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系震旦双径。有一息妙音隐隐在呼唤。
苏子由诗云:“钦公未到人绝迹,千里受记来安禅。”大唐天宝年间(公元743年~公元755年),德性冰霜、净行林野的法钦翩然径山,结庐种茶,弘法布道,始开千寻名蓝慧风。
烟霏空翠。云驳雾霭。沿山道盘旋而上,经“佛”字崖,阵雨初歇中的径山如碧玉玲珑,清净湛寂。置身径坞,明寓庸居士之诗意历历在目:“竹色自可爱,无如此径深。千林寒玉立,万亩绿云沉。远窦窥天入,清光覆地阴。泠泠秋韵切,到处奏嵇琴。”
过“不二门”,登临法堂,茶榜高挂,“径山禅茶会”已然上演。时为农历四月十五“结夏”(坐夏),遵循丛林规习。僧众需入禅静居,历时90日,至农历七月十五“解夏”为止,可谓借茶以演法也。
先有茶僧行径山茶礼。如封似闭。玄穆沉微。轻啜径山禅茗。思绪顺着灵芽回溯至80。多个春秋前:
径山大施门开,长者贪俱破。烹煎凤髓龙团,供养千个万个。若作佛法商量,知我一状领过。有智大丈夫。发心贵真实。心真万法空,处处无踪迹。所谓大空王。显不思议力。况复念世间。来者正疲极。一茶一汤功德香,普令信者从兹入。
这些文字,源于第25代祖师密庵咸杰的《径山茶汤会首求颂》。原来,继唐百丈怀海《禅门清规》之后,北宋慈觉宗赜修纂的《禅苑清规》(一名《崇宁清规》)成为佛门圭臬;南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虞翔刊行《(重雕补注)禅苑清规》;明万历年问(公元年公元年),高僧紫柏在径山寺刊刻卷帙浩繁的《大藏经》(史称《径山藏》),《禅苑清规》亦收录其中。虽然历经朝代更迭,《禅苑清规》传至民国时期仍有印行,可见衍生于《禅苑清规》、祖祖相沿的“径山茶宴”滥觞之早。遗憾的是,如今“茶礼”逐渐复兴,但“汤礼”依然式微,有待发掘。
沉思问,尺八声起,古音如风,频伽普化,日本茶道开始演示。
“正法久住”,法轮居中,鲜花供奉佛陀,壁上缀以费隐通容禅书立轴。左右殿梁分悬素幔,一为“茶禅学修”,另一为“和敬清寂”,并附注释:
和,茶道以天地中和之气为本,乃治世安德之风俗。以和为贵。是儒家礼用之词。亦茶道之心法。
敬,茶道者别无他事,惟只煮水、沏茶、品尝而已。只有在它不成为技艺的时候才有可能。
清,茶道本意在于清净六根,二六时中不离茶道之心,绝非徒享口舌之乐也。
寂,前林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径山不仅是日本佛教临济宗的祖庭,同时也是东瀛茶道的源头。南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日僧道元希玄至径山晋谒如琰,禅师在明月堂设茶宴相待,后来道元的《永平清规》便是在《百丈清规》与《禅苑清规》的基础上完善而来。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圆尔辨圆涉洋来浙,后上径山求法于无准师范,淳祜元年(公元1241年)携典籍并茶籽归国。南浦绍明于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来径山学法,受教于虚堂智愚,两年后,他将“径山茶宴”及“茶道具”等传回日本。这正应了元代无学祖元的偈语:“大唐沉却孤筇影,添得扶桑一掬灰。”
日人山冈俊明编纂的《类聚名物考》曰:“茶宴之起,正元年中(公元1259年),驻前国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入唐时宋世也,到径山寺谒虚堂,而传其法而皈”。而堪称日本茶道仪规典范的《茶式湖月抄》(湖月老隐著)更是明确记载:“……源自经(径)山”。因此,径山无愧为“目本茶道之源”。
巳交午时,谢茶退堂。“金粟界中香冉冉,水晶帘外影团团。”细雨迷蒙中,环顾梵宫琳宇,追念“三千楼阁五峰寒”之幽胜,不禁感怀。
影堂,明月,妙喜……垂帘飘动,竹影摇曳。窗台上,不知是谁遗下了半瓯径山清茗,映射出梵天云水之静。晚唐隐者张祜曾言:“漫言空中影,谁言影似真。”此刻,若问禅缘深几许?径山禅意已十分。
苏子由诗云:“钦公未到人绝迹,千里受记来安禅。”大唐天宝年间(公元743年~公元755年),德性冰霜、净行林野的法钦翩然径山,结庐种茶,弘法布道,始开千寻名蓝慧风。
烟霏空翠。云驳雾霭。沿山道盘旋而上,经“佛”字崖,阵雨初歇中的径山如碧玉玲珑,清净湛寂。置身径坞,明寓庸居士之诗意历历在目:“竹色自可爱,无如此径深。千林寒玉立,万亩绿云沉。远窦窥天入,清光覆地阴。泠泠秋韵切,到处奏嵇琴。”
过“不二门”,登临法堂,茶榜高挂,“径山禅茶会”已然上演。时为农历四月十五“结夏”(坐夏),遵循丛林规习。僧众需入禅静居,历时90日,至农历七月十五“解夏”为止,可谓借茶以演法也。
先有茶僧行径山茶礼。如封似闭。玄穆沉微。轻啜径山禅茗。思绪顺着灵芽回溯至80。多个春秋前:
径山大施门开,长者贪俱破。烹煎凤髓龙团,供养千个万个。若作佛法商量,知我一状领过。有智大丈夫。发心贵真实。心真万法空,处处无踪迹。所谓大空王。显不思议力。况复念世间。来者正疲极。一茶一汤功德香,普令信者从兹入。
这些文字,源于第25代祖师密庵咸杰的《径山茶汤会首求颂》。原来,继唐百丈怀海《禅门清规》之后,北宋慈觉宗赜修纂的《禅苑清规》(一名《崇宁清规》)成为佛门圭臬;南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虞翔刊行《(重雕补注)禅苑清规》;明万历年问(公元年公元年),高僧紫柏在径山寺刊刻卷帙浩繁的《大藏经》(史称《径山藏》),《禅苑清规》亦收录其中。虽然历经朝代更迭,《禅苑清规》传至民国时期仍有印行,可见衍生于《禅苑清规》、祖祖相沿的“径山茶宴”滥觞之早。遗憾的是,如今“茶礼”逐渐复兴,但“汤礼”依然式微,有待发掘。
沉思问,尺八声起,古音如风,频伽普化,日本茶道开始演示。
“正法久住”,法轮居中,鲜花供奉佛陀,壁上缀以费隐通容禅书立轴。左右殿梁分悬素幔,一为“茶禅学修”,另一为“和敬清寂”,并附注释:
和,茶道以天地中和之气为本,乃治世安德之风俗。以和为贵。是儒家礼用之词。亦茶道之心法。
敬,茶道者别无他事,惟只煮水、沏茶、品尝而已。只有在它不成为技艺的时候才有可能。
清,茶道本意在于清净六根,二六时中不离茶道之心,绝非徒享口舌之乐也。
寂,前林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径山不仅是日本佛教临济宗的祖庭,同时也是东瀛茶道的源头。南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日僧道元希玄至径山晋谒如琰,禅师在明月堂设茶宴相待,后来道元的《永平清规》便是在《百丈清规》与《禅苑清规》的基础上完善而来。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圆尔辨圆涉洋来浙,后上径山求法于无准师范,淳祜元年(公元1241年)携典籍并茶籽归国。南浦绍明于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来径山学法,受教于虚堂智愚,两年后,他将“径山茶宴”及“茶道具”等传回日本。这正应了元代无学祖元的偈语:“大唐沉却孤筇影,添得扶桑一掬灰。”
日人山冈俊明编纂的《类聚名物考》曰:“茶宴之起,正元年中(公元1259年),驻前国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入唐时宋世也,到径山寺谒虚堂,而传其法而皈”。而堪称日本茶道仪规典范的《茶式湖月抄》(湖月老隐著)更是明确记载:“……源自经(径)山”。因此,径山无愧为“目本茶道之源”。
巳交午时,谢茶退堂。“金粟界中香冉冉,水晶帘外影团团。”细雨迷蒙中,环顾梵宫琳宇,追念“三千楼阁五峰寒”之幽胜,不禁感怀。
影堂,明月,妙喜……垂帘飘动,竹影摇曳。窗台上,不知是谁遗下了半瓯径山清茗,映射出梵天云水之静。晚唐隐者张祜曾言:“漫言空中影,谁言影似真。”此刻,若问禅缘深几许?径山禅意已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