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WebQuest模板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gyogf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WebQuest是一种很受国内外广大教师欢迎的网上学习模式,目前已经形成了成千上万的案例。为了了解WebQuest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应用状况,本文对搜集到的大量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WebQuest;教学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2-0043-03
  
   从2001年底“惟存教育”网站将WebQuest教学模式系统地译介到我国以来,我国教师和研究者们对WebQuest寄望甚高,有学者甚至称它为“信息化教学的新利器”。许多国内教师依据这种方法建立了自己的WebQuest课程网页,并在学校教学中开展了相应的实践探索。那么WebQuest教学模式引入我国数年之后,其应用状况如何?实践应用中存在哪些问题?本文在对相关案例和文献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来回答这些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一、WebQuest案例调查分析
  
  1.WebQuest案例在不同地域、学段、学科的应用情况分析
  笔者通过网络和期刊杂志等媒体搜集了各类WebQuest设计案例和应用文献500余份,其中设计案例主要来自国内相关教育网站如“现代教育实验室”网站、“惟存教育”网站、罗湖教育信息网等,而文献案例则取自中国期刊数据库。并对搜集的案例从地域分布、学段分布、学科分布三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图1、图2、图3所示。
  
   从所搜集样本的总体来看,样本案例涉及北京、吉林、辽宁、河北、河南、湖北、四川、广西、山西等20余个省市,分布范围较广,但其中仅广东、上海、福建、江苏、山东、浙江6省区案例就已占样本总量的75%(如图1所示),可见WebQuest设计或应用案例的分布情况存在明显的不均衡。分析原因则可能是由于WebQuest教学应用对网络软硬件环境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一定的要求,而上述省区的网络环境设施建设情况优于其他地区,教师、学生个人拥有电脑及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也比较高,而且网络教学培训和应用实践开展得相对较为广泛,因而这些地区的设计或应用案例的比例自然也就占据了主导地位。
  从图2可以看出,WebQuest设计与应用目前主要集中于中小学,占所获案例总数的89%,高职院校案例仅占11%。
   从图3可以看出,WebQuest的设计与应用涉及语文、历史、英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英语等学科,但其学科分布差异也很明显。其中,设计或应用最多的学科是语文,其次是历史。究其原因,这可能是由于语文、历史等学科综合性较强,而且网络资源相对丰富,因而适合利用WebQuest开展探究式学习。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应用则偏少,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学科内在体系紧密,教学倾向于追求逻辑性和条理性,同时也由于这类学科的网络资源还不够丰富,影响了网络教学的设计应用。
  2.WebQuest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从WebQuest教学设计的内容模块来看,绝大部分案例基本都是按照WebQuest模板的一般格式来组成的,包括简介、任务、过程、资源、评估和结论6个模块,设计内容、学习要求大都符合各模块要实现的学习目标。但是经过对多数样本案例的分析,发现其设计和应用并不尽如人意,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需要改进。
   (1)WebQuest模板的僵化使用。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应用设计模板化较重,探究主题不适当。案例分析表明,很多教师在制作时主要依靠惟存教育网(www.being.org.cn)上由柳栋根据伯尼·道奇各模板编译修改而成的模板,他们往往只是简单套用模板,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其精髓,因此难免模式化较重,过于课本化,失去了WebQuest的特色。此外,WebQuest探究主题的选择是一个耗时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并不是任何课程内容都适合用WebQuest来学习,要选择那些不使用Web网页就不能完全讲解清楚的主题。但是样本案例中不乏用其他教学手段能达到更好教学效果的教学设计,不乏将探究目标定位在事实性知识或原理性知识领域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不仅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结论唯一的良构问题也无法体现WebQuest探究价值。
  (2)设计多,应用少。在中国期刊网所检索到的主题文献中,大部分案例多属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设计“作业”,并无实际应用。虽然经过技术或教学培训之后,许多教师都尝试将WebQuest模式付诸于教学实践,但限于资源、环境、管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生、教师的信息素养等制约因素,真正深入、扎实的应用实践却不多。
  (3)过于注重虚拟世界,忽视了真实世界。WebQuest并不排斥常规信息渠道和其他学习方式,它基于网络但却需要网络和现实的有机联系。学习资源一方面可以网上获取,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图书、音像或实践资料;学习过程可以通过网络探究与合作,但网络探究活动必须与日常课堂学习、面对面交流和学生生活实践建立密切联系。但在所搜集的WebQuest学案中,却鲜有案例提到调查或走访专家等方式。
  (4)重视资源引用,缺乏应用资源的指导。在WebQuest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学习搭建合理而有效的“脚手架”,以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探究、交流以及逐渐掌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这是WebQuest模式应用的精髓所在。就所搜集的设计案例而言,大部分WebQuest链接了很多网站,但是没有指导学生如何进一步利用网站的资源,也很少有案例提供学习过程的探究策略、活动机制或协同工具等支持。受传统学习思维习惯的影响,学生往往试图在信息“海洋”中直接寻找问题答案,而采用复制、粘贴等方法来拼凑所谓的“探究”报告,从而导致网络学习丧失了“分析—思考—综合—创造”的过程及其探究意义。
  (5)讨论区形式化严重,极少能真正投入实际应用。按照柳栋编译修改而成的WebQuest模板,每个WebQuest都有一个讨论区。但从所搜集的样本案例来看,多数无法实现真正的网上讨论,更别说自由讨论。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更多的是指导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没有充分发挥讨论区的功能。
  (6)评价形式、内容单一,具体评价目标不够明确。WebQuest设计内容之一就是制作量规来考查学生的表现。通过对样本案例的统计显示:对学习活动过程进行评价的占51%,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占69%,而对学习者的态度、体验等进行评价的只有6%,能对以上三项分别进行评价的则不足5%。在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时,虽然大多数案例兼顾了学习过程,但对学习者在过程中的表现却大部分缺乏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因而无法有效地检查或激发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在评价形式方面,采用测评表并提供量规评价的占61%,只有笼统说明、没有量规的占28%,提供标准化练习或测试的占2%,没有提供任何评价方式的占3%,同时提供两种以上评价方式的仅有2%。统计结果还显示,多数学案(大致为52%)未提及评价主体。少数案例虽提到学习者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但却缺乏具体措施,因而真正意义上的评价主体多元化很少能得到体现。此外,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
  
  二、WebQuest教学模式的应用发展建议
  
  为了更好地在实践中应用WebQuest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其作用,笔者认为:
  首先,提倡教师在设计制作WebQuest时,应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灵活进行WebQuest设计,大胆创新,不必拘泥于现有的WebQuest模板。除了网页、PowerPoint外还可以运用如Authorware、Flash、教学游戏等形式。此外,教师在设计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创新。当然,这也需要教师积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需要学校为教师创设学习机会,提供软硬件环境,采取相关鼓励措施等。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在应用WebQuest教学模式中发现的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如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应用资源的指导等。
   其次,教师要慎重挑选Web Quest主题以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选择的问题必须与学习者过去的经验有关,有一定的探究可能性,具有吸引力。如何选择一个WebQuest主题,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教学对象、主题的网络信息量和课本教材知识点的整合。教学对象的不同决定着主题选择的知识性强弱程度和内在涵义的深浅。主题的网络信息量决定着选择的主题是否能实现WebQuest教学。也就是说,根据教学对象选择了一个很好的主题,但其网络资源并不丰富,同样不能很好地展开WebQuest教学。课本教材知识点的整合使得利用课本教材选择WebQuest主题能更加有效。这在英语教学中就有不错的应用效果,即依据英语教学、课程标准结合英语教学内容,以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主题作为WebQuest的主题,来设计、组织和实施WebQuest的探究活动。
  再次,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不足进而修改。“行动 反思”才能更好地进步,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进而修改。这里,笔者给目前的WebQuest教学提出一点建议: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师要给学习者留出讨论和应用的时间,鼓励学习者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讨论区的功能,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高校教师宜多开展WebQuest探究性学习活动。目前,高校为信息技术的各种硬件设备投入了大规模的资金,但由于网络教学系统开发时间长、资金大等一些原因,校园网利用的质量层次较低。据有关调查,不少大学生在网上绝大多数时间是聊天或看电影,用于学习的时间少得可怜。因此,高校教师可以利用较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展开对WebQuest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研究,从而较大限度地发挥校园网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网络学习环境,同时也为中小学应用WebQuest教学模式提供经验教训等。
  最后,笔者还想推荐基于博客平台的WebQuest,它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引导学生网络探究的“导航员”,学生随时可以把活动情况和问题发表在相应的模块上,教师也可以随时把活动评价与活动建议发表在学生的日志后面,在师生互动中活动效率将得到极大的提高。以上两点,使得WebQuest在普通学科教师中推广起来较难,而利用博客来设计制作WebQuest,不仅能很好地突破这一技术难点,而且可以提供良好的师生互动平台,吸引本校师生参与进来,为组织跨班级、年级、学校,甚至是地区的网络主题探究活动提供基础。在此过程中,除了学生向教师汇报和请教问题外,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共享网络资源,分享探究心得。
  
  参考文献:
  [1]惟存教育——网络主题探究[EB/OL].http://www.being.org.cn/webquest/,2007-11-2.
  [2]徐洪丽.WebQuest的最优化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5.
  [3]钟日辉,陈宏珊.基于WebQuest的课程教学效果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5):41-44.
  [4]奚晓霞等.基于WebQuest的建构探究学习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2):52-55. (编辑:刘轩)
其他文献
吴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她有一头乌黑靓丽的短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最神奇的是那双眼睛会说话呢!每当我们表现好的时候,那双眼睛总是弯得像月牙,好像在说:“孩子们真棒,继续努力!”如果我们不认真学习,那双眼睛便一刻不离地盯着我们,仿佛在说:“上课可要专心听讲呀!”  有一次午休时,我们正在看书,吴老师在讲台上批改作业。“沛琳,你过来一下。”吴老师抬起头,微笑着看着我。我心里一惊:哎呀,该不会是我的《
通俗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已经在国内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受到许多学者和文学爱好者的重视。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范伯群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一书出版后,先后荣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二届五瑶学术奖优秀著作一等奖”。之后,范伯群教授又花了大量时间继续完善该书,进一步挖掘大量新数据,精
雨停了,我和妈妈去买菜,在路上看到好几只小蜗牛正在慢悠悠地过马路。我蹲下仔细观察,发现小蜗牛背上背着褐色的“小房子”,一遇到危险它就马上缩进去,要过好长时间才会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小蜗牛头上长着两对触角,一对长一对短。短触角在它爬行时会经常触碰地面,仔細查看地面有没有危险。那对长触角的顶端长着它的小眼睛,正在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
作文要写出波澜,一定要精心构思,那么我们就要教学生学会一些常用的写作技巧与方法。如果学生们都能将常见作文方法的精髓学会,那他们的作文一定会出奇制胜。  一、抑扬法  抑扬法是組织篇章时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重要方法。抑扬手法可以先抑后扬,也可以先扬后抑。  比如,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长妈妈就是欲扬先抑:我实在不太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一到夏天,睡觉的时候
冬天来了,北风呼啸,冷空气肆虐,绿光森林一下子变得安静了许多。  树洞怪躲在家里被冻得直哆嗦。他下意识地裹紧苔藓衣,自言自语道:“大家应该都冬眠了吧!接下来的日子,怕是不会再有人跑来倾诉秘密了。”  对于寒冷的冬天而言,除了睡大觉,最适合跟家人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分享美食、组织生日会什么的。每每这时,树洞怪就格外羡慕,可谁让他是树洞怪呢!作为一个秘密的倾听者,他注定只能躲在暗处,不会有人知道他的存在
【摘 要】教师发展不仅是教师提升个人价值的通道,更是学生成长的前提,是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镇江市中山路小学长期坚持围绕教师发展的主题,千方百计创设环境和条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团队建设,并以此来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仁者情怀、博识厚蕴、求新慧导、合章共生”作为教师发展核心素养的追求,促进全体教师专业生长、积极创新、立志有为、奋勇向前;以“敬仁行章,优雅教师”作为教师团队建设的目标,促进全体
东山岛是全国第六、福建省第二大海岛县,主岛面积194平方公里,位于厦门与汕头经济特区之间,是大陆距台湾最近的海岛,素有“东海绿洲”、“东海明珠”之美称。全县有中学12所、小学20所、进修学校1所。全县教职工中学787人、小学907人;在校生中学12852人、小学13388人。    一、构建本地研修平台,推广网络教研活动    2006年3月,东山县教育局出台推广网络教研活动的指导意见,倡导建立教
神话是民间文学体裁之一,是古人借助自己的想象解释人类未知的自然现象、规律,寄托美好情感的传说性故事。对中外不同的神话故事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神话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故事内容超越了生活经验,表现为时间久远、环境奇特、时间跨度大,人物具有一定的超能力。二是人物形象崇高,主人公以英雄形象出现。三是主题壮美神圣。  单元整合教学,是基于单元语文要素,将单元内文章进行系统的分析、统整,把单元内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有
前几天,妈妈给我买来了三条小金鱼,我开心极了。  小金鱼长得真可爱呀!那圆溜溜的眼睛像黑珍珠般明亮,鼓鼓的肚子像吃了汤圆似的,满身的鱼鳞闪闪发亮,又大又软的尾巴就像五彩的扇子在水中轻轻扇动。小金鱼不仅样子惹人喜爱,而且颜色漂亮:这条穿着金黄的礼服,光彩照人;那条披着乌黑的斗篷,神气十足;还有那条身穿洁白的纱裙,头戴小紅帽,优雅迷人。  小金鱼们在我家快乐地生活着,一会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一会儿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