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可见,在新课程理念下,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作为英语教师,要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整合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初中英语教材,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一、在调整中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调整主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顺序的调整。调整的依据是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的方法包括单元之间的调整,单元内的调整以及课内调整。
所谓单元之间的调整就是对各单元的顺序进行调整。单元与单元之间有内容相关的,就将相关内容进行调整,进行整合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另一种情况就是教材中某个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某件事情相关,可以提前教学这个单元。单元教学顺序的重新调整,不但可以激活学生认知的兴奋点,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而且能让英语学习系统化,贴近学生生活。
所谓单元内调整就是指教师根据单元内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做重新调整,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材是按某一标准进行安排的,或按语法学习顺序,或按内容顺序,教师为了教学需要,可将单元内容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所谓课内调整就是指重新调整和组合某一课中几个部分的顺序。现行教材每个单元的第一课通常由几个部分组成,而各个部分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调整这几部分内容,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在拓展中补充,使教材资源得以更有效地利用
当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重“精”轻“泛”,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量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适当的补充。中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年龄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记忆单词,扩大词汇量,使他们成为高效的学习者。教师还应适时增加相关的阅读和写作训练,或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等。结合学生周围发生的事情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动机。教师可以补充有关文化的内容进入教材,使中外文化形成对比。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把跨文化意识注入到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士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教材早已不限于教科书,而且还包括广播、电视节目、音像资料、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以及报刊杂志等其他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本本”学习中走出来,设法拓宽教学资源的途径。可利用电视台进行补充,如中央台的“Outlook English Magazine”;可利用网络进行补充,如网络上的每日一句、精品文摘、实用英语、英语笑话、考试指南、语法讲座、词语趣谈、翻译提示、经验交流、听力室等;可利用报纸进行补充,如《中学生英语报》、《英语周报》、《英语辅导报》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及其运用,拓宽学生的学习和应用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到积极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从而切实提高英语水平。
三、在认真研究中删减,使教学内容更简洁有效
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在教材的对话课里,同一个话题经常会出现,且操练的内容和句型学生熟之又熟。如果教师不顾实际情况,再按部就班,不但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过于简单的内容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遇到此类情况,通常可以采用“省略法”,把这部分内容作为一次常规的听力训练,简单提几个问题,接下来就开始新课。这一环节所花的时间不过几分钟,而效果却一样,甚至更好。
使用本教材一轮后,笔者发现各个阶段有些文章在内容上有一定联系,因此到第二轮教时,可将这些内容串连起来。
四、在教学方法更新中整合,活化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更新教与学的方法,让教材为我所需,为我所用。现行教材中的有些课文内容略显枯燥乏味。此时,教师不能受制于教材和教参,而应设法使静态的文字变成活泼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在创设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例如,教学课文 Weather report 时,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或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没有真实感受。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在家里看电视时,把各城市的天气情况用表格形式记录下来,然后让他们在第二天的英语课上当一次天气预报员,播报中国各大城市的天气情况,不仅能活化教学内容,同时也可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观察和学习。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不仅能够激活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创设出更多有意义的活动,使课堂充满活力,留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老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完善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一、在调整中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调整主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顺序的调整。调整的依据是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的方法包括单元之间的调整,单元内的调整以及课内调整。
所谓单元之间的调整就是对各单元的顺序进行调整。单元与单元之间有内容相关的,就将相关内容进行调整,进行整合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另一种情况就是教材中某个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某件事情相关,可以提前教学这个单元。单元教学顺序的重新调整,不但可以激活学生认知的兴奋点,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而且能让英语学习系统化,贴近学生生活。
所谓单元内调整就是指教师根据单元内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做重新调整,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材是按某一标准进行安排的,或按语法学习顺序,或按内容顺序,教师为了教学需要,可将单元内容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所谓课内调整就是指重新调整和组合某一课中几个部分的顺序。现行教材每个单元的第一课通常由几个部分组成,而各个部分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调整这几部分内容,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在拓展中补充,使教材资源得以更有效地利用
当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重“精”轻“泛”,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量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适当的补充。中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年龄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记忆单词,扩大词汇量,使他们成为高效的学习者。教师还应适时增加相关的阅读和写作训练,或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等。结合学生周围发生的事情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动机。教师可以补充有关文化的内容进入教材,使中外文化形成对比。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把跨文化意识注入到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士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教材早已不限于教科书,而且还包括广播、电视节目、音像资料、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以及报刊杂志等其他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本本”学习中走出来,设法拓宽教学资源的途径。可利用电视台进行补充,如中央台的“Outlook English Magazine”;可利用网络进行补充,如网络上的每日一句、精品文摘、实用英语、英语笑话、考试指南、语法讲座、词语趣谈、翻译提示、经验交流、听力室等;可利用报纸进行补充,如《中学生英语报》、《英语周报》、《英语辅导报》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及其运用,拓宽学生的学习和应用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到积极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从而切实提高英语水平。
三、在认真研究中删减,使教学内容更简洁有效
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在教材的对话课里,同一个话题经常会出现,且操练的内容和句型学生熟之又熟。如果教师不顾实际情况,再按部就班,不但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过于简单的内容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遇到此类情况,通常可以采用“省略法”,把这部分内容作为一次常规的听力训练,简单提几个问题,接下来就开始新课。这一环节所花的时间不过几分钟,而效果却一样,甚至更好。
使用本教材一轮后,笔者发现各个阶段有些文章在内容上有一定联系,因此到第二轮教时,可将这些内容串连起来。
四、在教学方法更新中整合,活化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更新教与学的方法,让教材为我所需,为我所用。现行教材中的有些课文内容略显枯燥乏味。此时,教师不能受制于教材和教参,而应设法使静态的文字变成活泼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在创设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例如,教学课文 Weather report 时,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或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没有真实感受。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在家里看电视时,把各城市的天气情况用表格形式记录下来,然后让他们在第二天的英语课上当一次天气预报员,播报中国各大城市的天气情况,不仅能活化教学内容,同时也可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观察和学习。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不仅能够激活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创设出更多有意义的活动,使课堂充满活力,留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老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完善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