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学校”作为学习型社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它具有科学的广泛内涵,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实践中具有实际意义。建设“学习型学校”顺应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的基本原理。如今用读书来提升德育师资队伍素质不会再是一句空话了。
一个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看校长,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看教师,一个学校德育工作水平高低看师德水准。新时期的学校德育工作不应再是传统式说教、空洞的口号、脱离实际的运作和盲目的追求效应。它应当依据国情、时情和校情,形成有文化韵味的德育、有切身体验的德育、有自我完善的德育、有实际成效的德育和与学生和谐发展的德育。要形成这么一种德育认知,凡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锻炼。
庄子述:吾生也有涯,学也无涯。《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阐明:“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只有通过经常的学习才能完善自己。”作为一所学校管理者,笔者也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学校工作千头万绪,首抓什么,抓读书,抓教师的读书,构建学习型校园,来提高各项工作水平。
然而一说读书很多老师均表示:一没时间,二没心情,日常教学工作已经令人疲惫,即使有心情,也很难静下心来。这也许是一个普遍现象。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构建学习型校园,要靠认知的“内功”来支撑,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一个学习氛围;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方法、多方面组织德育工作者开展学习,达到“修炼”之目的。
就以一所小学校为例,它所处地域是城乡结合部,学生500人,教师31人,教师平均年龄35岁,学历大本20人,大专5人,其中30岁以下高学历占90%,但是高学历不等于高水平,也不等于高素质,他们对如何做好德育工作显得陌生。对如何用德育工作理论指导日常工作,更是一筹莫展。如果不再继续学习,不再从知识到实践,从实践到提升,往往就会被淘汰。因此,如何将构建学习型校园与提升德育师资队伍关系有机结合呢?值得一一探讨:
之一:学习型与德育科研关系。该校除了向全国申报“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外,还向团省委、少工委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心相牵-亲子营”科研项目。此项目注重培养知恩、感恩、报恩等中华民族优良品格。这个项目虽然尚未完成,但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果。教师们在学习德育工作理论与实践中切身感到学校不建“学习型”不是学校,学校不抓德育科研没有特色。
之二:学习型与规范课题研讨关系。充分发挥德育组的力量,定期以集备、研讨、听评课、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形式,围绕课标研究的内容开展切实有效的班队活动。如:少先队大队与省读书协会联合开展“书香满校园,爱心伴成长”系列活动,师生一起选书、购书、读书、评书、捐书。这个活动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2008年团省委、省少工委将此项活动评为少先队优秀活动金质章。通过活动,引领教师反思、总结,从而推进新德育思路的研究。同时在研究过程对资料的收集、整理中,不断创新,开拓德育工作新思路。
之三:学习型与构建德育工作共同体关系。学习型学校对象是老师,在老师的共同认识基础上,学校要构建一个德育工作共同体系。如实行12345计划:(1)每月进行一次德育骨干充电培训;(2)学校拟定学习计划与期末述职要将德育工作实效与考核挂钩;(3)对科研负责人提出要求:上好一堂思品课,做好一个德育课件,开展好一个小项目;(4)德育工作有成绩的先外出学习、先评优晋级、先享受奖励;(5)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努力进取,每一学年承担五项任务,即一次专业讲座、一节示范课、一篇论文、一项课题、每学期一次队会观摩。如学校制订校训“自觉、自信、自主、自强”,班主任引导学生开展“学做人,做好人十条宣言”活动,让学生明白求真知、做真人的道理。学校德育组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评选城市文明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育引导学生做个文明小公民。
之四:学习型与推进“12121”博客工程关系。构建互动、开放、共享、有效的区教育博客,激励教师人人参与,积极在博客上发表德育优秀案例、精品日志,认真阅读并评点其他教师的文章,在提高参与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讲求实效性,使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能按既定工作目标自觉参与学习。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学习型校园”拓展德育工作新局面联系起来。
之五:学习型与建立奖励机制关系。建立教师个人学习档案,将教师平时政治、专业学习分门别类按等级设置,既注意学习的提高,更注重学习的结果,并做为教职工绩效考评主要依据之一。
综述以上五个关系:一个全员育人并善于组织教师学习的学校,这所学校教学质量肯定无可非议,学校肯定成为教师队伍的“学习共同体”,学校自然是幸福的学习乐园与优雅精神家园。一个孜孜不倦、善于学习的人,一个注重积累、善于扬弃的人,自然成为学生心目中亲和、儒雅、睿智、严谨的学者和大师。学习型校园与德育师资队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紧随着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入进行,必将开出辉煌灿烂的精神文明之花。
一个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看校长,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看教师,一个学校德育工作水平高低看师德水准。新时期的学校德育工作不应再是传统式说教、空洞的口号、脱离实际的运作和盲目的追求效应。它应当依据国情、时情和校情,形成有文化韵味的德育、有切身体验的德育、有自我完善的德育、有实际成效的德育和与学生和谐发展的德育。要形成这么一种德育认知,凡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锻炼。
庄子述:吾生也有涯,学也无涯。《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阐明:“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只有通过经常的学习才能完善自己。”作为一所学校管理者,笔者也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学校工作千头万绪,首抓什么,抓读书,抓教师的读书,构建学习型校园,来提高各项工作水平。
然而一说读书很多老师均表示:一没时间,二没心情,日常教学工作已经令人疲惫,即使有心情,也很难静下心来。这也许是一个普遍现象。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构建学习型校园,要靠认知的“内功”来支撑,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一个学习氛围;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方法、多方面组织德育工作者开展学习,达到“修炼”之目的。
就以一所小学校为例,它所处地域是城乡结合部,学生500人,教师31人,教师平均年龄35岁,学历大本20人,大专5人,其中30岁以下高学历占90%,但是高学历不等于高水平,也不等于高素质,他们对如何做好德育工作显得陌生。对如何用德育工作理论指导日常工作,更是一筹莫展。如果不再继续学习,不再从知识到实践,从实践到提升,往往就会被淘汰。因此,如何将构建学习型校园与提升德育师资队伍关系有机结合呢?值得一一探讨:
之一:学习型与德育科研关系。该校除了向全国申报“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外,还向团省委、少工委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心相牵-亲子营”科研项目。此项目注重培养知恩、感恩、报恩等中华民族优良品格。这个项目虽然尚未完成,但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果。教师们在学习德育工作理论与实践中切身感到学校不建“学习型”不是学校,学校不抓德育科研没有特色。
之二:学习型与规范课题研讨关系。充分发挥德育组的力量,定期以集备、研讨、听评课、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形式,围绕课标研究的内容开展切实有效的班队活动。如:少先队大队与省读书协会联合开展“书香满校园,爱心伴成长”系列活动,师生一起选书、购书、读书、评书、捐书。这个活动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2008年团省委、省少工委将此项活动评为少先队优秀活动金质章。通过活动,引领教师反思、总结,从而推进新德育思路的研究。同时在研究过程对资料的收集、整理中,不断创新,开拓德育工作新思路。
之三:学习型与构建德育工作共同体关系。学习型学校对象是老师,在老师的共同认识基础上,学校要构建一个德育工作共同体系。如实行12345计划:(1)每月进行一次德育骨干充电培训;(2)学校拟定学习计划与期末述职要将德育工作实效与考核挂钩;(3)对科研负责人提出要求:上好一堂思品课,做好一个德育课件,开展好一个小项目;(4)德育工作有成绩的先外出学习、先评优晋级、先享受奖励;(5)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努力进取,每一学年承担五项任务,即一次专业讲座、一节示范课、一篇论文、一项课题、每学期一次队会观摩。如学校制订校训“自觉、自信、自主、自强”,班主任引导学生开展“学做人,做好人十条宣言”活动,让学生明白求真知、做真人的道理。学校德育组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评选城市文明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育引导学生做个文明小公民。
之四:学习型与推进“12121”博客工程关系。构建互动、开放、共享、有效的区教育博客,激励教师人人参与,积极在博客上发表德育优秀案例、精品日志,认真阅读并评点其他教师的文章,在提高参与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讲求实效性,使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能按既定工作目标自觉参与学习。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学习型校园”拓展德育工作新局面联系起来。
之五:学习型与建立奖励机制关系。建立教师个人学习档案,将教师平时政治、专业学习分门别类按等级设置,既注意学习的提高,更注重学习的结果,并做为教职工绩效考评主要依据之一。
综述以上五个关系:一个全员育人并善于组织教师学习的学校,这所学校教学质量肯定无可非议,学校肯定成为教师队伍的“学习共同体”,学校自然是幸福的学习乐园与优雅精神家园。一个孜孜不倦、善于学习的人,一个注重积累、善于扬弃的人,自然成为学生心目中亲和、儒雅、睿智、严谨的学者和大师。学习型校园与德育师资队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紧随着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入进行,必将开出辉煌灿烂的精神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