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成人,再成才
——张可伟 苏州市教育局职教处副处长
抓教育质量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上到下各个层面的努力。我觉得职业教育体现质量有两句话:以德立足,以能立身。还有耳熟能详的“德育为先”。为什么呢,因为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他们招收员工最看重的还是品质,包括文明礼貌、工作态度、工作热情等等,对于知识或技能的要求相对还是次要的。高技能的人才企业当然欢迎,但这些人肯定是凤毛麟角,所以面广量大的员工他们更为看重的还是基本素质。职业教育不能仅仅教给学生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我们区别于职业培训的根本所在。
职业学校的德育内涵,我觉得应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落实进行,对于中职生来说,就是很具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重点是做人的态度也就是人生观。有如下层面:一、对自己而言,要建立一种自信。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身份使得职校学生很大一部分没有自信。因此职业学校文化课的学习不能太难,要因材施教,要开展大量的选修课和社团活动,让他们在这些兴趣课程和社团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获得自信。二、对他人而言,要有诚信。做人要老老实实,对人要以诚相待,借了东西要还,不能抄袭、作弊之类,从小事做起。三、对家庭而言,要有一种爱,要爱父母,爱自己身边的人。通州中专曾演过一个教育学生孝敬父母的小品,这种形式非常好,我们要积极寻找相应的教育途径。四、对社会而言,要有一种责任感,不能做对社会有害的事。“德”始终应是我们职业教育放在首位的。目前技能大赛的导向力量太强大了,一些学校就忽视了德育的地位,这是要不得的。有才有德是人才,有才无德,只是偏才。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先成人,再成才,再成功。成人是第一位的,成才靠技能,成功指创业有所成就。
德育为先,不是指教育时间或教育过程上的先后,而是指地位的问题。如何体现呢?一方面我们要抓住德育课的主阵地,相关德育内容要全面开设;另一方面,又不能仅仅把德育课作为德育的唯一渠道。所以我们提出12个字:人人育德、事事育德、处处育德。人人育德,就是学校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要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我想建议省厅,德育培训不能只局限于德育教师,而应是全员培训。2013年,我们打算在苏州所有的职校各学科教师培训中增加这一内容——“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虽然这个话是老生常谈,但远没有落到实处。事事育德,职校学生学习的内涵很多,要上课,要实训,要实习,我们要把德育内涵渗透进各个学习环节。所以不仅要进行教师的培训,最好还要进行企业带教师傅的培训。这一点看似很难,但不是做不起来。校企合作可以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一次两次地搞沟通,为什么不能就德育问题进行一两次沟通呢?但现在这个环节却缺失了。曾经出现过这种现象:学生本来都还比较好的,实习回来好的东西没学到,企业里的自由散漫和吊儿郎当倒是学会了。所以我们在选择合作企业时要有所遴选,要选有责任心的企业。不能为了解决学生的实训,就随便找个企业。处处育德就更宽泛了,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尤其是家庭,要把家庭教育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职校学生的家庭一般来说对德育这块普遍不重视,我们应该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惠民政策进行充分宣传,让家长持有一份感恩之心,从而参与到学生的德育管理中来。这是个非常值得探索的课题。我们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先抓一些典型,比如班级里一些比较突出的孩子,我们要把握好,重点了解这批家庭,从而以点带面。
德育为先,就是要融入人人,融入事事,融入处处。这三个融入抓好了,“先”的地位就能保障了。
——张可伟 苏州市教育局职教处副处长
抓教育质量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上到下各个层面的努力。我觉得职业教育体现质量有两句话:以德立足,以能立身。还有耳熟能详的“德育为先”。为什么呢,因为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他们招收员工最看重的还是品质,包括文明礼貌、工作态度、工作热情等等,对于知识或技能的要求相对还是次要的。高技能的人才企业当然欢迎,但这些人肯定是凤毛麟角,所以面广量大的员工他们更为看重的还是基本素质。职业教育不能仅仅教给学生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我们区别于职业培训的根本所在。
职业学校的德育内涵,我觉得应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落实进行,对于中职生来说,就是很具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重点是做人的态度也就是人生观。有如下层面:一、对自己而言,要建立一种自信。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身份使得职校学生很大一部分没有自信。因此职业学校文化课的学习不能太难,要因材施教,要开展大量的选修课和社团活动,让他们在这些兴趣课程和社团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获得自信。二、对他人而言,要有诚信。做人要老老实实,对人要以诚相待,借了东西要还,不能抄袭、作弊之类,从小事做起。三、对家庭而言,要有一种爱,要爱父母,爱自己身边的人。通州中专曾演过一个教育学生孝敬父母的小品,这种形式非常好,我们要积极寻找相应的教育途径。四、对社会而言,要有一种责任感,不能做对社会有害的事。“德”始终应是我们职业教育放在首位的。目前技能大赛的导向力量太强大了,一些学校就忽视了德育的地位,这是要不得的。有才有德是人才,有才无德,只是偏才。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先成人,再成才,再成功。成人是第一位的,成才靠技能,成功指创业有所成就。
德育为先,不是指教育时间或教育过程上的先后,而是指地位的问题。如何体现呢?一方面我们要抓住德育课的主阵地,相关德育内容要全面开设;另一方面,又不能仅仅把德育课作为德育的唯一渠道。所以我们提出12个字:人人育德、事事育德、处处育德。人人育德,就是学校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要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我想建议省厅,德育培训不能只局限于德育教师,而应是全员培训。2013年,我们打算在苏州所有的职校各学科教师培训中增加这一内容——“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虽然这个话是老生常谈,但远没有落到实处。事事育德,职校学生学习的内涵很多,要上课,要实训,要实习,我们要把德育内涵渗透进各个学习环节。所以不仅要进行教师的培训,最好还要进行企业带教师傅的培训。这一点看似很难,但不是做不起来。校企合作可以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一次两次地搞沟通,为什么不能就德育问题进行一两次沟通呢?但现在这个环节却缺失了。曾经出现过这种现象:学生本来都还比较好的,实习回来好的东西没学到,企业里的自由散漫和吊儿郎当倒是学会了。所以我们在选择合作企业时要有所遴选,要选有责任心的企业。不能为了解决学生的实训,就随便找个企业。处处育德就更宽泛了,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尤其是家庭,要把家庭教育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职校学生的家庭一般来说对德育这块普遍不重视,我们应该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惠民政策进行充分宣传,让家长持有一份感恩之心,从而参与到学生的德育管理中来。这是个非常值得探索的课题。我们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先抓一些典型,比如班级里一些比较突出的孩子,我们要把握好,重点了解这批家庭,从而以点带面。
德育为先,就是要融入人人,融入事事,融入处处。这三个融入抓好了,“先”的地位就能保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