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茶禅学修缘径山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h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系震旦双径。有一息妙音隐隐在呼唤。
  苏子由诗云:“钦公未到人绝迹,千里受记来安禅。”大唐天宝年间(公元743年~公元755年),德性冰霜、净行林野的法钦翩然径山,结庐种茶,弘法布道,始开千寻名蓝慧风。
  烟霏空翠。云驳雾霭。沿山道盘旋而上,经“佛”字崖,阵雨初歇中的径山如碧玉玲珑,清净湛寂。置身径坞,明寓庸居士之诗意历历在目:“竹色自可爱,无如此径深。千林寒玉立,万亩绿云沉。远窦窥天入,清光覆地阴。泠泠秋韵切,到处奏嵇琴。”
  过“不二门”,登临法堂,茶榜高挂,“径山禅茶会”已然上演。时为农历四月十五“结夏”(坐夏),遵循丛林规习。僧众需入禅静居,历时90日,至农历七月十五“解夏”为止,可谓借茶以演法也。
  先有茶僧行径山茶礼。如封似闭。玄穆沉微。轻啜径山禅茗。思绪顺着灵芽回溯至80。多个春秋前:
  径山大施门开,长者贪俱破。烹煎凤髓龙团,供养千个万个。若作佛法商量,知我一状领过。有智大丈夫。发心贵真实。心真万法空,处处无踪迹。所谓大空王。显不思议力。况复念世间。来者正疲极。一茶一汤功德香,普令信者从兹入。
  这些文字,源于第25代祖师密庵咸杰的《径山茶汤会首求颂》。原来,继唐百丈怀海《禅门清规》之后,北宋慈觉宗赜修纂的《禅苑清规》(一名《崇宁清规》)成为佛门圭臬;南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虞翔刊行《(重雕补注)禅苑清规》;明万历年问(公元年公元年),高僧紫柏在径山寺刊刻卷帙浩繁的《大藏经》(史称《径山藏》),《禅苑清规》亦收录其中。虽然历经朝代更迭,《禅苑清规》传至民国时期仍有印行,可见衍生于《禅苑清规》、祖祖相沿的“径山茶宴”滥觞之早。遗憾的是,如今“茶礼”逐渐复兴,但“汤礼”依然式微,有待发掘。
  沉思问,尺八声起,古音如风,频伽普化,日本茶道开始演示。
  “正法久住”,法轮居中,鲜花供奉佛陀,壁上缀以费隐通容禅书立轴。左右殿梁分悬素幔,一为“茶禅学修”,另一为“和敬清寂”,并附注释:
  和,茶道以天地中和之气为本,乃治世安德之风俗。以和为贵。是儒家礼用之词。亦茶道之心法。
  敬,茶道者别无他事,惟只煮水、沏茶、品尝而已。只有在它不成为技艺的时候才有可能。
  清,茶道本意在于清净六根,二六时中不离茶道之心,绝非徒享口舌之乐也。
  寂,前林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径山不仅是日本佛教临济宗的祖庭,同时也是东瀛茶道的源头。南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日僧道元希玄至径山晋谒如琰,禅师在明月堂设茶宴相待,后来道元的《永平清规》便是在《百丈清规》与《禅苑清规》的基础上完善而来。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圆尔辨圆涉洋来浙,后上径山求法于无准师范,淳祜元年(公元1241年)携典籍并茶籽归国。南浦绍明于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来径山学法,受教于虚堂智愚,两年后,他将“径山茶宴”及“茶道具”等传回日本。这正应了元代无学祖元的偈语:“大唐沉却孤筇影,添得扶桑一掬灰。”
  日人山冈俊明编纂的《类聚名物考》曰:“茶宴之起,正元年中(公元1259年),驻前国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入唐时宋世也,到径山寺谒虚堂,而传其法而皈”。而堪称日本茶道仪规典范的《茶式湖月抄》(湖月老隐著)更是明确记载:“……源自经(径)山”。因此,径山无愧为“目本茶道之源”。
  巳交午时,谢茶退堂。“金粟界中香冉冉,水晶帘外影团团。”细雨迷蒙中,环顾梵宫琳宇,追念“三千楼阁五峰寒”之幽胜,不禁感怀。
  影堂,明月,妙喜……垂帘飘动,竹影摇曳。窗台上,不知是谁遗下了半瓯径山清茗,映射出梵天云水之静。晚唐隐者张祜曾言:“漫言空中影,谁言影似真。”此刻,若问禅缘深几许?径山禅意已十分。
其他文献
已是6月,往年的这个时候早已是热得喘不过气。现在却依然凉爽如春。天气怡人。只是水榭的荷却退迟不见开,着急,甚是着急,有事没事的总在小荷塘边转悠,可连含苞的花蕾都不见踪影,只有碧绿的荷叶随风摇曳。  又是几天连绵的雨,看着飘然而落的雨和被雨水洗过墨绿油亮的荷叶.心中渐渐变得坦然。莲花的开放,都是经历了风霜雨露的洗礼、淤泥河塘的锻造,才次第绽露笑颜的啊,又有哪一朵,会是拔苗助长、偷工减料地蓦然开放呢?
期刊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唐·杜甫《重过何氏五首》(之三)    不像李白的诗,读起来像在喝浓醇甘美的佳酿,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亦有“我醉欲眼卿可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不羁。更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迈,读着读着,便不知不觉地微醺,直到酩酊大醉,这是诗仙和酒仙的风范。然而,与他一起闪耀
期刊
今年3、4两个月,我去了印度、尼泊尔和祖国的宝岛台湾,都是与茶有关的一次旅行。  印度最好的茶产在喜马拉雅山东北部的大吉岭。做成的红茶汤色不似一般红茶那么红中带黑,而是带琥珀色、香味浓烈。他们习惯把浸泡的茶汤再加进牛奶、糖和柠檬汁一块儿喝。印度也产绿茶,多由喀什米尔地区的茶叶炒制,此外还把茶树的枝叶提炼成透明无色黏稠、味道有如松脂的茶树精油,是印度人常用的香皂、面霜、除臭和消毒杀菌剂中的添加剂。和
期刊
初夏的台湾,氤氲着茶香,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在这繁花似锦、风景旖旎的6月,正值南投县茶博会召开之际,人人都被茶陶醉着。21日,是海峡两岸茶人的节日,是值得所有爱茶人铭记的节日,因为这一天由海峡两岸知名茶业专家、学者、茶企代表共同参与的、以“闽台荼缘,合作共享”为主题的闽台茶业高峰论坛在台湾南投县中心会堂隆重举行。百忙之中的台湾南投县茶人们以最隆重的方式欢迎远道而来的西岸客人。跨越海峡远道而来的西岸茶
期刊
说起茶和四川的关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成都不计其数的茶馆  在这个充满休闲氛围的天府之国,喝茶是生活,茶馆是必须的聚会场所  这次,我们除了走访最热门的茶馆圣地成都以外,还走访了乐山市以及乐山下辖的著名县级市峨眉山市,去川的其它地区,了解当地的茶风茶俗。  在乐山接待我们的是当地人小李哥哥,他带我们到小吃一条街吃香鲜可口的老鸭汤、火锅、串串香、仝牛席……这里的小吃果然名不虚传,不过我们更期待和茶的
期刊
身边总有那么些人特别痴迷某样事物,黄总就是一个十足的普洱迷,人称普洱茶痴,从最开始在云南的长途客运接触到普洱茶,到迷上普洱不能自拔,到最后放弃一切全身l心扑在普洱蔡上,做着普洱茶的经营和收藏,这一晃已数十年过去了。他收藏的普洱茶亦可以堆满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他的私藏普洱茶常常会拿出来和朋友一起分享,更有一些10年的老茶,  “那时候刚开始接触普洱茶就喜欢把搜采的每批荼私留几饼放着不卖,久而久之
期刊
每年的五月,土耳其的中东技术大学都要在校园举行为期5天的“春之节”活动,据称这是整个中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校园文化活动,各种学生社团的展览、演出、聚会、座谈洋洋大观,各种文艺团体的摇滚乐、爵士乐和民族歌舞各具其妙,琳琅满目的美食摊点、形形色色的纪念品展销……整个校园热闹非常,树阴下草坪上处处人山人海,校园成为狂欢的乐园,有些类似中国的庙会,但又不乏校园文化的特色。  我们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再度与校内
期刊
谈到喝茶这回事,我们得先将茶道、茶艺、茶文化等名词混为一谈。免得一开始就被它们的定义耗费掉了心思。茶道、茶艺、茶文化都是在说“喝茶”这回事,希望大家不要一直思量着要把哪个名词放在金字塔的上端,哪个名词放在金字塔的基部。我倒想它们是一桶东西,纵切下去可能取出“茶道”,可能切出“茶艺”,也可能两样都有;横向用刀,可能什么都切到了,也可能只切到茶文化的产业部分。如果有人看到前面的“茶道、茶艺、茶文化都是
期刊
北方人初到南方,总是不习惯南方湿热的地气。而我本身肝火又很旺,降火成了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朋友很早就跟我说要带我去尝尝用柴烧茶壶煮的老白茶,让我好好降降火。经常听说煮普洱茶喝,煮陈年白茶倒是鲜知。于是我日盼夜盼,无奈朋友无休止的忙碌使这件事一推再推。一日在路上与朋友偶遇,不打算再放过他,我们二人就“择日不如撞日”好好体验一把。  刚进门主人就热情地招呼入座。店家是一位气质颇好的女士,朋友叫她赵姐,赵
期刊
邛崃最有特色的两条街是兴贤古街和内里仁街。兴贤古街是极具成都平原民俗风情的古街,街两侧的建筑古色古香,是极具四川特色的青瓦小楼。街里的4组43尊神态造型各异的人物雕塑再现了半个世纪以前农村集镇赶场的盛大场面。被喻为“永不散场的赶场”。从兴贤古街左转便是内里仁街,被喻为天下名泉的文君井就在这条街里。文君井相传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开设“临邛酒肆”时汲水酿酒煮茶的水井,现被围成一个十亩庭园。园中有小桥流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