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钙,生命盐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huche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以一种不可救药的乐观精神,温暖了我颠沛流离的教学生涯;他,以一种淡然达观的率性态度,抚慰了我名利场上的得失之心;他,以一颗豁达高远的玲珑心窍,润泽了我苦乐杏坛的呕心沥血。无数个清晨黄昏,他的词,在我和学生唇边流淌;多少次寒来暑往,他的魂,在我与教坛之间指点引渡……他,是一个可爱可敬、可亲可佩的有趣老头——苏东坡。
  不知为何,每每驰骋遐思,脑海中的苏子总以一个矍铄仙骨的老者形象出现。其境界之高远,毛头小子岂能企及?必得是老者,方有“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之深远。在近六十五年的跌宕生涯中,他活得恣情跋扈,活得潇洒快意,活得纯情真性,活得酣畅淋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管从哪个角度取景,苏子都有着最佳的教育大气象;“行遍天涯意未阑”,纵观其浮沉不羁的行迹,皆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斑斓教育意象。
  苏子,其人其魂、其诗其词、其赋其趣,是生命之盐、灵魂之钙,能让人遒健朴茂地成长、真纯达观地生活。
  你看——
  他一挥毫,就有丰厚雍容的书法流芳百世;他一泼墨,就有自成妙趣的书画惠泽后人;他一好吃,烟火人间就多了“东坡肉”等诸类佳肴;他一落魄,扰攘红尘就立了个温暖有趣的励志典范。这不正是教育的精髓所在吗?教育不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生活观吗?苏东坡其人、其经历,就是一幅波澜壮阔、意境隽永的教育版图。像苏子一样,爱生活——宠辱不惊乐天达观;趣生活——山水万物皆悟其趣;会生活——粗茶淡饭却也“人间有味是清欢”。
  可惜,教育的现状渐次背离了人之本性的有趣,投向了世俗功利的有用:玩这个有用吗?没用。不学!学这个能加分吗?能。孩子不喜欢也要学!教育学生做一个有趣的人比有用的人要好,但因为有趣无用,教育便也无趣乏味了。我们教出了一批批近视眼的孩子,培养了一拨拨势利眼的“栋梁”。我们呼吁素质教育,是因为素质教育顺应学生的本性和天性,学生能感到学习之趣,生活之趣,自然之趣;但现实仍走的是势利有用的应试教育,于是顺应而生,出现了一大批高分低能儿,却少见爱生活、会生活、懂生活意趣、幸福真谛的真正人。白岩松曾感慨,“晒太阳很没用但离生命更近。有用是时代病” 。教育之路走偏了,渐行渐远便愈走愈累,越走越迷茫也越不快乐。
  可苏子,是一个多么有趣的老头啊!虽屡遭挫折,却百折不挠;虽数逢不公,仍淡然一笑。因为,他的世界中有趣好玩的事物那么多,唯独没有功名利禄。这个可爱的老头,到老还慷慨以歌: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读这个有趣的老头,总是忍不住地微笑、大笑,继而狂笑。
  可爱的苏子,玩出了一个教育坐标,指明教育的福祉所在——真意趣。
  苏子一生,抱风邀月,喜山乐水,明月星辰皆为诗料,山水万物都成华章。他与自然和谐亲厚,浑然一体。再看今之教育,孩子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时间何其少。作家王开岭在《消逝的“放学路上”》一文中曾叹惋,自然是孩子成长路上最肥沃的土壤,连放学路上都消逝了,现在的孩子成了没有“放学路上”的一代。而我们组织再多的所谓春游、秋游,也无非是一包零食去,一袋垃圾回的浮光掠影的形式罢了。
  公元1079年,43岁的苏轼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被贬黄州。一日,他与长子苏迈谈古论今,父子二人竟考证起鄱阳湖畔石钟山的名称由来。苏迈从《水经注》等古书中找出诸多言论予以佐证,苏轼认为不可人云亦云妄下结论,必须实地考察求证。此疑窦一悬就是五年,直至公元1084年,才得以水落石出,故而有了恣意汪洋的《石钟山记》: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苏子是亲近自然、知行合一的践行者。
  苏子自云:“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僧侣和尚、黎民百姓、达官贵胄乃至山水自然,他自有神交,均有往来。交游广阔的他,广博胸怀中,纯然一颗淳朴平等心,不为名利阶层所羁绊。他那视众生平等的阔达情怀,是对传统观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彻底颠覆,是对现行尖子教育的绝对摇撼。当所有人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时候,何曾想到苏子却自嘲一笑:人皆有子盼聪明,我为聪明误一生。但愿我儿愚且鲁,无风无险到公卿。
  苏子是博爱教育、平等教育的先行者。
  可佩的苏子,诠释了教育之精髓所在——亲近自然、知行合一,众生平等皆博爱。
  身为师者,最爱引领学生跟着这个有趣的老头,纵情驰骋于其飞扬的词赋之间——读“大江东去”,读“明月几时有……”谈笑间,消沉之意灰飞烟灭;俯仰间,蓬勃少年意气风发。我多么愿意,在学生心田撒下苏子式的种子——积极乐观、豁达开朗;我多么乐意,在学生生命中灌溉一股坚韧浩然之气——不计得失、坚韧通透。
  每每听闻自戕性命的少年悲剧,扼腕叹息之余,我总在想,倘若读一读苏子,会不会在泥沙俱下的生活之外,看到悄然萌发的新绿?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呢?那个宁可断命也不肯断发的跳楼小女生,她的眼中只有那三千烦恼丝。蓝天白云不入眼,清风明月不动心,蝉鸣虫唱不悦耳,满心满怀只有一个“我”——小小的我、狭隘的我,只因“我执”才会稍不顺遂便走极端。我们倡导了多少年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挫折教育,在现实面前多么不堪一击。倘若将苏子移植于学生的思想灵魂中,引导学生走进苏子,感受苏子,常想苏子。想想他跌宕沉浮的人生,毁誉交织的生活;想想他频频往返于庙堂与江湖之间,拥有诸多“莫须有”罪名却坦然应对,达然生活;想想他直面坎坷、笑迎睚眦的人生态度,对比之,思考之,从而发现另一个自己,继而超越苦难,凌驾于生活之上,才会百折不挠的继续笑傲尘世啊!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
其他文献
虽然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但人类之所以能告别蒙昧,去迎接文明的曙光,完全有赖于知识的传播。教育,就如那太阳。“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但儒学教育的光芒,并不能永远照亮古老帝国的天空。赫拉克利特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日新”的阳光催生出的西方文明,在一百多年前,犹如一道耀眼的闪电,刺穿帝国的天空。映照之下,我国的思想天空,竟阴霾密布,有如暗夜。一时间,风雨如晦,新潮涌动,内忧外患,
【摘 要】算法、算理构成了运算能力的左、右两翼,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正确理解运算能力的内涵是前提,着力突出法理并重的意识是基础,达标检测体现素养的功能是保障。  【关键词】运算能力;算理;算法;抽象;支撑  【教材简介】  苏教版教材“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學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和一项练习(见图1)。  例题以做中国结为素材,
国庆到了,耳畔国歌嘹亮,眼前红旗飘扬,伴随油然生起的一种庄重的情愫,每一位有志于文明传承的师者不经意间都会扪心自问:在一个价值多元、社会正在激变转型的时代,“我”的价值何在?“我”应如何自我驱驰以展现才华、绽放自己的生命之花?  对于事业乃至人生而言,信念无疑是最重要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让人久久感怀:在美国洛杉矶曾经发生一场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后,马上奔向儿子上学的学校,此时
上个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派”的理论家袁可嘉说:“诗是经验的传达而非热情的宣泄。”  这一说法主要针对了当时浪漫主义诗歌的滥抒情,还有前期现代派诗歌的感伤癖,导致诗歌思想的硬度和质地缺失的弊病。而矫治的方法便是:以西方现代诗为参照,通过现实、象征、玄想的综合,让新诗由情绪内质向思想内质、经验内质转化,从而实现新诗的现代化。  这种追求显然是贴近现代诗歌本质的,也暗合了世界范围内日渐强势的工具理性
【摘 要】分数认识教学横跨两个学段。《分数再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再次认识分数的意义。教师在教学时应基于学情前测,抓住分数意义学习的生长点与延伸点,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本质。具体可从“数形结合,唤醒经验,再认识‘[34]的特征’”“理性思辨,深化内涵,再认识‘一个整体’”“从点到面,抽象概括,再认识‘分数意义’”“充分体验,借助推理,再认识‘分数相对性’”四个方面实施教学
作为一个从教17年的中学教师,我曾经在北方一所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县中教过6年高中,在苏州一所私立名校,带一届学生,从高一到高三。如今,又回归体制内,任教于苏州一所相当有名的学校。  读茅卫东先生的《重寻教师尊严》,每每掩卷无言:17年的教学生涯,河北江南,体制内外,教过的学生,同事过的老师,呆过的若干个学校,他们竟然,都从字缝里,让我看见!这部教育评论集,让我读出了我们教师的孱弱与卑微,读出了我们学
【摘 要】复习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技能,发展能力。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的限制,使得复习课更加难上。所以低年级复习教学可以遵循“整理、建构、辨析、练习”四个步骤,以学生为本,上出高效有趣的复习课。  【关键词】复习课 整理 模型 对比 练习  复习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对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举
【摘 要】对于“什么样的数学教学要不得”这一问题的思考,不仅有利于实际教学工作的改进,也能实际地检验一下经过这些年的课改实践我们在基本的理论思想上究竟有了多大提高,它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否真正做好自身工作的根本保证。就低年级而言,在教学中,应当坚守“过度的规范要不得、美国式的数学教学要不得、不讲道理的‘简易算法’要不得、过分注重‘速度’的考核要不得”等原则,才能切实防止由于不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内
教育,改写了他—— 一个农村孩子的命运!  他,又通过教育滋润了更多人的生命!    钟以俊,教育学博士,曾出版有《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教学美学导论》等多部教育专著,在《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省级课题,科研成果多次获奖。    一直以来,钟以俊都以儒雅、博学、谦恭并锐利、果敢、承担而吸引着我,终于有机会走近,与他面对面,感受他的睿智与深刻,品鉴他的“浪漫与欢愉”
【摘 要】思维可视化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知识。要达到思维可视化,需要选取合适的可视支架。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通过对不同教材的具体引入素材和直观模型进行比较,能为选取有利于优化教学的可视化支架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小数;可视化支架;教材比较  把思维如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那样运用各种图式呈现出来,是思维可视化的核心。思维可视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在“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