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su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精确、形象地说出了数形结合的巧妙之处。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教学比赛,赛课内容是“认识小数”,下面说说数形结合在本课教学中的一些运用。
  一、设置悬念,数形结合解冲突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我在课前做过调查,学生在购物时都见过小数,全班55个学生能认识并准确读出一位小数的有47人。教材例题从小朋友测量课桌长度说起,巩固题从商品价格引入,这是生活中要用到小数最常见的情况,但学生对“用小数表示价钱”的生活体验远比“用小数表示长度”的生活体验要深刻。从儿童的角度思考,应将“价钱间的转化”作为例题,将“长度间的转化”作为巩固题,但我发现这样教学学生不清楚小数的作用,不明白什么情况下要用小数,更别说体会运用小数的优越性了。后来有幸得到特级教师许卫兵指点迷津:“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只有经历‘直观——半抽象——抽象’的过程,认识小数才能水到渠成。”在许老师的指点下,我从射击比赛时选手的成绩入手设置悬念:“当选手射中的不是整环数时,怎么办呢?”学生从未系统学过小数,对整环之间的环数自然不会表示,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深入探究的兴趣。
  教学片断:飞镖游戏
  师:1号选手的成绩是7环和8环,另外两次成绩比7环多比8环少,怎么表示呢?
  生:用分数表示。(学生动手操作,发现用分数表示的方法不行)
  师:比赛中是怎么办的?(播放录音:射击比赛中选手每次成绩分为10环、9环、8环……以此类推,每环再细分为10个环值,最高成绩为10.9环)
  师:我们把7环和8环之间放大看看,再细分为10个环值,现在怎么表示这两次成绩?(课件动态演示把7环和8环之间放大,平均分成10份,学生边分边数)
  生:另两次成绩分别是7.2环、7.5环。
  师:2号选手的成绩是0环和1环,另外两次成绩请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表示出来。(课件动态演示把0环和1环之间放大,平均分成10份,学生边分边数)
  生:另两次成绩分别是0.3环、0.9环。
  ……
  二、提炼模型,数形结合化疑难
  学生只有以直观形象的感性认知为支撑,才能完善抽象数学知识的学习。为了搭建起小数和分数之间的桥梁,我让学生将长方形等分涂色,这个直观模型为学生后面学习两位、三位小数以及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打下基础。
  教学片断:小画家
  师: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你能把它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0.1吗?
  生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0.1。(电脑动态演示长方形平均分成10格,涂其中的一格是0.1)
  师:涂9格,涂了几个0.1?表示多少?
  生2:涂了9个0.1,表示0.9。
  师:涂10格,涂了几个0.1?表示多少?
  生3:涂了10个0.1,表示1。
  师(电脑适时出现相应图片):我们已经学过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10个一百是1000,现在又发现10个0.1是1,都是“满十进一”,真巧!
  ……
  三、生长提升,数形结合促发展
  课堂教学中,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关系、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十进制的关系不能停留在教师直接讲解和“告诉”上。由于学生初步认识小数,“数轴上的小数”数学化程度较高,在教学中成为学习的难点。如果从具体的1米尺开始,然后加长变成2米尺,再加长变成3米尺,采用动画效果将米尺渐变成带箭头的轴,学生对数轴的认识一下子就会清晰明了。
  教学片断:神奇的尺子
  师(课件演示):1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是——(1分米)写成分数是——(■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师(动画演示尺延长到2米、3米……然后出现箭头,米尺渐变成数轴):这把尺正在慢慢延长,像小路一样。小松鼠沿着这条很长很长的路,去看望它的朋友。它走着走着,停下来看望第一位朋友,从出发到现在它走了多少千米?
  生:0.3千米。
  师:继续出发后停下来看望第二位朋友,从出发到现在它走了多少千米?
  生:1.2千米。
  师:然后又去看望第三位朋友,从出发到现在它走了多少千米?
  生:1.9千米。
  师:如果继续走下去,还会出现哪些小数?(生答略)
  师:这些数会越来越大,还会出现零点几和一点几吗?
  生:已经超过了2,不可能再出现零点几和一点几。
  ……
  小数的学习和数域的扩展,是学生认知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巧用数形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既生动又有灵性,课堂也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问题缘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如春风般吹遍了大江南北,那崭新的教学评价理念逐渐渗透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评价从注意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和调整。但是现在的课堂上,我们虽然告别了“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这样的机械式问答,却迎来了“好”“很好”“很不错”“太棒了”这样的“激励性”评价,导致评价迷失在一个生硬的、僵化的“赏识”怪圈中。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管
数学复习课怎样教学才能更有效,让学生喜欢呢?在一次小学数学网络培训中,我认真观看了华应龙老师教学六年级总复习“审题”的课堂实录后,豁然开朗,收获颇深。华老师摒弃了对审题重要性的繁琐赘述,通过独具匠心的预设和细腻灵活的指导,让学生对解题时应注意的地方心领神会。学生在这样动态的数学课堂里始终兴趣盎然,真正从“机械重复”走向“互动生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这样的复习教学不仅使数学课那种“冷、俊、美
小学数学乘除法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数学素养形成的基石。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乘除法”学习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乘法和除法是互为逆向的过程,在对乘除法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逆向反思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从而找出解题的规律和技巧,提升教学效果。  一、数学命题中的逆向思维与叙述  数学命题是对某个问题的阐述,包括前提和结论两个部分,它是陈述问题的原因从而得出结
谢天,武汉大学2016级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总绩点排名专业第一,大一加入张秋萍教授的肿瘤免疫实验室,本科期间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论文3篇,参与发表SCI论文4篇,2019年夏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交流学习。同时,他也是2019国家级大创项目负责人,于刚·宋晓专项奖学金获得者,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获得者,2020年度珞珈十大风云学子之一
课题引领式教研活动是以教研组研究的课题为基础,以课题研究的一个方面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题,通过“一立”“二研”“三试”“四议”“五展”“六评”这六个环节而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这六个环节还可归纳为“123”,即一立主题、二次上课、三次研讨。“一立”是根据课题确立教研活动的主题;“二研”是由教研组成员自主备课后进行专家引领下的集体研讨;“三试”是主备教师结合备课进行试教;“四议”是针对试教教师上课情况在专
[摘 要]“让学”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把学习的时间、空间、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取得数学教学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让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66  “让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最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得学会让学生学”。陶行知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摘 要]学生根据已有的计算学习经验,借助拆分12根磁条,在分析、比较中得出:将12拆成10和2进行计算比较简便。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通过“数形结合,理解算理”“对比内化,掌握算法”这两个层次,使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的竖式算法的学习水到渠成。  [关键词]数形结合 对比内化 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25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想要让数学课堂“好玩”起来,却常常无法收到较好的效果。日前,看到一个关于聚焦学生认知冲突教学模式探讨的研究专题,我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我以小学二年级“乘法”的常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和深入的反思,并提出崭新的理念指导。  常规课堂教学:  通过复习加法和减法导入新课,新授环节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引入乘法  (1)师(出示例1中的图2):图中有几处有小白兔?每处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和经验,顺应学生的内在需求,挖掘课堂生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让“教”契合学生的“学”。这样既使数学课堂走向自然、深刻,又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数学成长,凸显数学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内在需求 数学经验 顺应 重构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21  课前我预测,第二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单元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空间问题,通过展示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使学生在对空间的把握、图形的探索、立体与平面图形的转化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所以,我们教师有必要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探究与思考。  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图形的变换”是在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深化,通过具体实例演示、变化,使学生体会到一个简单图形经过