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认知方式的教学建构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un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过程是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创造过程。本文主要从转换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坚持预设性教学设计和开展多元评价三方面阐述情境认知方式的教学设计,以达到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整合。
  关键词:教学设计;三维目标;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9)4(S)-0004-3
  
  课堂教学过程是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创造过程。《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课程的总目标,充分体现了教育目标的人文情怀。那么,新课标在理论构架、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要求,能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曲尽它的丰富意蕴、实现新课程的目标呢?本文以情境认知方式的教学设计浅谈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整合策略。
  
  1 转换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以情境体验构建认知的生长点
  
  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的教学事件,以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激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它是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的生长点。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设计逻辑如图1所示。
  
  ①提出问题:在如图2所示的情境中,一个大人用力F可以把一桶水慢慢提起,也可以是两个小孩分别用力F1、F2两个力慢慢提起。请学生思考力F与力F1、F2之间在力的作用效果上有什么关系?
  ②学生讨论,列举各种可能答案。
  ③师生共同分析,达成共识,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中注意强调“等效代换”思想)。
  ④让学生想一想,还能举出哪些具有相同效果的例子?
  ⑤提出问题:如果两个小孩用力的大小分别是F1和F2,F1和F2两个数值相加等于力F的大小吗?
  ⑥学生回答后,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上述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以学生先有经验为基础,得出“等效代换”方法,使学生已有的标量计算的数学知识与实际情境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学习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处于教师参与的目标导向中,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应用于课堂教学存在以下两点问题。
  第一,学生的学习始于生活中的经验,教师可把它作为教学资源进行课堂导入,但简单的导入方式可能缺乏情感层面的设计,即未能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这部分内容。
  第二,从①→⑤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出发,并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思考中,可是这样设计极易导致学生的学习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缺乏真正的研究热情,所以在此基础上学生很难自主构建有活力的认知结构。
  因此,对于《力的合成》这个教学设计可在步骤①之前,以一个简单实例引出物体在多个不在同一方向上力的作用,然后提出问题,如何分析这些力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同时,可在步骤⑤后,先不急于判断,而是让学生进行实验,如在水桶的拎环上结两条绳子,让两位学生先在比较近的距离时慢慢提起水桶,然后再在距离比较远时同样慢慢提起水桶,请他们说说感受。这时,教师再加以归纳:在这两种具体的物理情境中,两个较大的力与两个较小的力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即合力相同。由此说明,力的合成并不能用简单的代数相加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探究。
  可见,在教学的导入设计中,应包含引起注意→激励动机→明确学习目标三个环节。但要认识到“引起注意”只是教师教学设计中的外部活动,它能对学习者的内部学习过程产生影响,但其本身并不促使学习的发生。所以,教学设计的导入不能仅仅是引起学生的注意,还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与动机,具体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认知层面:将学习什么内容,如这节课将要解决矢量计算的问题;二是情感层面:学生达到目标的意愿或动机,从而让学生能明确为什么要学。在教学设计中最好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学生真实的体验确定学习的目标,而不是直接呈现学习的具体目标。另一方面,教学设计的逻辑始点不应只是学生知识脉络的始点,还应考虑以情感体验构建学生认知的生长点。
  
  2 坚持预设性教学设计,以问题情境构建学习过程的知识序和认知序
  
  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它包括内部心理活动的操作序列和思维模式的程式,也就是说,物理问题解决中包括一系列有序的认知操作阶段或图式。教学设计中的每一环节也就必须遵从这种认知操作阶段或图式,做到教学结构的程序化。下面继续以人教版必修1《力的合成》中实验探究过程的教学设计片段为例进行说明。
  案例片段2 在学生分组实验操作后,根据实验数据探究规律环节。
  (1)实验作图教学
  ①学生活动:让学生用力的图示法将测量的分力和合力分别表示出来。
  ②教师指导:选择适当的标度,利用三角板,从O点开始,分别表示两个分力及合力的大小、方向。如图3(1)所示,有向线段OA、OB、OC分别表示两个分力及合力。
  
  (2)实验数据分析
  问题①:分力的大小分别为多少?合力的大小为多少?两个分力的大小之和等于合力的大小吗?
  问题②:由此看来,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能简单地利用代数方法相加减,那么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究竟有什么关系?
  问题③:请学生仔细观察,O、A、C、B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
  教学中引导学生,猜出O、A、C、B好像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OC好像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问题④:怎样验证OC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从数学方法上思考怎么证明。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方案,不妨以OA、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ACB,分析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是否与OC重合,如图3(2)。
  (3)实验操作
  教师让同学以实验所得的OA、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并连接OA、OB之间的对角线。然后,教师选出典型的作图进行投影讲评。
  (4)教学小结:略
  从上面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了解到,物理教学过程的设计既涉及到准备状态的设计,也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设计等,这些设计直接指向学生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如上述教学过程中,从物理知识的各要素来看,概念(力、合力、分力等)、方法(等效代换、数学方法)、原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和连贯性;从学生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来看,学生认知发展有内在的程序性、关联性和连贯性,如“实验数据分析”中的五个问题,此教学结构呈螺旋式上升,教学中通过反馈使学生的认知得到不断巩固和强化。可见,教学过程设计中的知识序与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认知序应是一致的,两者的有机结合是物理教学过程设计中的关键。
  当然,在坚持知识序与认知序相统一的预设性教学设计策略时,并不等于否定教学的生成性,相反,这正是为了突出预设与生成的有机整合。如学生在解决“问题④:怎样验证OC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从数学方法上思考怎么证明”时,学生也许不能立即回答,“以OA、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ACB,分析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是否与OC重合。”学生提出的验证方案更多的是着眼于四边形的边、角关系,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予以适当引导,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得出符合实际课堂教学且具有科学性的验证方案。
  所以,以问题情境构建学习过程的知识序和认知序,坚持预设性教学策略目的就在于使萌发于教学起始状态的情感体验问题能融合于教学的过程,并延伸于课堂教学之后;使教学过程的设计建立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可操作性的基础之上,真正使学习活动围绕物理问题成为一种主体性活动。
  
  3 开展多元评价,构建知识与个体的意义关系
  
  课堂教学是知识与个体“相遇”的情境,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评价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其评价方式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指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的形成性评价。它的理想策略是基于“进步”的评价,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即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过程、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在与知识交互中理解知识、建构意义。
  如在“案例片段1”中,让学生体验在两次不同距离,慢慢提起同样一只水桶,说一说他们的感受时,若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与预设相反,教师怎么办?这时,最好的选择就是让其他同学再来试一试,这样学生间容易产生不同的观点,这种生成性的教学情境是开展多元评价的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它不仅使学生在相互学习中找到问题的根源,而且创设了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互动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评价他人,也可以被他人评价。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建议,乐于与他人交流并积极主动地思维,从而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
  又如在“案例片段2”中,有学生对问题①回答“是”时,教师对该组的实验结果的评价不应是马上予以否定,我想这时不妨让其他同学说一说他们的实验结果,然后再让该组学生通过做实验,找到问题所在。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教师应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以寻求自我体验和自我发展为目标,以自己的不断进步和提高为着力点,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让学生能“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
  因此,多元评价方式所追求的真正价值并不是学生才能的本身而是才能的提升,才能的提升体现了学生的发展,从而构建起知识与个体的意义关系。
  (栏目编辑赵保钢)
其他文献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高一物理第二章“自由落体运动”一节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许多教师往往借助频闪照相捕捉定位、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定位或光电门定位计时等实验来研究,利用到“Δs=aT2”、“s—t图像”或“s-t图像”等位移方面的规律来定量探究。由于应用频闪照相和打点计时器研究,计时精度不高,误差较大。应用光电门研究,高一学生对“s-t图像为抛物线”过渡到“s-t图像为直线”的数学预备知识
摘要:本文是观摩了第九届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之后,对孙东梅老师执教的“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片段进行赏析反思。  关键词:电磁感应;优质;优效;传情;重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7(S)-0073-3    2010年11月,第九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在重庆市育才中学如期举行。笔者有幸观摩了比赛的全过程。全国各路教学能手精心准
摘 要:错误像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教学的失误。同时,错误也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正确地把握、分析、运用错误中的有效教学资源,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走出问题陷阱,并在解疑和探究中获得真知。本文通过引导学生展示怎么想的,搜寻出错了吗,剖析错在哪里,寻觅该怎么做,揭露为什么要这么做,探寻走出物理问题陷阱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问题陷阱;可视化;适度点拨;启迪;揭露本质  中图分类
例题 (四川省自贡市2007年)汽车在夜间行驶时,驾驶室内一般不开灯,为什么?  解析 夜间开灯后,车前的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会把驾驶室的景物反射到驾驶员的眼睛里,使其看不清车前较暗的情况,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拓展思维 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汽车的普遍使用。人们必须了解汽车中的物理知识,这对于行车安全、防止发生交通事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汽车中的光学知识,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也在逐步加快,城市中出现了很多交通拥堵、环境规划不合理等现象,这些现象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为了改善这样的现状,可以借助于大数据技术来构建智慧型城市。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建设城市时应该注重智慧城市的打造,让城市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打造出智慧型城市,才能让城市居民享受更加优质便捷的生活,让城市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该文将介绍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建设智慧城市的具体意
摘要:随着高校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为移动学习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硬件基础,同时移动学习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该文以动态网站设计课程为例,该课程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知识点多,实践性强,通过设计与开发一个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动态网站设计移动学习平台,可以实现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化学习,以便学生牢固在掌握该课程知识点,提高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微信小程序;动态网站设计;移动学习;学习平台  中图分类号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3节《摩擦力》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及任务的设计来引导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摩擦;教学设计: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2)1(S)-0037-4  教学目标  1、知道静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通过实验探究及理论分析认识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特点,知道最大静摩擦
摘要:作者在进行高中物理(粤教版)共同必修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文章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了“研究教材,用好教材,使‘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落到实处”的具体做法,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物理实验;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10(S)-0029-3   
摘要:为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对比人工智能赋能的教学评价和传统教学评价的区别,探讨智能教学评价的内涵;其次,明确智能教学评价方式,根据教学评价工作任务和发生的时间顺序,分别与人工智能结合,把智能教学评价分为智能诊断性评价、智能形成性评价和智能总结性评价。最后,在分析xxx中学xxx老师的高中英语《The advertising game》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利用人
课改之窗 师生互动 老师、学生在新“新课标”下的课改中教和学的体会。  专题辅导点金 初中教材(主要是9年级或初三)的重、难点及易错部分的内容点拨。  指点考试与解题迷津 关于考试与学习方法的指导。  中考妙题赏析 讨论与交流 对有关中考妙题、新题的归类分析、解答方法及中考改革等。  走进重高 初中电功(率)、新能源、材料等大单元检测题。  中考竞赛考场 2007年部分省市等地中考和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