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在线,让假期充实有序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r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期里,几乎每个家庭都会轮番上演几部大片:灾难片《放假》,恐怖片《暴力爹妈与熊孩子》,励志片《艰难的补课之路》,苦情片《舍不得手机》。学生很烦恼,理想的假期变成了“来回奔波培训忙,数英理综轮番上,网络休闲父母讲,如此假期心慌慌”。
  父母也很头疼,他们一见到孩子拿手机就会抓狂,家庭矛盾在假期逐渐升级。减少手机的负面影响,合理利用网络开展班级在线活动,就显得尤为必要。
  班级在线,就是将日常班级管理在假期延伸到网络上开展,有序有效地介入学生的假期生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跟进,亲密亲子关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同时增加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增强班级凝聚力。

在线打卡激励,自主学习成为常态


  1.线上约定,让计划为假期导航。
  放假前,我利用班会课引导学生对假期生活进行畅想,对学习定时定量,即每名同学确定好自己每天的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大家约定每天自主学习4~6小时,自主学习内容分为两块:规定作业和自主作业。学生有了学习目标,每日将学习计划上传到班级群,便于全班同学互相监督。
  2.每日打卡,让努力看得见。
  学生放假最容易睡懒觉。全班约定8点以前签到的同学奖励2个班币,监督部长每天早上6:30开始督促同学打卡签到。自从实行早起打卡签到后,同学们不再睡懒觉了,家长更是笑开了花,给我发信息说:“覃老师,你这办法真好。以前假期不睡到10点不起来,我喊起床喊得我直想骂人,经常闹得不开心。现在好了,根本不要我喊,不到7点保准起床,一起来就打卡签到、锻炼、读英语,吃早餐也正常了,上午的学习时间也有了保障。”
  学生完成当天作业并交给家长检查签字后,在班群完成作业接龙,同时将学习疑难问题发布在群里,各学科班长履行职责,登记当天作业完成情况。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主动在群里说明原因。一个小小的作业完成接龙,让学生有了约束力,力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接龙。
  3.在线答疑,让学习疑难日日清。
  每天晚上7点,我们会将作业答案上传在班群里,有疑问大家一起解决,各学科社团的小导师在群里语音、画图解答同学的疑惑,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
  学科教师7:30准时上线进行集体答疑。老师每次上线,学生都纷纷给老师发表情:掌声、鲜花、小板凳等,连平日腼腆的学生也在这里和老师逗乐打趣。老师也一反教室里的严肃正经,和学生打成一片。每天的教师答疑时间,学生踊跃提问,比往日课堂还要热闹。我很喜欢线上的氛围,在这里,老师多了几分生活气息,学生多了几分随意和可爱,学生和老师的心更近了。
  4.每日小班会,持续激励,动力十足。
  群里每天有值日班长值日,主持并播报班级当天的事务性工作。
  早上8:00的晨会开展能量朗读,一天一则,从不间断。
  “生活中最快乐的是拼搏,而非成功;生命之中最痛苦的是懒散,而非失败。”
  “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是梦想。”
  “谁的青春不迷茫?迷茫可以有,但不要忘了继续赶路。”
  正能量是主旋律,版本五花八门,有优雅诗意派、青春励志派、幽默搞笑派、耍酷派等,能量朗读给早起的同学以激情。
  线上晨会还有语文素养社团和英语朗读社团轮流开展的“每日假期推荐”。语文社团推荐一首诗歌,录音朗诵,并对诗歌进行解读。英语社团则推荐一句英语格言和一首英语歌曲。
  晚上8:30有夕会。值日班长进行一天的学习总结,赋能官公布优秀作业名单,并给予精彩赋能。“小文同学,你的语文作业答题分类条陈,思路清晰,字迹工整,太赞了。我从你身上读到了什么是认真,什么是严谨。”被赋能的学生别提有多高兴,激发更多同学自主学习,认真完成作业。
  晚上9:30熄灯,由熄灯官整理出当天的班会记录,宣布活动结束,请同学们休息。
  在线打卡有模有样,同学们的假期作息规律,学习自主,动力无限,再也不会出现“假期前计划豪情满怀,落实时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了。

亲子共健共读,融洽家庭成员关系


  班级在线为父母和孩子沟通拓宽了途径。
  共健就是亲子共同健身。为了让学生健康生活、健康休闲,我们成立了N个线上运动社团。这些社团不只学生参加,也邀请父母参加,每名同学至少要加入一个运动社团,每天在社团群里发布一段与家人一起运动的视频就会获得相应的班币。共同锻炼的时间让孩子和父母有了更多彼此交流的机会,父母看到了孩子的闪光点,不再只盯着成绩不放。
  除了亲子共健,还有亲子共读。
  我们在放假前就开出了“好书共读”书单:《家为什么会伤人》《夏洛的网》《热爱生命》《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还列出了“好电影好人生”影单:《阿甘正传》《摔跤吧,爸爸》《无问西东》《流浪地球》等。
  每周一次集中阅读交流,“周一七点半,我们不见不散!”线上班会共有两个议程:小组总结作业完成情况和亲子共读交流。
  为了让研讨有序,同学们制订了《班级在线探讨要则》:
  1.研讨准备:主持人提前拟好提纲,学生提前写好感悟。
  2.精彩分享:根据主持人的安排,学生将自己的感悟按照主持人的提示发在群里。
  3.开心质疑:每组递交两个以上的问题,挑选重点疑问进行现场探讨。
  4.自由畅谈:谈谈在家里与父母交流共读好书、观看电影的感受。
  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好书、看一部电影,让父母与孩子多了不少话题,线上研讨意犹未尽,线下一家人围绕话题不断深入交流。这些研讨被同学和家长整理出来,第二天发布在班级公众号上,随时可以翻看品味。不少同学看了父母的发言,更理解父母;家长看了孩子的发言,为孩子的成长感到欣慰。孩子和父母受益匪浅,亲子共读成了学生和父母共同的期待。孩子和父母越來越亲近,父母越来越尊重孩子。亲子共读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播报研学实践,促进核心素养提升


  班级在线最大的功能在于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同学提供了交流平台。
  放假时,同学们自主组织开展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同学去北京大学参加数理化研学活动,有的同学跟随湖南经视频道参加“我们游学吧”节目录制,远赴美国加州游学,有的同学参加了贵州山区的“变形记”活动。大家在班群里实时分享见闻,带来了不同的精彩阅历。
  1.“学霸”:换个视角看生活。

  “学霸”们说,与高手智慧对话的感觉真棒。“换个视角换个思路学习数学,和我们高中不一样。”“北大的教授还是很牛的,我们被他‘唬’得一愣一愣,他告诉我们牛都是勤奋刻苦出来的。”“学霸”们不仅学习了书本知识,也学习了社会知识。
  2.“海归”派:看到不同的世界。
  游學“海归”派以图片的形成将美国的校园风光带给同学们,并在班级群里实时播报一路见闻和感受。
  “早上6点就要去上学,赶不上校车就要走路去,很难打到车。”
  “一口气上课上到下午2点,同学们会留下来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我们几个参加了篮球队,打了一场篮球友谊赛。”
  “我们几个参加了话剧表演,一直忙到6点才回美国爸爸妈妈家。”
  “美国同学学习也要忙到晚上十一二点。美国上课比较自由,不过每个人都要发言,不然老师会提醒你。”
  “最深的印象是美国的同学很直率,做好自己就可以了。最大的感受就是成功靠自己,努力也要靠自己。”
  游学的同学还将录制的节目与同学分享,让我们感受大洋彼岸不一样的生活。
  3.变形者: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小卫一行5名同学参加了“变形记”活动,他们去了最偏远的山村。
  村子里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了,整个村庄显得不够有生气。小卫住进了一个小学生的家里,他们从没有去过县城,家里只有一部老年手机,用来和在深圳打工的父母联系。村子里没有网络,他们带去的智能手机只能用来拍照,到了县城才能上网将照片在班群里分享。
  小卫动情地说:“我没想到还有这么贫穷的地方,我还抱怨我爸妈没给我买耐克,看了他们的生活,我觉着自己真的太不懂事了。我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等我毕业有能力了,一定回去帮助那些穷困孩子。”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理吗?
  我们还在班群里开展“晒晒自己的小窝”活动,整理自己的房间;开展了“我为爸妈做一道菜”,学会体谅父母的艰辛。3年5个假期,我们借助班级在线开展了“寒假,你好”“暑假,我来了”等假期系列活动课程。
  班级在线,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班级在线,让学生假期生活充实有序,让学生实时分享,感受自己的价值。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为《快乐与至乐》,希望这个话题对大家来说,不会感到太过沉闷。  快乐,不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思想史的思考中,一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题目。在西方哲学中,就有一个“快乐主义”的哲学流派。这个哲学流派经过种种变形,一直到今天都非常有影响。在近代,大家可能最了解的是伦理学中的功利主义学派,他们把人生的目的定义为追求快乐。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看法。又比如在心理学中,弗洛伊德对人性进行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孩子们在一次远足旅行的归途中,向邻村的一位老奶奶要水喝。老奶奶邀请孩子们到果园里去,并拿出苹果和烤土豆款待他们。孩子们吃完食物之后,向老奶奶表示了感谢,然后就出发了。走了半公里多路的时候,孩子们突然想起:刚才在他们坐过的地方,把一些烤土豆的皮丢在地上没有收拾。  于是,一场小小的辩论开始了。有的孩子不以为然,认为返回这么远的路就为了拾那些土豆皮很不值得;有的孩子却
有人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把高三分为几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是从8月到11月,这一段时间是学生的“激情期”,同学们积极追求进步,勤奋努力,对自己充满信心;第二个阶段是从12月到1月,这一阶段是学生的“疲劳期”,同学们身心俱疲,情绪低落,心情烦躁。不少学生私下跟我说他们很着急,特别想学好,但就是学不进去,感觉压力非常大。针对这部分压力大的同学,“压力缓解”主题班会显得非常有必要。  班会准备  教
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城市中很多家庭夫妻双方都拥有高学历、稳定的工作,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大,尤其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但对孩子的生活习惯、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则不够重视。因此,出现了这样一批儿童:他们生活无忧,身体健康,却长期被烦恼、压抑、焦虑等负面情绪困扰,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类孩子内心的痛苦常常不易被觉察,因而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与理解,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去过寺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将他们俩放在同一座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铁面无私,锱铢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经过两个人的分工合作,庙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世上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是如何运用。
编者按  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家长委员会建设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显示了家长委员会在推进中小学学校管理与决策的民主化、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方面所發挥的重要作用。但“指导意见”对家长委员会的组织性质、定位等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随着家长委员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家长委员会角色错位、职责模
勤俭不是认知性的事物,而是一种道德,需要通过体验和实践,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品质,进而转化成一种直觉的行为习惯。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勤俭教育时,不能简单地以宣传方式告知学生勤俭的要求,而应将认知、情感和行为化为一体,达到知行合一,真正变成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主动行为。具体可围绕认知、情感和行为,采取三步走的策略,逐渐培育学生的勤俭行为,养成良好的勤俭习惯。  认知勤俭  要将勤俭真正化为学生自发的行动,首
班级形成了积极的群体规范,学生就会自觉成长。在实践中,为了让班级更有特色,我们会设计班徽,这个过程,正是形成班级群体规范的好时机。学生在设计班徽的过程中慢慢地将班级群体规范融入自己的言行,当班徽佩戴在胸前时,他们都能感觉到它带给自己的改变。  班级群体规范初入人心  去年我带毕业班,开学初,活泼多才的班长就向我建议设计班徽。在毕业班,似乎上到领导下到教师,从家长到学生,大家都处于“备战”状态。在学
小峰是一个特殊的留守儿童。他爸爸是孤儿,所以他从来没见过爷爷奶奶。妈妈在他3岁时病逝了,爸爸一个人把他带大。两年前,小峰爸爸带着他来我们学校待了3天,进行考察和办理入學手续,就又到遥远的地方工作去了,留下小峰独自寄宿学校。  一个月后,老师发现小峰的身上出现了一些令人难以容忍的问题——他会时不时地戳一下比他弱小的同学、绊人家一个趔趄、朝别人床上扔鞋子、敲同学脑门,有时候还无缘无故用脚狠狠踢桌椅。一
说到人际认知,就不得不提到班主任给学生写的评语。给学生写评语,意味着师生已经相处一段时间了,教师对学生应该有了相当的了解。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的评语真的是对学生的确切评价吗?换句话说,班主任真的对每个学生都有准确的认识吗?怕是很多班主任不敢再拍胸脯了。为什么?因为人际认知实在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人际认知的特性  所谓人际认知,通俗地说就是对人的认识,包括对他人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对群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