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要从教学的三个要素——教师、学生、知识,分析了影响计算机有效教学的因素,并对计算机教学有效行为作了探讨。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师;学生;知识
在计算机教学中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这是计算机教师最为关注的中心问题。
一、充分认识教师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影响学生一生。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总是受到老师潜移默化的作用,充分认识下面几点会给教学以更多有益的启示:
1. 教师的人生价值观。为了给学生以良好的精神氛围,教师应对生活充满热情、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学生倾注亲情,在这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下的学生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才能遇挫不败,迎难而上。
2. 教师的知识和能力。21世纪的计算机知识量的增长速度是以指数来计量的,计算机教师不但要紧跟形势学习新知识,更要有选择地介绍新知识,特别是对计算机知识整体效应的认识、对计算机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更要胜人一筹,并要具备将知识分解为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和训练过程的能力。如果教师在讲解知识时配以幽默形象的语言切中理解的要害之处,则美不胜收矣!一句形象而又发人深思的话可能是学生一辈子的生活指南。为此,计算机教师知识应及时充电,观念应及时更新,能力应与时俱进。
3. 教师的期望和评价。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的交往、心与心的碰撞。计算机教和学融汇在心领神会中,升华在感激和无偿的奉献中。学生涉世未深,情感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尤为显著。他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也极易封闭自己,对抗学习,对抗老师。计算机教师用积极的期待关注学生的发展,用正面的评价去肯定学生的努力,学生才能在宽松、自由、激励中释放个性,最大化地释放潜能,学生也才能本能地、自信地发展自己、造就自己。这更使得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
4. 教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开放。随着网络的铺天盖地的冲击,面对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计算机教师何能立足?!改变自己是困难的,超越自己更困难。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会促使一个人的能力螺旋式上升。计算机教师应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予以反思,并借鉴他人所长,不断地用适合学生发展的理论充实自己,这样成长的道路上将越走越宽,教学驾驭能力将越来越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将极大地体现。基特森的话适用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优秀的教师是那些善于思考的人。”计算机教学中奉献自己的成果不但有助于他人或社会的进步,更能够在共享中迅速提高自己。也更能够加强自身的竞争意识,提高自己在学术上的生存能力。当然,具备这种素质的人要具有高度的民主思想。
二、 充分认识学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只有深刻地去体会学生求学、生活、情感、价值倾向,仔细的去思考它们在教学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才能收到有效教学的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认识我们可爱的学生。
1. 学生是可以教育好的。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是逐层提高的,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追求。因此,每个学生一旦进入一个群体,他(她)从心底里就想融入这个集体中,想做得更好,想成为其中一员,更想成为其中出色的佼佼者。所以,学生是可以教育好的,学生的天性是向上的。切实把握这一认识是良好教育的切入口。
2. 学生期望得到积极体验。学生总是期望得到各种积极体验的机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充满好奇,喜欢刨根问底,更喜欢亲自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形成语言交流的快感,在操作中得到思维的荡涤,在操作中感受情感的升华,也会在操作中加强学习的义务感、责任感。按照马斯洛的心理学理论,对人产生重大影响的“高峰体验”便在此中形成。展望未来,一个人的能力也将由此迈向最大化。当然,善于辩证地看问题,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并予以及时的整合,在各种体验中客观认识自己,这种素质的学生是各种积极体验追求的理想结果。
3. 学生期望赞扬,有展示、表达个性的欲望。人的生存离不开群体,人的作用因集体而突显,人的价值因在社会中的推广而实现。我们提倡独立钻研的同时,更欣赏在交往中所得到的那种被人称赞所获的激励。这是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增长的源泉(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通过胜任某些活动获得尊敬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其目标是得到某种地位。附属内驱力——希望他人关心、认可、友谊与支持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其目标是获得他人的赞许或认可)。因此,计算机教师要在教学中适当释放、展示、表达学生的个性,让其观念、价值得到体现,满足其内在的需求,形成群体激励,从而不断激发其内驱力,达到自我追求、自我实现的良性循环。
4. 学生能将自身价值扩大化。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学生之间的帮助是真诚的,学生在本性上是无保守的,童心的学生总是用自己存在的优势去帮助弱势群体,默默地把自己的价值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三、 充分认识知识
1. 师生认识的对象是共同的,认识结果可以不同。计算机教学中某些概念的定义的表述各有不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验,都有适合于自己的认知方式,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因此,保护学生思考的权利,珍惜他为自己的思想思考、辩论的自由,让老师的讲解只能成为认识世界的一部分,成为他的助手。
2. 定性的知识比定量的知识更易于接受。计算机教学中提倡形象地理解事物,并尽可能地用形象的手段去表达抽象的东西,是有效教学所推崇的。如果在教学中能将较为复杂的定理定律用形象的话语一语道破,使之路人皆知,乃教学之道。
3. 多感官的知识比单一方式的呈现更具教育价值;动态的比静态的更易吸收。伯莱恩认为,“在信息量不足、低于最佳水平的条件下,个体就会去寻找新的信息或改变、重组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信息。”因此,计算机教学中尽量使用色感丰富的图片呈现你想要讲解的东西,对模型的抽象时尽量从活生生的事例中提炼,对过程的描述尽量配以动态的刺激。
4. 知识容易遗忘,其中的人生哲理、观察世界的方式却能伴随一生。只要我们稍稍回忆一下初高中所学的那些知识,有几人还能记起?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更让我们领教到知识遗忘的触目惊心。但在小学时代甚至初中乃至高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触动情感的哲语、令人神往的情境却常常伴随你至今。计算机教学中适时点化、提升到这一层次,乃教学之德。
四、 有效教学行为的探讨
有效教学的计算机教师在课堂组织与管理方面要优于低效教学的计算机教师;有效教学的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策略运用、教学监控能力方面优于低效教学的计算机教师。高成效教师的行为特征包括三类八个因素:
总之,计算机有效教学的目标最终是让学生能够独立走向未来、开拓未来。
参考文献:
[1]陈厚德.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0.
[2]白益民.高成效教师的行为特征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 (4).
[3]王曦.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的研究[J].教育理 论与实践,2000(9).
[4]连榕.教师培训的核心: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增强[J].教育评论, 2000(3).
(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师;学生;知识
在计算机教学中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这是计算机教师最为关注的中心问题。
一、充分认识教师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影响学生一生。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总是受到老师潜移默化的作用,充分认识下面几点会给教学以更多有益的启示:
1. 教师的人生价值观。为了给学生以良好的精神氛围,教师应对生活充满热情、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学生倾注亲情,在这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下的学生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才能遇挫不败,迎难而上。
2. 教师的知识和能力。21世纪的计算机知识量的增长速度是以指数来计量的,计算机教师不但要紧跟形势学习新知识,更要有选择地介绍新知识,特别是对计算机知识整体效应的认识、对计算机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更要胜人一筹,并要具备将知识分解为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和训练过程的能力。如果教师在讲解知识时配以幽默形象的语言切中理解的要害之处,则美不胜收矣!一句形象而又发人深思的话可能是学生一辈子的生活指南。为此,计算机教师知识应及时充电,观念应及时更新,能力应与时俱进。
3. 教师的期望和评价。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的交往、心与心的碰撞。计算机教和学融汇在心领神会中,升华在感激和无偿的奉献中。学生涉世未深,情感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尤为显著。他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也极易封闭自己,对抗学习,对抗老师。计算机教师用积极的期待关注学生的发展,用正面的评价去肯定学生的努力,学生才能在宽松、自由、激励中释放个性,最大化地释放潜能,学生也才能本能地、自信地发展自己、造就自己。这更使得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
4. 教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开放。随着网络的铺天盖地的冲击,面对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计算机教师何能立足?!改变自己是困难的,超越自己更困难。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会促使一个人的能力螺旋式上升。计算机教师应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予以反思,并借鉴他人所长,不断地用适合学生发展的理论充实自己,这样成长的道路上将越走越宽,教学驾驭能力将越来越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将极大地体现。基特森的话适用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优秀的教师是那些善于思考的人。”计算机教学中奉献自己的成果不但有助于他人或社会的进步,更能够在共享中迅速提高自己。也更能够加强自身的竞争意识,提高自己在学术上的生存能力。当然,具备这种素质的人要具有高度的民主思想。
二、 充分认识学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只有深刻地去体会学生求学、生活、情感、价值倾向,仔细的去思考它们在教学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才能收到有效教学的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认识我们可爱的学生。
1. 学生是可以教育好的。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是逐层提高的,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追求。因此,每个学生一旦进入一个群体,他(她)从心底里就想融入这个集体中,想做得更好,想成为其中一员,更想成为其中出色的佼佼者。所以,学生是可以教育好的,学生的天性是向上的。切实把握这一认识是良好教育的切入口。
2. 学生期望得到积极体验。学生总是期望得到各种积极体验的机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充满好奇,喜欢刨根问底,更喜欢亲自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形成语言交流的快感,在操作中得到思维的荡涤,在操作中感受情感的升华,也会在操作中加强学习的义务感、责任感。按照马斯洛的心理学理论,对人产生重大影响的“高峰体验”便在此中形成。展望未来,一个人的能力也将由此迈向最大化。当然,善于辩证地看问题,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并予以及时的整合,在各种体验中客观认识自己,这种素质的学生是各种积极体验追求的理想结果。
3. 学生期望赞扬,有展示、表达个性的欲望。人的生存离不开群体,人的作用因集体而突显,人的价值因在社会中的推广而实现。我们提倡独立钻研的同时,更欣赏在交往中所得到的那种被人称赞所获的激励。这是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增长的源泉(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通过胜任某些活动获得尊敬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其目标是得到某种地位。附属内驱力——希望他人关心、认可、友谊与支持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其目标是获得他人的赞许或认可)。因此,计算机教师要在教学中适当释放、展示、表达学生的个性,让其观念、价值得到体现,满足其内在的需求,形成群体激励,从而不断激发其内驱力,达到自我追求、自我实现的良性循环。
4. 学生能将自身价值扩大化。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学生之间的帮助是真诚的,学生在本性上是无保守的,童心的学生总是用自己存在的优势去帮助弱势群体,默默地把自己的价值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三、 充分认识知识
1. 师生认识的对象是共同的,认识结果可以不同。计算机教学中某些概念的定义的表述各有不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验,都有适合于自己的认知方式,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因此,保护学生思考的权利,珍惜他为自己的思想思考、辩论的自由,让老师的讲解只能成为认识世界的一部分,成为他的助手。
2. 定性的知识比定量的知识更易于接受。计算机教学中提倡形象地理解事物,并尽可能地用形象的手段去表达抽象的东西,是有效教学所推崇的。如果在教学中能将较为复杂的定理定律用形象的话语一语道破,使之路人皆知,乃教学之道。
3. 多感官的知识比单一方式的呈现更具教育价值;动态的比静态的更易吸收。伯莱恩认为,“在信息量不足、低于最佳水平的条件下,个体就会去寻找新的信息或改变、重组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信息。”因此,计算机教学中尽量使用色感丰富的图片呈现你想要讲解的东西,对模型的抽象时尽量从活生生的事例中提炼,对过程的描述尽量配以动态的刺激。
4. 知识容易遗忘,其中的人生哲理、观察世界的方式却能伴随一生。只要我们稍稍回忆一下初高中所学的那些知识,有几人还能记起?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更让我们领教到知识遗忘的触目惊心。但在小学时代甚至初中乃至高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触动情感的哲语、令人神往的情境却常常伴随你至今。计算机教学中适时点化、提升到这一层次,乃教学之德。
四、 有效教学行为的探讨
有效教学的计算机教师在课堂组织与管理方面要优于低效教学的计算机教师;有效教学的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策略运用、教学监控能力方面优于低效教学的计算机教师。高成效教师的行为特征包括三类八个因素:

总之,计算机有效教学的目标最终是让学生能够独立走向未来、开拓未来。
参考文献:
[1]陈厚德.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0.
[2]白益民.高成效教师的行为特征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 (4).
[3]王曦.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的研究[J].教育理 论与实践,2000(9).
[4]连榕.教师培训的核心: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增强[J].教育评论, 2000(3).
(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