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天神报喜》中的人神交融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sly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法国艺术史家阿拉斯在其著作《绘画史事》中,对《天神报喜》这一西方绘画的传统主题,通过透视法的角度做出了精彩解析,从而展现了他细致入微的美术史观察方法。
   关键词:透视法 天神报喜 “道成肉身” 细节 阿拉斯
   《绘画史事》是在“法兰西文化”电台上一场艺术讲座的笔录,其作者阿拉斯在录制期间病情日益加重。本书的法文版于2004年出版,而他本人在2003年就与世长辞了,这本书实际上成了阿拉斯最后的作品。本书一共分为25讲,其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几乎贯穿了艺术的历史,从15世纪“透视法的发明”一直讲到19世纪“具象的消失”,是阿拉斯对于自己一生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概括。其中对于《天神报喜》与透视法的篇章可以说是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
   在《绘画史事》一书中,阿拉斯从第四讲到第八讲都在讲述以“天神报喜”(Annunciation)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一共提到了七位不同画家所作的九幅画作。天神报喜取自《圣经》故事,天使加百列受到上帝差遣向圣母玛利亚报喜,告诉她即将生下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上帝的儿子。圣母玛利亚因这句话惊惶不安,说自己没有接触过任何男性。天使向她说:不要怕,你是受到圣灵感召而怀孕,你在神面前已经蒙恩了,主和你同在了。圣母说:我是承蒙大恩的侍女,希望您的话能在我身上发生。就在这一刻,“道成肉身”(Incarnation)发生了。这个主题之所以引起了阿拉斯的关注,是因为,许多画家对于在纯粹的几何透视法中,怎样用“形象”表现“天神报喜”中“上帝”的降生这个问题做出了极富创意的解答。
   回溯历史,透视法的发明是在15世纪初,在这之前大约14世纪上半期也曾出现过一些先驱人物,比如锡耶纳的洛伦泽蒂兄弟(les frères Lorenzetti)。在1344年安布罗焦·洛伦泽蒂(Ambrogio)创作的《天神报喜》(图附后)中,那个渐远渐小的地面就是用透视法画出来的。画面上方有两个弧形的像弯弓一样的廊,画面左下是天使加百列,右下就是圣母玛利亚,中间一根廊柱支撑。画的上方,黄色背景里有天使加百列对圣母玛利亚说的话:“上帝即圣言,他无所不能”,但这句话并没有被廊柱遮住,而是在廊柱处断了下来,在圣母玛利亚这一边越来越淡,和廊柱及金黄色背景融为一体,似乎“附着”在上面了,但是,当我们的目光向下移动时,则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用透视法画出的特别规则的可视地界,廊柱变成了“实体”,圣母长裙的一角被遮在了后面。这幅画的精妙之处在于,安布罗焦思考到了,在用“透视”营造的空间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可“公度”的,即有标准的可循的,但上帝是“不可公度”的,并非人类的法则可以衡量的,于是,上帝的“无限”改变了性质,体现在了不透明的实体上,在这一刻“道成肉身”。这是一个极富天才的创意,安布罗焦是最早用廊柱体现“道成肉身”的画家。在九十年以后的1433-1434年,画家弗拉·安吉利科的《天神报喜》(图附后)中,相似的细节又一次出现,天使和圣母的对话用金字刻在了上面,是拉丁文,圣母的回答从右至左,而且倒了过来,我们只能看到“我是主的婢女(Ecce ancilla domini)”和“你的话(erdum tuum)”的字样。而“愿照……成就在我身上(fiat mihi secundum)”却不见了。乍一看像是被廊柱挡住了,但再细看天使的话语,从左至右完整清晰地写在画面最前方,并没有被廊柱遮盖,所以缺漏的这三个词与廊柱合二为一了,这句话其实就是廊柱本身,在并不引人注意的地方,神性的耶稣已经悄然降生。至此,画家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既能再现“天神报喜”的场景,又能“象征”“道成肉身”的方法:那就是将透视法弄乱,用混乱来象征它。在透视世界里夹杂一些反其道而行之的东西,这些东西无法用透视规则“公度”,因为无限的上帝附着在了上面。
   多米尼科·委内齐亚诺(Domenic Veneziano)的和他的学生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所作的《天神报喜》(图附后)便是极好的例证,在这两幅画作上,“美妙的失调”又出现在了透视法中,以体现“道成肉身”。这两幅画的构成颇为相似,“完美的透视法”从四周向中间汇集,穿过深深的回廊消失在没影点,画面正中间没影点处都出现了一扇门,但奇怪的是,这两扇门是完全不符合比例的:委内齐亚诺的门太小了,从两旁的城墙来看这本应该是一扇高大坚固的城门,但它的门闩小到几乎只手可握;而弗朗切斯卡的门板又非常大,尽管位于画面的深处,却似乎离观赏者很近,没有透视法中的纵深感,几乎是平铺在那里。这两位精通透视法的画家都故意制造了一个错误——让“门”脱离透视法划定的世界,变得“不可公度”。这扇门既是耶稣的象征,亦是圣母玛利亚的象征,一门当立,就仿佛耶稣走进了圣母,即“道成肉身”。
   另外,弗郎西斯卡有比他的老师更为高明之处,因为他同时还是一位数学家,在这幅画里他选择了一个非常精确的视角,若从地面上取景,就会发现圣母玛利亚身前的廊柱位于整个画面最前方,将一排廊柱遮在后面,比圣母與天使都要靠前,这个横排的廊柱挡住了后面一长排廊柱,如果天使抬起头,那么他的目光将被廊柱遮挡,不能直接看见圣母的身形容貌。廊柱在基督教中是耶稣最常见也最经典的代表象征之物。弗郎西斯卡画作中的廊柱,代表了上帝已经悄然降临,注视着天使与圣母交谈的现场。“天神报喜之地,上帝已无形的存在了。”
   与弗郎西斯卡的作品诞生于同一年的,由弗朗切斯科·得·科萨((Francesco del Cossa)所作的《天神报喜》(图附后)中,也有一个难以察觉的有趣例证。在画面的边缘,圣母的下方,有一只硕大的、极其不符合比例的蜗牛。如果沿蜗牛和天使的手画一条线。就会发现画面的深处,上帝出现在了那条线上,而且刚好与蜗牛的大小完全一致。原来在中世纪中,蜗牛代表上帝,是十分普遍的思想,以解释为什么在“堕落的原罪”之后过了那么久才“道成肉身”。所以在科萨的作品中才会出现这么一只独特的蜗牛。
   阿拉斯在《绘画史事》中,一共用了七讲在谈论透视法的历史,而其中有五章都是围绕天神报喜来谈的。他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一本专门的著作,出版于1990年的《意大利的天神报喜图:一段透视的历史》,只是现在尚未被译成中文版。他认为,透视法与天神报喜的主题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5世纪以“天神报喜”为题材的作品非常丰富,尤其是在绘画透视法的科学定义诞生之初,最早运用“透视法”表达画面内容的就是《天神报喜》。这些现象都有迹可循,透视法是人类创造的可以“科学”度量真实世界的一套标准,而“天神报喜”恰恰又是一个从神界到人界,从不可公度走向可公度的瞬间,耶稣在这一时刻同时展现了他的人性与神性。《天神报喜》成为直观展现透视法描绘真实世界能力,同时也暴露其局限性的一个优秀主题。
   从阿拉斯对于《天神报喜》的讲述中,可以看出他与众不同的研究方法,即不被画作主题所固有的元素和学术方法的思维惯性所牵绊,对画面近乎啃噬的观察,从易被忽略和难以察觉的微小细节出发,由微探著,层层深入来揭露画作中被历史与文字模糊的真相。这也是阿拉斯研究的动人之处,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作品理性的冷冰冰的“拷问”,而是拉近到我们眼前,从近处来观察绘画,观察历史,一起探寻在画作诞生之初,画家欲露未露的情绪和思想。
   参考文献
   [1]郑伊看.贴近画作的眼睛或心灵[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1.
   [2]肖清华.把艺术史还给艺术——关于阿拉斯及其《拉斐尔的异象灵见》[J].美育学刊,2015,6(05):61.
   [3]丁淑丽.达尼埃尔·阿拉斯艺术鉴赏理论探究[D].辽宁大学,2019.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艺术学部)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将辛弃疾词撮合成一组,采取群文阅读方式进行教学,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倡导的课程理念。本论文以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选编的辛弃疾词为例案,探讨群文阅读教学的概念、群文阅读教学的准备以及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从而提升初三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词 辛弃疾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群文阅读   词是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宋代进入了全盛期。它是中
内容摘要:在威宁的乡村,不管是几岁的儿童还是十几岁的青年,都知道“抖音”、“王者”、“吃鸡”,却几乎没有人知道“老变婆”的故事,没有人知道“小三小三你要来”、“张打铁,李打铁”的歌谣。而在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及以上的人群之中,这些歌谣和传说却张口即来。威宁民间的传说和歌谣等口头文化在近二十年来的传承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乃至出现了断层。为什么几千年一直流传的文化在近二十年来没有得到继续传承下去却产生断层,
内容摘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品百味人生”的基础。基于现代视角进行思考,很多人尽管接受了高等教育,但依然处于“不会读书,不会写作”的状态。本文围绕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写作一体化思维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提出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撰写“读书笔记”、辩证看待“读”与“写”的关联等小学阅读写作一体化高效实践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阅读写作一体化
内容摘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责任,向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可以更好地促进高中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有利于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古典诗文的教学以及古典名著的阅读,选择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从而更好地传承
内容摘要:在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精力和时间放在提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形式的推广程度上面,以此调动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为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根基。将非连续性文本作为小学生阅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阅读目标的尽早实现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致力于提高学生对图表分析法的掌握程度,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够得到提升,同时教师还要在实际的阅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写作教学对于小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素养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水平,提高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效率,教师会在写作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阅读教学促进写作教学效果的提升,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提升写作能力和水平,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 写作教学 探究   所谓的读写结合教學方式,就是通
内容摘要:《鸳鸯针》不仅充分反映出华阳散人的救世医国之心,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作者的科举观念。作者通过儒林士子徐鹏子、时大来等人的遭遇,揭示了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和官场腐败现象,但并未全盘否定科举,而是对于其存在的合理性给予肯定,并且表达出自己对于改良科举制度、改变官场风气以及文人士子坚守节操的期望。   关键词:《鸳鸯针》 科举观 科举制度 理想   《鸳鸯针》是我国第一部集中描写儒林士子的白话小
内容摘要:民国时期的大学入学考试形式多样、类型丰富,也因此世人对考试抱有不同的观点。陈东原通过进行大学入学考试的相关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形成了自己的观点。陈东原认为不应该禁止大学入学考试,对于入学考试的内容和水平应该有一定的标准,提高入学考试的水平,同时对于招生的标准也应明确,以此来改革当时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从而改变社会的学习风气,最终达到拯救学子、社会和国家的目的。   关键词:陈东原 考试观
内容摘要:卢梭自然主义的生命观强调通过研究人的生命的自然原则来拯救当时病态的社会。在自然状态下,人的生命是良善的,具有自爱心和怜悯心。当人进入社会状态后,作为社会文明标准的科学与艺术本身使人的生命开始堕落。究其原因,是人类逐渐膨胀的物欲破坏了生命的平等。但是,卢梭并没有否定社会状态,否定理性,他将救赎的途径诉诸于教育,试图通过回归自然的生命教育,使人们重新认识生活的意义,实现生命救赎。   关键词
内容摘要:后疫情时代,人工智能带来新的阅读革命,线上线下互相融合,优势互补;单篇阅读、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三态共建”,融生相长,让阅读教学焕发新的生机。笔者漫步云端,守正创新,着眼未来,精准地定位三维阅读的内涵,科学地改进三维阅读的路径,合理地建构三维阅读的模式,期望师生共读共长,在阅读的濡养中体悟人生百态,守护美好的精神家园,锻造卓越雅致的人格,享受灵魂深处的愉悦。   關键词:后疫情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