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首先提出了“探究学习”的概念,他强调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认为探究式过程和方法适合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基本环节有: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对结果进行评估——交流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前提,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是基础,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引导是学生探究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那么,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学习的欲望
  探究欲望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学生只有对所探究的问题感兴趣,才会产生积极的探究欲望,进而自觉进入探究学习。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一开始就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过程一:确定明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
  这是对学生的认知策略、问题解决技能和态度学习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主要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目的图式,奠定解决问题的方向,引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例如,在学习日本时,利用当时的热点新闻: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并引发大规模海啸,受此次地震海啸影响,日本福岛县第一核电站和第二核电站出现核泄漏事件,造成20公里范围内居民撤离及上百人受核辐射污染。以此新闻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日本为什么多地震?日本发展核电的理由?等。利用热点新闻设计教学情境,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建立起知识学习与应用之间的桥梁。
  教学者必须把握所提出问题的度。在探究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可以解决的问题。太容易使学生丧失兴趣,没有足够的动机;太难则使学生产生过多的挫折,失去了进一步探究的信心。
  “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形象地说明了这种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提供一个明晰的问题情境。这就要求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条理,特别是有关的目的,到达目的的障碍、条件一定要清晰地呈现,有时利用书面、黑板、幻灯呈现;同时,尽量控制变量的数量,无关变量要尽可能少地出现,以免学生对问题情境产生太多的迷惑,增加了探究的难度,而且不利于认知策略和智慧技能的形成。例如,在学习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时,其中通过幻灯片展示鞍钢和宝钢两幅工业布局图,以此图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鞍钢布局的优势条件是什么?宝钢布局的优势条件是什么?钢铁工业的布局规律有何变化?等等。这一过程,要求老师利用或创造一个难易适中且明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问题,引起思考。
  过程二:分析问题,建立假设
  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十分关键的一步。提出问题后,老师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有时学生的假设看起来相当幼稚,这时候,学生会产生很多疑问,此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素材,就出现了师生互动的局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问题解决的能力。例如,在学生讨论:日本发展核电的理由?通过幻灯片展示日本的自然、社会状况等资料,让学生根据资料分组讨论其原因。
  最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在诱发性的问题情景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类推等不断产生假设并围绕假设进行推理,从中发现必然的联系,逐步形成比较合理的探究方案。
  过程三:设计方案,检验假设
  检验是学生确定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的关键,是获得理论知识的基本保证。而验证最好的方法是动手实验,要以实验中观察到的科学事实为依据,来判断假设的科学性。例如,如何求当地的经度?让学生在一块平坦的平地上,垂直于地面插一根笔直的杆子,从立杆向北极星瞄准,在地面上画一条笔直细线,这条细线就是通过当地的经线。第二天(需晴天),首先调整好北京时间,当地接近正午时注意观察立杆的影子,当立杆阴影与所画细线重合时,立刻记下此时的北京时间,由于此时也是当地的正午时间(12:00)。又由于北京时间是东经120度的地方时,再根据经度相差一度,地方时差4分钟,就可以估算出当地所在的经度。通过这次实验,学生也很容易反过来理解某地时间的计算。对验证过程,教师不防以一个参与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个别重要条件予以言语提醒,不要急于去干涉学生的活动。当实验事实与假设不符时,学生可再进行讨论或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则要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根源所在,指导学生重新进行假设、验证。
  过程四: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首先,要注意安排学生进行小组间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彼此间的差异。第二,要提醒学生注意到彼此间的不一致。检查各自的探究过程,然后达成协议。第三,把协议用书面格式或口头方式表达出来。通过以上过程,学生就会逐步学习分析数据的策略、得出结论的技能和进行小组合作的态度和方法。当学生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时,表明学生已经把新的知识与以往的认识结构联系起来。
  在探究教学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刚刚步入探究教学对探究活动这种主体性十分强烈的学习方式尚不适应的学生,老师应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予以肯定或否定,使学生不至于茫然失措。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老师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反馈资源,如查阅资料等,以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例如,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学生做题最大问题就是定位不准,不知题目所给区域图是哪个地方?这样,就会蒙一个。如果区域判断错了,接下来的相关问题就很难答对。所以,如果学生定位不准,老师直接告诉他是那个地方,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查找地图,学生在查找的过程中,要通过一次次的比较、排除。久了,这些图就记在心里,形成了心图,再运用起来就很灵活了!
  总之,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展,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善于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能学、会学、乐学,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其他文献
【摘要】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为应付考试导致学生长期深陷题海中,且书包越来越重,自由时间越来越少。这些情况的出现致使部分小学生学习压力剧增,严重的甚至开始产生厌学现象,阻碍学生语文学习效率提升的同时还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此,增效减负理念的实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的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增加学生学习效率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课程改革要改变以往过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这个过程包含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环境意识等新世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养。物理学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在肩负着科学素质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现时物理实验又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很好载体。因此,要充分利用、注重实验过程的每个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
一摊晦暗被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不捅而破,阳光透过树叶之间的缝隙,形成光斑拓在地上,一阵风吹过,光点微微晃动,那是太阳的缩影呢。隔着重重树影,依稀看见远处的微亮。瞬间渲染成幻想的画幕,大片大片的彩色充斥了整个视野。  记忆的碎片不断地重叠、组合,追溯到遥远的小时候。  刚上幼儿园的时候还很内向,不知道是小孩子年幼还是怎样,我不会笑。时常站在镜子面前眯着眼睛,嘴角试图向上扬,那也是很难看的笑容。直到一个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