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高中解析几何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这节数学课为例谈了关于新课该下数学课达到有效、高效的五点思考:关于创设教学情景的思考;关于概念教学的思考;关于课堂提问的思考以及其他方面。数学课最终效果达到有效、高效则教学过程应该是有效、高效的,即教学的各个环节是有效、高效的。
关键词:数形结合 螺旋上升 过程性评价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将怎样上,如何达到有效、高效呢?下面我结合“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这节数学课谈下我关于数学课的几点思考。
这节课是人教A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第三章是解析几何,其本质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节课有着开启全章,奠定基调,渗透方法的作用。一般称这样的课为“种子课” 。
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及重点难点的突破,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巩固深化、检测评价、反思升华六个关键教学环节。
一、关于创设情景的思考
这节课出现了两次。新课开始,通过引入苏通大桥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问题为引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并在问题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最后回归到问题的解决。随着知识的深入,通过生活中的熟悉场景引出表示倾斜程度的量、类比坡度(比)从而得到斜率的概念,这样学生才能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创设情景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落实教学目标而设定。一个好的教学情景不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里面应蕴涵着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并为后面的教学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应对为什么要设置情景,设置情景应该达到什么教学目的做到心中有数。
二、关于概念教学的思考
在对倾斜角及其范围和斜率概念的探究这一环节上,我打破了传统数学教学中的常用做法,而是通过创设情景,设置关键问题,将凝结在数学概念中的数学家的思维活动打开,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质疑、归纳得出概念,让学生觉得概念是亲切的、是自然的,获得的理解是深刻的,从而锻炼思维,掌握方法,培养能力。此外,数学概念教学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教师要让学生重视概念中的重要的字、关键的词,注重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理解概念,最后还要通过巩固深化、检测评价、反思升华等环节逐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螺旋上升目的。
三、关于课堂提问的思考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以问题引领教学。关于设置问题,我的体会是:课堂上要尽可能地避免“简单”化的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要尽量减少标准化的提问,增强问题的开放性。教师提问后,尽量不要自问自答,或学生稍有停顿就立刻提示,要给学生留出合理的思考时间。我的体会是一般不少于20秒,不做任何提示,而合作学习则应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作相互交流。此外,数学教师语速不要太快,要常有停顿,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进行实质性的数学思考,从而达到一定的深度。另外,提问要目的明确,语言准确(注意数学术语的使用),深浅适度,思维上具有梯度。教师还要注意研究提问的艺术。如我们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它是什么?”“它具有什么性质?”“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如引导学生反思的提问:“问题都解决了吗?”“你在研究中经历了哪些阶段?”“你在研究中用了哪些方法”。再有学生有回答老师提问的机会,而自主提问的机会少。以后要多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四、其他方面的思考
1.关于反思升华:课后反思总结除了反思“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可以反思下“哪些地方没有学好”。另外,可以让反思成为课堂中的常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上完课后的总结。因为反思本身就是思考的一部分。反思习惯利于学生的成材。列宁说过:一个人开始反思自己就是伟大的开始。
2.整个课堂中,基本遵循练(或独立思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以前经常的做法是“构建模型我来干,留给学生的只是算”,现在是让学生亲身实践建立模型的过程,允许学生失误。学生失误是教师教学的宝贵资源。例如,让学生回答问题,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黑板作题,投影仪展示学生作业、练习、作品等,都是教学目标实现及课堂隐性生长点的宝贵资源。
一堂课要达到有效、高效,那教学过程应该是有效高效的,即教学各个环节达到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
[1] 黄大龙,《关于生态课堂的再思考》,《人民教育》,2010.19
[2] 安桂清,《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人民教育》,2010.21
[3] 王建玲,《教学设计做到五备五要》,《高中数学教与学》,2010.8
[4] 何军峰,《让微行教学设计成为一种习惯》,《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11(上旬)
[5] 邵光华,《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数形结合 螺旋上升 过程性评价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将怎样上,如何达到有效、高效呢?下面我结合“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这节数学课谈下我关于数学课的几点思考。
这节课是人教A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第三章是解析几何,其本质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节课有着开启全章,奠定基调,渗透方法的作用。一般称这样的课为“种子课” 。
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及重点难点的突破,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巩固深化、检测评价、反思升华六个关键教学环节。
一、关于创设情景的思考
这节课出现了两次。新课开始,通过引入苏通大桥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问题为引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并在问题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最后回归到问题的解决。随着知识的深入,通过生活中的熟悉场景引出表示倾斜程度的量、类比坡度(比)从而得到斜率的概念,这样学生才能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创设情景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落实教学目标而设定。一个好的教学情景不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里面应蕴涵着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并为后面的教学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应对为什么要设置情景,设置情景应该达到什么教学目的做到心中有数。
二、关于概念教学的思考
在对倾斜角及其范围和斜率概念的探究这一环节上,我打破了传统数学教学中的常用做法,而是通过创设情景,设置关键问题,将凝结在数学概念中的数学家的思维活动打开,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质疑、归纳得出概念,让学生觉得概念是亲切的、是自然的,获得的理解是深刻的,从而锻炼思维,掌握方法,培养能力。此外,数学概念教学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教师要让学生重视概念中的重要的字、关键的词,注重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理解概念,最后还要通过巩固深化、检测评价、反思升华等环节逐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螺旋上升目的。
三、关于课堂提问的思考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以问题引领教学。关于设置问题,我的体会是:课堂上要尽可能地避免“简单”化的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要尽量减少标准化的提问,增强问题的开放性。教师提问后,尽量不要自问自答,或学生稍有停顿就立刻提示,要给学生留出合理的思考时间。我的体会是一般不少于20秒,不做任何提示,而合作学习则应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作相互交流。此外,数学教师语速不要太快,要常有停顿,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进行实质性的数学思考,从而达到一定的深度。另外,提问要目的明确,语言准确(注意数学术语的使用),深浅适度,思维上具有梯度。教师还要注意研究提问的艺术。如我们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它是什么?”“它具有什么性质?”“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如引导学生反思的提问:“问题都解决了吗?”“你在研究中经历了哪些阶段?”“你在研究中用了哪些方法”。再有学生有回答老师提问的机会,而自主提问的机会少。以后要多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四、其他方面的思考
1.关于反思升华:课后反思总结除了反思“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可以反思下“哪些地方没有学好”。另外,可以让反思成为课堂中的常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上完课后的总结。因为反思本身就是思考的一部分。反思习惯利于学生的成材。列宁说过:一个人开始反思自己就是伟大的开始。
2.整个课堂中,基本遵循练(或独立思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以前经常的做法是“构建模型我来干,留给学生的只是算”,现在是让学生亲身实践建立模型的过程,允许学生失误。学生失误是教师教学的宝贵资源。例如,让学生回答问题,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黑板作题,投影仪展示学生作业、练习、作品等,都是教学目标实现及课堂隐性生长点的宝贵资源。
一堂课要达到有效、高效,那教学过程应该是有效高效的,即教学各个环节达到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
[1] 黄大龙,《关于生态课堂的再思考》,《人民教育》,2010.19
[2] 安桂清,《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人民教育》,2010.21
[3] 王建玲,《教学设计做到五备五要》,《高中数学教与学》,2010.8
[4] 何军峰,《让微行教学设计成为一种习惯》,《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11(上旬)
[5] 邵光华,《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