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教学应把握好“度”与“导”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l0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度”的把握
  实验教学中的“度”是指教学尺度,讲究的是适度,追求的是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把握教学、调控教学。生物教学中的“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知识铺垫应具有“高效度”
  每次做实验前,教师都应帮助学生复习与实验有关的基础知识,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这里的复习,应遵循平中见奇、快速切入的原则,直接触及实验的实际需要。如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前,教师应帮助学生复习有关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变化的情况,让学生先大致了解要研究的对象,以便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2.实验教学的导入应具有“吸引力”
  教师应巧设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营造积极探索的学习氛围。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开始前,教师可以先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提问:“为什么要选取新鲜的菠菜叶?叶绿体中含有哪些色素?哪种色素扩散速度最快,哪种最慢?”短短的几个问题立即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做实验当中。
  3.实验教学的过程要具有“参与力”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应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主动参与实验的探究活动。如在“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的实验教学安排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外窗台上的花,研究花的整体变化趋势与光照的关系,并让学生总结和归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实验完成后,教师还可以就实验现象及操作程序提出疑问,并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和回答,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4.实验教学的课后小结应具有“概括性”
  实验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后小结,因为课后小结是对整节课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提纲挈领地展现实验的过程及结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导的把握
  “导”是控制整个实验教学的“遥控器”,正如“施教之法,贵在启导”这句话说的那样,实验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都应在教师施“导”的操作下进行。生物教学中的“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学生出现“厌学”时,应着手“诱导”
  有的实验内容枯燥乏味,过程复杂多变,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适时进行诱导。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及分离”的实验中,由于研磨、过滤、剪纸条、画线等操作步骤繁琐,一些药品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再加上实验操作复杂,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于是笔者先从实验方法、实验技巧等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操作要点,从而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实验的成功能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变“厌学”为“乐学”,进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2.当学生感到“难学”时,应及时“疏导”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思维受阻或出现偏差等情况。此时,教师应就疑解答、化难为易,从而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难关。如在教学“显微镜使用”实验中的物像寻找、“玻片制作”实验中气泡的产生、“观察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中温度的控制等难点时,教师应着力做好“疏导”工作,抓住要点,变“难学”为“易学”,促进整个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3.当学生“死学”时,应给予“引导”
  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只会机械地“照方抓药”,由于对现象的观察不详细,对结果的分析不透彻,所以始终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对此,教师应根据实验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实验进程有机地划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新知、总结规律,从而获得真知,变“死学”为“活学”。
  4.当学生认为“学会”后,应适时“指导”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巧,或学会了有关操作技能后,教师应从思维方法和心智技能上给予指导,提醒学生不要满足于现状,而应大胆设想与创新,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
  (作者单位: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蒙古族中学)
其他文献
近年来,对江西士绅阶层的研究着眼于士绅阶层在社会及历史大时代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并形成了许多论著和成果。  一、江西士绅与地方社会文化事业研究  在《清代江西宾兴组织探析》及《科举会社组织与社会权势的转移——以晚清至民国江西南康宾兴会为例的分析》这两篇文章中,杨品优从嘉庆、道光年间大量兴起的由士绅主导的宾兴组织入手,揭示出中国基层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地方社会权利的博弈;邓爱红的《明清江西新建县在北京的
[摘 要] 作为奥巴马教育政策过渡团队的引领人,哈蒙德教授从独特的视角出发,阐述奥巴马总统对每个孩子的教育都承担共同责任的承诺,并对新政府教育改革计划所遵循的原则和信条进行分析。哈蒙德教授认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特别强调提升教师素质和吸引优秀教师的立法的重要性。最后,哈蒙德教授还展望了美国教育的未来。  [关键词] 教学质量;教育政纲框架;学习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 G40-011.8 [
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提问设计得不当,则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尴尬,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而要做到课堂提问有效,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营造宽松气氛,抓住每个提问点  提问的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应面带微笑,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平等地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
虽然笔者曾经有幸聆听了徐显明教授的“人权理念”讲座,但对人权的研究始终非我所长,可能是因为缺乏一种悲天悯人的大关怀吧。所以,《我们时代的人权》其开卷之机也并非学术,只是这本书的时评色彩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特别是《一个乡下人在城里的人权际遇》一文,让我看到了论文行文的另一种可能。  论文的主人公是“90后的德才”,是的,我没有搞错,这是我看到的第一篇有主人公的法学论文。“德才”是“东莞打工仔林崇喜”
近年来,乐视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早已从一个单纯的会员付费网站变成了战略布局出色的公司,进军影视、汽车、体育、电视等各个领域。2015年,乐视又推出了三款超级手机:乐1、乐1Pro、乐Max,引领手机行业进入硬件免费时代。没想到,这种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营销并没有讨好大众,反而招来骂声一片。  网友们纷纷质疑乐视手机,说好的无边框是否真的已经实现?发布会上说乐视要干掉苹果,有没有这个实力?那么多的明星
《周易》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德,是社会人共同制订并遵守的契约,它负载着人的尊严,故厚德载物。如果只盯住目标而不择手段,就会出现信任背离现象,这叫德不配位。  自古就有“德者,福之基也”的说法,强调道德是人类幸福的基础所在。“德者,得也”。得什么呢?一谓“得道”,一谓“得到”。所谓“得道”,就是“得道于心,外施于行”,把握人类和谐发展的伦理规律及其要求,铭记于心,并使行
摘要:“90后”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社会急剧变革时期,这注定了他们身上会呈现出很多个性特征。对此,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思想行为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回归生活  一、“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  “90后”大学生的成长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急剧变革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最剧烈、科技进步最迅速、人的
叶澜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求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生成的意外更彰显出课堂的生命力,演绎出“不可预约的精彩”。  一、精心预设,积蓄生成  1.巧留空白,启迪思维  如在突破“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这一教学难点时,笔者就利用教材中的“相关链接”,设置了以下四个小环节:①让学生自主感悟古代墨子与学
近年来,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研究受到了基础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许多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基层学校主动学习和积极实践情感教育。基于此,70岁的朱教授再次扛起重担,主持了特别针对当前基础教育特点的“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项目的落实途径之一就是建立种子学校、遴选种子教师,再进一步在全国各地开展实验和推广。基于该项目,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申报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普通中学情感德育的
当前,关于爱,一个最令人头疼或费解的问题是:为什么“爱”的付出并没有“换来”爱的回报?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这道题我都讲了8遍了,还不会,我真没办法了!”“瞅你们考的这点分,对得起我吗?”甚至,学校曾辑录的教师忌语中其实很多也是在这样的无奈下的一种渲泄,进而出言不慎。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教师自认为是爱学生的,而学生却不大认同。看来,我们需要反思,给予孩子的“爱”究竟是怎样的“爱”?什么是教师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