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康时期科技史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家的普遍印象中,中国科技到明朝中后期就走向停滞,清初顺治康熙时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片空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人发明世界最早探照灯
  孙云球于顺治五年(1648)生于苏州,根据孙云球《鏡史》的记载,他制作的放光镜以凹面镜放大光源,作为反光镜,使光源向一个方向反射。俄罗斯奥尔洛夫《俄罗斯电工技术史话》记载,欧洲最早的探照灯是俄罗斯人库里宾1779年将反光镜放在光源后面制成。这比中国晚了一百年左右。
  《镜史》记载孙云球共发明了九十多种镜子。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考证,孙云球发明的存目镜是放大镜;万花镜是万花筒;鸳鸯镜是单眼镜,也就是没有眼镜腿的单一透镜;半镜是只有下半部分的眼镜,即半平圆形眼镜,戴眼镜的人还可以从上半部分肉眼看物体;夕阳镜就是墨镜;幻容镜就是哈哈镜;夜明镜是探照灯或暗灯。
  世界第一辆自行车是中国人发明的
  黄履庄顺治十三年(1656)生于扬州,张潮《虞初新志》第六卷记载:“犹记其(黄履庄)解双轮小车一辆,长三尺许,约可坐一人,不烦推挽能自行。行往,以手挽轴旁曲拐,则复行如初。随往随挽,日足行八十里。”
  《虞初新志》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出版,因此黄履庄发明自行车肯定在此之前,这是世界最早的自行车。欧洲1790年才发明自行车,当时是法国人西弗拉克研制成木制自行车,车的外形像一匹木马的脚下钉着两个车轮,两个轮子固定在一条线上。
  第一个中国制造的湿度计、温度计
  黄履庄发明了中国最早的湿度计,根据戴榕《黄履庄小传》记载,这个温度计叫作验燥温器,“内有一针,能左右旋,燥则左转,湿则右转,毫发不爽,并可预证阴晴”。黄履庄发明的“验燥湿器”有一定的灵敏度,可以“预证阴晴”,这和欧洲虎克发明的轮状气压表的原理相似,验燥湿器可以说是现代湿度计的先驱。
  黄履庄的另一个发明是“验冷热器”,即温度计。温度计在欧洲是17世纪由桑科托列斯发明的。据《虞初新志》卷六记载,黄履庄发明的温度计“能诊试虚实,分别气候,证诸药之性情,其用甚广,另有专书”。只是验冷热器的“专书”和实物都已失传,我们难以判断其具体原理和结构,估计是气体温度计之类的装置。(选自《进击的铁骑——大清开国的历史瞬间》)
  (编辑:于智博)
其他文献
近日,广东东莞市一名男子致信12345,反映路灯常在天亮前关闭。他的母亲是一名环卫工人,路灯关闭太早让母亲很不方便。每到5点25分,路灯准时熄灭,此时天色未亮,昏暗的工作环境不仅损伤了她原本有些眼干、眼花的视力,也增添了安全风险。这位男子便通过写信的方式来表达利益诉求,希望路灯能多亮15分钟,并寻求公共部门的帮助与社会支持。最后经有关部门协调,该路段路灯的亮灯时间延长了20分钟。网友们对此举纷纷点
期刊
近日,话题#发Nature论文硕士回家当公务员#冲上热搜,引发热议。  2021年8月18日,以浙江理工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撰写的论文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发表。论文内容显示,这些研究在表面高分子链微观动力学机制上取得了创新成果,深化了对固体高分子表面动力学的认识,是界面科学和高分子科学一次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研究突破。  但真正让网友“吵翻”的,是第一作者、浙理工硕士生郝治伟的毕业去向。
期刊
2021年9月5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实施以来第六个中华慈善日。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国的慈善事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成果斐然。然而,也不乏有人觉得:慈善是公益组织和有钱人的事,和自己未必有关。  慈善究竟和谁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慈善事业的发展前景,也是世道人心的外在体现。人与人之间无私的关爱扶持,可谓之“慈”,根植内心的助人愿望,可谓之“善”。从这个角度上看,每个心怀善念、愿意向他人伸
期刊
湖南永州郡祁学校的一则视频引发热议。视频显示,为教育中学生不要浪费粮食,该校高中部校长王永新站在垃圾桶边当众吃光学生剩饭剩菜。有人称赞其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也有人质疑此举系“作秀”“不卫生”。2021年9月6日,王永新受访时否认摆拍,并称从这个学期开始,一天三顿都这样吃:“我把孩子们看作自己的孩子,心里没有这个界限了。”  时文链接  “校长吃学生剩饭”是节粮教育的最好示范  □廖卫芳  眼下,全
期刊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中短篇小说巨匠、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生前就已经是世界上“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作家”了。他擅長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2021年11月28日,是斯蒂芬·茨威格140周年诞辰。  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求学与游历生活  
期刊
2021年8月30日,国际奥委会前主席雅克·罗格去世,享年79岁。2001年至2013年,罗格曾擔任国际奥委会主席12年之久,2013年至今担任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为了向罗格表示敬意,奥林匹克大厦、奥林匹克博物馆以及国际奥委会所有属地都连续五天降半旗。罗格去世后,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其一生进行了回忆,并称:“整个奥林匹克运动都会为失去一位伟大的朋友和热情的体育迷,而深切哀悼。”  素材呈现  
期刊
出生于1991年的任晓媛,有丰富经历和很多“金光闪闪”的头衔:2018年,她被福布斯中国选为30位30岁以下科学家之一;同年,作为5名中国女性科学家之一加入由全球80名女性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参加了“家园归航计划”在南极为期3周的科学探索;2019年,她进入了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巾帼百名”名单。前不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向任晓媛颁发了2020年“地球卫士青年奖”,以表彰她创建的公益团队MyH2O吾水
期刊
“阿姆吉拉”这个名字,叶如陵听了三十多年。在藏语里,“阿姆吉”意为医生,“拉”是表示尊称的敬语。  援藏31年,叶如陵走过西藏40多个县,为西藏最大的医院填补了脑外科的空白,促成了一批又一批医生进藏支援,两次放弃调出西藏的机会。退休后,他回到北京,拒绝了多家医院的高薪聘请,在社区中为居民义诊,一做又是20年。  如今,叶如陵已经81岁了,却从没想过“退休”,他说:“只想做一辈子志愿者。”  人物解
期刊
卓嘎,女,藏族,西藏玉麦乡玉麦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曾和妹妹央宗一起当选年感动中国人物。几十年来,卓嘎秉持“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坚定信念,以抵边放牧、巡逻的方式守护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令世人钦佩。  人物解读  角度一:坚守“三人乡”,守卫边陲。  西藏隆子县玉麦乡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离隆子县城不过200公里,却由于隔着几座大山,几成边陲孤岛。1960年,卓嘎的父亲桑杰曲巴被任命为西藏隆子县玉
期刊
罗翔:《圆圈正义》  作者简介  罗翔,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刑法学研究所所长。2008年至今,入选历届中国政法大学“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老师”,2018年入选中国政法大学首届研究生心目中的优秀导师。曾在《比较法研究》《刑事法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政法大学校级青年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公安部、司法部等多个科研项目。  作品介绍  《圆圈正义》一书共收录作者49篇随笔文章,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