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外宣翻译体系与系统的逐渐全面,政府报告翻译也在各个方面和层次上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本项目旨在理解掌握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基础上,对近十年政府工作报告翻译文本中的专业术语、模糊词与常用成语的翻译策略选择总体变化趋势进行定性研究,找到其与近十年来上层意识形态与政府政策变化中的对应契合点,总结出相应规律,为将来外宣翻译策略变化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便做好创造性转化。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翻译;词汇演变趋势;翻译理论
【Abstra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e gradual and comprehensive translation system and the system of the external propaganda, the government report translation has also undergone rapid changes in various aspects and levels. Therefore, this projec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theory of mastering translation adaptation theory, and conduct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selection of professional terms, fuzzy words and common idioms in the translation of government work reports in the past ten years, and find out the corresponding points in the upper ideology and the changes in government policies, sum up the corresponding law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hoice of futur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o as to make a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Keywords】Translation of Government Work Reports; Vocabulary Evolution Trend; Translation Theory
【作者簡介】闫怡为(1997-),女,天津人,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翻译研究;覃子秋(1998-),女,天津人,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翻译研究;赵启慧(1998-),女,天津人,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本科生,翻译研究;魏玮(1997-),女,天津人,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翻译研究。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成果(TJWW18-005),项目名称:《近十年政府工作报告翻译中的词汇演变分析研究》,项目编码: TJWWI8-005。
一、引论
通读近十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原文及其翻译,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部分专业术语、模糊词和常用成语进行分析。
根据张泽乾对翻泽功能的定义,翻译就是一个基于原文基础再创造的过程,译者通过的想象与创新把原文本由静态变成动态。在作者——译者——读者三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它也可以不断进行创新。
尤其对于此类政治性较强的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译者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学习,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采取更适合的翻译对策。
二、专业术语的翻译
政府工作报告属于政论性文章,涉及党和国家诸多重大方针,其翻译需要客观严谨,忠实度高。而报告中很多充满中国特色的词汇在英语词库中是很缺乏的,需要译者利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准确传递原文的思想和内涵。其中常用方法有:直译法、直译意译结合法,以及意译法,这三种方法的历年使用频率如表1所示:
1.直译法使用先减少后增加。直译法包括保留形式逐字翻译、保留形式 原文释义两种形式。例如:“简政放权”(streamline administration and delegate more power)采取的是保留形式逐字翻译的直译法,而“坚持有法可依” (We must see to it that there are laws to go by.)采取的则是保留形式 原文释义的直译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固定表达的缩略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把中文词汇的具体内涵翻译出来。
三河三湖the Huai, Hai and Liao rivers, Tai, Chao and Dianchi lakes.
一刀切taking a uniform approach to different situations.
“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system of city mayors assum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 “vegetable basket” (non-staple food supply) program.
2.直译意译结合法使用先减少后增加。直译意译结合法,即保留原文的含义,同时又追求结构上的吻合。例如:“推进政务公开、健全监督制度”(promoting transparency in government operations, improving the oversight system)。 3.意译法使用先增多后减少。意译法不拘泥于原文的结构,使用句式以及词性转化等方式,追求意义吻合,功能对等。例如:“计划生育”(family planning)、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成就”(We made China more innovative.)。
4.专业术语翻译的准确程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需注意词义的准确程度,尽量做到贴近源语言的真实内涵。比如对于“依法行政”一词在2008年和2013年的翻译中分别被译为“run the govern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和“conduct administ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两者对“行政”一词的理解是不同的。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所以“run the government”意义上有重复,虽然表达的意思能被人理解,却会造成一定的误解,而“conduct administration”选用了中性词汇,且在英语中有直接对应的表达,更加能令人接受和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另一个例子是“社会保障”。在2008年的报告中被译为“social safety net”,而2013年被译为“social security”。我国对于“社会保障”一词的定义为“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生活困难的公民提供物质保障的制度”,“social safety net”是指国家或其他机构对社会福利各方面的保障,包含范围更大,而相比之下,“social security”的表达则更为精确,突出了经济援助这一要点,所以能让读者或听众更为准确地理解词汇的含义。
5.专业术语翻译的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些词汇的含义也在与时俱进,所以需要根据时代背景具体分析并找到适合的翻译。比如“人才强国战略”一词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译为“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到了2013年,译为“the strategy for making China strong through training competent personnel”,两者在意义上存在很大差别。前者表明通过发展人力资源实现国家的复兴,后者表示通过培养优秀人才使国家强大,就意义上后者更为贴切。就时代背景来看,在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首次被写进党章和党的报告中,2008年是该战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战略之一实施的头一年,这一年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对于人才的需求巨大;2013年国家发展更为迅速,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所以需要更为优秀且专业的人才,因此两个时期赋予人才的含义是有区别的。
三、模糊词的翻译
连淑能先生在《英汉语对比研究》一书中提到 “中国传统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主题思维。”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导致了汉语中产生了大量的主观性修饰语。而西方文化追求自然科学,崇尚真理。他们的语言客观简明,较少使用主观修饰语。为了填补这种文化差异,译者多采用直译、省译和转译的方式,这三种方式的历年使用频率如表2所示:
《政府工作報告》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主要表达方式即为动词前大量使用“双A”修饰语,从而构成“双A 双V”结构。在翻译“双 A”修饰语,尤其是主观性动词修饰语时,采取异化策略的情况较多。同时,在英译文中保留大量的主观修饰语,能够展现中国发展的强劲势头及决心,并提升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2009年到2018年十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词汇统计,得出十个出现频率高的“双 A”修饰语,见表3:
《政府工作报告》中动词前“双 A” 修饰语具有主观性、积极性和准确性三个特点,这是由汉语的构词造成的,也符合我国政论文信息传递以及感情传达的需要,更深层次的原因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和汉语思维。
1.直译法整体先增多后减少。直译法包括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例如:“加快完善”(quickly improve)、“积极参与”(actively participate)、“全面贯彻”(implement fully)以及“有效缓解”(effectively address)。
此外,将动词修饰语直译为副词也是一种处理方法。
如:将动词修饰语“加快”直译为副词“quickly”。
“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2010)
(We will uphold the basic rural operation system; quickly improve relevant laws,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在句中,“加快完善”译成了“quickly improve”,属于直译范畴,原因是中英文结构完全对等。
除此之外,“quickly”的比较级还常与 “move”、“act”等动词连用,即“move/act/ work more quickly /faster/forward to V”,目的是强调这一动作力度。如:
“加快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2017)
(We should move faster to establish robust long-term mechanisms.)
2.省译法整体先增多后减少。有时汉语会有很多结构相似的并列分句,此时可以省略相同的部分,只列举不同之处。例如:“对执法不力、姑息纵容的,必须严肃追究;对空气质量恶化、应对不力的,必须严格问责”此时,两个短语均译为be held fully accountable. 还有的词其、含义在语境中已经暗含,此时再翻译会显得累赘。例如:“积极主动扩大”(actively expanding)以及“深入推进改革”(deepen reforms).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常进行语义合并。如: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2017) We sped up efforts to promote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以上各句中“加快推进”均进行了语义上的合并,译为“accelerate”,具体化意思较为宽泛的概念,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3.转译法整体先减少后增多。转译包括词性的转化、语态的转化以及句式的转化等形式。例如:“全力支持”(give full support to)、“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The competence of public servants will be strengthened.)以及“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There was further improvement in housing conditions.)
“加快”一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多修饰具象动词。副词“加快”,即“使…加快”有明显的动作倾向,因此便有了不同的翻译策略选择,可以直译为副词“quickly”,也可以做词性转换,即 “accelerate N”。
如:加快结构调整。
accelerate structural adjustments. (2017)
加快培育文化产业。(2017)
We will speed up our work to develop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strengthen regulation over cultural markets.
加快新舊发展动能接续转换。(2018)
We have sped up the replacement of old growth drivers.
以上三个句子中“加快 V”的翻译大多译为“accelerate N”,都采用了词性转换的方法,还有为避免重复使用“accelerate”而译为“speed up N”。将谓语动词转换成其相对应的名词形式,这种词性转换的方法较符合英语喜爱使用静态名词的习惯,副词译为动词,既避免了副词的过度使用,又使得译文在表达方面更加地道易懂,同时也突出体现了国家工作的力度和决心。
经统计,《政府工作报告》中动词前修饰语“加快”的翻译中,70%采取了词义转换的方法,其中包括少量语义合并;只有30%使用了直译或是半直译方法进行处理,这种策略的选择较好地解决了英汉语言表达的差异,使得《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信息得到更有效的传达。
4.模糊词翻译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建设”一词在每年的工作报告中都是高频词汇,但是它在不同的搭配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作为虚词出现时与词组作为整体翻译,作为实词时需要根据语境翻译,所以不能机械地认为只能翻译为build或是construct,具体示例如下: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socialist modernization (虚词)。
民主法制建设 enhance democracy and the legal system (实词)。
政府自身建设government self-improvement (实词)。
加强廉政建设strengthen efforts to ensure clean government (虚词)。
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建设work on the ten major energy conservation projects (实词)。
四、常用成语中的动词和动词性短语的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体。翻译不是简单纯粹的文字转义或转码过程,它是兼顾原文和译文文化背景的有生命的转化过程。究其本质,翻译是一种文化移植过程。而汉语中的成语和英语中的习语源自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具有很大的非同一性。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常用成语,译者常采用直译法、意译法以及省译法,这三种方法的历年使用频率如表4所示:
1.直译法整体先增加后减少。政府工作报告常用的四字成语中,有大部分成语意义浅显,根据每个字顾名思义便可知晓其含义,没有太多特定的历史典故或者特定场景,只是在用法和搭配上有较为固定的规律。比如“攻坚克难”(work to overcome obstacles)、“趋利避害”(seek benefit and avoid harm)、“举世瞩目”(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the world)等。
2.意译法整体先减少后增加。很多常用成语源自历史典故或者寓言故事,人们在长期的使用中,逐渐淡化其字面含义,而着重使用其引申含义或者比喻意义。为了让西方民族理解,此类成语多采用意译法。比如“审时度势”(properly seize up situations)、“万众一心”(unite as one)、“坚定不移”(unswervingly)、 “千方百计”(do everything possible)等。
3.省译法整体保持稳定。在极少数情况下,当上下文语境已经包含某成语的含义时,译者为了避免重复,会选择省去该成语的翻译。例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keep to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以及“使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supply-side reform and demand-side regulation reinforce each other)。
并且,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持续上升,我们可以从译者的翻译方法选择中看出我们不断增长的文化实力和不断提升的民族自信。
五、结论
在翻译一些极具特色的词汇时,历年译者根据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增译、补全、注释等方式来满足自身翻译生态环境的需求,利用各种翻译方式和技巧,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原文的精神风貌。在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方面,越来越注重功能对等以及文化对等。同时,译者应该积极发展自己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为正确并准确理解原文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宝发,刘歆.常用词汇的专业术语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6 (1):60-61 46.
[2]白鑫.论中国特色用语的英译策略——以2012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翻译为例[D].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
[3]刘晓晨,徐宁.关于《政府工作报告》中动词前双音节修饰语的翻译及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5-118.
[4]姜丽.1954-200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高频“双A 双V”偏正搭配的统计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39-144.
[5]刘增美.跨文化视角下的英语习语与汉语成语翻译[J].中国成人教育,2007(22):169-170.
[6]徐佳.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会议论文集[A].汉译英时政语篇中的动词名词化[D].厦门:厦门大学外文学院,2006:364-369.
[7]包彩霞.“动态”与“静态”——谈汉译英中汉语动词的处理[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17-24 32.
[8]李际平.汉译英名词化动词短语的类型与构造[J].中国科技翻译, 2001(3):10-14.
[9]杨军娥.汉语成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J].丽水学院学报, 2007(6):29-31 97.
[10]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 92.
[11]曾贤.政府工作报告中四字词语的翻译对策——以运城市政府工作报告为例的翻译实践报告[D].山西师范大学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5.
[12]贾云鹏.汉语四字成语翻译中的文化补偿与缺失[J].语文建设, 2015(9):65-66.
[1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0.
[14]冯胜利.汉语书面用语初编[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6.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翻译;词汇演变趋势;翻译理论
【Abstra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e gradual and comprehensive translation system and the system of the external propaganda, the government report translation has also undergone rapid changes in various aspects and levels. Therefore, this projec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theory of mastering translation adaptation theory, and conduct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selection of professional terms, fuzzy words and common idioms in the translation of government work reports in the past ten years, and find out the corresponding points in the upper ideology and the changes in government policies, sum up the corresponding law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hoice of futur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o as to make a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Keywords】Translation of Government Work Reports; Vocabulary Evolution Trend; Translation Theory
【作者簡介】闫怡为(1997-),女,天津人,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翻译研究;覃子秋(1998-),女,天津人,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翻译研究;赵启慧(1998-),女,天津人,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本科生,翻译研究;魏玮(1997-),女,天津人,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翻译研究。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成果(TJWW18-005),项目名称:《近十年政府工作报告翻译中的词汇演变分析研究》,项目编码: TJWWI8-005。
一、引论
通读近十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原文及其翻译,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部分专业术语、模糊词和常用成语进行分析。
根据张泽乾对翻泽功能的定义,翻译就是一个基于原文基础再创造的过程,译者通过的想象与创新把原文本由静态变成动态。在作者——译者——读者三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它也可以不断进行创新。
尤其对于此类政治性较强的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译者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学习,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采取更适合的翻译对策。
二、专业术语的翻译
政府工作报告属于政论性文章,涉及党和国家诸多重大方针,其翻译需要客观严谨,忠实度高。而报告中很多充满中国特色的词汇在英语词库中是很缺乏的,需要译者利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准确传递原文的思想和内涵。其中常用方法有:直译法、直译意译结合法,以及意译法,这三种方法的历年使用频率如表1所示:
1.直译法使用先减少后增加。直译法包括保留形式逐字翻译、保留形式 原文释义两种形式。例如:“简政放权”(streamline administration and delegate more power)采取的是保留形式逐字翻译的直译法,而“坚持有法可依” (We must see to it that there are laws to go by.)采取的则是保留形式 原文释义的直译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固定表达的缩略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把中文词汇的具体内涵翻译出来。
三河三湖the Huai, Hai and Liao rivers, Tai, Chao and Dianchi lakes.
一刀切taking a uniform approach to different situations.
“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system of city mayors assum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 “vegetable basket” (non-staple food supply) program.
2.直译意译结合法使用先减少后增加。直译意译结合法,即保留原文的含义,同时又追求结构上的吻合。例如:“推进政务公开、健全监督制度”(promoting transparency in government operations, improving the oversight system)。 3.意译法使用先增多后减少。意译法不拘泥于原文的结构,使用句式以及词性转化等方式,追求意义吻合,功能对等。例如:“计划生育”(family planning)、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成就”(We made China more innovative.)。
4.专业术语翻译的准确程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需注意词义的准确程度,尽量做到贴近源语言的真实内涵。比如对于“依法行政”一词在2008年和2013年的翻译中分别被译为“run the govern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和“conduct administ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两者对“行政”一词的理解是不同的。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所以“run the government”意义上有重复,虽然表达的意思能被人理解,却会造成一定的误解,而“conduct administration”选用了中性词汇,且在英语中有直接对应的表达,更加能令人接受和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另一个例子是“社会保障”。在2008年的报告中被译为“social safety net”,而2013年被译为“social security”。我国对于“社会保障”一词的定义为“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生活困难的公民提供物质保障的制度”,“social safety net”是指国家或其他机构对社会福利各方面的保障,包含范围更大,而相比之下,“social security”的表达则更为精确,突出了经济援助这一要点,所以能让读者或听众更为准确地理解词汇的含义。
5.专业术语翻译的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些词汇的含义也在与时俱进,所以需要根据时代背景具体分析并找到适合的翻译。比如“人才强国战略”一词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译为“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到了2013年,译为“the strategy for making China strong through training competent personnel”,两者在意义上存在很大差别。前者表明通过发展人力资源实现国家的复兴,后者表示通过培养优秀人才使国家强大,就意义上后者更为贴切。就时代背景来看,在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首次被写进党章和党的报告中,2008年是该战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战略之一实施的头一年,这一年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对于人才的需求巨大;2013年国家发展更为迅速,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所以需要更为优秀且专业的人才,因此两个时期赋予人才的含义是有区别的。
三、模糊词的翻译
连淑能先生在《英汉语对比研究》一书中提到 “中国传统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主题思维。”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导致了汉语中产生了大量的主观性修饰语。而西方文化追求自然科学,崇尚真理。他们的语言客观简明,较少使用主观修饰语。为了填补这种文化差异,译者多采用直译、省译和转译的方式,这三种方式的历年使用频率如表2所示:
《政府工作報告》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主要表达方式即为动词前大量使用“双A”修饰语,从而构成“双A 双V”结构。在翻译“双 A”修饰语,尤其是主观性动词修饰语时,采取异化策略的情况较多。同时,在英译文中保留大量的主观修饰语,能够展现中国发展的强劲势头及决心,并提升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2009年到2018年十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词汇统计,得出十个出现频率高的“双 A”修饰语,见表3:
《政府工作报告》中动词前“双 A” 修饰语具有主观性、积极性和准确性三个特点,这是由汉语的构词造成的,也符合我国政论文信息传递以及感情传达的需要,更深层次的原因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和汉语思维。
1.直译法整体先增多后减少。直译法包括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例如:“加快完善”(quickly improve)、“积极参与”(actively participate)、“全面贯彻”(implement fully)以及“有效缓解”(effectively address)。
此外,将动词修饰语直译为副词也是一种处理方法。
如:将动词修饰语“加快”直译为副词“quickly”。
“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2010)
(We will uphold the basic rural operation system; quickly improve relevant laws,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在句中,“加快完善”译成了“quickly improve”,属于直译范畴,原因是中英文结构完全对等。
除此之外,“quickly”的比较级还常与 “move”、“act”等动词连用,即“move/act/ work more quickly /faster/forward to V”,目的是强调这一动作力度。如:
“加快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2017)
(We should move faster to establish robust long-term mechanisms.)
2.省译法整体先增多后减少。有时汉语会有很多结构相似的并列分句,此时可以省略相同的部分,只列举不同之处。例如:“对执法不力、姑息纵容的,必须严肃追究;对空气质量恶化、应对不力的,必须严格问责”此时,两个短语均译为be held fully accountable. 还有的词其、含义在语境中已经暗含,此时再翻译会显得累赘。例如:“积极主动扩大”(actively expanding)以及“深入推进改革”(deepen reforms).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常进行语义合并。如: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2017) We sped up efforts to promote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以上各句中“加快推进”均进行了语义上的合并,译为“accelerate”,具体化意思较为宽泛的概念,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3.转译法整体先减少后增多。转译包括词性的转化、语态的转化以及句式的转化等形式。例如:“全力支持”(give full support to)、“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The competence of public servants will be strengthened.)以及“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There was further improvement in housing conditions.)
“加快”一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多修饰具象动词。副词“加快”,即“使…加快”有明显的动作倾向,因此便有了不同的翻译策略选择,可以直译为副词“quickly”,也可以做词性转换,即 “accelerate N”。
如:加快结构调整。
accelerate structural adjustments. (2017)
加快培育文化产业。(2017)
We will speed up our work to develop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strengthen regulation over cultural markets.
加快新舊发展动能接续转换。(2018)
We have sped up the replacement of old growth drivers.
以上三个句子中“加快 V”的翻译大多译为“accelerate N”,都采用了词性转换的方法,还有为避免重复使用“accelerate”而译为“speed up N”。将谓语动词转换成其相对应的名词形式,这种词性转换的方法较符合英语喜爱使用静态名词的习惯,副词译为动词,既避免了副词的过度使用,又使得译文在表达方面更加地道易懂,同时也突出体现了国家工作的力度和决心。
经统计,《政府工作报告》中动词前修饰语“加快”的翻译中,70%采取了词义转换的方法,其中包括少量语义合并;只有30%使用了直译或是半直译方法进行处理,这种策略的选择较好地解决了英汉语言表达的差异,使得《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信息得到更有效的传达。
4.模糊词翻译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建设”一词在每年的工作报告中都是高频词汇,但是它在不同的搭配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作为虚词出现时与词组作为整体翻译,作为实词时需要根据语境翻译,所以不能机械地认为只能翻译为build或是construct,具体示例如下: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socialist modernization (虚词)。
民主法制建设 enhance democracy and the legal system (实词)。
政府自身建设government self-improvement (实词)。
加强廉政建设strengthen efforts to ensure clean government (虚词)。
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建设work on the ten major energy conservation projects (实词)。
四、常用成语中的动词和动词性短语的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体。翻译不是简单纯粹的文字转义或转码过程,它是兼顾原文和译文文化背景的有生命的转化过程。究其本质,翻译是一种文化移植过程。而汉语中的成语和英语中的习语源自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具有很大的非同一性。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常用成语,译者常采用直译法、意译法以及省译法,这三种方法的历年使用频率如表4所示:
1.直译法整体先增加后减少。政府工作报告常用的四字成语中,有大部分成语意义浅显,根据每个字顾名思义便可知晓其含义,没有太多特定的历史典故或者特定场景,只是在用法和搭配上有较为固定的规律。比如“攻坚克难”(work to overcome obstacles)、“趋利避害”(seek benefit and avoid harm)、“举世瞩目”(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the world)等。
2.意译法整体先减少后增加。很多常用成语源自历史典故或者寓言故事,人们在长期的使用中,逐渐淡化其字面含义,而着重使用其引申含义或者比喻意义。为了让西方民族理解,此类成语多采用意译法。比如“审时度势”(properly seize up situations)、“万众一心”(unite as one)、“坚定不移”(unswervingly)、 “千方百计”(do everything possible)等。
3.省译法整体保持稳定。在极少数情况下,当上下文语境已经包含某成语的含义时,译者为了避免重复,会选择省去该成语的翻译。例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keep to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以及“使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supply-side reform and demand-side regulation reinforce each other)。
并且,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持续上升,我们可以从译者的翻译方法选择中看出我们不断增长的文化实力和不断提升的民族自信。
五、结论
在翻译一些极具特色的词汇时,历年译者根据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增译、补全、注释等方式来满足自身翻译生态环境的需求,利用各种翻译方式和技巧,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原文的精神风貌。在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方面,越来越注重功能对等以及文化对等。同时,译者应该积极发展自己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为正确并准确理解原文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宝发,刘歆.常用词汇的专业术语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6 (1):60-61 46.
[2]白鑫.论中国特色用语的英译策略——以2012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翻译为例[D].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
[3]刘晓晨,徐宁.关于《政府工作报告》中动词前双音节修饰语的翻译及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5-118.
[4]姜丽.1954-200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高频“双A 双V”偏正搭配的统计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39-144.
[5]刘增美.跨文化视角下的英语习语与汉语成语翻译[J].中国成人教育,2007(22):169-170.
[6]徐佳.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会议论文集[A].汉译英时政语篇中的动词名词化[D].厦门:厦门大学外文学院,2006:364-369.
[7]包彩霞.“动态”与“静态”——谈汉译英中汉语动词的处理[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17-24 32.
[8]李际平.汉译英名词化动词短语的类型与构造[J].中国科技翻译, 2001(3):10-14.
[9]杨军娥.汉语成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J].丽水学院学报, 2007(6):29-31 97.
[10]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 92.
[11]曾贤.政府工作报告中四字词语的翻译对策——以运城市政府工作报告为例的翻译实践报告[D].山西师范大学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5.
[12]贾云鹏.汉语四字成语翻译中的文化补偿与缺失[J].语文建设, 2015(9):65-66.
[1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0.
[14]冯胜利.汉语书面用语初编[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