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12个年头。除了教材内容的变化、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变革,在身边的教师与课堂中,变化并不大。课堂教学仍以授受式教学为主,很少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初中化学教学中,内容多、课时紧、中考压力大,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课堂上很少有“花样”,重在课后的“盯”,拿时间换成绩。尤其是复习课,一堂课要复习很多内容,时常有学生忙于记录教师所强调的重点,而忽略了教师接下来所讲的内容。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更谈不上思考问题、内化知识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几年来,笔者尝试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组织复习课的教学,力争从学生的角度重新审视初中化学知识的系统化认识与记忆,引导学生以一定的顺序重组思维中的记忆碎片,在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的同时,使学生学会学习与记忆的方法。
对思维导图的认识
思维导图是世界记忆大师东尼·博赞在1971年提出的,是一种综合运用文字、符号、图片、色彩的图形思维工具。基本形式如图一:
思维导图的基本结构包括中心主题、节点、连线、图像和色彩。思维导图都将围绕中心主题展开,不会偏离中心主题的内容。中心主题分支出节点,节点再分支出子节点,并以此发散,节点不断增加。节点可以是概念、句子或短语等关键词。连线用于连接节点与子节点、中心主题与节点。有时为了更直观、生动形象地表示节点的意义,需要运用图像,可以是实验仪器、化学图像等。根据自己的需要,关键词和连线还可以加上颜色,以便更鲜明、直观地刺激大脑神经。
文献资料显示,许多研究者将思维导图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问题解决、知识结构化、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辅助记忆等方面,都证明了思维导图的有效性。
思维导图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复习是在新课讲授结束后,为消化、巩固知识点,归纳、总结教学内容或矫正学习中的偏差等采取的教学手段。常规的复习课将复习内容按教材的顺序把概念、规律、公式的顺序进行梳理,形式上是在系统复习,实质上仍是照本宣科,把复习课上成了多堂新授课的“压缩”版本。这样的教学中,老师泛泛而谈,无甚新意,学生昏昏欲睡,兴味索然,复习效率极低。因此,如何在复习课中引入新鲜的因素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加强记忆,提供效率,已是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通过思维导图的构造来强化复习,本着“宏观掌控,微观解析”的态度实施思维导图的教学,笔者认为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很好的选择。
其一,宏观掌控——明确思维导图的应用策略。在复习课中,思维导图应用策略如图二:
中考一轮复习时,由于部分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教师可选择某一种物质如NaCl相关内容进行知识整合,思维导图在这里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其二,微观解析——细化思维导图的实施步骤。在具体复习课中,建议可依据如下程序进行操作。课前:教师应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复习内容进行重组,形成思维导图。对学生而言,目标是知识点回顾,通过简单习题的训练帮助学生回忆所需复习的知识点。课中:学生分小组讨论,在确定主题及节点的基础上构造思维导图。教师巡视,给予指导和帮助。分小组进行汇报、展示思维导图,并回答教师、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发现学生的错误概念和错误命题,通过师生的共同指正,以达到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目的。最后,教师展示自制的思维导图,并鼓励学生指出其不足或可修改之处。本环节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将记忆中零碎的知识点系统化、补全,并逐步形成具有个体特点的记忆方式。课后:评价性训练。教师对修改后的思维导图、课后练习进行批改,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学生通过反思作业和思维导图巩固复习内容。
用思维导图辅助化学复习的意义
在化学复习课中引入思维导图,笔者尚处在摸索阶段,未明确设立实验班与对照班,因此并无相关的实验数据,但在引入思维导图后,通过量表及课堂教学,发现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认识有了较大变化。具体问卷调查表见下页,调查对象为两个班学生,共81人。
在实践中,笔者认為在复习课中引入思维导图有以下优点。
一是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导图呈现了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充分发挥了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思维导图中同一层次节点的数目就显示了思维的广度,即发散性。思维导图一个分支的长度就显示了思维的深度,即收敛性。思维导图在教学中赋予思维以灵活性和开放性,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创造性和发散性。因此,复习课中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记笔记、复习和解决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从而提高复习效果。
二是有助于学生可视化思考。学生可用思维导图预习、记笔记、复习、解题等,在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进行可视化的思考,预习时先用笔在书本勾画主要概念,然后在笔记本上列出概念及相互联系,做出初步的思维导图,同时记下不理解的问题。在教师教学和课堂讨论中,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随时用符号、颜色、补充实例等修改和完善思维导图。
三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思维导图最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三个方面:阅读、组织和反思。在学生离开学校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将依靠自主学习摄入大量的知识,阅读、理解、组织和反思这四个步骤就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主要步骤,所以,学生学会思维导图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是对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存在良好的迁移效应。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思维导图的学习策略是一种通用学习策略,适用于各门学科,因此,学生一旦掌握这种学习策略,不仅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其它学科也有促进作用。
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研究的信度与效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在实施思维导图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都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成绩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验证了复习课中引入思维导图的正确性。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思维导图教学的实施仍存在一些问题。
时间问题 由于初三毕业班学生作业很多,平时不能抽出足够的时间来学习并制作思维导图,再加上学生对思维导图的作用认识不足,总认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不大,尤其对成绩的提高持怀疑态度,影响了思维导图的应用。
思维拓展问题 在构造思维导图过程中,往往受到具体格式的限制,导致部分学生思维导图的构造仍处于死记硬背的过程,没有体现出思维导图独特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适用对象问题 也许并不是化学所有内容的复习都适合使用思维导图辅助记忆的,在研究中笔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可能存在牵强附会的情况,反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
平行班问题 由于经验不够丰富及本着对所有学生负责的心态,本次实验未进行平行班比较,所以结果未免感性且缺少实证,难以服众并推广,这在今后的研究中将予以考虑。
总之,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课教学,可以直观地、立体化、可视化地体现知识间的关系;可以使看不见、摸不着、抽象、内在的东西形象地展示出来,便于记忆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把“很厚很厚”的书读得“很薄很薄”,也可以帮助学生把“很薄很薄”的书读得“很厚很厚”,从而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在学生的头脑中折叠或打开来,形成体系,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草桥中学校)
对思维导图的认识
思维导图是世界记忆大师东尼·博赞在1971年提出的,是一种综合运用文字、符号、图片、色彩的图形思维工具。基本形式如图一:
思维导图的基本结构包括中心主题、节点、连线、图像和色彩。思维导图都将围绕中心主题展开,不会偏离中心主题的内容。中心主题分支出节点,节点再分支出子节点,并以此发散,节点不断增加。节点可以是概念、句子或短语等关键词。连线用于连接节点与子节点、中心主题与节点。有时为了更直观、生动形象地表示节点的意义,需要运用图像,可以是实验仪器、化学图像等。根据自己的需要,关键词和连线还可以加上颜色,以便更鲜明、直观地刺激大脑神经。
文献资料显示,许多研究者将思维导图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问题解决、知识结构化、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辅助记忆等方面,都证明了思维导图的有效性。
思维导图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复习是在新课讲授结束后,为消化、巩固知识点,归纳、总结教学内容或矫正学习中的偏差等采取的教学手段。常规的复习课将复习内容按教材的顺序把概念、规律、公式的顺序进行梳理,形式上是在系统复习,实质上仍是照本宣科,把复习课上成了多堂新授课的“压缩”版本。这样的教学中,老师泛泛而谈,无甚新意,学生昏昏欲睡,兴味索然,复习效率极低。因此,如何在复习课中引入新鲜的因素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加强记忆,提供效率,已是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通过思维导图的构造来强化复习,本着“宏观掌控,微观解析”的态度实施思维导图的教学,笔者认为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很好的选择。
其一,宏观掌控——明确思维导图的应用策略。在复习课中,思维导图应用策略如图二:
中考一轮复习时,由于部分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教师可选择某一种物质如NaCl相关内容进行知识整合,思维导图在这里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其二,微观解析——细化思维导图的实施步骤。在具体复习课中,建议可依据如下程序进行操作。课前:教师应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复习内容进行重组,形成思维导图。对学生而言,目标是知识点回顾,通过简单习题的训练帮助学生回忆所需复习的知识点。课中:学生分小组讨论,在确定主题及节点的基础上构造思维导图。教师巡视,给予指导和帮助。分小组进行汇报、展示思维导图,并回答教师、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发现学生的错误概念和错误命题,通过师生的共同指正,以达到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目的。最后,教师展示自制的思维导图,并鼓励学生指出其不足或可修改之处。本环节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将记忆中零碎的知识点系统化、补全,并逐步形成具有个体特点的记忆方式。课后:评价性训练。教师对修改后的思维导图、课后练习进行批改,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学生通过反思作业和思维导图巩固复习内容。
用思维导图辅助化学复习的意义
在化学复习课中引入思维导图,笔者尚处在摸索阶段,未明确设立实验班与对照班,因此并无相关的实验数据,但在引入思维导图后,通过量表及课堂教学,发现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认识有了较大变化。具体问卷调查表见下页,调查对象为两个班学生,共81人。
在实践中,笔者认為在复习课中引入思维导图有以下优点。
一是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导图呈现了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充分发挥了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思维导图中同一层次节点的数目就显示了思维的广度,即发散性。思维导图一个分支的长度就显示了思维的深度,即收敛性。思维导图在教学中赋予思维以灵活性和开放性,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创造性和发散性。因此,复习课中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记笔记、复习和解决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从而提高复习效果。
二是有助于学生可视化思考。学生可用思维导图预习、记笔记、复习、解题等,在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进行可视化的思考,预习时先用笔在书本勾画主要概念,然后在笔记本上列出概念及相互联系,做出初步的思维导图,同时记下不理解的问题。在教师教学和课堂讨论中,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随时用符号、颜色、补充实例等修改和完善思维导图。
三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思维导图最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三个方面:阅读、组织和反思。在学生离开学校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将依靠自主学习摄入大量的知识,阅读、理解、组织和反思这四个步骤就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主要步骤,所以,学生学会思维导图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是对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存在良好的迁移效应。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思维导图的学习策略是一种通用学习策略,适用于各门学科,因此,学生一旦掌握这种学习策略,不仅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其它学科也有促进作用。
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研究的信度与效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在实施思维导图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都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成绩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验证了复习课中引入思维导图的正确性。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思维导图教学的实施仍存在一些问题。
时间问题 由于初三毕业班学生作业很多,平时不能抽出足够的时间来学习并制作思维导图,再加上学生对思维导图的作用认识不足,总认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不大,尤其对成绩的提高持怀疑态度,影响了思维导图的应用。
思维拓展问题 在构造思维导图过程中,往往受到具体格式的限制,导致部分学生思维导图的构造仍处于死记硬背的过程,没有体现出思维导图独特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适用对象问题 也许并不是化学所有内容的复习都适合使用思维导图辅助记忆的,在研究中笔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可能存在牵强附会的情况,反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
平行班问题 由于经验不够丰富及本着对所有学生负责的心态,本次实验未进行平行班比较,所以结果未免感性且缺少实证,难以服众并推广,这在今后的研究中将予以考虑。
总之,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课教学,可以直观地、立体化、可视化地体现知识间的关系;可以使看不见、摸不着、抽象、内在的东西形象地展示出来,便于记忆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把“很厚很厚”的书读得“很薄很薄”,也可以帮助学生把“很薄很薄”的书读得“很厚很厚”,从而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在学生的头脑中折叠或打开来,形成体系,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草桥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