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来源 :生态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l1983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为活动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汞污染,汞的致癌性、致畸性和诱变性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长江经济带高度集聚的工业发展和人口密度,使得长江流域接纳了大量的化工、钢铁、炼油等工矿废气、废水和生活污水等,流域内的汞污染严重,亟需关注。为了解目前长江流域的汞污染及研究现状,本文归纳总结了近年来有关长江流域重金属汞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相关成果,分别从大气、水、沉积物、水生生物、土壤以及植物各个环境介质展开了论述,包括各区域介质中汞的浓度、形态、分布、污染来源等方面。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非传统汞同位素在长江流域的
其他文献
高中生物学的学科美育和思政教育在教育目标、方式和结果中有重合之处,从中提炼出学科美育成就思政教育的两个思维视角,即学科美育的教育过程同步实现学科思政教育、学科美育的教育结果是学科思政教育的基础。教学设计阶段通过教育目标设计系统化、教育过程感性化、学生的深度体验、开放的学习评价四个策略为学科美育成就思政教育做准备。
2017年4月至2019年10月,利用红外相机在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野生动物调查工作。共在152个位点上布设了红外相机,累积30,792个相机日,共获得独立照片6,316张。共鉴定出野生动物105种,包括27种兽类(隶属于4目13科)和78种鸟类(隶属于5目20科)。其中,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7种,分别是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四川羚牛(Bud
本文以“遗传信息的转录”一节为例,尝试将“课程思政”融入高中生物科学史的课堂教学。通过分析本节内容相应科学史中的思政元素并进行应用,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继承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质疑的科学品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技兴国的责任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