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创办于1989年,是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作为北京市首批体制改革试点校之一,积极探索多样化、有特色的高中教育育人模式,一直是西城区外国语学校的办学使命和育人担当。 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格局,構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西城外国语学校在“沉静内修,致真思远”文化理念的引领下,立足培育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创办于1989年,是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作为北京市首批体制改革试点校之一,积极探索多样化、有特色的高中教育育人模式,一直是西城区外国语学校的办学使命和育人担当。
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格局,構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西城外国语学校在“沉静内修,致真思远”文化理念的引领下,立足培育复合型、国际型、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目标,系统建构“F ”高中育人模式,不断丰富完善“F ”卓有特色、多样选择、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与学科课程群。
学校坚持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素质评价、内部科学治理“三轮驱动”模式,依托和引进优势资源,推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整体提升,通过“教师科研工作坊”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基于“四高三型”育人目标,全员参与,整体系统建构“F 特色课程群”。借助“大数据支持学生素质评价”,开发课堂评价量表与工具,创生“F ”课堂教学模式,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以科研强师、特色兴校,实现学校卓越、创新发展。
其他文献
戏剧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不仅是语文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综合,还融合了音乐、美术、历史等学科。学校本着“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原则,开设了戏剧课程,包括“浸润式戏剧教育”和“活动式戏剧教育”。其中,“浸润式戏剧教育”在常态课堂开展,立足于阅读理解、尝试文本演绎,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习理解、提升人文素养。“活动式戏剧教育”为综合艺术实践,是以戏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外界交往的机会日益增多,许多中国人已经淡忘了具有深远意义的
杨志成,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副研究员。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教师、副校长,北京市原崇文区教委主任、东城区教委主任,北京奥组委奥林匹克教育处处长,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等。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政策、教育行政、学校管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学校德育、奥林匹克教育。 文化是品牌学校的灵魂,文化即是学校育人的表现,更是学校育人的载体。基于文化的教育,是教育的高级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育人既是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会过集体生活,激发好奇心、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他指出,要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倡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氛围。鼓励学生善于奇思妙想并努力实践,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这是我国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部署。面对“两个一百年”的
一年多来,在市委教工委的领导下,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紧紧把握纵向衔接、横向协同主轴,围绕发展大局、功能与委托任务,并结合学校实际需求,开展实践研究,取得积极进展。其中,编制《北京市大中小幼学校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是一项重要工作,有力促进了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的构建。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呈现这项工作的进展。 1.“指导纲要”的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的德育观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和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2018年11月8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正式成立了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 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的定位是什么?目前开展了哪些工作?今后的工作重点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进了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以下简称“学校德育研究会”),在和会长、部分副会长以及秘书处的交流中,得到了答案。 定位: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的市一级研究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就首都教育而言,同时也是“开展北京高等学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项目(以下简称“高参小”项目)实施六周年的收官之年,在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北京市大胆创新,实施了一项穿越不同体制的跨界改革。这一项目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的重要举措,其改革力度和效果可谓空前。实施“高参小”的初衷是让孩子们不出校门就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项目从教
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以“让生命闪光 为中华添彩”为育人目标,构建注重学生过程性表现的综合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尊重学生人格的完整性、表现的日常性、成长的动态性和发展的差异性,从思想道德、学业成就、综合实践活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审美素养、个性发展等方面,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及家长评价等方式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 1.建立多元评
核心素养这个词汇出现于1997年,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本世纪初,OECD又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的框架并不相同,有的走的是“全面路线”——把学生的所有素养都包
“五年级(2)班”是家长刘女士建的群,自建立以来,这个群一直保持着相当高的活跃度。时间久了,群里的人的感觉就像好朋友一样,其乐融融。可是,最近细心的刘女士感到有些诧异:从新年前到春节后,群里的人起哄般地发了很多次红包,几位老师却一次都没有参与。找相熟的老师悄悄问过,说是怕影响不好,但也没多解释。刘女士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群里红包满天飞,为什么老师不去抢?围绕这个问题,本刊在QQ群和微信群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