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效能团体训练亲职教育模式述评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win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父母效能团体训练是亲职教育模式的一种,由热身活动、主题演练及总结活动三个环节组成,具有改善家长的教养态度与方式、改善亲子关系、提高家长教养效能等方面的成效。
  关键词:父母效能团体训练;亲职教育
  随着“二胎时代”的到来,不少家庭面临着“二胎敢生不敢养”的难题,父母也开始反思自身在子女抚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传统的教育方式策略已不合时宜,父母双方出现教养分歧等。2015年,教育部更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新时期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亲职教育,即“协助父母获得称职父母角色的经验,同时亦包括协助那些打算成为父母的人士,使他们做好准备,能更有效地担当父母角色” ,逐渐成为当下的社会热点之一,其中,父母效能团体训练亲职教育模式备受热捧,在国内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
  一、父母效能团体训练模式简介
  一般来说,亲职教育的实施方式分为大众媒体、个别咨询和团体形式,其中较为成功的亲职教育模式大多采用团体形式。团体形式包括读书会、家长经验分享会、班级教学、家长会和父母效能团体训练等。调查发现,在我国学前儿童家长参与的亲职教育活动中,家长经验交流会和父母成长团体(读书会)的参与度和满意度较低[2]。相比较而言,父母效能团体训练的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包括角色扮演、团体游戏、分组讨论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克服了读书会等方式内容枯燥的弊端,充分调动家长的学习积极性。
  二、如何开展父母效能团体训练
  各种取向的父母效能团体训练课程一般由8-12人组成父母团体,每周举行一次,每次2小时,大约持续8-12周。父母效能团体训练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且循序渐进的流程,按照热身活动、主题演练及总结活动三个环节依次展开。课程活动依照固定的主题进行,并且要求父母课后完成家庭作业,如: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技巧运用到具体的家庭教育实践中或完成学习心得报告等。
  (一)热身活动
  热身活动旨在让家长相互认识,明确团体目标并形成团体共识和规范。学员互动和亲职教育的成效有间接的关系,团体动力的营造关系到整个父母效能训练的成败[4]。因此,在团体活动开展之初,建立起家长之间的相互信任,促使家长形成互相帮助以满足共同的需求的意识在营造团体动力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无论是首次培训的人际破冰主题活动,还是往后每次培训前的热身活动,都选用多种形式进行,如:围绕相关教养主题开展的开放式讨论、团体竞赛游戏、动态热舞、家庭愿景彩绘以及引导式幻游等。
  (二)主题演练
  这一环节是父母效能团体训练的核心部分,同样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家长的参与性,如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经验分享等形式,目的是让家长借助亲身体验,激发教养反思,学会自我改变,从根源上自主解决问题。
  以“角色扮演:教育幼儿遵守行为规范”为例,导师提供案例:“铭铭和好朋友嘉嘉在玩耍过程中发生冲突后,铭铭把口水吐到嘉嘉身上。铭铭不仅拒绝向嘉嘉道歉,还对妈妈撒谎,否认事实。”并轮流邀请三位家长分别扮演铭铭、嘉嘉和铭铭妈妈,分别体验在不同应对策略下,孩子的心理感受以及问题行为的纠正成效有何区别。比如,有的家长可能会严厉呵斥孩子,甚至体罚孩子。但是,孩子可能既不清楚被打骂的原因,又不能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而且,亲子间的关系也可能将因此变得越来越疏远。上述案例中,事件的处理重点应该是教育幼儿遵守行为规范,纠正撒谎的不良行为。家长在处理过程中应以温和但坚定的语气向孩子说明,他的什么行为是不正确的,应该如何改正。同时,还应该引导其学会自我反省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角色扮演是一项改变人的观念行为的有效策略。通过角色扮演,家长能够产生共鸣,切身体会到孩子的心理感受。分组讨论和经验分享等活动形式也同样具有角色扮演形式的效果,让家长在感同身受的体验中激发对以往教养行为的反思,达到练习沟通技巧,提高教养效能,促进亲子关系的目的。
  (三)总结活动
  每个主题教育活动结束后,导师一般以温和的活动结束当次训练课程,例如导师梳理归纳当次主题的要点和沟通技巧、团体答疑、引导家长以冥想的方式回顾当次主题、导师针对当次主题布置作业等。父母效能团体训练注重在家庭作业环节对家长进行当次主题内容巩固。一般来说,家庭作业包括阅读相关亲职教育材料、预习下次主题内容和当次主题实操。主题实操旨在鼓励家长把握教育契机,在具体的家庭教育场景中进行探索实践,及时对所学的沟通技巧进行巩固演练,并在实际演练中不断改进。
  三、开展父母团体效能训练须注意问题
  第一,虽然父母效能团体训练具有实践价值,但其存在的不足也不容忽视。如P.E.T.课程过分注重技巧,忽视了父母教养的本质,使得亲子互动变得有些技术化;S.T.E.P.课程存在隐蔽的权力使用等问题。此外,现时的父母效能团体训练课程大多由西方国家引入,中外国情和教养方式差异可能会引发价值观的冲突,增加父母效能训练实施的难度,影响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开展父母团体效能训练时要综合考虑国情和文化背景,对各种取向的父母效能团体训练进行去粕存精的修整。
  第二,如前所述,团体动力的营造关系到整个父母效能团体训练的成败。廖永静强调,团体领导者是团体动力的关键因素,是整个团体进程的引导者和推进者。导师需要时刻察觉团体的动力和发展,为家长提供一个安全、轻松、值得信赖的环境。因此,开展父母效能训练前,对导师的挑选和培训工作尤为重要。
  第三,我国学前儿童家长参与的亲职教育活动以幼儿园为主要载体,在有限的社会支持下,家长可能会因为受到时间、空间和资金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无法参与到父母效能团体训练。这不仅导致父母效能团体训练难以广泛地面向全社会家长开展,更有可能会阻碍我国亲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开展父母团体效能训练时应尽量做到家庭、学校和社区有机协同,在最大程度上减轻社会支持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文是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编号:YQ2015165)、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编号:fsyq201403)和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编号:pdjh2016b0521)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台湾国立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家庭教育学[M].台湾:涛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12.
  [2]许璐颖,周念丽. 学前儿童家长亲职教育现状与需求[J]. 学前教育研究, 2016(3):57-66.
  [3]咸金花.父母团体训练对儿童的问题行为改变之效果研究[D].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
  [4]林家兴.哪些因素最能预测亲职教育团体的效果[J]. 教育心理学报, 2010, 41(41:4):847-858.
  [5]袁萍华.父母效能训练(P.E.T.)的心理学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7.
  [6]廖永静.亲职教育的方案设计:一个团体动力取向[A]家庭教育课程规划与方案推展国际研讨会[C].2000.
  [7]许璐颖,周念丽.学前儿童家长亲职教育现状与需求[J]. 学前教育研究, 2016(3):57-66.
  责任编辑邱丽
其他文献
从教十八年,当班主任也十八年,印象中我们年年月月日日穿梭在数十人的课室中,自知身上的责任之重。更有甚者,当笔者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蓦然发觉原来过去的所谓经验是不值一提的,经验就好像一种时尚——它也会过时的,于是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总结,才能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教孩子更需要科学的知识与客观的方法。而“爱”去能赋予任何知识与方法无穷的力量。爱是通向孩子心灵的桥梁。  悦军,一个非常精灵的小男孩,灵活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茂名市跟全国初中一样,实行按学区就近入学招生,并实行均衡常态分班,教师公开抽签到班,真正做到公平、均衡。但是,由于学生基础差距大,教师上课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差异,往往因材施教难以实现,学生之间、班与班之间、学科之间很早就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使教育教学质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制约学校健康均衡持续发展。为此,如何减少“两极分化”,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一套实施方案,它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主体。“四导一促”是一个代名词,“四”代指美术创造周期的四个环节,即:激发、探索、创造和评价;“导”代指策略,是在四个环节上分别设计相对应的策略进行引导;“一” 指共同;“促”表示结果,即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四导一促”教学策略的建构  “四导一促”教学策略所借助的
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加快.小学中年段的作文要求也明显提高。如何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写出好文章,使他们具有“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能力呢?
平远县实验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國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学校管理,致力于创建办学特色。一年多来,学校教育教学成绩全面丰收,办学成绩显著,一批教师、学生获得省、市、县的表彰,学校正走向一条成功的办学之路,形成了“以管理要质量,打造品牌创特色,实现质量特色双赢”的办学模式。  一、管理制度“精细化”,建章立制促发展  我校管理坚持以制度化、精细化为原则,做好常规工
期刊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以生活的逻辑观照实践智慧的教学主张,可从向善、求真、质疑、践行四个维度帮助学生实现品德的自主建构,助力学生道德成长。  品德与社会课程;实践智慧;教学主张;道德建构  G41  A  2095-1183(2017)03-00-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道德源于儿童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對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可见,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生
2011年9月,北山小学基于道德发展理论,借鉴美因教师雷夫的教育理念、方法及其成功经验,提炼出“新‘道德六阶段'”,并开展以其引领学生积擞发展的行动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北
通过多年对陇西县小麦条锈病系统观察和调查,得出条锈病在陇西县春季流行的规律,以期为今后预防该病的发生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