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是各个民族屹立于世界前列的重要条件,本文将以人才选用的基本理念作为出发点,结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组织会议上所提出的“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原则来探讨我国现阶段人才选用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人才 理念 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
中图分类号:G96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石和先决条件,用人是为政之本、治国之本、安民之本,而用人的关键在于选人。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者,都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杰出人才在不同的领域均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或治国安邦平定天下,或解救人民于危难中挽救民族于危难之时,或辅助君主创建开明盛世创建丰功伟绩,他们是历史的功臣更是后世之人在选人用人方面学习的楷模。
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以及共产党人一直以来也非常重视人才问题,并在实践中认识到人才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基石,是我们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70多年前,当我们党还在延安之时,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这为党的干部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更为我们选人用人確立了基本标准。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局势变化莫测,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特别是在这次史无前例的全球化经济大危机之后,百业待兴,各个国家、各个行业重装上阵希望可以获得新的更多的发展机遇,基于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各个行业的竞争,欲求得发展就必须要握有竞争的重要砝码。一如我们所知,当今社会的竞争,实质是对于人才资源占有量的竞争,只有充分的占有人才资源,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中脱颖而出奋发向上,才能够一路领先成为时代的领跑者。
当今社会,无论是在公共部门还是在私有企业,人才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在2003年的人才会议上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其开篇第一段话就明确指出了“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不仅奠定了现阶段我国人才战略的基本格调,也彰显了在新的关键的历史时刻我们应当如何来看待人才问题,更显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人才问题的重视。
1 才德之辩
人才,可以简单的解释为“有才的人”,而其主要的内容也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人”,第二是“才”,故而在面对谈论人才问题时,我们至少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讲解,否则就不能够真正的了解人才的根本内涵。从“人才”的词语组合上看,是先有“人”再有“才”,这样才能够成为“人才”,这也告诉了我们,先做人、再成才,同样的道理,在选择人才的时候也应该先选人、后选才。因而,我们在选人用人之时要正确的选择最合适的“人”,而后取其“才”为我所用。这可以成为对于“人才”的初步理解,也可以作为我们选用人才的基本出发点。
人才中“人”的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做人态度,具体来说就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应该具有的基本要求,也可以说是指这个人的内在修养、道德品质、理想信念与思想作风等,总结一个字那就是“德”。人才中的“才”指的是一个人的基本技能,总的来说就是这个人的硬件指标,也就是才干、才能或者是在其所属领域内的技术熟练程度等,其核心内容是指该人的业务水平。才与德是一个人才所具备的两个基本方面,有才无德难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反而容易被别人所利用以至于误国误民,有德无才虽然在工作与生活中不会出现太大的纰漏但只会平庸的度过一生碌碌无为,因而在人才选用之时以德为先还是以才为首,这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话题。
纵观历史,各时期的人才选用观念不尽相同,有人将“才”放在第一位,也有人将“人”放在第一位,当然这里讲的人是指一个人之所以为人而所应当具有的基本品质而不是讲人与人之间的裙带关系。但究竟选人还是选才,这看起来似乎不是一个值得谈论的问题,因为没有人愿意去用一个平庸无为之人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有所求的目的当然在于要有所得,而真正想得到的就是“才”,无才之人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更不能带来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将“才”放在首位无可厚非。这样的选择无所谓对与错,因为目标的不同往往造就行为的不同。乾隆皇帝选择和珅,其原因不会仅仅是民间传说中的那么简单,据史料佐证,和珅会汉、满、藏、蒙、回等六种语言,打理财政无一疏漏,但结果是什么呢?因此,在人才选用的关键时刻,我们要首先处理好“人”与“才”的关系,明确哪一个才是我们第一位需求的。这与民间的一句俗语积极符合,“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和珅就是我们已经看到过的“毒品”,否则也不会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类的话语。
关于才与德的关系,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周纪一》中有段话阐述的较为贴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换句话来说就是德与才作为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两个方面,不可同日而论,两者比较,德为导向,才是基础;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人才应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也是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选人用人的重要理念。
2 阐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胡锦涛同志在前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一重要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国家发展趋势上来讲,它是党和国家选用干部的基本出发点,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从一般单位的用人思路来说,它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必备良药,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必然选择。
从哲学意义上讲,“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两点论的基本论述。两点论和重点论均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两点论是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事物的主要矛盾,又要看到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能偏废、缺一不可。重点论是指在研究事物的发展进程时,要把握它的主要矛盾,把握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不能把两者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主次。重点论与两点论是相统一,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以重点论为补充,即在坚持两点论的前提下,坚持重点论。以两点论和重点论为指导,才与德是作为人才的两个重要方面,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就是要辩证的看待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要始终做到既要重视才又要重视德,且以德为主导。
一个人虽有德而才不足,即便是很难取得短期之效益,但通过各种的学习培训与实践锻炼他还是可以有所得的;相反,有才无德之人即便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硕大的成就,但其自身的负面作用也往往与之剧增,能力越大误国误民的几率就越大,产生的危害也越大。故而,有才无德是“毒品”,有德无才是“次品”,唯有德才兼备才是“正品”。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科学的概括了新形势下选人用人的基本条件,它不仅是我党在干部选拔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更是各行各业在选用人员时应该遵循的基本标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强调了德与才两者的结合缺一不可,是选用人才时应该把握的两个基本出发点,两者互为补充构成了一个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才”的基本构成,但同时又点明了德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在选用人才之时要坚持以德为前提、以德为基础、以德为先决条件。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这是北宋司马光写在《资治通鉴》《才德论》中的一段话。其实,司马光这段话的意思不难理解,也很容易就看出来其中的内涵,他是在告诫我们,选人用人之时应当以德为先,是故选人用人之时应以“圣人”“君子”为先,而在两者皆不能得时,宁愿选择“愚人”也不用“小人”。古时“小人”与现代意义上的“小人”大概相同,都是指代那些品德低下、道德败坏之人,而这种人往往极具才干,在某一行业内处于翘首之列,但是不可否认往往也是这种人的存在使得一些企业从辉煌走向了没落,更有甚者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一个国家的毁灭。因而,不论是在国家选用干部还是企业选用人才之时都应当切实遵循和贯彻胡锦涛同志所提出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这不仅是是我国人才战略思想的重要展现,更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重要基石。
3 结语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国现阶段人才选用的主要方针,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德,体现了个人的内涵修养、影射了国家民族所应当具备的文明程度与人文精神;才,展示个人的智能竞技能力、展现了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在选人用人的理念上的矛盾集中体现在“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这一敏感话题。
选好人、用好人,是每个领导者的重要责任。对于企业来讲,德才兼备、品德优良的员工则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创造出更大的剩余价值,这对于企业的良性发展也是极具促进作用的;对于国家公共部门来说,如果能够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来选择使用人才的话,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公信度与群众满意度,还可以完善国家的公共体制,消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国家机构的透明度,真正的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晋红,陈云.德才兼备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1.
[2]张虹.选拔任用干部应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2.
[3]熊晓东.坚持德才兼备标准,提高干部选拔质量[J].三峡党建,2007(增刊).
[4]仲祖文.选拔干部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J].新长征,2008.5.
[5]王永明.百行德為首,德为官之魂[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6]李艳玲.德才兼备、以德为先[J].中华魂.
[7]昆峰.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J].党的文献,2010.1.
[8]方堃.解读“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J].党政干部论坛,2010.1.
[9]李永春.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J].组工论坛,2010.1.
关键词人才 理念 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
中图分类号:G96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石和先决条件,用人是为政之本、治国之本、安民之本,而用人的关键在于选人。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者,都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杰出人才在不同的领域均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或治国安邦平定天下,或解救人民于危难中挽救民族于危难之时,或辅助君主创建开明盛世创建丰功伟绩,他们是历史的功臣更是后世之人在选人用人方面学习的楷模。
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以及共产党人一直以来也非常重视人才问题,并在实践中认识到人才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基石,是我们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70多年前,当我们党还在延安之时,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这为党的干部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更为我们选人用人確立了基本标准。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局势变化莫测,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特别是在这次史无前例的全球化经济大危机之后,百业待兴,各个国家、各个行业重装上阵希望可以获得新的更多的发展机遇,基于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各个行业的竞争,欲求得发展就必须要握有竞争的重要砝码。一如我们所知,当今社会的竞争,实质是对于人才资源占有量的竞争,只有充分的占有人才资源,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中脱颖而出奋发向上,才能够一路领先成为时代的领跑者。
当今社会,无论是在公共部门还是在私有企业,人才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在2003年的人才会议上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其开篇第一段话就明确指出了“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不仅奠定了现阶段我国人才战略的基本格调,也彰显了在新的关键的历史时刻我们应当如何来看待人才问题,更显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人才问题的重视。
1 才德之辩
人才,可以简单的解释为“有才的人”,而其主要的内容也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人”,第二是“才”,故而在面对谈论人才问题时,我们至少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讲解,否则就不能够真正的了解人才的根本内涵。从“人才”的词语组合上看,是先有“人”再有“才”,这样才能够成为“人才”,这也告诉了我们,先做人、再成才,同样的道理,在选择人才的时候也应该先选人、后选才。因而,我们在选人用人之时要正确的选择最合适的“人”,而后取其“才”为我所用。这可以成为对于“人才”的初步理解,也可以作为我们选用人才的基本出发点。
人才中“人”的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做人态度,具体来说就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应该具有的基本要求,也可以说是指这个人的内在修养、道德品质、理想信念与思想作风等,总结一个字那就是“德”。人才中的“才”指的是一个人的基本技能,总的来说就是这个人的硬件指标,也就是才干、才能或者是在其所属领域内的技术熟练程度等,其核心内容是指该人的业务水平。才与德是一个人才所具备的两个基本方面,有才无德难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反而容易被别人所利用以至于误国误民,有德无才虽然在工作与生活中不会出现太大的纰漏但只会平庸的度过一生碌碌无为,因而在人才选用之时以德为先还是以才为首,这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话题。
纵观历史,各时期的人才选用观念不尽相同,有人将“才”放在第一位,也有人将“人”放在第一位,当然这里讲的人是指一个人之所以为人而所应当具有的基本品质而不是讲人与人之间的裙带关系。但究竟选人还是选才,这看起来似乎不是一个值得谈论的问题,因为没有人愿意去用一个平庸无为之人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有所求的目的当然在于要有所得,而真正想得到的就是“才”,无才之人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更不能带来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将“才”放在首位无可厚非。这样的选择无所谓对与错,因为目标的不同往往造就行为的不同。乾隆皇帝选择和珅,其原因不会仅仅是民间传说中的那么简单,据史料佐证,和珅会汉、满、藏、蒙、回等六种语言,打理财政无一疏漏,但结果是什么呢?因此,在人才选用的关键时刻,我们要首先处理好“人”与“才”的关系,明确哪一个才是我们第一位需求的。这与民间的一句俗语积极符合,“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和珅就是我们已经看到过的“毒品”,否则也不会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类的话语。
关于才与德的关系,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周纪一》中有段话阐述的较为贴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换句话来说就是德与才作为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两个方面,不可同日而论,两者比较,德为导向,才是基础;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人才应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也是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选人用人的重要理念。
2 阐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胡锦涛同志在前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一重要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国家发展趋势上来讲,它是党和国家选用干部的基本出发点,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从一般单位的用人思路来说,它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必备良药,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必然选择。
从哲学意义上讲,“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两点论的基本论述。两点论和重点论均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两点论是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事物的主要矛盾,又要看到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能偏废、缺一不可。重点论是指在研究事物的发展进程时,要把握它的主要矛盾,把握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不能把两者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主次。重点论与两点论是相统一,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以重点论为补充,即在坚持两点论的前提下,坚持重点论。以两点论和重点论为指导,才与德是作为人才的两个重要方面,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就是要辩证的看待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要始终做到既要重视才又要重视德,且以德为主导。
一个人虽有德而才不足,即便是很难取得短期之效益,但通过各种的学习培训与实践锻炼他还是可以有所得的;相反,有才无德之人即便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硕大的成就,但其自身的负面作用也往往与之剧增,能力越大误国误民的几率就越大,产生的危害也越大。故而,有才无德是“毒品”,有德无才是“次品”,唯有德才兼备才是“正品”。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科学的概括了新形势下选人用人的基本条件,它不仅是我党在干部选拔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更是各行各业在选用人员时应该遵循的基本标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强调了德与才两者的结合缺一不可,是选用人才时应该把握的两个基本出发点,两者互为补充构成了一个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才”的基本构成,但同时又点明了德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在选用人才之时要坚持以德为前提、以德为基础、以德为先决条件。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这是北宋司马光写在《资治通鉴》《才德论》中的一段话。其实,司马光这段话的意思不难理解,也很容易就看出来其中的内涵,他是在告诫我们,选人用人之时应当以德为先,是故选人用人之时应以“圣人”“君子”为先,而在两者皆不能得时,宁愿选择“愚人”也不用“小人”。古时“小人”与现代意义上的“小人”大概相同,都是指代那些品德低下、道德败坏之人,而这种人往往极具才干,在某一行业内处于翘首之列,但是不可否认往往也是这种人的存在使得一些企业从辉煌走向了没落,更有甚者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一个国家的毁灭。因而,不论是在国家选用干部还是企业选用人才之时都应当切实遵循和贯彻胡锦涛同志所提出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这不仅是是我国人才战略思想的重要展现,更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重要基石。
3 结语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国现阶段人才选用的主要方针,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德,体现了个人的内涵修养、影射了国家民族所应当具备的文明程度与人文精神;才,展示个人的智能竞技能力、展现了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在选人用人的理念上的矛盾集中体现在“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这一敏感话题。
选好人、用好人,是每个领导者的重要责任。对于企业来讲,德才兼备、品德优良的员工则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创造出更大的剩余价值,这对于企业的良性发展也是极具促进作用的;对于国家公共部门来说,如果能够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来选择使用人才的话,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公信度与群众满意度,还可以完善国家的公共体制,消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国家机构的透明度,真正的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晋红,陈云.德才兼备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1.
[2]张虹.选拔任用干部应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2.
[3]熊晓东.坚持德才兼备标准,提高干部选拔质量[J].三峡党建,2007(增刊).
[4]仲祖文.选拔干部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J].新长征,2008.5.
[5]王永明.百行德為首,德为官之魂[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6]李艳玲.德才兼备、以德为先[J].中华魂.
[7]昆峰.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J].党的文献,2010.1.
[8]方堃.解读“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J].党政干部论坛,2010.1.
[9]李永春.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J].组工论坛,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