了好几个小时,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咱冷,他们也冷,不演了,他们的心更冷……没说的,咱演!”
  演出结束后已经凌晨1点多了,许多人给裴艳玲送来吃的喝的,热气腾腾。裴艳玲被感动得热泪长流……“这是我,我们剧团应该做的事,可观众的回报,却是这样浓烈的深情。而这习惯,还是父亲留给我的。戏比天大,观众不可欺,戏不可欺!”
  对于艺术家来说,永远把观众放在第一位,这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1990年正月,裴艳玲到衡水一个农村演出。当时天降大雪,演员们住的后台滴水成冰。剧组好多演员都抱怨,这什么天呀,还演。裴艳玲解释说,甭管什么天,戏应该唱就得唱,咱票卖出去了,下刀子也得唱。这些,是从小父亲告诉她的。那天的戏码是《钟馗》,她从三张桌子上往下翻,裴艳玲只能穿一条彩裤,连秋裤都不能穿,那滋味可想而知——她也是人,不是神,当然冻得手脚哆嗦,当然嘴唇也发紫,而且,她已经是43岁的人了。
  这一切,都因为父亲告诉她:“小信哪,咱得把演戏当命,把观众当老天爷呀,没他们,可就没咱喽。”
  这句话,裴艳玲记了一辈子。
其他文献
刚才,李量局长就全省的档案数字化工作形势。从全局上做了分析,肯定了成绩,指出了问题,对2008年档案数字化建设提出了十分明确、重要的要求,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要认真地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好李量局长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下,我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迁西会议及“功勋杯”的评授和系统评先问题    选择在岁尾年头,在迁西开这次会议,是经过了认真考虑、充分准备的。一是,让大家来迁西学习,开开眼界,
档案显示:撒切尔曾要前苏联阻止德国统一    英国媒体近日曝光了1989年撒切尔夫人和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会面的细节。报道称,在这次会面中,撒切尔夫人开门见山地表示,英国和西欧国家都不愿看到德国的统一,希望戈尔巴乔夫能加以阻止。  其实这并不是撒切尔夫人第一次被曝不希望德国统一。她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称,使德国永久处于分裂状态是在欧洲大陆维持和平的唯一途径。德国前总理科尔也曾在自己的书中回忆
曹成伟,男,蒙古族,1974年生人,中共党员,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四合永镇政府档案员,在开展档案工作中,着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他对档案工作的浓浓情怀,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5月,围场县档案局到四合永镇检查指导档案工作,我与曹成伟初次相识,我们聊起了档案和档案工作,我问他:“你从事档案工作多久了? 喜欢这份工作吗?”
基建档案是工程建设期间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声音、电子文件等重要资料。随着信息化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工程建设基建档案管理工作,被赋予新的内涵,在新形势下,转变档案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水平,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基建档案的价值和作用尤为重要。  一、增强档案意识,加强重视程度。  基建档案的整理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作,具有成套性特点,它包涵了建设项目前期工程报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竣工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围场镇,于2006年在全市205个乡镇中率先通过河北省一级档案目标管理认定;2011年5月承德市人大常委会档案工作评议视察组视察评议全县档案事业发展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竹广文对围场镇档案工作给予充分肯定;2013年1月以全市最高分通过河北省AAA级档案管理目标认定。该镇在全县37个乡镇中率先实现村级档案规范化管理“一片红”和“村档镇代管”,先后2次被承德市档案局评为全市档案
近年来,档案部门强调要转变作风,关注民生,其意义在于对档案工作者提出一个明确的服务方向,即“档案工作要为民生服务”。高校档案管理的 “民生”档案就是高校的“师生档案”,学生档案是其中一项内容。学生是高等学校工作的主体,以“学生为本”就是贯彻“以人为本”,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学生档案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档案建设,提高学生档案的利用价值,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
时间滑翔的声音就像鸟儿舒展羽翼的声音。  走在冬季城市的街头,耳边是各种的喧嚣和聒噪,却依然可以清晰感受到时间不断向身后滑去的那种声音!  回首望去,又是一年。  走在平凡的路上,做着一些平凡的事情,我们很少去顾忌时间的飞逝,等回过头去,忽然发现脚步依然停留在离原发地不远的地方。这时你会陡然感到是那样的乏力且无助,就像这冬日里的雾霾天气,让你双眼蒙尘,看不到来去的路。那种起步时高昂的兴致也骤然冷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石家庄是日本侵华战争的重灾区,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石家庄很快即告沦陷。日军在石家庄进行了大肆的杀戮和抢掠,使石家庄人民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石家庄人民迅速行动,投身到敌后抗日战争的洪流,不怕牺牲,英勇参战,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些,成为永远的历史记忆。  一、日军在石家庄的种种暴行  石家庄,旧称石门,为华北重镇。
近日,饶阳县档案局对本县区域内1980年代以来,各机关、团体及个人编印的各类志书、年鉴,历史类、人物类、风物类、民风民俗等地情史料进行了全县范围内的调查摸底工作,对具备条件能收集入馆的史料尽可能收集入馆珍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整理,详细摘录记载了这些珍贵史料的名称、编著者、出版及内部编印情况、字数、印刷册数、现存状况、现存放处所等内容,建立起了饶阳县地情史料目录库,并将其在饶阳县档案网站
高校数字视频档案是指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过程中,通过数码设备获得的或者由模拟视频信号经数字化处理后所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视频文件。数字视频档案作为“高校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合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及动画等不同信息,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的推进和用户多层次、多元化的档案信息利用需求的增加,数字视频档案的优化整合与利用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一、高校数字视频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